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每日评论

2024-12-31 07:14   内蒙古  

这是我的第2438篇学习笔记

★来源:2024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全部12篇评论文章

01   同球共济 砥柱中流

——习近平主席引领2024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述评

新华社记者

  2024年,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形势风云激荡。

  “作为世界主要大国领导人,我们应该不畏浮云遮望眼,秉持命运共同体意识,扛起历史责任,展现历史主动,推动历史进步。”

  这一年,习近平主席以大党大国领袖的全球视野、宽广胸襟和天下情怀,推动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各种共同挑战,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一)

  2024年9月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是中国近年来举办的规模最大、外国领导人出席最多的主场外交。峰会前后的5天时间里,习近平主席同与会非洲领导人等嘉宾举行近50场双多边活动。

  一年来,元首外交“忙碌指数”不断刷新:既会老友,又交新朋;既进行战略沟通,又深化务实合作;既推动大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又引领“全球南方”团结自强;既推进睦邻友好,又夯实多边协作……

  在元首外交引领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拓展新空间、开辟新境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

  这是登高望远运筹大国关系的远见卓识——

  大国关系事关全球战略稳定,大国肩上都承担着特殊责任。大国之间和睦,才能世界和平;大国相互合作,才有全球发展。

  一年来,习近平主席以大胸襟、大格局、大担当,同大国领导人保持密切沟通,促进大国关系总体稳定、均衡发展:

  从北京到阿斯塔纳再到喀山,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年内三度会面,中俄两大邻国保持高度战略互信和全面战略协作;

  同美国总统拜登在利马会晤,向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致贺电,在重要节点为中美关系发展提供战略指引;

  中法建交岁满甲子之际,习近平主席再一次踏上法兰西土地。“中法作为两个有独立自主精神的大国,在历史长河的每一次相遇都能迸发出巨大能量,影响世界行进方向。”习近平主席一语道出推动中法关系发展的深远意义;

  同德国总理朔尔茨漫步钓鱼台,同英国首相斯塔默实现中英领导人时隔6年再次会晤,同西班牙、意大利等国领导人深入开展战略沟通,促进中欧合作共赢;

  同印度、日本等地区大国领导人会面,不断增信释疑,探索和睦相处之道……

  从历史长周期把握世界大势,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运筹大国关系,大国外交远谋而笃行。

  这是携手并肩深化睦邻友好的坚定选择——

  山水相连、唇齿相依。访邻国就像走亲戚,越走越近,越走越亲。

  打造中国哈萨克斯坦关系新的“黄金三十年”、发展中国塔吉克斯坦新时代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越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苏林就任总书记后首访就来到中国,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实现良好开局;印度尼西亚总统普拉博沃在当选和就职后两度首访中国,打造发展中大国关系典范;马来西亚、新加坡、柬埔寨等国领导人相继访华,中国同周边国家携手建设友好共生的亚洲家园……

  在元首外交引领下,中国的“邻里关系”历久弥坚,再谱新篇。

  这是同心同向推进团结合作的务实作为——

  马尔代夫、安哥拉、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赤道几内亚、秘鲁、芬兰……长长的来访国家名单贯穿春夏秋冬、涵盖五洲四海。

  走进中国各地,遍访大江南北,感受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不论距离远近、体量大小、发展水平,中国都给予同样热情友好的礼遇。

  今年1月,瑙鲁作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同中国恢复外交关系的政治决断。两个月后,阿迪昂总统就应习近平主席邀请来华访问。瑙鲁,不仅重新回到支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国际大家庭,而且成为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的新成员。

  谈得最多的是友谊和信任,形成最广泛的共识是合作与共赢。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友好不分先后,只要开启,就会有光明前途。合作不论大小,只要真诚,就会有丰硕成果。”

  数字,记录着2024年中国元首外交的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中阿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三大主场外交;欧洲之旅、中亚之旅、金砖之旅、拉美之旅四次重要出访;130多场外事会谈会见;近百封贺信复信贺电;以多种方式面向各国人民开展友好工作……

  元首外交擘画领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大国外交图景跃然眼前。今日之中国,更具国际影响力、创新引领力、道义感召力的负责任大国形象愈发彰显。

  (二)

  “来北京之前,我到了云南、福建、浙江等地参观访问,亲眼见证了在您的领导下,中国消除贫困和发展取得的伟大奇迹和巨大成就。”

  2024年8月20日下午,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斐济总理兰布卡向习近平主席分享他的访华感受。

  30年前,兰布卡就曾作为总理访问中国。此次为期10天的中国之旅,这位太平洋岛国领导人走进中国城市和乡村,亲身感受中国现代化建设新成就、新飞跃。

  现代化,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一代代接续奋斗,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画卷愈发生机勃勃,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魅力日益彰显,吸引并激励着广大“全球南方”国家共同逐梦。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中方愿同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实现美美与共、相互成就,为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各国现代化而携手奋斗。”

