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去年这个时候写的,觉得现在还能帮到有需要的人,就放上来了。这个系列其实还有别的几篇,到时候或许会视情况分享。)
看到过一句话:英本文书像求职,美本文书像求爱。这句话非常形象地概括了英美文书最主要的区别,后者的主线是“你是谁”,前者的主线是“你知道什么”。如果你双申,一句能帮你写好两边的文书的建议就是,这两边的文书拼起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你——你想学什么专业,有多了解它,为它做了什么,你有着怎样的性格、特质、喜怒哀乐,成长中经历过怎样的失落、挫折、荣耀与幸福,乃至你讨不讨厌香菜(开玩笑的)。但无论英美文书有着怎样的区别,它们的共同点便是它们的使命——说服招生官录取你而不是别人。我们在这里只谈英本文书的写作技巧,一是因为比起美本文书我个人更熟悉英本文书,二是因为关于美本文书的写作技巧各位大概也看了不少了。
专业选择
一定一定要选好自己真正想读的专业。英本比美本的试错成本要小很多,如果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基本上只能重申,所以一定要在一开始就选准自己真正愿意为之付出的学科。能一上高中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是最好的,但到快要申请时还没想好问题其实也不算特别大;选好专业能帮你写文书,反之亦然,写文书的过程也能帮你选专业。我曾经有个学姐原本打算申请物理,结果写文书写着写着发现自己喜欢的其实是化学,果断换了专业。在你为写文书查资料读文献做调查的过程中,你会越来越明白自己喜欢什么,或是不喜欢什么。这也就是为什么写文书时一定要确保自己的每一句话后面都有至少十句话撑着,对于里面提到的每一个观点或是每一本书都能滔滔不绝一大堆,哪怕你申请的学校不用面试,这个产出的过程也能帮你理清自己究竟喜不喜欢这个未来的三四年都要与之相伴的学科。
当你要用一篇文书“横跨”一个以上相似但不太相同的专业时要格外注意。UCAS上的官方建议是你要把重心放在不同专业重合的部分上,比如如果你同时申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文书的重心就放在“社会”与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这类内容上。这是非常有用的建议,但还有一点是最好让文书内容往自己最想去的学校的专业靠拢,或是对文书要求最高的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其他相关的专业会被一起“带过”。比如说,伦敦政经对文书的要求是出了名的高,如果你申请伦敦政经的社会学的同时也申请其他学校的社会人类学,那么文书就尽量贴合着社会学写,在中间提及一些人类学的点,这样能最大程度地确保你的文书符合“最看文书”的学校的要求。
综上,选校列表上最难进的学校不建议申请过于冷门的专业,因为在文书往上靠的过程中很难顾及到列表上其他专业。如果一定要这么做建议所有的专业都往一个方向上靠,或是一个学校申不止一个专业(如果学校允许的话)。写文书时要记得“大的套小的”(更泛的专业套更细的专业)以及“三句话不离本行”,比如如果同时申请英语语言和语言学,就要在讨论语言学时尽可能用英语这门语言举例,如果同时申请生物学和海洋科学,就要尽可能用海洋中的科学发现来讨论生物学问题,等等。
有一种说法是通过申请想去的学科的边缘学科可以绕开热门科目进入想去的大学(比如想学物理的申请帝国理工的地球物理学而不是直接申请物理专业),但个人认为英国申请不同于美国,是专业大于学校的,因为进去后转专业可能性很小而且很难;在写文书的过程中如果体现不出对专业的热忱,那么冷门科目也是录不了好大学的。还是那句话,一定一定要选好自己真正想读的专业,这样无论是写文书还是后面真正开始学都会轻松很多。
还有一个个人建议:英文中“学科”一词有subject和discipline两种说法,在文书中建议用discipline,因为subject更接近于中小学的科目,而discipline往往指的是学术领域,用这个词指代自己要学的学科能够给招生官留下“你是认真的”这样的印象。
阅读
