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兰查德|20世纪的宏观经济学史

文摘   2024-11-27 00:05   重庆  

(Olivier Blanchard)

本文是布兰查德以主流经济学家的视角撰写的20世纪宏观经济学发展史,意在忽略各种争论、革命和反向革命,总结梳理宏观经济学的有效知识积累。作者将20世纪的宏观经济史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40年以前的探索时期,经济理论百花齐放,但因为缺乏一个综合框架而显得有些混乱。第二个时期,1940年到1980年,一个综合框架得以发展的时期,从IS-LM到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但这样的模型有着致命的弱点,过于随意地处理市场不完备因素,最终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末的理论危机。第三个时期,1980年以来的新探索时期,集中于市场不完备因素的作用,这是宏观经济学研究最有成效的时期。

一、1940年以前的探索时期 

这是一段探索时期,彼时的宏观经济学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框架,只是出现了现在宏观经济学理论中的个别部分。这一时期得到较多发展的是货币理论和商业周期理论。货币理论的核心是货币数量理论,即研究货币变化如何导致产出和价格变动的理论,观点是长期中性和短期非中性。一些人强调了货币对价格和价格对产出的影响,货币数量越多,价格就越高,更高的价格导致更高的产出。其他人则强调了货币对产出以及产出对价格的影响,货币数量增加会增加需求和产出,而产出的增加反过来又会导致价格的长期上涨。商业周期理论侧重于研究不同因素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且一次只分析一个因素,如实际因素(天气、技术创新)、预期(乐观或悲观),或货币因素。维克塞尔试图将两者结合,关键点在于自然利率和货币利率之间的关系。但是,整个20世纪20-30年代,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储蓄和投资相等的作用,且围绕语义的争论占据了的大部分内容,实质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随后,凯恩斯在方法上的贡献起了关键作用。凯恩斯明确地从三个市场(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层面进行思考,阐明了各个市场均衡的含义。他利用商品市场均衡条件,展示了储蓄和投资的变化如何导致产出的变动;利用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均衡条件,展示了各种因素如何影响自然利率(他称之为资本边际效率)、货币利率和产出。资本边际效率的提高,可能源于对未来更为乐观的预期,也可能源自扩张性货币政策的货币供应量增加,都将导致产出增加。

二、从1940年到1980年:整合巩固期

1.建立基本框架这一时期,出现了宏观经济研究的综合框架,并且经历了重要的发展演变,从IS-LM发展到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这个综合框架被用于阐明冲击和传播机制在波动中的作用,但其中存在一个致命弱点,就是过于随意地处理不完备因素,并且最终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场危机。希克斯和汉森(1937)建立的IS-LM模型,虽然可能没有准确捕捉凯恩斯的思想,但通过定义一系列市场,为每个市场写出需求和供给方程,并求解总体均衡,改变了所谓的“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至此形成共识,即将经济缩减为三组市场:商品、货币和劳动,同时确定产出、利率和价格水平。随后,Modighani(1944)、Metzler(1951)、Patinkin(1956)使用并拓展了这个模型。这种系统的、一般均衡的描述宏观经济的方法成为标准框架。

2.三个显著特征(1)由静态经济学转变为动态经济学在希克斯之前,经济学界一直从事静态研究,既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需具备的条件,但不论及达到均衡状态的过程。而希克斯在《价值与资本》一书中提出暂时均衡(temporary equilibrium),并发展了一系列跨期决策研究。希克斯认为,静态是动态的特殊情况,是在特定时间内偏好、技术和资源保持不变的情况。静态一般均衡理论旨在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并说明达到均衡状态的条件。动态一般均衡理论则要说明达到均衡状态的过程,说明从一个暂时均衡状态到另一个暂时均衡状态的均衡移动过程的时间序列变化。到了70年代末,大多数模型都在理性预期的假设下被重新修改过。随着对预期的关注,一系列新的小模型出现了,更多地关注跨期决策,拉姆齐模型(1928)被重新解释为无限期寿命个体在静态生产技术条件下的的暂时均衡模型。而因为理性预期的引入,市场不完备因素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基本上被忽略了。(2)模型和数据的拟合度越来越好这一时期,模型和数据结合的越来越好。旧的商业周期文献一直在探索非线性内生周期模型,即扩张为下一次衰退创造条件,衰退为下一次扩张创造条件的模型。然而,早在1933年,拉格纳·弗里希就已经指出,更简单的系统,即具有冲击的线性差分系统,可以更好地解释总量波动。在这样的系统所描述的经济中,人们可以认为波动是不断冲击经济的随机冲击和传播机制(线性系统所隐含的这些冲击的动态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Kahn(1931)试图根据一些关于总需求、进口和投资的数据估算边际消费倾向的数值。Modigliani and Brumberg(1954)在估计生命周期假说的经验拟合度时,使用了国民收入账户组合的时间序列,以及一些关于收入和储蓄的横截面数据。(3)过于随意处置市场不完备因素这一时期对市场不完备因素的处置过于随意。20世纪60-70年代的模型表现出某种割裂特征:一方面是针对消费、投资和资产需求决策行为的精致、精细建模,另一方面是对于价格和工资设定的粗糙的、仅仅是理论上的规定。其中最突出的是对劳动力市场工资调整的处理,在早期的模型中,通常假设名义工资是固定的,之后由劳动力需求决定结果。后来,这些假设被菲利普斯曲线所取代,将通胀与失业联系起来。但是,关于为什么以这种方式设定工资,以及为什么实际工资与就业水平之间几乎没有明显的关系,则缺乏具体的解释。Barro和Grossman(1976)的“固定价格均衡”方法被认为是探索名义刚性含义的唯一系统性理论,尝试策略是假设一个竞争性经济,价格向量不能灵活调整,然后在这些条件下表征产出的决定。各个市场的均衡由供给和需求中的最小值决定,若此时的价格使得需求小于供给,经济将表现出需求乘数效应,需求增加将导致更多的生产、更多的收入,进而更多的需求。然而,如果缺乏瓦尔拉斯的拍卖人,价格无法表达潜在需求和供给,人们无法提供足够劳动,获得收入,继而无法产生足够需求,经济将稳定在非均衡位置。大致在同一时间(1975年左右),另一事件让市场不完备因素在经济学家心中的地位变得更糟,那就是理性预期被引入标准的凯恩斯模型,导致的传统结论的崩溃。萨金特(1973)利用标准模型(一个IS-LM模型加上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如果人们能够对通货膨胀做出理性预期,货币对产出的影响只会持续很短的一段时间,由此得出货币是中性的结论。此后,宏观经济学分为两个派别: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前者认为传统的结论基本上是正确的,只是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市场不完备因素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后者则质疑传统结论,并探索在不引入市场不完备因素的情况下,讨论经济波动的原因。只是,由于经验证据继续有力地支持货币政策影响产出的观点,经济学家不得不继续考察市场不完备因素在经济中的作用。

