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点亮星标,随时掌握师院动态~
“随园师话”
第七十期
2024年12月2日下午,“随园师话”教师教育学术创新系列论坛(第七十期)讲座在仙林校区学明楼307顺利举办,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的李磊教授以“中国历史上的区域发展与中国历史的连续性”为题开展了学术分享,本次讲座由张爽老师主持。教师教育学院郭琤、南京市第一中学陶凯主任及历史组4位老师参加了此次论坛。24、25级史政复合等专业同学参加了本次活动。
李磊老师首先通过历史地图介绍了旱作农业分界线,他指出旱作农业经济带是中国第一波发展起来的经济区。李磊老师主要介绍了黄淮平原自汉武帝时代至唐宋时代的发展变化,并且在此基础上延伸至唐宋的相关制度建设。李磊老师援引了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相关的观点,他认为陈寅恪的研究范式是在分裂中孕育统一,北方在不断向南方学习,所以南北方在不断趋同,注定走向统一。通过参考李治安的《两个南北朝与中古以来的历史发展线索》等书籍,可以发现南方经济体系更为复杂,北方则更简单,人民更容易动员,所以往往需要借助北方的力量来统一。
随后,李磊老师详细介绍了游牧畜牧经济带的相关概念,他指出游牧族群建立政权主要在山西、西北与东北这三大地理板块,处于司马迁所绘农牧分界线与长城边塞之间。此外,李磊老师还介绍了西域区块的历史信息,他指出汉唐等王朝重视西域,其着眼点在于中国社会内部的皇权声威的宣示。
最后,李磊老师从明朝的航海活动出发,介绍了中国域外的东南(海上)的历史知识。他指出明朝官方的航海活动起着流动边境的作用,舰队在功能上等同于长城及其边军。对于非邻接地区而言,明朝舰队的到来,类似于边境的季节性出现。通过航海活动,明朝将非邻接地区变为邻接地区,将原本处理邻接地区的体制用于这些非邻接地区。这是在既有体制之下,通过交通方式的变革来改变地理条件,充分利用体制容量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李磊老师认为明朝的体制贡献不在于制度变革,而在于在实践领域中创造性运用体制。这一方略的成功建立在传统中国体制容量的基础上。
在讲座的尾声中,李磊老师总结了此次讲座。他认为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缘于各个区域的相继发展,也缘于中国体制的作用发挥。各个地方、各个族群、多种经济形态是传统中国的发展内涵。在其之上,还具有统摄性的行之有效的体制。因此无论是汉族,还是游牧族群,无论是建立地区性政权,还是建立大一统王朝,均会沿袭这一体制。政权或王朝会有兴亡,但体制本身却处于发展延续中,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连续性的本质所在。
文字丨梅婷
图片丨郭琤
编辑丨叶昱辉
审核丨张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