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新刊:《二十一世纪书法人文》丛书总序(吾国斯文第1724期 斯舜威)

文摘   2024-08-30 15:56   澳大利亚  


按:2002年,时任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理论编辑的洛齐,约我担任《二十一世纪书法人文》丛书主编,并负责撰写《学者书法》,丛书的另外两本《画家书法》由王平撰写,《民间书法》由马啸撰写。我这个“主编”是挂名的,总体由洛齐统筹,三人各写各的。出版时,由我写了个总序。一晃22年过去了,当时正担任《美术报》总编,比较忙,工作之余,见缝插针写作,也是一件非常快乐而难忘的事情。今天在网上查阅此书信息,恰巧跳出来一篇中国收藏网《“话兰室”主人用笺》的文章(刊载于2007年,没有署作者姓名),其中一段写道:记得当年查阅多年典籍,未明“话兰室主人”系何方人士,只能束之高阁,留待他日破解谜团。应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句老话,近日在上海图书馆借得《二十一世纪书法人文丛书——学者书法》(斯舜威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一书,随意翻阅时,见附录中有沈兼士为其女婿赴职之事致著名书法家沙孟海的手札影印件,所用信笺图案为“右军书扇”,亦有“话兰”朱文印一枚。与笔者收藏的“渊明采菊”图信笺比较,图案风格及用印完全一致,系同时印制另一款式。此时方知“话兰室主人”即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沈兼士。可见,当初这套书还是小有影响的。前天推送了写台静农的一文,今天索性推送“总序”,今后将选择若干篇再行推送。无非也是“怀念昔日岁月”的意思了。出版这套丛书的时候,我和王平共事,后来王平和马啸共事,如今我和马啸都已经退休,王平还忙碌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的任上,洛齐则多年没有联系了。回忆那段岁月,便是回忆昔日老友的意思了。

 

主编“书法人文”丛书,是洛齐仁兄给我的“任务”。洛齐、王平和我同住一小区,意趣相投,常在一起闲聊,围绕“书法人文”这个题目,越聊越觉得有意思,觉得这是一座值得大加开采的“富矿”。

我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艺术积淀深厚、内涵宏富、占据重要地位。甚至可以说,书法对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起着承载作用。这是因为,书法有着其它艺术样式无法比拟的独特性与奇妙性。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其悠远的历史与汉字的历史同步。它涵盖面广、包容性强,与音乐、绘画、舞蹈等各种艺术息息相通。我国古往今来所有文人墨客、以及断文识字的其它各界人士,几乎无不与书法有着不解之缘。特别是在“学而优则仕”的科举时代,书法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仕途命运,读书人无不在临池上苦下功夫。书法的奇妙性还在于,作为心迹流露的产物,人与人之间,由于出身、经历、性格、学养不同,而书迹各异,风格有别。同一个人,由于受环境、心情等因素影响,笔下作品的形态和气韵也不尽相同。书法作为一门抽象的艺术,除了有形的笔墨线条,更有无形的气、神、韵、趣,这就大大增强了书法的艺术魅力,也使得书法成了世人公认的最高艺术形式。

要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国书法。多少年来,中国书法已经形成了一座连绵不绝、雄浑壮丽的山脉,一代代书法家在探究这座山脉的奥秘的同时,不断增加这座山脉的高度、厚度和广度。可以说,没有任何人能真正穷尽这座山脉的全貌。“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座山脉变化无穷,出神入化,只要稍稍拉开一点距离,稍稍变换一点角度,它便会呈现别样的迷人风采。