  ——开放包容,为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合作共赢带来广阔机遇。

  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秘鲁钱凯港向上海发出首批货物顺利抵达;印尼雅万高铁全线站点投入运营;中吉乌铁路项目启动……岁末,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喜讯频传。

  走过10多年的“一带一路”建设,给共建国家现代化建设注入愈发强劲的动力,给各国人民带来更加充实的获得感。

  155个国家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大家庭,惠及世界的“幸福路”越走越宽广;中国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受到普遍欢迎;进博会、链博会、服贸会、消博会等国际展会不断释放中国合作“磁吸力”;对38国实施单方面免签、54国实行过境免签,“中国游”风靡全球;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缩减,制度型开放含金量持续提升……

  “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的中国,为各国共同逐梦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面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流,中国高水平开放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1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勇于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鱼渔双授”,以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拓宽通往发展繁荣之路。

  “中国脱贫历程表明,本着滴水穿石、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性、恒心和奋斗精神,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弱鸟是可以先飞、高飞的。中国可以成功,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可以成功。”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里约热内卢峰会上,习近平主席的真挚讲话,赢得长时间热烈掌声。

  在摆脱贫困、谋求富强的发展进程中,探索出一条超越西方经验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是“勇敢者的创造”,是“文明形态的焕新”。

  智利总统博里奇,专门随身携带西文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请习近平主席在扉页签名留念;

  冈比亚总统巴罗表示,中国意味着希望和未来,唯有同中国深化合作,才有可能实现国家发展;

  马来西亚最高元首易卜拉欣说,中国举世瞩目的伟大发展成就,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

  “现代化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国都不能掉队”“中国不追求一枝独秀,更希望百花齐放”……在习近平主席引领下,携手各国实现现代化梦想,中国始终做实干家、行动派。

  (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后,习近平主席首次出访,飞赴俄罗斯喀山,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

  习近平主席同与会各方领导人两张具有历史意义的合影,从伏尔加河畔千年古城传向世界——

  一张是首幅“大金砖全家福”,记录下金砖国家实现历史性扩员后首次聚首的难忘时刻;一张摄于“金砖+”领导人对话会前,金砖国家领导人和25位受邀嘉宾国领导人或代表,及6位国际组织负责人并肩而立,以“金砖之约”共促“全球南方”大团结、大合作。

  从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峰会,到金砖国家领导人喀山会晤,再到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人们注意到,一场场多边会议的合影中,东道主都不约而同邀请习近平主席站在“C位”。

  这是对中国世界主要大国地位的敬重,更是对中国“全球南方”引领作用的认同。

  “全球南方”大踏步走上历史舞台,是世界大变局的鲜明标志。世界局势变乱交织,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全球南方”如何携手同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球南方’应当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携手共进,走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列。”6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就“全球南方”团结合作作出重要指引。

  从亚洲到非洲,从拉美到太平洋岛国……一年来,习近平主席在国内外交往最多的,仍然是广大“全球南方”国家的伙伴和朋友。

  共同做维护和平的稳定力量、开放发展的中坚力量、全球治理的建设力量、文明互鉴的促进力量——习近平主席深刻阐明“全球南方”的历史使命,就以“全球南方”之力破解当今时代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贡献中国方案。

  无论是在双边场合还是在多边舞台,习近平主席时刻心系“全球南方”共同福祉,发出“全球南方”发展振兴的时代强音——

  “中方愿同塞方在联合国等多边框架下加强协调配合,促进‘全球南方’国家团结合作”“将两国战略伙伴关系打造成中国同非洲以及‘全球南方’国家关系的典范”“同主要国际经济组织践行多边主义,促进国际合作,支持‘全球南方’国家发展”……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宣布支持“全球南方”合作的八项举措;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宣布愿同阿方构建“五大合作格局”;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书面演讲中,呼吁不断提升“全球南方”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里约热内卢峰会上,宣布支持全球发展的八项行动;在联合国贸发会议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上,呼吁让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好融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潮流……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白俄罗斯、玻利维亚、古巴、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乌干达——年终岁尾,一份新公布的金砖伙伴国名单,吸引世界目光。“全球南方”联合自强再启新程。

  时代的风浪越大,我们越要勇立潮头。

  习近平主席的坚定宣示,引领“大金砖合作”乘风破浪:“以坚韧不拔之志、敢为人先之勇、识变应变之谋,把金砖打造成促进‘全球南方’团结合作的主要渠道、推动全球治理变革的先锋力量。”

  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始终心系“全球南方”、扎根“全球南方”——这是面向世界的郑重宣示,这是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

