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履地质遗迹,厚植教育情怀 ——2024级地理学科教学专硕班赴南京古猿人洞野外考察

教育   2025-01-03 19:44   江苏  

关注我们点亮星标  随时掌握师院动态


2024年12月26日,《现代自然地理学》课程圆满结束,2024级地理学科教学专硕班全体同学在陈仕涛老师的带领下,从仙林湖公寓出发,乘车前往南京汤山古猿人洞景区开展野外考察此次野外考察旨在践行实践育人理念,引导学生们在亲身体验和实践感悟中进一步提升其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未来从事地理教学与研究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图 1 参观合影


1


 古洞藏奇,地学胜境


南京汤山古猿人洞有着独特的地质景观和丰富的地理研究价值。因洞身形似葫芦而得名“葫芦洞”,于1990年开山采石被发现,洞内面积约2000平方米,是南京已探明的最大溶洞,1993年洞内发现了南京直立人1、2号头骨化石,被誉为“世界级地质遗迹”。

对于我们而言,古猿人洞保存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拥有悠久的人文历史和重要的科研价值,为地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实地考察这样的地质遗迹,同学们能够将课堂中的喀斯特地貌与实际的地质现象相结合,直观地感受地质作用的结果,有助于深化对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解。


图 2 古猿人洞内部景观石钟乳 图 3 古猿人洞内部景观石瀑布



2


 教师巧问 学智启迪


随着曲折的阶梯不断前行,期待已久的古猿人洞终于揭开了“真容”。抵达洞内,陈仕涛老师首先向大家提出了石笋的形成条件等六个关键问题,结合现场环境,让同学们边走边看,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问,营造了互问互学的良好氛围,围绕问题展开师生对话,让知识在实践中得以生动呈现。

针对石笋的形成条件,同学们探讨了碳酸钙沉淀所需的气候环境、流速以及岩性等因素,理解了淀积作用背后的化学和物理过程。在问到喀斯特地貌如何体现四大圈层的相互作用时,同学们从大气降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水在地下的径流与岩石圈的相互影响、植被根系对岩石和土壤的改造以及洞穴内部气候与大气圈的关系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地球各圈层之间紧密相连、相互影响。问及葫芦洞洞顶的岩石是如标识牌所写的由石灰岩变质而成,还是由冲积物沉积而成的砂岩,同学们结合岩石的颜色、质地进行了批判性思考,分析了不同地质时期的沉积过程和后期地质运动对岩石分布的影响。此外,南方猿人和北方猿人之间的关系和交流方式的问题有待学界的进一步验证,同学们从地理环境对古人类迁徙、生存和文化交流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猜想,拓展了地理学科与人类学交叉领域的知识视野,培养了跨学科思考问题的意识。


   图 4 教师指导教学                    图 5 学生观察聆听



3


学有所得 感悟成长



01

在南京市猿人洞的自然考察中,我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深深震撼。洞内石笋和石钟乳的奇异形态,是地下水溶蚀石灰岩经年累月的杰作。每一处石柱、石幔都记录着地球历史的变迁,让人不禁对地质时间的漫长和自然力量的伟大肃然起敬。这些地质奇观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也是研究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宝贵资料。实地考察让我对地质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保护这些自然遗产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林敏同学




02

在洞内老师告诉我们古猿人洞在古气候学界有另一个更著名的名字——葫芦洞。在野外考察的过程中,陈老师引导我们自己提出一些问题,比如洞顶为什么存在红、白两种颜色不同的岩石,红色的岩石是什么?同学们通过自己亲身触摸的感受和思考,在师生互动中解决了问题。在讲解红色岩石的类型时,陈老师先是按照洞内的说明红色的岩石是岩浆活动所造成的,结合所学石灰岩经过高温作用应该会变质成大理岩,同学们发现,从外观和触感来说这些红色的岩石显然不是大理岩,而是以前的古河道造成的砂岩。在整个考察过程中,同学们在亲身体验和师生交流中收获良多。

——王书贤同学



03

初入猿人洞,洞穴内部形态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石帘等岩溶地貌景观便深深吸引了我。紧接着,陈老师便抛出一系列问题,让我们带着问题的思考来参观猿人洞。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参观讨论后,陈老师基于所提的问题围绕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四大圈层的相互作用、洞顶岩性差异等内容展开了生动有趣的讲解,使我不再局限于书本的抽象概念,通过实地考察从地质历史的角度更好的理解当下自然环境的形成。此外,这次实习不仅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更让我在教学方法上有了新的感悟。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我将积极创造机会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利用实地考察的方式,让地理知识鲜活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苏晓颉同学

图 6 野外考察合影

此次活动充分彰显了我院在实践育人方面的积极探索,坚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走出校园、亲身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收获成长和进步。野外考察是学科教学(地理)专业“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和学风建设的关键一环,注重学生探究与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地理教与学中认知、思考与行动的能力。希望同学们以新时代卓越的地理教师为发展目标,深度融合专业理论学习与野外实践,怀博学笃志之心,践求实创新之举,踊跃投身于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中,在祖国的广阔天地中书写幸福的地理教育篇章。


★ ★ ★

文字:林燕萍

图片:吴林璇 李玮一

编辑:葛秀霞

审核:朱雪梅



南师大教师教育学院
这里是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宣传平台,感谢您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