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满校园,正是追梦时。为帮助新入职教师尽快融入新工作环境,提升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早日站稳讲台,10月29日,泰州实验学校举行了第四期“青年教师课堂秀”活动。本次活动中,新学年入职教师在结对师傅精心指导下进行了课堂展示,现场各位指导教师进行了评课指导,学校职初教师也全程参与了听评课活动。
学科:语文
课题:一上《雪地里的小画家》
课堂初探:
在设计“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环节时,我围绕以下几个核心思路展开:首先,通过生动的图片或视频展示雪地的美景,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想象力,引导他们进入雪地的情境。接着,通过评画展这个情景,讲述小动物们在雪地里留下脚印的特点。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仿小动物在雪地上行走,观察并讨论不同脚印的特点,增强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创意绘画,鼓励他们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雪地小画家和美丽雪景,培养他们的艺术创造力。最后,通过总结分享环节,让学生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学科:语文
课题:一上《秋天》
课堂初探:
本节课立足一年级学生的学情,首先从季节引入,通过视频引导学生观察,从而揭开课题:秋天,并通过甲骨文解释字理,帮助学生理解“秋”字的来源;随后展示出曾经学过的儿歌与课文对比,让学生了解“自然段”的概念,并培养学生给文章标小节号的习惯;接着在朗读中引出生字和轻声“了”,通过师生共读纠正生字发音,熟悉课文的内容;然后着眼于第一段,由秋天带来的变化入手,让孩子们思考除了“天气凉了”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引出“树叶黄了”,从而讲解“树叶”两个字的偏旁部首,出示梧桐叶、银杏叶的图片,将课前准备的玉兰叶给学生抚摸,引导学生描述树叶,感受秋天。再由教师朗读第一段,故意错漏“片”字,让学生辨别“一片”和“一片片”的区别。最后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并布置落叶剪贴画的任务,让学生通过捡落叶的过程亲近自然,感受秋天的美。
学科:数学
课题:四上《可能性及可能性大小》
课堂初探:
可能性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空白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已经具有一些对简单不确定事件分析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本节课通过“摸球”游戏导入新课,让学生在猜测中感受,在活动中明晰,以形成对可能性的初步认识。设计上台抽奖这一环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还伴随着一定的神秘感,让学生自发地进行猜想,并萌生出想要验证的想法。体验可能性的大小环节,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亲历猜想、实践、验证、交流,丰富学生对不确定事件的体验,感受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设计抽奖转盘环节,既是对新知的巩固,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随后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抽奖盲盒再次让学生的兴致达到了高潮,也呼应了课始的“摸球”游戏,从游戏开始,也从游戏中结束本节课。
学科:科学
课题:四上《浮力》
课堂初探:
《浮力》一课以实验探究为核心,通过观察和实践引导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首先,通过视频和实物演示,激发学生对浮力的初步认识,让学生通过小组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接着,通过提问和实验,引导学生发现下沉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使用平衡尺实验验证这一猜想。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质量和体积对物体沉浮状态的影响,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得出结论。最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例,加深学生对浮力原理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操作,强调从观察到推理再到实验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李慧老师:本节课,教师以生动的情境创设和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以雪地为背景,巧妙地融入了小动物和它们的“画作”,使课堂充满了童话色彩,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通过细致入微的讲解和互动问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此外,教师还注重课堂生成,根据学生的回答和反馈,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更加显著。
李天悦主任:本节课以生动的情境和活泼的氛围,引导学生走进了雪地的童话世界。教师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将雪地、小动物和它们的“画作”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细致观察雪地中的“画作”,并鼓励他们发挥想象,猜测是哪些小动物留下的足迹。同时,教师还巧妙地融入了识字、阅读等语文教学元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新知识。整堂课节奏紧凑,环节流畅,学生在参与和互动中充分展现了自我,课堂氛围十分活跃。教师亲切自然的教态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也为本节课增添了不少亮点。
姚小丽副校长:周老师的教学过程节奏舒缓,自然流畅。在朗读感悟过程中,周老师重视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通过范读、领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中认识生字,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同时,周老师借助图片、视频和一片真实的落叶,让学生调动视觉、听觉和触觉,多方位感知秋天,既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又加强了学生对秋天的理解。《秋天》是一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课文,周老师引导孩子们通过对比理解儿歌与文章的区别,理解自然段和标点符号的意义,为后续的课文教学开了个好头。
魏瑜老师:周老师在《秋天》一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例如,教师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视频和秋天的树叶,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秋天的美丽;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周老师的课堂环节设计不仅合理,而且巧妙,其内在的逻辑里贯穿着的,是周老师对学情和教材的精准把握,对学生们真切的关心与关爱。
凌卫红老师:课程整体设计合理,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有关可能性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从足球比赛的硬币抛掷开始,通过商场抽奖活动引入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概念。通过提问、视频播放、实物操作等多种方式与学生互动,帮助学生对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有了清晰的认识。引导学生从猜想到验证,再到总结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最后通过设计转盘和盲盒活动加深理解,内容组织合理,层层深入。
金月华老师:这是一节富有创意和互动性的课,通过游戏和实验让学生深入理解有关可能性的基本概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从学生熟悉的抽奖游戏开始,通过“摸球游戏”、“抛硬币游戏”、“快乐大转盘”等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列出简单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最后通过盲盒活动和总结,激励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力量,体现了价值观的教育。
孙玉娟老师:教态大方自然,给学生和听课者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教学流程设计合理,过渡自然顺畅,显示出孔老师对课程内容的熟练掌握和精心准备。教学方法上,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分工明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学习效率。同时,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了巧妙创新,使浮力概念“可视化”,提高了教学效果。整个教学过程注意到了过程性评价,有助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作出相应调整。
夏云老师:教学设计富有创意,孔婕老师的教学设计通过生动的实验演示,如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直观地展现了浮力的概念,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课堂上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浮力小实验,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促进了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整堂课节奏紧凑,气氛活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浮力知识,这表明孔婕老师能够有效地调动课堂氛围,使学生保持高度参与。
职初教师在听课后积极思考,并将自己的学习收获在群内分享交流。
课堂是学生出发的地方,也是教师成长的基地和起点。新教师展示课是“青年教师课堂秀”系列活动之一,旨在实现师徒之间“教—听—评”常态化管理,给新教师一个展示自我、交流分享、成长锻炼的机会,助力新教师尽快站稳课堂,上好家常课,有意识地将结构化教学融入日常教学之中,创造有吸引力的课堂。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愿青年教师们在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系列研修活动中且研且思,向明而行,快速成长,早日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
供稿 | 教科室
编辑 | 吕 蒙
审核 | 陈红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