  (四)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巴西利亚时间11月20日上午,巴西总统卢拉在总统官邸为习近平主席对巴西进行国事访问举行隆重欢迎仪式。巴西艺术家用中文动情演唱《我的祖国》。

  访问期间,两国元首共同宣布,将中巴关系定位提升为携手构建更公正世界和更可持续星球的中巴命运共同体。

  以“携手构建更公正世界和更可持续星球”为目标引领,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拉美的新实践、在双边范畴的新拓展。

  面对地缘冲突、单边行径、保护主义上升以及气候变化等重大挑战和危机频发,习近平主席以大国领袖的深沉世界眼光观照人类前途命运——

  “中国将始终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同各国一道,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年来,同塞尔维亚启动构建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实现命运共同体建设在欧洲的突破;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表明中非28亿多人民风雨同舟的共同心愿;一个个区域性命运共同体建设相继展开,不断拓展和合共生的文明新境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日益成为各方共襄盛举的宏伟事业。

  6月28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和平—命运共同体》乐曲庄严恢弘。

  “面对和平还是战争、繁荣还是衰退、团结还是对抗的历史抉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内涵,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目标不懈努力。”

  习近平主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坚定有力宣示,穿云破雾,指引方向。

  积极为恢复热点地区和平安宁奔走——

  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积极劝和促谈,同巴西联合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六点共识”,会同“全球南方”国家发起“和平之友”小组;在巴以问题上,推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首份加沙停火决议,促成巴勒斯坦各派别举行和解对话并签署《北京宣言》……

  书写不同文明美美与共的动人篇章——

  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提出的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决议;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将“文明互鉴伙伴行动”摆在首位;在希腊雅典设立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推动古典文明在当今世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唐——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7至10世纪)”在法国展出,观众亲身感受中华文明深厚底蕴……

  凝聚团结合作、守望相助的国际共识——

  人类命运与共的理念多次写入联大决议和多边文件,网络安全、气候变化、卫生健康等各领域命运共同体目标陆续确立;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全球发展倡议,82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119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不同文明和合共生提供智慧滋养……

  根植于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国外交自信自立、坚持正义、扶弱扬善的精神风骨,体现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世界情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回答“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推动国际关系从和平共处向命运与共的历史跨越,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

  风云变幻志不移,沧海横流破浪行。

  一年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同各国友人谈到“同球共济”:

  “中国古人讲‘同舟共济’,现在国际社会则需要‘同球共济’”“各国不是乘坐在190多条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让‘同球共济’、团结协作、互利共赢成为时代主旋律”……

  生动而深刻的话语,展现着天下一家、和衷共济的中国智慧,彰显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国胸怀。

  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在习近平主席引领下,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秉持命运与共、同球共济精神的中国,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注入磅礴力量,同世界各国一道谱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篇章。

  (新华社北京12月30日电)

02   身边小故事  改革大道理(人民论坛)

鲁沐沂

  一线工人赵增权师傅“搞出了大学问”,评上了“首席”,“以前见博士都难”,如今带起了博士生。

  常年跑田间地头搞农技服务,在“花生界”响当当的崔凤高,如今实至名归,去掉“副”字,晋升了研究员。

  北京街头跑“大夜”的外卖骑手刘赛豪,寒冬里有了可以落脚的“驿站”,为手机充充电,也给自己“加加油”。

  一位打开了职业“天花板”,一位突破了职称“硬杠杠”,一位获得了城市归属感,变化从何而来?答案是改革。

  “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改革,让赵增权们的技能报国之路越走越宽;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破四唯”,让崔凤高们靠贡献、靠业绩打破学历门槛,得到认可与尊崇;而刘赛豪们劳动条件的改善和身份融入的加快,背后是基层治理创新和新就业群体党建扎实推进。

  身边故事看改革,通过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实践故事,可以更真切感知改革之力,更深刻感悟改革之道。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理论一旦对接了实践,就富有了生命。

  “广泛凝聚共识、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顺利推进改革十分重要。”凝聚共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讲好群众身边的改革故事,把蕴含其中的改革道理和逻辑讲清楚、讲明白。

  改革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用群众身边的发展变化来讲,可以更好理解改革的价值旨归。

  一方面,人民群众是改革的受益者,“小巷人家”迁了新居,一台手术少掏了约两万元……群众一件件“心上事”,成了改革关注点、发力点,带来的是实打实的生活改变;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又是改革的实践主体,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账算明白、把“小疙瘩”解开,把“金点子”变成“金钥匙”,才能真正把改革落实到实践中。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用来自基层一线的实践来讲,可以更好理解为什么要改革。

  福建林农洪集体手里的三个“小本本”,见证了林改的三次跃迁,从林权证到林地经营权证再到林票,改革循着问题深入,吹绿了丛林,点亮了人生。人们从这样的故事里,不难得出这样的道理:当条条框框束缚了手脚,当发展需要制度供给,用改革的办法破题开路,总是能打开新局面,让社会活力汩汩而出,推动事业不断向前。