对阅读的建议概括一下就是,不一定要多,但一定要精。招生官并不指望你把这个专业所有的著作都研读一遍(那样的话上大学还有什么意义呢),但对于你研读过的东西你一定要有十分的把握。只要是决定在文书中提及的书就要放在随手可及的地方,没事就翻翻,努力达到滚瓜烂熟的地步;因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读第十遍时的见解一定比读第一遍时要透彻,也更容易写进文书里。如果一本书你怎么都读不进去,怎么都表述不好它的意思,那么就果断把它从文书中去掉,换一本。切忌在文书中讨论自己没读过的书,如果有面试的话几乎一定会被揭穿,就算没有面试也有可能在细节上翻车。
选择书目时不少人往往要么选这门学科最经典的,要么选那些最晦涩的大部头。这两种思路本质上都没有问题,只要真正读懂并能够在文书中告诉招生官自己从中学到了什么,就能为自己的文书加分。但要记住不一定要选传统意义上属于这门专业或这门专业名下某个领域的书目。我重申时申请的是社会学专业,文书写的是教育方向,但我并没有在文书中提及在社会学界比较有名的几本有关教育不平等的书,而是选了一些比较有亚洲特色的书与纪录片(因为我的文书主题是内卷引起的“教育荒谬”),它们中有一些乍一看与社会学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我依旧做到了自圆其说,并向招生官展示了自己辩证思考的能力。
说到辩证思考,一定要学会自己给自己提出问题,并说明自己找到了答案。比较常见的手法是在自己读过的一本书或看过的一部纪录片之类的资料中发现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随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去查阅了更多资料,并最终找到了答案。我初次申请语言学专业时就在文书中写到自己读完《语言帝国:世界语言史》(Empires of the Word: A Language History of the World)后开始思考问什么殖民者往往使用第三种语言来统治,而不是自己或被殖民者的语言,并在后面说明自己在另一本书《语言本能》(The Language Instinct)中找到了答案。
竞赛及活动与文书的关系
前些年竞赛和活动在英本申请中相对不算那么重要,但随着申请者的资质水涨船高,它们也成了除成绩和文书外最能向招生官证明自己实力的元素。但首先要记住万万不可本末倒置,如果竞赛活动影响了自己的在校成绩或大学入学测试(比如STEP)的成绩,那么立刻停止一切耽误学习的事情,专心提高成绩,毕竟连牛津都直接说过他们最看重的是申请者的在校成绩而不是其他因素。竞赛和活动能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美本申请尚且如此,英本更是。
与美本不同的是,“遍地开花”在英本申请中并不算优势,他们更偏向于有专长的申请者。在这一层面上,规划竞赛倒是容易了许多,理科生主攻理科竞赛,文社商科生多参加John Locke一类的论文比赛,我作为一个前语言学学生一直挺后悔自己没参加过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活动也要尽量往专业方向靠拢,甚至可以让自己的活动来决定文书大主题,比如我一个申请社会学的同学文书跟我一样写的是教育相关问题,她就写进了自己连续三年去支教的经历以及从中见到的一些现象。同读过的书目一样,竞赛和活动一旦决定写进文书,就成了一张密网上的一部分,每个点都必须要保证能与其他点连到一起,展现自己的学术能力与辩证思考,构成完美而严密的网。如果一段经历与申请的专业无关,或是不能很好地放进文书这张网里,那么无论它有多美好,都不要写进去。
结语
看到过一句话:文书相当于一条对称轴,一边是过去的经历,一边是未来的规划。在别的地方看到过另外一句话,大意是好的英本文书应该是一篇基础款学术讨论,能以一种娓娓道来的语调告诉招生官为什么要录取自己。把这两种说法结合一下,英国文书应该是拿着自己过去的经历与努力,来向招生官申请实现自己未来规划的机会。因此,摆在每个申请者面前的难题便是,这篇4000个字符、差不多650词的文章,既要展现自己的优秀与成熟,又不能彻底摒弃自己的纯真与可塑性,既要有“求职”的专业水准,又不能抛弃“求学”的基本性质。如何平衡这一切,就是每个申请者自己的功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