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这两个字

文摘   育儿   2024-07-03 17:55   北京  
 

什么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我们都听过无数类似的回答:


戒掉情绪;

停止内耗;

学会独处;

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好像“成熟”,就意味着变得平稳,中庸,抑或是淡漠。


真正的心智成熟,到底是怎么样的?


从专业的心理学视角看,我们或许会得到更能直击“底层逻辑”的答案。


同济大学医学博士、精神科医生刘亮,在《不被定义的人生》中告诉我们:


分化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就代表了“心理成熟度”。




01

高分化和低分化,

区别在哪?


刘亮博士是一名非常好玩的专业人士,他不仅长期奋战在临床一线,出门诊、搞科研、做咨询,而且还坚持写自媒体文章、发短视频,关键是他还能一边玩游戏、看漫画,一边读历史书、做运动,一边关注娱乐八卦。他的书如其人,也是严谨中透着有趣,诙谐中透着深刻。


所谓“分化”,简单来说,就是自我与他人保持距离。这是家庭治疗中一个比较晦涩的理论,但刘亮却能用最朴实、有趣的文字和简洁、传神的插画,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在他看来,“成熟的人”,就是能平衡好“亲密感”和“个性化”,在该和他人亲近时能亲近,在该独自决断和理性思考时又能当机立断。这类人,在专业上被称为“高分化”的人。


就像《我的阿勒泰》中,马伊琍饰演的张凤侠,敢爱敢恨,爱的时候全情投入,遭受背叛后潇洒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高分化”的人。


反之,那种当断不断、当动情时又不动情的不成熟的人,则称为“低分化”的人。


那么,如何评估自我分化水平高低?


两个标准。


第一,情绪和理智区分力,即个人在遇到自己在乎的事情时能否把情绪和理智区分开;


第二,人我情绪区分力,即在身边的人有情绪波动时,是否可以区分他人和自己的情绪。


分化程度 =(情绪和理智区分力得分 + 人我情绪区分力得分)÷2


听起来,好像很简单?


但如果我们真的给代表“心理成熟度”的分化程度算一下分,分数从 0 分到 100 分(0 分代表这个人最幼稚,100 分代表分化程度发展到极致)。


那么,大部分人的分化程度得分,其实是在0 ~ 25 分的区间!




从情绪和理智区分力来说,低分化的人往往过度沉迷于感受,无法及时自省,保持理智在线。在他们的世界里,好像 “该做什么”并不重要,“我感觉爽不爽”才最重要。


而从人我情绪区分力来说,低分化者一看到身边的人发火,自己就容易被“点燃”。他们不仅更容易因周围环境变得焦虑,而且拎不清自己的事和他人的事的界线,遇事容易把自己胡乱搅和进去,更容易和他人发展出扯不清的关系,甚至相爱相杀。




02

低分化,

有哪些危害?


既然心理不太成熟的人,也就是分化水平比较低的人,更容易受身边人的影响。


那么在《不被定义的人生看来》,也就自然而然,衍生出 2 个层面的危害:


1.不成熟的纠缠


许多低分化的情侣,只要一个人身上的情绪有任何风吹草动,即使诸如稍微皱个眉、叹口气、回复消息晚了一会儿等细小的变化,另一个人就会立刻被这些情绪感染,变得忧思多虑。


一方如果今天心情不好,可能也会以各种借口找对方的麻烦,反正就是“你要为我的情绪负责,我不好过,你也别想好过”。


例如,一个女孩因为被领导批评了心情很糟糕,打电话跟男朋友吐槽。男朋友在和她通话时咳嗽了一声,女孩可能会认为男朋友是在用咳嗽暗示自己不要讲了,然后就变得更伤心,开始哭起来。而男朋友本身也是一个低分化的人,接收到女孩这种反应后马上也变得六神无主。他问女孩怎么了,结果女孩并不明说。最后,他们都心神不宁,没法安心做事。


有趣的是,处在这种关系里的双方经常都会觉得很累,都会反复萌生结束这段关系的想法,但就是“难分难舍”。因为离开对方,没有人愿意用如此高浓度的情绪和他们产生共振,他们会觉得没有情感共鸣的生活索然无味。


两个人在一起会因为彼此痛得撕心裂肺,没法好好相处。两个人分开又觉得没有情绪纠缠的生活像行尸走肉一样苍白无趣,没法独自精彩地活下去。这便是我们常说的两个低分化个体的“孽缘”。



2.情绪感染


而在低分化的人组成的家庭里,大家的情绪就像彼此融为一体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这样的家庭里,家人彼此之间的情绪通道是没有“闸口”的,情绪就像不受约束的洪水一样在家人之间自由奔袭。