  改革是讲求方式方法的,用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突出难题来讲,可以更好理解如何推进改革。

  有的用调研的方法,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有的用法治的方式,平衡不同群体之间的改革利益;有的先难后易,牵“牛鼻子”、重点突破;有的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渐入佳境……改革得其法则事半功倍,群众中有无穷的智慧,基层有无限的创造力,把麦克风给群众,把摄像头对准基层,就会发现源源不断的新鲜经验、精彩故事。

  中国故事,气象万千;改革篇章,分外精彩。其中蕴藏着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的相生相成,写照着顶层设计与群众首创的良性互动。既波澜壮阔,又细致入微;既引人入胜,又启人入道。

  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参与,我们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越不过的坎。

03   “民生为大”,书写人民至上新答卷(人民观点·2024观察②)

本报评论部

  回望极不平凡的这一年,最动人的是人民情怀,最暖心的是民生温度。

  犹记202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津,第一站就深入农村。听取受灾情况介绍,走进大棚察看蔬菜长势,在村民家亲切拉家常……满是大党大国领袖对百姓生活的细微关怀。

  在重庆,来到社区食堂;在甘肃,走进花牛苹果基地……无论走到哪儿,总书记都惦念着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平易近人、亲切和蔼的一幕幕场景,刻写着“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至理箴言。

  打开时间与空间的维度,就会对“老百姓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事情”有更深切体悟。

  从启动新一轮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到开展新一批次国家药品耗材集采,再到将2024年定为“消费促进年”,一系列务实举措,更好满足人们的期待。

  对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违法犯罪加强联合惩戒,住房交易享受更多税收优惠政策红利,全国推广应用数字化电子发票……12月起,一批与民生相关的新规开始施行,以法治护航民生民利。

  从年初“民生清单”,到年尾“民生新规”,变化的是时间线,不变的是为民之心、惠民之情,是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2024年以来,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万多个,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整体带动相关产品销售额超1万亿元,存量房贷利率批量下调惠及5000万户家庭……牢记“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广大党员干部着力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多少地方,能在凌晨这样安全”“在中国,有一部手机就够了”。来华旅行的外国人由衷点赞中国人居住之安全、生活之便利。今天,一个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国,民生是最厚重的底色。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紧贴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一方面,民生连着内需,连着发展,连着活力。抓民生也是抓发展。民生持续改善,有助于扩内需、促消费、稳投资,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旧房评估后能直接抵扣新房首付款,买新房还给打折优惠,同时由银行开辟房屋按揭贷款绿色通道——江苏启东市推出住房“以旧换新”政策,让众多购房者得实惠、享便利,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健发展。

  另一方面,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的过程,也是增强发展新动能、开拓发展新空间的进程。

  安徽为地下管网等设施装上传感器,加快建构立体化“数字哨兵”体系,实现了城市地下管网事故发生率下降、风险排查效率提升。全国部署推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既提升了群众安全感,也促进城市安全产业聚树成林、产值不断提升。

  新思想引领新实践。无论是以亿元为单位的“大手笔”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还是事关衣食住行的“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聚焦民生之需、民生之重,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就能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

  让更多人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是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潜力所在,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所在。

  在福建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优先抓好民生领域各项改革。”群众的难点痛点,就是改革的出发点、发力点。

  北京深化接诉即办改革,2024年12345热线日均处理6.5万件工单。基于大数据分析,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管理等13个高频共性问题将被纳入2025年“每月一题”专项治理。

  在制度设计上想深一步,从服务供给上递进一层,于数字赋能上持续加力,各地优化政务服务、更好利企便民,推出不少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既“办成一件事”,更“办好一类事”。

  致广大而尽精微。在安徽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民生无小事,把民生的事情办好了,社会矛盾就少了,社会就和谐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就沉淀在抓落实的精准高效中。

  改善民生,贵在日拱一卒的实干;增进民生福祉,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上海支持用人单位设置“生育友好岗”,实行弹性工作制;湖北武汉“武碳江湖”小程序与多个大型互联网平台打通,以碳账户激励居民参与绿色低碳发展……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谋划推进改革,就能不断擦亮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底色,创造高品质生活。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这一切都要靠广大党员干部勤勉为之、全力以赴。

  “元旦、春节将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抓好‘米袋子’、‘菜篮子’等民生保障”。前不久在海南省三亚市听取海南省委和省政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对民生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眺望新的征途,深厚的人民情怀,必将激励我们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04   科技成果何妨“先尝后买”(人民时评)

武卫政

  食品可以免费试吃,如今,科技成果也能“先尝后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2024年11月初,《天津滨海高新区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实施办法(试行)》发布,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天津市天安博瑞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签订了“多运动目标跟踪方法”专利实施许可合同,企业可以在免费使用专利1年后,根据使用情况再付费转化。这成为天津市首个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案例。

