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笔记之一:如是我闻无漏法(吾国斯文第1762期 斯舜威)

文摘   2024-10-14 16:46   澳大利亚  

 

《楞严经》笔记之一:如是我闻无漏法

斯舜威

满眼黄花见般若


1.“如是我闻”

所有佛经,多用“如是我闻”开篇。意思是“”如此经上所说,都是我亲耳所闻。”

据说释迦摩尼在世时,弟子们问:“将来我们集结经典,开始应当怎样纪录?”佛说:“一切经典,都用‘如是我闻’开始。”

又,“如是我闻”四字,是阿难尊者的口吻。因为阿难尊者是释迦佛弟子中记忆力最强的一个。凡他听讲过的经,全能记住,因此号为“多闻第一”。佛“入灭”(即“涅槃”)后,大弟子迦叶尊者领导众弟子结集所有经典,都由阿难尊者作证。

2.讲经“六成就”

佛讲经,须具备六要素,即“六成就”,也即讲经所应当具备的六个条件。一是“信成就”。要信佛,具备信心;二是“闻成就”,须有人听闻;三是“时成就”,特定的时间;四是“主成就”,有主讲者。五是“处成就”,处,即地点;六是“众成就”。既然宣讲,听者不止一人,有听众。

“如是我闻”就包含了“信成就”和“闻成就”。“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祗桓精舍”包含了“时成就”“主成就”和“处成就”。“室罗筏城”即“舍卫城”,“祗桓精舍”又名“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构成了“众成就”。 

3.“无漏”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意思是这些人都是证到“无漏”的大阿罗汉。

“无漏”,指的是修行人已经彻底断除了生死烦恼的根源。如一件器皿,完美无有漏眼。佛教称这种境地为“登圣位”,超凡入圣,达到圣人的地步。凡证到无漏的人,都能超越生死的苦恼。这并不是说他们能够长生不死,而是他们已经彻底明白生死的本源,从而不受生死的苦恼,超出了凡夫的境地。唐代寇坦有诗云“共听无漏法,兼濯有为尘”。北宋张继先“无漏实成除有漏,迷津才出是通津”,南宋汪应辰咏御瓦诗句云“能教有漏成无漏,解使邪流入正流”,皆大妙。

“阿罗汉”是一种“圣位”的称号。“阿罗汉”含三重意义,一是“应供”。说的是他的功德,应当受人间天上的供养而无愧。二是“杀贼”,杀烦恼贼,能断一切烦恼。王阳明有“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可作参考。三是“无生”,能够永绝生死。“大阿罗汉”就是高水准的“阿罗汉”。“阿罗汉”是“小乘”的最高成果。佛法分“大乘”和“小乘”。“乘”即“车乘”。“小乘”能度自己出离生死,度人的力量则不够,故喻为小车。“大乘”不但度自己出生死,还要度无量众生出离生死。如同一辆大车,可以装载很多人渡生死苦海。“菩萨”就是“大乘”。菩萨能度无量众生,功德圆满,最后的结果就是“佛”。

4.“善超诸有”

“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这是赞美“大阿罗汉”之语,如同佛的儿子,能够住持佛的事业。善,能超出一切烦恼之外。

“佛子”的含义,就是‘菩萨’。菩萨继承了佛的事业,救度众生,最后都要成佛,犹如佛的儿子一般。这里说大阿罗汉的内证境界,实际上已是菩萨。他们虽然已超脱生死,但为了救度众生,仍然住在世间,总持佛法,利益众生,故名“住持”。“住在世间,总持佛法”,这就是“住持”的含义所在,唐代设置为佛教僧职,即寺院领导,总管僧事职务。

“善超诸有”,“有”,一切烦恼的总称。凡“有”都有其内在的力量,都可产生一种烦恼。世间一切都是“有”,一切有都能产生烦恼。如何才能摆脱烦恼?只有一种办法,这就是“善超诸有”。

5.“从佛转轮,弘范三界”

《楞严经》云:“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

佛为救度众生出离生死,长住世间,宏扬佛法,永无休止,犹如轮转,故名“转轮”。佛遗命弟子们将来必然成佛,把救度众生的责任嘱托于他们。“弘”,即开展;“范”,即轨范。

“毗尼”,梵语Vinaya的音译,亦译为“毗奈耶”,“律藏”之意,一切戒律的总名。梵名也。“严净毗尼,弘范三界。”疏曰:”毗尼,此云善治,亦即云律。”戒律是管束我们的“身心”不犯错误的法则。黄庭坚有诗句云:“心洁似毗尼。”

“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北宋王圭有诗句云“慈深三界云常聚,法遍诸天雨自流。”

(未完待续)

相见恨晚《楞严经》(吾国斯文第1752期 斯舜威)

吾国斯文
继承传统文脉,叙述艺坛雅事。共享翰墨心得,同创盛世风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