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101|道德考量还是市场规律?

文摘   其他   2024-11-20 09:34   重庆  

Wittt:这是疫情爆发的时候写的一篇小短文,重新编辑后发表在#经济学101。没想到已经过了这么多年了,现代人健忘,还有多少人记得当时发生了什么呢?


新冠肺炎爆发,引发民众恐慌,没过几天,不管是实体店还是网络购物平台,各种类型的口罩及相关产品被一抢而空。

 

同时,随着需求的不断增长,口罩变得越来越稀缺,价格也随之不断的攀升,这也激起民众的愤怒,大家认为这些商人在发国难财,这是一种没道德,没良心的行为,国家应该对提价的这些商家进行处罚。事实上也确实有一些商家因为口罩等物资价格上涨受到处罚。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这是一个发生在我自己身边的故事。记得那是2008年,百年不遇的冰灾降临湖南,那时的我还在读大学二年级,回到县城,却没有车子回到乡下,在县城滞留了好几天才通过坐船加步行的方式艰难地回到乡下。

 

但是回到乡下,却没有电,因为电线杆都断了,这时候只能点蜡烛了,有超前意识的一些村民早早的就准备好了蜡烛,其他没有准备的村民只能到村上仅有的几个杂货店购买蜡烛,因为突然需求量增加,杂货店的蜡烛变得越来越稀缺,同时也伴随着价格的不断攀升,之前几毛钱一根的蜡烛价格上升到1块钱,然后是5块,最后10块钱一根都买不到了。

 

很多人用起了几十年前的柴火灯,这种木柴上面有油,所以点燃可以当灯使用,唯一不好的地方是燃烧时候不断释放出浓浓的黑烟。我还依稀记得有一年过年也是没电,晚上点这个柴火打牌,第二天大家的脸和鼻孔都是黑色的,特别滑稽。不过即使是这样村民们的这种柴火库存也不多,因为很少断电,大家平时也就没有储备。冬季的漫长,大家忙活一年,过年是唯一舍得好好休息和娱乐的时间,所以蜡烛的需求量还是很大,最后有人通过走路到镇里面购买蜡烛,然后卖给村民,但是价格是平时的很多倍,即便村民们怨声载道,但最后也不得不购买,而其他那些觉得价格太贵的村民还是点柴火灯。过完年后村里来电了,整个村子竟然靠着断断续续的高价格蜡烛顺利地撑过了整个冬天。

 

上述两件事情其实本质上是一件事情,都是某种外在因素突然造成物资短缺,在一般民众看来,乘人之危是不合乎道德的,维持平常价格或降价似乎成为一种政治正确。但是我们要问的是对一种商业行为有过多的道德考量是否合理?或者道德考量能否有效解决困难时期的物资短缺问题?

 

学过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是市场规律。如果不允许价格上涨,需求增加,供应不会立马随着增加,这时候必然造成物资短缺。我们可以用以下简单的模型来分析这个问题。


 

假设原来口罩市场的均衡处于E1点,市场均衡数量为Q1,均衡价格为P1,肺炎爆发时,媒体的报道加上民众对肺炎的认知越来越深入会导致大家对口罩的需求暴增,需求曲线由D1移动到D2,这时候市场均衡处于E2点,市场均衡数量为Q2,均衡价格为P2。在这个市场价格,民众会认为这些商人在趁人之危,发国难财,恶意抬高口罩价格,但这仅仅只是市场规律而已,口罩变得稀缺,价格必然上涨,上涨的价格体现的就是口罩这种商品的稀缺程度,提醒人们更加高效地使用资源。

 

当价格上升到P2时,市场达到均衡,处于出清状态,想买的人买到了,想卖的人卖完了,认为价格过高的人们自然会选择其他的方式,比如少出门聚会,旅游等。但是人们认为市场价格应该保持在P1水平,这样民众在危难时期更加容易购买到口罩,然而事实是什么呢?事实是当需求上升时,如果保持市场价格不变,民众的需求量将变成Q3,但是生产厂商只愿意提供Q1的产量。

 

为什么?因为短期要突然增加产出,厂商的成本会大幅度增加,首先厂商规模短期不能立马增加,短期要增加大量产出只能使机器超负荷运转,机器的折旧和维修成本都会大幅度提升,经济学意义上处于规模不经济阶段;其次现在是过年,很多厂家以平时2到3倍的工资招人都招不到人。但是在P1价格水平,民众的需求是Q3水平,这样供需之间就存在Q3-Q1的巨大缺口,民众实际上能购买到的口罩数量是Q1,相比涨价而言,民众能购买的数量少了Q2-Q1,因为维持价格不变,那些实际上想以更高价格购买的民众也买不到口罩了。

 

从整体上看,大家的道德考量减少了市场的实际供应量,造成更大的市场缺口,实际想要的人却得不到,这会造成更大的恐慌,而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市场供应量上升,想买的人买到了,又没有造成很大缺口,相比而言,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会更高。

 

就像我的小故事一样,虽然蜡烛价格上涨但是供应量上升了,大家可以买到更多的蜡烛,满足更多的需求,最后大家顺利地撑过了整个冬天。

 

人们在解决短期短缺问题时候诉诸于道德考量,是没有真正理解企业的概念。自由市场的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私人组织,是风险的承担者,而利润则是风险承担的补偿,不盈利的企业意味着没有很好的使用社会资源。最重要的是企业是一种拥有产权的私人组织,不是公共部门,私人组织存在的目的是获取利润以持续存在,不赚钱的私人企业无法在市场中长期存在。

 

但是很显然,民众将这样一个私人组织看成了公共机构,认为应该在特殊时期为公共利益做出让步,很显然企业是一种私人组织,是可以为公共利益做出一定牺牲,但是不能威胁到企业的存续,公众可以期望,但并不能要求企业在短期扩大产出还维持原来的价格。这种道德诉求就如同强迫别人掏钱做慈善一样。

 

如果大家期望在在短缺时期以平常的价格获得口罩,一个可行的办法是让政府补贴生产口罩的厂商,政府资金来源于税收,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用于公共利益也是税收的最好归宿。

 

其实,从上述分析结果来看,解决短缺问题最好的机制还是市场,道德考量的结果是实际供应量下降,造成更大短缺,而市场自由运作的结果是价格上升,但是供应量上升,满足了更多人的需求。不过,严谨的经济学分析结果从来都不太被一般民众所理解,尤其是涨价,有经济学家撰文,利用涨价解决某些社会问题,即便是正确的也会引来公众的谩骂和声讨,硬是被称之为“砖家”,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所谓的”砖家“,但是不全是”砖家“,有些分析还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如果对于这些现象的分析,大家多一点理性思考而不是诉诸道德评判,结果可能要好很多。

 

市场解决问题的优点是效率,但效率的背后却也是公平的考量。大家想要的公平是低价获得口罩,但结果却是更多人得不到口罩,这并不是一种公平,或者是一部分人公平,而市场在有效提供产品的同时,满足了更多人的需求,在市场价格想要的人得到他想要的,又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更多人的福利得到提升,何尝不是一种更好的公平。就像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体一样,到最后都不得不引入市场机制,贫穷的公平不是公平,同样短缺的公平也不是公平。

 

大家在看社会问题时,还是多一些理性的思考,比较多种方案结果,而不是一味诉诸道德判断。学习经济学是一种好的理性思考方式,能帮助我们看到社会现象那些看不见的层面。
美德通常存在于价格体系当中,法治情况下的商业就是最大的美德。

...................................................................

ECONOMICS RULES
Wittt扯犊子的地方——世事无常,来日并不方长,开心就好,没事整点薯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