  科技创新绝不只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需要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近年来,高校院所专利成果转化运用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但依然存在一些制约成果转化的问题。

  高校院所是许多专利的原创地,是专利资源的宝库,每年专利申请量很大,却有许多“躺在书柜里”,没有用武之地。究其原因,有的是怕担风险“不敢转”,有的是缺乏渠道“不会转”,有的是担心转化之后企业不好好用或用不起来“不愿转”……推动专利成果走出“书架”、走向“货架”,一直是业内人士关注的话题。

  专利转化,既需要在“最后一公里”上想招,也需要在“最初一公里”上发力。高校院所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多出专利成果,成果需要及时入库、经常盘点。2024年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等8部门联合印发《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工作方案》,各地迅速行动。比如,广东省171家高校院所完成9.9万件存量专利盘点,完成8.1万件专利登记,形成优质资源库;天津市完成高校专利盘点,31所高校拥有的2.2万件有效专利全部纳入专利资源基础库。

  盘点是为了用活。推进专利进企业、成产业,“先使用后付费”是有益尝试。在把专利成果应用于生产之前,企业不能准确评估它的价值,十几万元、数百万元甚至更高的许可费用,是具有一定风险的支出;如果先使用一段时间,就能知道这一成果带来的经济效益,支付费用时会更有依据、更加放心。

  对于高校院所来说,专利成果通过这一方式走进企业,有保险产品作保障,不必担心无法获得专利许可费用;高校院所推动专利走进企业,促进专利成果转化,也将极大增强科研人员研发新成果的信心和动力。“先使用后付费”最终实现的是创新链共赢。

  改革创新,永无止境。推动更多创新之花结出产业之果,还需要持续探索,营造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北京市不断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法规体系和工作体系,让各类创新主体从“有的转、有权转”到“愿意转、转得顺”;上海市深入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健全专利转化的尽职免责和容错机制,确保优质专利“高校院所输得出、中小企业接得住”;浙江省形成以“浙江拍”为代表的多元化科技成果交易模式……因地制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及时总结新鲜经验,才能更好打通转化梗阻,充分调动高校院所和企业共促转化的积极性。

  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政府发挥组织引导作用,促进高校院所、企业通力合作,也需要持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坚持问题导向,打通转化关键堵点,一体推进专利保护和运用,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专利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05   以文旅融合擦亮发展品牌(金台随笔)

陈世涵

  将城市地标——武康大楼的红墙“搬”到会场;用数字技术展现黄河边古都群的文化之美;推出文旅数字人讲述历史深处的记忆……在上海举办的2024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展示了一系列新技术、新业态、新场景,彰显出我国文旅市场奔涌的创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文旅融合,从来不是一道简单的加法问题。推动文化发展,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公益属性明显;加强旅游发展,有助于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具有鲜明的市场导向,产业属性突出。找到文化与旅游、个性化需求与多样化供给之间的契合点,才能实现不同要素的重组与交融,让诗和远方交相辉映,书写人文经济学的崭新篇章。

  最美的风景从不只是名山大川。在黑龙江哈尔滨,交响乐团搬进火车站,音乐会在候车厅奏响;在云南丽江,游客于文化小院中描摹纳西象形文字……当下,风俗节庆、戏剧影视等文化场景,成为一道道兼具流量与内涵的文旅风景。从实践看,精准提炼地域文化符号,充分激活其时代价值,将自然环境的独特性和文化景观的丰富性结合,搭建起文化基因和现代审美之间的桥梁,有助于打造具有独特的历史厚度、人文温度的文旅生活新方式。

  当“特种兵式打卡”成为年轻潮流、当“反向旅行”成为社会热点、当“县域旅游”热潮迭起……放眼全国,非团队、小众化成为文旅发展的新特点。将不同的景点串点成线、连线成廊,转化为全域旅游版图中的重要支点,才能打开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具体而言,一方面,地域相邻的景点,受益于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具有形成文旅IP的天然优势。另一方面,高水平的区域协同能避免同质化竞争,凝聚发展合力,有利于探索“文旅+科技”“文旅+研学”“文旅+体育”等融合发展模式,进而打造山水相依、人文相亲、数字相连的区域化旅游品牌。

  如今,“沉浸式+”这一文旅融合的新路径,契合了人们追求深度文化体验的新需求。数字交互技术在文旅产业的快速应用,则改变了产品供给的表现方式,拉近了游客与文化、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除了建设线下沉浸式空间,各地积极推进线上云展览、智慧旅游平台等建设,创新推出用户连接、内容挖掘、创意转化、数实融合等模式。以敦煌研究院“数字藏经洞”为例,科技与创意的双向赋能,将文物故事、历史文化更加生动地呈现出来,让游客在指尖触摸敦煌艺术的独特魅力,感受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

