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每日评论合集(2025.1.9)

2025-01-10 10:29   内蒙古  

这是我的第2542篇学习笔记

★来源:2025年1月9日《经济日报》全部12篇评论文章

01   反腐败一步不停歇半步不退让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

本报评论员

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一以贯之的鲜明态度明确指出,要始终保持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执着,保持战略定力和高压态势,一步不停歇、半步不退让,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决打好这场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这是我们党对反腐败斗争严峻形势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治理腐败问题手段和思维的进一步拓展。

“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全面从严治党就要跟进到什么阶段”。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涵盖领域的广泛性、触及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问题的尖锐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进行伟大斗争形势的复杂性前所未有,尤需以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的成效为推进伟大事业提供坚强保障。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将长期存在,党内“四个不纯”突出问题依然存在,腐败存量尚未清除,增量还在持续发生,腐败问题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尚未彻底铲除。

历史的重任、时代的考验,都决定了我们党必须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进一步坚定反腐败斗争的决心和信心,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不断把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工作更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需要注入改革新动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了“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改革举措。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安排了重点任务,明确要求“坚定不移惩治腐败,保持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我们明确了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的目标任务,统筹兼顾经济发展与管党治党。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引导党员、干部把他律转化为自律,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战略部署已经清晰,关键要见行动、见成效。

腐败严重侵蚀党的执政根基,反腐败是党心民心所向。发生在基层的“蝇贪蚁腐”问题,在啃食群众获得感的同时,更侵蚀着党群干群关系,危害不容小觑。我们要聚焦重点问题,从具体的事着手,铁拳惩治。坚持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就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以正风肃纪反腐凝聚党心民心。

伟大社会革命锻造成就了伟大的党,伟大自我革命保障推动伟大事业。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一刻不放松地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始终跟上时代、实践、人民的要求,以勇于自我革命精神打造和锤炼自己,我们党必将团结带领亿万中华儿女继续书写更加精彩的恢弘篇章。

02   个人养老金开户需自愿

勾明扬

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全国实施,各家银行纷纷推出优惠政策,吸引客户开设个人养老金账户。但也有人反映,在突然收到账户开通成功的短信后,才得知自己竟然“被开户”了,而且线上无法销户,必须线下注销。

个人养老金是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国家政策支持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设立初衷是为民众提供更多养老选择。个人自愿在特定账户存一笔钱,每年不超过12000元;在享受延期征税优惠政策的同时,还可通过购买相关金融产品获取收益。对于银行而言,推广个人养老金账户也有助于增加客户黏性。

虽然开设个人养老金账户对客户和银行而言是“双赢”之举,但开户与否,不该由银行擅作主张。出于抢占市场份额、完成开户指标等原因,部分银行未经授权为储户开设养老金账户,或在办理其他业务时,通过默认勾选等方式诱导客户开设,这侵犯了客户知情权与自主选择权。

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推广需要建立在透明、公正的基础上。近日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明确要求,金融机构要遵循自愿参加原则,依法依规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对违规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的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银行作为开户主入口,应尽到充分告知义务,尊重客户意愿。同时,还应提供便捷的销户服务,确保客户在不满意或者不需要养老金账户时,能够轻松关闭账户。

开户并非最终目的,养老金账户的实际使用率和客户体验才是关键。各家银行应注重提升服务质量,通过提供专业的理财咨询、个性化的养老规划服务等方式,帮助客户更好地理解和利用个人养老金账户。只有这样,个人养老金制度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03   加大力度严惩恶意欠薪

敖 蓉

岁末年初,是农民工工资结算的高峰时段。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进一步加大对欠薪突出问题的整治力度,畅通维权渠道,严惩恶意欠薪,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工合法权益。

当前,治理欠薪冬季行动正在全国开展。此次行动以工程建设领域特别是政府、国企项目为重点,采取超常规举措强化欠薪治理。各地、各有关部门加大劳动关系领域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源头治理,落实拖欠农民工工资争议“快立、快调、快审、快结”长效机制,及时防范化解矛盾纠纷。治理欠薪工作虽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仍然面临诸多难题,根治欠薪仍然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以人社部日前公布的一批拖欠劳动报酬典型案件为例。一方面,在工程建筑领域,一些不规范的市场行为形成了复杂的债务链条,由于支付工资的责任主体难以明确,一旦资金链断裂或出现承包合同纠纷,农民工很容易成为欠薪的直接受害者。另一方面,当前部分行业企业遭遇经营困难,加之个别经营主体缺乏诚信理念,使得传统零售、餐饮服务业等领域欠薪问题有所增多,相关企业可能以各种理由推脱责任,甚至采取转移资产、隐匿财产等手段逃避支付工资。有效治理欠薪问题,需结合实际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让欠薪行为无所遁形。