或许这便是我们撰写“书法人文”丛书的契机。我觉得,书法是通过汉字表情达意的产物,研究书法,不能局限于书法本身,而应该以书法的创造者——人着手。自古迄今的书法家队伍实在太庞大了,构成相当复杂,有的是官员,有的是学者,有的是诗人,有的是画家,以及各行各业的各色人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点,这便是热爱书法,创造书法。但他们毕竟出身、经历、性格、学养有所不同,笔下的书法也自然千姿百态。这些人中,画家、学者和民间书家是个性色彩鲜明的群体,也是书法家队伍的中坚力量。于是,我们产生了撰写画家书法、、学者书法、民间书法的念头,针对书法山脉的某个分支、某个断面进行重点剖析,横看看侧看,以期取得正面观看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拿学者书法为例,书法的发展长河,自从文人士大夫成为书法主体,才变得波澜壮阔起来。在古往今来的书家中,文人、学者是最庞大、最重要、最富创造力的群体。东汉时,文人士大夫由民间碑刻而进入书坛并成为主体;魏晋,书法成了门阀世族文人们的特殊爱好和风流时尚;唐代,练就一手好书法成了读书人进入仕途的必由之路;至宋代,达心适意成了文人学者在书画领域的主观追求,特别是苏东坡,开创性地把书法和学养结合起来,,强调“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自此而后,文人学者书法与文人画一起,被人们提高到学术层面的高度,书卷气、文人气成了衡量书画作品优劣、高下的重要标准。可以想象,文人学者书法拥有多么丰厚的人文内涵。

画家书法亦然,自古书画同源,强调笔墨功夫的中国画家们自然是书法家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书与画毕竟是两种艺术门类,它们有相通之处,也有各自的内质。画家的书法,自然蕴含着非同寻常的特色。至于民间书法,我们现在不少书家奉陆续出土的干百年前的零星的碎简残片为圭壁,从古代民间书法中生吞活剥些许皮毛,摇身一变,便成“流行书风”,由此亦足以说明民间书法的无穷魅力。

由是观之,沿着学者书法、画家书法、民间书法这三个通道开掘下去,直抵“书法人文”的深层,不难逼近中国书法丰厚而神秘的内核。

当然,很多书家的身份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有的既是文人、学者,又是书法家、画家;有的既是官员,又是学者,同时又是书法家和画家。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的研究,因为一个复含型的人才,总有其特别擅长的一面,即使像苏东坡那样在许多领域都做出杰出贡献,也不妨对他的某个领域进行专题分析。同是苏东坡的书法,从画家的角度、文人的角度、官员的角度去作不同的分析,其结果肯定不尽相同。这里所说的“学者”,主要指在文学、文化、学术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他们并非以书法为专门职业,书法对于他们仅仅是抒发闲情逸致的“余事”。由于他们具有独特的文化修养、艺术情趣和审美心灵,其书法作品同样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文人学者、画家和民间书家,他们可能不会像专业书家那样专注于书法,唯其如此,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往往即兴随意,自然发挥,使书法作品达到无意于工而工的化境,有效地增强了书法的表现力。书如其人,通过对学者书法、画家书法的了解,也可以为研究文人、学者、画家在文学、文化、学术方面的创作成就和研究成果开辟蹊径。通过对民间书法的比较分析,甚至可以增加对民间书家们性格特征、个性风貌、甚至民风民情的了解与认识。

“书法人文”无疑是一块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和深入研究的领域。这套丛书,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各路方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由于时间的关系,仓促和粗率是显而易见的。我想,我们所做的只是努力打开一道门缝,透过门缝,读者不难发现大门里面、庭院深处的繁花似锦和精彩纷呈,如果读者引发兴趣,设法进得门去,我的使命也算大功告成了。

就在书稿杀青之际,我收到了沙孟海先生后人馈赠的《若榴花屋师友札存》。这部集子荟萃了上百位沙老的师友写给沙老的函札,内容珍贵,印刷精美,让人爱不释手,百看不厌。其中不少是文人、学者、画家书法的杰作,为了让更多的人欣赏到这些珍品,特选择一部分作为本书的附录,在此谨向沙老的后人表示谢意。


趣解英语单词(4)(吾国斯文第1723期 斯舜威)

台静农:以书遣怀  健劲古拙(吾国斯文第1722期 斯舜威)

趣解英语单词(3)(吾国斯文第1721期  斯舜威)

平闲堂临《石门铭》(吾国斯文第1720期 斯舜威)

吾国斯文
继承传统文脉,叙述艺坛雅事。共享翰墨心得,同创盛世风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