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沧桑志(004-007):靳云鹏、胡适、罗素、徐志摩(吾国斯文第1719期 斯舜威)

文摘   2024-08-23 19:40   澳大利亚  

人物沧桑志(004-007)

斯舜威

004:斜目难以“悠然”

靳云鹏两度出任国务总理,时间都很短,第一次1919年11月5日组阁,1920年5月10日通电辞职。第二次1920年8月再度组阁,1921年12月11日再次辞职。这是由于北洋军阀时期派系纷争严重所致。有意思的是,1926年底张作霖重揽北京大权,曾内定靳云鹏为内阁总理,最后因吴佩孚反对而作罢。

他读书不多,但当了总理,便得有书房斋号,他的书斋初名“悠然堂”,一位好友拿他开玩笑,说:“你公务繁忙,要悠然见南山殊为不易。”此话一半当真,一半则是隐讥他右眼外斜。靳云鹏便取下匾额,另颜其居为“红月楼”源自其家中珍存的两件瓷器“古月轩”“豇豆红”,各取一字而成。他还用石印制作了“红月楼”书画签,凡他收藏的书画都贴有此签。

005:胡适资助林语堂

1919年秋,林语堂申请到官费留学的名额,到美国哈佛大学读文学系。1年后,他的助学金被停了。为了继续学业,他向尚不太熟悉的胡适求助:“能否由尊兄作担保借贷1000美元,待我学成归国之后偿还?”林语堂不久便收到了胡适1000美元的汇款,汇款单上附着一句话:“这是工资预支款,君归国后,一定要回北京大学工作。”哈佛毕业后,林语堂去了德国莱比锡大学读博,他再次找胡适借钱:“再向学校预支1000美元。”不久,他又收到了1000美元汇款单。

学成归国后,林语堂如约到北大任教,他也信守承诺,找到当时的校长蒋梦麟归还2000美元。蒋梦麟校长摸不着头脑,问:“什么2000美元?”

林语堂这才知道,这2000美元原来是胡适个人的钱。这是1966年林语堂到台湾定居后,在胡适墓前向世人披露的往事。

006:罗素谈中国人的三个弱点

1920年10月,应梁启超之邀,罗素来到了中国,他在多地作了演讲,引起热烈反响。罗素返回英国前夕,北京一位作家请罗素明确指出中国人的弱点。罗素犹豫再三,不得不为难地直言相告:“告以三种,曰贪财,曰胆怯,曰寡情”。罗素并不愿揭中国人的短,出于客观的原则,不得不说,所以在说之前加上了三个字:“不得已”。

第二年,他写了《中国问题》一书,对中国人的“弱点”进一步加以剖析。首先是冷漠。罗素指出,中国人的冷漠会让西方人大为震惊。他举了街头饥饿的人,父母为了金钱而卖儿卖女,鲜见施舍与救济的场面。其次是胆怯。罗素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富有忍耐力的民族,但这种忍耐实际上是一种软弱和胆怯。他关注到中国长期受到侵略,却选择忍受的现象。最后是过分传统。他认为这种传统让中国人对阶层看重,形成逆来顺受的性格。他认为过分的传统导致中国人缺乏反抗的勇气。

007:徐志摩精准看透苏俄本质

1925年,徐志摩去意大利拜访印度大文豪泰戈尔,乘坐西伯利亚铁路途径苏俄,在莫斯科游历3天。在苏俄,徐志摩看望托尔斯泰之女,他认识到俄国革命后文化开始凋敝。当时,托尔斯泰的书籍已经被禁并销毁。他问莫斯科还有哪些重要的文学家时,托尔斯泰小姐说:“跑了,全跑了,剩下的全是不相干的”。

徐志摩还参谒列宁遗体。他一进门就看到了一个红色的地球模型,让徐志摩深感恐惧,他回来后在随笔中写道:“从北极到南极,从东极到西极(姑且这么说),一体是血色,旁边一把血染的镰刀,一个血染的锤子。那样大胆的空前的预言,摩西见了都许会失色,何况我们不禁吓的凡胎俗骨。”

徐志摩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质疑苏俄,而当时中国的大潮流恰恰是“联俄”。

(未完待续)

“小平,您好”——邓公诞辰120周年寄怀九章(吾国斯文第1718期  斯舜威)

平闲诗话:白沙留别清湘客(吾国斯文第1717期  斯舜威)

人物沧桑志(001-003):宋教仁、章太炎、靳云鹏(吾国斯文第1708期  斯舜威)


吾国斯文
继承传统文脉,叙述艺坛雅事。共享翰墨心得,同创盛世风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