  文旅一词,文居词首,旅随其后。唯有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才能实现文化对旅游内涵的提升、旅游对文化资源的激活,不断推动我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06   推动“消寒”变“消费”(纵横)

徐明辉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二个节气,接下来进入一年中最冷的阶段。在中国传统岁时文化里,北方一些地方流传着画“九九消寒图”的风俗。印制一幅寒梅图,九朵九瓣白描寒梅,自冬至起,每日画一笔,点红一瓣花,直至八十一瓣点尽,白梅化为红花。这一风俗表达了向往春天的殷殷心意。

  古有“消寒图”,今有“冰雪+”。如今,北方各地因地制宜推出新玩法,让越来越多人感受到冰雪的乐趣和魅力。“冷资源”成为“热经济”,冰天雪地画出一幅幅别样的、赏冰乐雪的“消寒图”。

  黑龙江冰雪旅游持续火爆,冰雪经济不断升温。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爱市民形成合力,迅速实现城市形象与冰雪旅游的“双出圈”,带动住宿、餐饮、零售、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这个冬天,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叠加了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游览内容更丰富:在景区设施上提档升级,比如,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面积扩大到100万平方米;在服务管理上精耕细作,比如,丰富“十”大主题线路、“百”场美食盛宴、“千”台文旅盛事、“万”种龙江好物全链条产品供给。持续不断的“宠客”模式,吸引更多南客北上,提升了冰雪旅游消费的热度,形成供给和需求同步增长、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态势。

  冰雪经济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不久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中国冰雪经济总规模达到1.2万亿元;到2030年,冰雪经济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在政策引导和支持下,进一步找准冰雪消费风向、丰富冰雪消费产品、优化冰雪消费环境、健全冰雪标准体系,必能带动就业、促进消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让冰天雪地变成金山银山。

  冰雪连着产业与就业,也连着物质消费与精神需求。把劣势化为优势,把“消寒”化为“消费”,还需进一步创新思路。比如推动冰雪旅游从单季开发向四季运营拓展,推动冰雪运动从竞技竞赛向大众运动拓展。冰雪市场魅力十足、冰雪消费热力无限,以新场景、新玩法激发新商机,别样“消寒图”必能越绘越壮丽。

  (摘编自《黑龙江日报》,原题为《冰天雪地勾画别样“消寒图”》)

07   城中村改造,难事办好讲“功夫”(评论员观察)

孟繁哲

  北京丰台区7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已全部启动,约1.8万居民将因此改善居住条件;重庆2025年前计划启动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70个;《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条例》发布,对城中村改造方式、补偿安置方案等方面进行规范……一段时间以来,全国许多城市都在紧锣密鼓开展城中村改造。

  城中村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而形成。积极稳妥推进城中村改造,有利于消除城市治理短板、改善城乡居民居住环境条件。据相关方面测算,全国21个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可以产生直接投资超过10万亿元,带动其他投资超过15万亿元。可见,实施城中村改造,是扩内需、稳增长、惠民生的多赢举措。

  不久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明年重点任务,提出“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办实办好城中村改造这件大事,可以补齐城市发展短板,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城中村改造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需要下一番真功夫。城中村,改造前是高度复杂的社会综合体,改造后也应保持多样化的生产生活业态。上海普陀区红旗村,曾是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城中村。586亩土地上聚集90家印刷厂、207个冷库和9个大型初级集贸市场,流动人口超过6万人,“见缝插房”“垃圾围村”让居民很是头痛。搬迁市场、拆除违建、完善基础设施、打造生态公园、引入商业综合体……一个高品质居住区、现代化商务集聚区正蓬勃生长。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兼顾就业产业物业,城中村改造才能既改善居住品质,又保障发展需求,实现政府治理、居民安居、商业繁荣的共赢。

  城中村改造涉及主体多,各方利益协调难度大,尤需注意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下细功夫。对居民改造意愿强烈、安全风险隐患较大的破旧房屋,适宜采取拆除再建的方式,而一些历史文物保护区,则应修旧如旧,保存传统街巷肌理。广州黄埔区文冲石化路以西城中村改造长达10余年。改造前,众多明清古建筑,拥挤于“居民握手楼”里,藏身在混乱盘绕的电线下。改造后,这里不仅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文冲历史文化街区幸福里还成了远近闻名的打卡地。实事求是、务实创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城中村改造,才能让居民安居乐业、享受美好生活。

