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静农:以书遣怀 健劲古拙(吾国斯文第1722期 斯舜威)

文摘   2024-08-28 19:12   澳大利亚  

台静农以书遣怀  健劲古拙

斯舜威

 

台静农(1903--1990),作家、文学评论家、书法家。 1946年赴台,后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

好多年前读鲁迅先生的著作,不经意间便记住了台静农这个名字,知道他与鲁迅的关系相当密切,是受了鲁迅关心、扶持的进步文学青年。先生曾有赞语:“在争写着恋爱的悲欢,都会的明暗的那时候,能将乡间的生死,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作家并不多得,而静农却是不多得的一位。”我国第一本关于鲁迅的评论集《关于鲁迅及其著作》,便是他于1926年选编的:但我对台静农其人其文,一直没有更多的了解。近来,台静农似乎“热”了起来,书店里出现了不少他的传记及著述:特别让我感兴趣的是,他不但是著名学者、作家,而且是一位相当有成就的书法家。

台静农1946年便去台湾了,原创|台静农因为经济因素选择留台,陈寅恪囊空如洗变卖珍藏典籍应台湾大学第一任校长罗宗洛之聘,就任台大中文系教授,并执掌台大中文系主任达20年。他把在台湾的住所取名为“歇脚庵”,想必并无久留之意,然而一去之后,却终无归期。他88年人生之旅,前44年在大陆度过,后44年滞留台岛。这惊人的一分为二,简直带有某种宿命的意味。

我拜读过他的《智永禅师的书学及其对于后世的影响》、《书道由唐人宋的枢纽人物杨凝式》等书学论文,得知他对古典书法是有相当研究的。他在书法创作上也有很高造诣,幼年时受父亲影响“浸假而爱好成性”。其楷书、行书由颜真卿《麻姑仙坛记》、《争座位》人手,隶书学《华山碑》及邓石如,行草不限于一家,于倪元路、黄道周研习尤深。书风刚健强劲,在台湾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作为一名著名学者、教授,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到了文学创作和文史研究上,书法只是业余爱好。与一般文人不同的是,他爱好翰墨,并非闲情逸致,而是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他一生多波折,在大陆时,曾于1928年、1932年、1933年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到反动派的逮捕,到台湾后的生活也常常被恐惧所笼罩,如19482月,鲁迅的挚友,他在台大朝夕相处的同事许寿棠先生深夜死于柴刀之下。种种打击,使他为人处世分外谨慎,也绝少为文。郁结心头的痛楚无以寄托时,便致力于书艺。“战后来台北,教学读书之余,每感郁结,意不能静,惟时弄毫墨以自排遣,但不愿人知。”(《静农书艺集·序》)

台静农无意做一个书家,在很长的时间里,不为世俗的名利所动,卓然独立,静心书斋,然而,40年的积累,厚积薄发,却使得他的书艺一鸣而惊天下,1982年,81岁高龄的他在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了个人书法展,轰动宝岛。第二年8月,台北《雄师美术》月刊151期出版了《书家台静农》专辑,肯定了他在书艺上的杰出成就,从而奠定了他的书法地位。1984年,他将历年所写书法作品委托学生编成《静农书艺集》,由台北华正书局在19852月出版。

他的书法艺术究竟如何?台湾美术评论家蒋勋有一段精彩的评论:“一天偶然经过一家裱褙店,看到橱窗中悬挂着一幅对联,字体盘曲扭结,仿佛受到极大阻压的线条,努力反抗这阻压而向四边反弹出一种永久的张力。笔划如刀,锐利地割过茫然虚无的一片空白。我一下子想到李白《行路难》中我甚爱的一个句子:‘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是我第一次被静农先生的书法震动了,也是第一次如此清楚的感觉到中国书法成为一种美学的理由。经历数千年,这一迭经困顿的民族,不是不断在书法中寄托着生命的悲苦与喜悦吗?”也有大陆的评沦家认为他的书法存在刻意颤笔弄古、抛筋露骨的弊病,并且引用他本人的一句谦词:“若云通会前贤,愧未能也。”得出“难入通会”的结论。我倒觉得,如果把他的书法与他的特殊人生经历结合起来分析,蒋勋先生的评论是颇有见地的。文人书法的特点,在于其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笔墨之中蕴含着作者的沧桑、学识,以及对人生的深切感悟。从这一意义说,台静农的书法不失为文人书法中的上品,其最动人处就在于抒发郁结,健劲古拙,颇见风骨。原创|台静农的启示

台静衣,19021990,安徽霍邱人。原名傅严,学名敬六,进北京大学时改名静农,字伯简。师从陈垣、沈兼士、沈尹默,与鲁迅关系密切,为“明天社”、“未名社”中坚。曾先后任教于中法大学、辅仁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等,抗战后执掌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20余年。系现当代著名文学家、学者、书法家。

本文选自斯舜威著《学者书法》(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原创|林风眠出国前赠艾青《孤雁图》,艾青慨叹“他要飞向何处”?台静农赠张大千《梅花图》,张大千赞叹“这是冬心啊”!

原创|齐白石为朱屺瞻淘砂场梅花草堂题匾,台静农陪张大千北沟故宫博物院看画

原创|乔大壮拒改诗作见风骨,台静农身处艰难节若虹


吾国斯文
继承传统文脉,叙述艺坛雅事。共享翰墨心得,同创盛世风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