三、1980年以来:新的探索时期

1. 产品市场上的价格交错调整这一时期,市场不完备因素在经济中的作用得到了较好的考察。比较典型的理论是,价格的交错调整,会导致出现刚性特征。经济学家分析了名义货币量变动影响价格的机制:名义货币的增加导致商品总需求的增加,使得每个价格制定者都想提高自己商品的相对价格。如果价格是连续确定的,需求和产出会回到原来的水平,即使在短期内,那么货币也是中性的。但如果个别价格非连续调整,且并非所有价格均会同时调整,那么货币只有在长期才是中性的。

2. 劳动力市场上的不完备因素劳动力市场上,市场决策是分散化的,失业和职位空缺会同时存在。而且,当工人和企业初步谈拢时,通常还存在讨价还价的空间,因而工资还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状况。如果失业率高,职位空缺率低,企业很容易地找到另一个工人,工人则知道很难找到另一份工作,这很可能导致产生低工资。如果失业率低,职位空缺高,工资就会高。另一方面,工资水平反过来又会影响空缺和失业的变化。高工资意味着更多的终止雇佣,更少的开始雇佣,因此出现职位空缺的减少和失业的增加。相反,低工资会导致空缺增加,失业减少。基于上述动态调整,经济通常收敛于一组失业和空缺的均衡值,可以认为自然失业率便是失业率的收敛值。

3. 金融市场上的不完备因素金融市场的不完备因素之一,体现在进行信贷决策时,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是实际分离的。借贷意味着在今天给出资金,预期在未来回收资金。时间的分离会导致出现差错,而金融中介能够处理信息不对称,因而能减少这种差错。

在金融市场,规模报酬递增会导致出现多均衡态,这就挑战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因为规模经济不存在唯一稳定的均衡解,系统内生具有不稳定性,进而会出现反周期加价现象。这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企业愿意以大致相同的价格提供更多产出,相关命题可参考反周期加价模型(Rotemberg and Woodford,1991)。此外,理性预期受到了行为金融学的质疑。比如,传统金融理论认为人们的决策建立在理性预期、风险回避、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机抉择基础之上。然而,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实际的投资决策并非如此。比如,人们总是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往往是根据自己对决策结果的盈亏状况的主观判断进行决策等等。再如,传统金融理论认为,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理性的投资者总是能抓住每一个由非理性投资者创造的套利机会,而且只有如此才能幸存下来。但是,行为经融学表明,非理性行为同样在经济系统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四、展望

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之间的分歧正在弥合,虽然两大阵营在意识形态和方法上还有着鲜明的差异。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表明,波动可以用一个带有技术冲击的完全竞争模型来解释。新凯恩斯主义者则表明,市场不完备因素是解释非均衡的关键。真实经济周期基于一般均衡模型,探讨基于不确定性下的优化行为和均衡状态,而新凯恩斯主义者没有固定唯一的模型工具。目前来看,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在逐渐消失,大多数宏观经济研究都侧重于市场不完备因素的宏观经济影响,方法上的分歧也比过去小多了。

原文信息:Blanchard, and Olivier. "WHAT DO WE KNOW ABOUT MACROECONOMICS THAT FISHER AND WICKSELL DID NO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0).

...................................................................

ECONOMICS RULES
Wittt扯犊子的地方——世事无常,来日并不方长,开心就好,没事整点薯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