到最后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是:家里只要有一个人出现负面情绪(如紧张、抑郁等),这种情绪就会像传染病一样立刻感染其他人。


例如,女儿在家上网课,因为有的地方听不懂就叹了口气,挠了一下头,而妈妈在旁边看到后心里立刻“咯噔”一下,心想女儿是不是又要撂挑子了,因为她经常遇到难题不会做时就会如此。于是,妈妈的焦虑瞬间被激发出来,在自己都没意识的情况下,妈妈开始用尖锐的声音说:“怎么了,怎么了?怎么又叹气?”本来正为作业焦虑的女儿一看妈妈这种反应,马上就像被点燃的火药桶一样反击:“不要你管,你闭嘴啊!啰啰唆唆的,烦死了!”此时在书房里紧张工作的爸爸听到母女的争吵,心里的焦虑也马上被唤起,隔着门就冲她们喊道:“你们就不能安静一会儿吗?还让不让人工作了?


于是,焦虑顺利地在一家人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播开来,最后大家吵作一团,谁的日子都不好过。


在这样的家庭里,家人一般处理冲突的方式都比较极端:


要么大吵一架,然后开始长时间冷战,对问题避而不谈,装作什么都没发生过的样子,但心里并没法真正原谅对方,更难以亲近对方;

要么大打出手,搞得两败俱伤;

要么就是在经济地位和社会能力上相对比较弱的一方实在受不了了,可能会成为精神障碍患者,如患上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强迫症等,然后原来显得很嚣张的那一方被迫服软;

要么就是冲突的双方谁都搞不定谁,就把家里的其他人扯进来帮忙,从两个人“在擂台上一对一的战斗”演变成三人或多人“混战”。


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其实让人感觉非常疲累,因为你每天要用大量的精力感受家人的情绪,回应家人的感受,处理家人的不安,所以很难有精力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你很想逃离这个家庭,却发现心中始终被“亲密感”和“内疚”的力量拉扯着,让你感觉难以离开。它们似乎一直在对你说:


“不管怎样,你们是一家人,打断骨头连着筋,家人的情绪你有责任照顾。放手不管他们,你怎么忍心?”



03

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是不要“剥夺”他人的痛苦


然而,这样“大包大揽”的“负责”,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情绪耗竭后,报复性的“不负责”。


因此,当你处于这样一个低分化的关系或家庭,为“情绪传染”感到苦恼,首先要做的,可能是:


在家人和自己的情绪通道上设置“闸口”,让自己对家人的负面情绪免疫。


具体操作上,《不被定义的人生》给出了“一界定、二整理、三设想、四执行”的 4 步策略。


一界定。


先思考一下,目前在家里你最放心不下的人是谁?他们表现出的哪些情绪最让你心神不宁?然后试着用一种形象来代表家人身上这些让你心神不宁的情绪,并给它起个名字。


书中示例:



二整理。


接下来你需要回忆一下,家人身上让你心神不宁的情绪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每次它们出现时,你的反应是什么?其中哪些反应对你是有帮助的,哪些反应对你是没有帮助的?


继续上一个示例。



三设想。


试着设想一下,如果你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去处理自己和这些情绪的关系,那会是怎样的?那时的你看上去会有什么不同?如果到时候家人的这些情绪再度出现,你会有哪些不一样的反应?


继续前面的示例。



四执行。


在接下来的生活中尝试执行你在第三步中想到的方法,根据效果再做调整。


反复尝试上面的方法后,你可能会慢慢觉察到:


虽然我依然能感觉到家人的喜怒哀乐,但情绪上的波动比以前小很多。


另外需要提醒大家的是:


自我分化不是逃离关系,更不是“封心锁爱”。


我们真正要做的,切断负面情绪的传染,把别人的问题还给他们。


如此,才能让爱成为温暖的牵挂,而非沉重的羁绊。

 

如此,我们就可以说:恭喜自己,又长大了一些。





-END-


作者 | 刘亮
编辑 一颗青橙

 

点个“在看

不被“应该”定义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 即可购买







往期推荐


重启人生 无效努力  | 假努力 | 人性弱点 错失恐惧 | 讨好型人格 | MBTI  | i 人 | 焦虑 | 高敏感 | 咨询技术 | 心理评估 | 绘画心理学 | 冥想 | 旺孩子 | 青春期 | 表达 | 疗愈型伴侣 | 成人童话 | 假性单身 | 小红书 | A 股 | 金融





普华文化
人民邮电出版社北京普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