  说到底,把城中村改造这件大事、难事办成舒心事、暖心事,要下苦功夫,离不开党员干部的真心付出。江苏苏州吴中区横泾街道,建立健全红色服务项目,以群众“需求清单”为导向,整合各方“资源清单”,匹配形成“服务清单”,变城中村为“城中景”。福建厦门同安区,四套班子成员挂钩负责36个城中村,建立支部接单、党委督单、区委评单机制,“一线赛马”激发活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集众智、汇众力,定能唱好城中村改造的“大合唱”。

  面向未来,积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服务造福人民,让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更好、生活品质更高,我们的城市必将更具魅力、更有活力。

08   续写团结奋斗的故事(编辑手记)

曾亦辰

  从军民鱼水一家亲,到党员群众心连心。昔日,沟沟坎坎上唱响团结的歌声;今朝,团结奋斗的故事在红色土地上续写。

  如何让村庄迸发更多活力?乡村全面振兴的路上,北庄村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用团结交出增收致富的答卷。共谋发展新思路,让红色旅游带动绿色发展;共创发展新业态,电商助农如火如荼,山村潜能不断被激发;共享发展新成果,团结食堂、团结北庄手工坊连点成线,村集体经济收入连年增长。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精气神也越来越足。

  《团结就是力量》唱响80多年,歌声愈发铿锵,是北庄村干部群众携手奋进的真实写照。相信坚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音符将持续唱出山乡巨变,让团结新曲飞向山野、飞越太行,萦绕在小村庄的致富路上。

09   离开人,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最根本的意义(思想纵横)

张国祚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坚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工作”,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文化与人的关系。推进文化建设,就要深悟以文化人的内涵,坚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工作。离开人,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最根本的意义。

  “化”字的本义是指变化,表明由一种状态转为另一种状态,教化、感化、转化、融化、深化都意味着变化。《易经》中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阐明可以通过各种文化形式来转变人以实现对天下的影响。古往今来的历史无不证明,各种正能量的文化形态不仅能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还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以改变天下。由此观之,以文化人的思想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原理是完全契合的。以文化人是一个古老的命题。时移世易,今天,“文”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多彩,“化”的方式方法日新月异,但以文化人的本质没有变,就是要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满足人的文化需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以古人之见,“文”之所以能“化成天下”,主要是因为其可以“载道”。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在分析“文,所以载道”时指出:“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爱,爱则传焉”。“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其中就呈现出一个道理——用美好艺术的文辞来传播道德,才容易被人喜欢和接受,才能传播久远。周敦颐所说的“文,所以载道”之“道”,主要指道德,实际上,“道”还体现为抽象意义的方法、规律、学说、道义等含义。今天,“文”的内涵和功能不断丰富,“文”所载之“道”可以崇德、明理、抒情、立志、增信等。以文化人,就是要通过文化以德育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知富人、以志励人、以艺熏人、以规正人、以法律人等。今天,我们要坚持以文化人,就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远大的理想激励人,以丰富的智慧启迪人,以真挚的情感关爱人,以勇敢的品格塑造人,以和谐的理念团结人,等等,不断传递真善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因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所以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文化重在化人,但能否真正用文化引导人们坚定理想、塑造灵魂、涵养品德、砥砺人格等,要看“化”的水平。如何使以文化人“化”得合情理、“化”得受欢迎、“化”得效果好,考验着我们的文化工作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以文化人,不能空洞说教,“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所应追求的,“化”的过程应是运用各种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的过程。当前,面对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生态,面对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面对快速匆忙的工作生活节奏,必须提高“化”的水平,让人们在以文化人中喜欢听、愿意看,听了懂、看了信、快乐“化”。以文化人的“化”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文化工作者要有信心、有真心、有热心、有爱心、有耐心,力戒急躁毛躁、简单粗暴。只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必然能“化”有所成。

10   五分钟改变了什么(快评)

林欣雨

  这个学期,多地中小学把课间从10分钟延长到15分钟。时间管理的“加减法”,激荡起课间育人探索的一池春水。

  一张一弛,劳逸结合,课间的价值是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课间会不会被挤占,能不能真正交给学生,不仅是时间段的问题,更反映出学校的育人理念。在课间,孩子们走出教室,放松身心、收获友谊。课间不是对课堂的“切割”,而是课堂的“加油站”、孩子们成长的“补给站”。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课间一刻钟”以“微改革”带动大变化。校园里的体育用品箱和玩具箱多了、吸引学生“打卡”运动的智能设备多了、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多了……学校因地制宜,把每一处活动场地利用起来,同时也让教师从课间活动的管理者走向共同参与者。

  “没想到增加短短5分钟,有这么大的撬动力。”看到身边的变化,很多老师感慨。像重视课堂一样重视课间,探索仍然在路上。期待学校、家庭、社会携手,将课间改革落到实处,更好守护孩子健康成长。

11   中美应多为世界注入确定性、提供正能量(钟声)


