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心正笔正 温文尔雅(吾国斯文第1753期 斯舜威)

文摘   2024-10-04 16:44   澳大利亚  

朱熹心正笔正  温文尔雅

斯舜威

(本文选自斯舜威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学者书法》)

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史上,朱熹是举足轻重的人物。经过他的总结和综合,理学在北宋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前有“孔孟之道”,后有“程朱理学”,朱熹是继孔子后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特别是在他去世之后,其学术地位不断提高,至元明清,他的学说成为官方学说,影响十分深远。

他的书法当然不能与他巨大的学术成就相提并论,但也很有成就,不容忽视。

朱熹秉承家学,自幼熟读经史。其父朱松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的再传弟子罗从彦的学生,父亡后又将他托付给三位道学密友胡宪、刘勉之,刘子晕,这“武夷三先生”对早年的朱熹产生了深刻影响。后来,朱熹又和显赫的刘氏家族联姻(成为刘勉之的东床),更拜李侗为师,成为“二程”的四传子弟。这些都为他建构中国思想史上公认的最宠大的思想体系奠定了基础。

朱熹的思想经历,和他的书学观念及创作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先来看他少年时的一段学书经厉,他在《晦庵集》卷82《跋·题曹操帖》中这样记述:“余少时曾学此表,时刘共父方学颜真卿书《鹿脯帖》,余以字画古今诮之,共父谓予:‘我所学者,唐之忠臣;公所学者,汉之篡臣贼耳。’时予默然,无以应。此渭‘天道祸淫,不终噘命’者,益有感于共父之言云。晦翁”。这件事对他的触动很大。从中可以看出,他在少年时崇尚汉魏以前文字,追求“古”意。通过这件事,他明白了曹操与颜真卿之间不但有书法“古今”之别,而且有为人“忠贼”之分,“书品”比“人品”更为重要。也许正是从那时开始,他开始推崇颜真卿、王安石,重视“心正则笔正”的书法观。

朱熹终其一生,乃文人本色。他虽然一生中6次应命为官,但时间都很短,官也不大。从24岁任福建同安县主簿到 65岁除焕章阁侍制兼侍讲,42年间,6次当官累计起来却不足8年,其中第6次从政在焕章阁只呆了40天。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闲居于武夷山地区从事学术研究,故朱熹理学又称“闽学”。他出仕为官,注重的也是文化教育事业,如他知潭州(长沙)仅两个多月,却完成了一件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复办岳麓书院。他四处匆匆上任,匆匆离任,倒使他有机会观赏了大量先贤遗墨书迹,如在浙东任职时拜谒了兰亭,获观钟王法书名迹,得以眼界大开。同时游历名山古寺,为后人留下不少书迹。

朱熹的思想体系,是在继承北宋“周(敦颐)、程(颢、颐)理学”的基础上完备、发展起来的,他在书学上,也相当关注北宋硕儒的书迹,大力推崇周敦颐、邵康节等人的书法。有意思的是,他起初看不惯苏、黄,米的“欹倾侧媚、狂怪怒张之势”,晚年看法发生了变化,发现了苏、黄、米书法中的“意趣”。但不管如何,从总体上看,他是反对“欹倾狂怪”的极端书风的,而主张温文尔雅、符合圣人之道的书风。从他的书法实践中,我们能否体会到他的良苦用心呢?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晚号晦翁,又号晦庵、紫阳、考亭、云谷老人、沧州遁叟。徽州婺源人,从父游宦福建,徒居龙溪县。绍兴进士,历事高宗、孝宗、光宗和宁宗四朝。集宋理学之大成,世称“朱子”。著述宏富,善书翰。

(未完待续)

相见恨晚《楞严经》(吾国斯文第1752期 斯舜威)

让上帝发笑的芦苇(18)道不言寿  附集苏一联(吾国斯文第1751期 斯舜威)

南澳南普陀(吾国斯文第1750期  斯舜威)

墓穴按摩人后传  趣解英语单词(吾国斯文第1749期  斯舜威)

东白风情:墓穴按摩椅上人(吾国斯文1748期  斯舜威)

吾国斯文
继承传统文脉,叙述艺坛雅事。共享翰墨心得,同创盛世风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