母乳是婴幼儿的最佳食物,母乳富含甘油三酯(TAG)等各类营养成分,TAG中最丰富的是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OPO)和1-油酸-2-棕榈酸-3-亚油酸甘油三酯(OPL)等2位棕榈酸(sn2-棕榈酸)。因此,OPO的添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婴幼儿配方奶粉与母乳之间TAG成分的差异。
在检测过程中,需要将OPO的同分异构体1,2-二油酸-3-棕榈酸甘油三酯(OOP)与OPO分离开,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戴嵘德、傅武胜*和宁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刘峰等研究旨在建立婴配中OPO含量的检测方法,以期为国家建立相关食品安全标准提供可靠的方法。
1 ELSD参数优化
2 色谱条件的优化
比较C18色谱柱、Luna色谱柱、Chromspher 5 Lipids银离子色谱柱对OOP和OPO的分离效果。从实验结果来看,C18色谱柱在二氯甲烷和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时,无法实现OOP和OPO的完全分离。对于Luna色谱柱,采用二氯甲烷-丙酮、乙腈-正己烷等梯度洗脱两种条件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乙腈-正己烷体系的分离效果更好,故选择该体系进行继续优化,包括Agilent色谱柱的优化。
使用Chromspher 5 Lipids银离子色谱柱,流动相比例以Luna色谱柱的体系为参考,对比含不同比例乙腈的乙腈-正己烷为流动相,分别进样标准溶液和婴配样品,结果见图2、3。用0.55%乙腈-正己烷的流动相时,目标物的分离度高,达到基线分离,保留时间较0.5%乙腈-正己烷为流动相时更短,且实际样品OOP和OPO也能实现有效分离,因此选择0.55%乙腈-正己烷为流动相。
实际样品中TAG种类众多,在母乳和婴配样品分析中报道了以下几种。总碳数为48的饱和TAG 48:0,如PPP;总碳数为50、双键为1的TAG 50:1,如PPO、POP;TAG 52:2,如OOP、OPO、PLS和TAG 52:4,如LLP,TAG 54:3,如OOO、SOL,TAG 52:3,如OPL、PLO等。饱和、单不饱和和三不饱和的TAG在银离子色谱分离中预计不会与OPO、OOP重叠,但仍然必须排除OPO、OOP与样品中可能存在的其他不饱和TAG重叠的可能性,如PLS及其区域异构体。因此,利用现有标准品证实,在优化后的条件下,这些TAG异构体(PLS、OOP、PLO、OPL、OOO、LLP)在银离子柱中能与OPO明显分离(图4),PLS能与OPO、OOP有效分离,且OPL及其同分异构体也不对OPO的分离产生影响,可以认为该条件下OPO的色谱峰不存在其他TAG的干扰。
3 样品前处理优化
4 提取次数的考察
5 溶液膜过滤的考察
考察尼龙、聚四氟乙烯和聚偏氟乙烯3 种微孔滤膜(规格均为13 mm、0.22 µm)的过滤效果,OPO的回收率结果显示,3 种滤膜对于OPO的回收率影响小,均能满足要求。
6 方法验证
7 实际样品分析
利用研制的方法对我国39 份OPO强化婴配进行OPO检测,OPO含量占产品标示值比例如表2、图9所示;对比3 个段数(0~6、6~12、12~24 月龄)婴配之间该比值差异不大。本次调查OPO强化后婴配中OPO含量在5~20 g/kg之间,仅为OPO标示值(26~68 g/kg)的28.4%~59.7%,这可能主要因为本实验HPLC法测定特异性强,能将OPO与其同分异构体OOP分开。据了解,目前较多采用食品营养强化剂标准GB 30604—2015附录A中GC-FID法测定产品中OPO含量。从该方法分析原理可知,由于使用的气相色谱柱(DB-1 HT)无法将OPO和OOP分离开,测得结果为3 个脂肪酰基中总碳数为52的C52 TAG的总含量;本实验室研究表明,婴配中普遍含有较高含量的OOP,因此用GC-FID法测定OPO时,测定结果将明显偏高。
进一步研究表明,本法既能够将OPO与OOP分离,也能将OPO与其他C52 TAG分离开,能测定单一的OPO物质;所调查OPO强化婴儿、幼儿、学龄前配方奶粉中的OPO均能与OOP类干扰物较好地分离,这说明本方法能较好适用于婴幼儿食品中OPO含量的测定,并满足GB 14880—2012测定OPO纯品的要求。
结论
本方法通过优化银离子色谱柱的分离条件,成功实现了OPO与其同分异构体OOP,以及其他C52甘油三酯的分离,优化了ELSD的参数,建立了HPLC法,可精确测定婴配中OPO的含量,方法重复性好、准确度高,较好满足了婴配中OPO的检测需求;测定方法用于调查我国16 个品牌共39 份市售婴配中OPO的含量,结果表明,全部样品中以HPLC法测定的OPO含量仅为产品标签标示值的28.4%~59.7%,含量普遍较低,这很大程度因为测定方法之间的原理不同。
作者简介
1
第一作者
戴嵘德 硕士研究生
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2016.09—2021.06就读于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2021.09—至今,就读于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专业(方向:食品卫生与食品安全),2023年5月以其他作者在Food Control发表“Occurrence and carcinogenic risk assessment of N-nitrosamines in some dried aquatic products in China”。
2
通信作者
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硕士生导师,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所长,ISO 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高级审核员,任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检验所副所长,长期从事食品营养与环境的检测与风险评估、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以及科普教育等工作。兼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委员、福建省科协第九届委员,以及福建省药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福州市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食品卫生分会与卫生检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食品卫生杂志编委和海峡预防医学杂志编委等。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课题11 项,发表论文80余篇,(含20篇SCI/EI源论文),参编11 部著作,起草国家标准5 项、国际标准2 项,授权发明专利4 项。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4 项)、福建省医学科技奖2 项和第十七届福建运盛青年科技奖,荣获福建省优秀留学人员、省卫生计生系统突出贡献专家、省直机关十大青年等称号。
欢迎广大读者们对本文以及食品风味感知创新团队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联系方式:mffbest@126.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