  “如果要实现一个稳定的21世纪,中国和美国必须携手合作。如果竞争和合作完全被对抗所取代,那么我们两国必将面临一个混乱的21世纪。”美国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日前在结束中国之行后撰写的文章中指出,世界正面临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气候变化等挑战,“美国和中国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能够携手带来一丝希望的大国”。

  这种声音,代表了美国有识之士对中美承担的大国责任的清醒认识和理性思考。当今世界动荡不安、冲突频发,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国竞争不应是时代底色,团结协作才能共克时艰。中美双方必须明确,在当前形势下,中美两国共同利益不是减少了,而是更多了。不管是在经贸、农业、禁毒、执法、公共卫生等领域,还是面对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全球性挑战,以及在国际热点问题上,都需要中美合作。美国许多人一向认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中国也始终认为,大国之大,关键在于胸襟大、格局大、担当大。中美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该时刻考量人类前途命运,为世界和平担当,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为应对全球性挑战发挥积极作用。

  当今时代,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各国不是乘坐在190多条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应该相互视对方的发展为机遇而非挑战,相互把对方当作伙伴而非对手,让“同球共济”、团结协作、互利共赢成为时代主旋律。这是中国看待世界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中国看待中美关系的基本出发点。正因为秉持命运与共理念,中国始终以对历史、对人民、对世界负责的态度发展中美关系,始终坚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原则,始终主张中美应该做伙伴而不是当对手,始终强调“修昔底德陷阱”不是历史的宿命,“新冷战”打不得也打不赢。中国致力于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探寻两个大国正确相处之道,这本身就体现了以人类前途命运为重的负责任态度。

  大国竞争不符合时代潮流,也解决不了中美两国和世界面临的问题。共同承担大国责任,为应对全球性挑战做表率,这是中美应有的担当。过去,中美曾经与二十国集团其他成员一道,将世界经济拖出国际金融危机的泥潭,也曾经共同推动各方达成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为应对全球变暖带来新的希望。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的当下,中美更应把大国责任挺在前面,不以相互消耗拖累世界,不胁迫别国选边站队。关税战、贸易战、科技战违背历史潮流和经济规律,不会有赢家。面对经贸分歧,“脱钩断链”不是解决之道,互利合作才能共同发展。面对方兴未艾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小院高墙”不是大国作为,开放共享才能造福人类。中美应携手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让和平的阳光普照世界,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

  “国际事务存在太多变数,但我们知道的是,如果美国和中国不加强合作,全世界都将陷入困境。”有美国学者近期分析下一步中美关系走向时这样说。应对全球性挑战,中美合作也许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中美合作是万万不能的。美方应该秉持大国责任,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与中方相向而行,加强对话沟通,妥善管控分歧,拓展互利合作,多为世界注入确定性、提供正能量。

12   让“蝇贪蚁腐”无处遁形(金台潮声)

耿 磊

  前不久,最高人民法院发布6起依法惩治“蝇贪蚁腐”典型案例。某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城保科负责人套取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153万余元;某镇政府医保所工作人员私自截留侵占村民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27万余元……

  “蝇贪蚁腐”损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必须始终保持“零容忍”的态度,从严惩治。今年3月,中央纪委印发《关于开展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行动的通知》。上海市开展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湖南省武冈市深入开展公共租赁住房集中清查行动……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纪检监察机关就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一记记铁拳给“蝇贪蚁腐”者迎头痛击,释放“有腐必惩,有贪必肃”鲜明信号,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全面从严治党就在身边、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惩治“蝇贪蚁腐”,既要抓典型案件查办,也要强化综合治理。如今,各地聚焦容易发生贪污侵占、截留挪用、吃拿卡要等问题的关键环节,补短板、堵漏洞,不断扎紧制度的笼子。浙江湖州构建“纪检监察室+派驻机构+乡镇(街道)纪检监察机构+村级监察工作联络站”工作机制,江西遂川逐村建立“微权力”清单并向村民公示……一系列实践启示我们,把权力监督做在日常、抓在经常,把查办案件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基层干部才能做到慎初、慎小、慎微,腐败的风险隐患才能得到有效控制。

  铲除“蝇贪蚁腐”的土壤和条件,根本在于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从一个个违纪违法案例看,有的干部背离初心使命,法纪意识淡薄,把一瓶酒、一包烟、一张卡视作“礼尚往来”,把拿一点、收一点、要一点当作“人情世故”,小事小节的失守往往就成了贪污腐败的开端。治理“蝇贪蚁腐”,要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着力营造崇廉拒腐的社会氛围,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自觉把遵规守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惩治腐败没有真空地带。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定能让“蝇贪蚁腐”无处遁形,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理论强党
✅国考政治理论︱领导人讲话、重大会议学习笔记︱人民日报每日金句文摘摘抄︱人民日报评论︱每日新闻联播文字版︱求是杂志学习笔记︱学习时报学习笔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