拿出执法监管“零容忍”态度,让拖欠一方不敢拖、不能欠。我国已逐步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政策措施,明确了农民工工资支付的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及法律责任。有法可依还要有法必依,应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能,确保各项法规落到实处。要深入建筑工地、制造企业等农民工密集的行业领域,对工资支付情况进行全面排查,摸清工资发放的真实情况。同时,针对欠薪新花样、新手段,及时打上“补丁”,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加强企业自律,树立诚信经营理念。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工资管理制度,明确工资支付标准、支付方式和支付时间,让农民工对自己的收入心中有数。在资金管理上,企业也要严格规章制度,优先保障工资支付,不能让农民工的血汗钱被挪作他用。如遇经营困难,应主动与农民工沟通协商,制定合理的工资支付计划。按时支付工资是诚信经营最基本的要求,不仅能赢得劳动者的信任,还能为企业积累良好的口碑,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农民工也要增强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遇到拖欠工资的情形,要注意收集和保存好与工资支付相关的证据,如劳动合同、工资单、考勤记录等。可以向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投诉举报,由政府部门依法查处拖欠工资的企业;也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通过仲裁程序解决工资拖欠纠纷;还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依法追讨被拖欠的工资。

04   日铁收购受阻反映美戒心不减

□ 陈益彤

日本制铁收购美国钢铁公司的“拉锯战”已经持续超过1年。出于政治考量,美国总统拜登在1月3日亲自否决了收购案,引发日铁和美钢强势反抗,甚至史无前例地对包括拜登在内的美政府高级官员进行起诉。这场旷日持久的收购案正在向着“闹剧”的方向发展,给未来日美经济合作和日美关系笼罩上一层阴霾,也反映出美国对日本的戒心并未消减。

日铁美钢“双向奔赴”

早在2023年12月18日,日本制铁就宣布了对美国钢铁公司的收购计划,双方均认定这是一笔最佳交易,称为“双向奔赴”也毫不为过。日铁的收购计划规模达到史上最大的2万亿日元,如果收购成功,企业全年粗钢产量将从全球第4跃升至第3。

事实上,日铁为收购美钢已经近乎“背水一战”。日本国内方面,由于内需不足,市场规模急剧缩小,日铁逐步停运了鹿岛地区的高炉以削减产能。中国市场方面,由于汽车行业竞争激烈,重点业务日系车用钢材难有用武之地,日铁解除了与中国宝钢的合资业务关系。除此之外,日铁还出售了在韩国浦项制铁持有的全部股份。这一系列操作,均是其为转移战略重心,向需求稳定、市场规模大的美国,以及钢铁需求持续扩大的印度进军做准备。据日本媒体报道,为应对美国反垄断当局审查,日铁已经与欧洲钢铁巨头安赛乐米塔尔签订合同,一旦收购美钢成功,将向其出让持有的亚拉巴马州汽车钢板生产企业AM/NS卡尔弗特的全部股份。然而,日铁全球战略“出师未捷”,未来在美战略恐不得不面临重大调整。

反观美钢方面,更是需要日铁注资“续命”。美钢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公司,但由于美国的钢铁关税政策限制,美钢对高炉设施投资力度不足,早已掉出第一梯队。其对于日本制铁注入资金可谓翘首以盼,甚至期待重新建设的现代化高炉设施能够带动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并希望日铁在高端钢材领域的技术支持可以帮助其打一场“翻身仗”。

收购案频频受阻

反对此次收购案的最关键角色是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USW)。在日铁明确收购计划当天,其主席就声称对交易感到失望,并表示要提醒政府注意这场收购是否符合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该联合会成员来源广泛,人数近百万,是美国总统选举中两党重点争夺的对象,受此影响,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和总统拜登彼时也先后表态将阻止收购。虽然日铁进行了多方面努力,先后制定了近3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并作出收购后美钢董事会美籍成员过半、10年内不会削减美钢产能等承诺,但如此条件依旧没能换来与USW的有效沟通。

伴随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在审查最终期限的2024年12月23日未能得出结论,美国总统拜登成为最后“一锤定音”的角色。在今年1月3日的声明中,拜登叫停了收购计划,并表示外国控制美钢公司会给美国国家安全和关键供应链带来风险。日本经济学界认为,所谓的国家安全风险并不存在,拜登阻止日铁收购案,完全是出于政治考虑,而非理性的经济决策。

日铁美钢诉诸法律

日铁美钢对收购案被中止并未坐以待毙,而是前所未有地将总统拜登、CFIUS主席耶伦、司法部长梅里克·加兰告上美联邦上诉法院,指控其审查过程违反宪法规定的程序,涉嫌政治干预。此外,日铁还对美钢铁企业克利夫兰·克里夫斯及USW主席戴维·麦考尔提起民事诉讼。日铁称,有证据表明,拜登与克利夫兰·克里夫斯以及USW进行了“阻止日铁收购以换取大选支持”的勾兑行为,即拜登关于阻止收购的判断并非出于国家安全,而是与企业和工会间进行利益交换的结果。日铁还声称,受USW支持,在收购美钢竞争中败给日铁的企业克利夫兰·克里夫斯为避免美钢竞争力提升,涉嫌炮制了对日本制铁的中伤信息。

然而分析认为,虽然日铁美钢起诉过程“轰轰烈烈”,但最终结果可能不了了之。从历史上看,在CFIUS审查后,因起诉推翻总统命令的情况只有1例。有观点认为,即便不能起诉成功,日铁此次的强烈反抗和起诉行为本身也将给美国政府带来震慑效果,为今后日企在美收购创造更好条件。也有分析认为,虽然特朗普此前也表态将阻止收购,但出于其商人思维特点,以及有过改变自己想法的先例,日铁的真正意图是拖延时间,为与美国新一届政府谈判创造机会。

日本各界对拜登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收购表示不解和担忧。日本首相石破茂称,双方作为同盟国家,如果不说明为什么存在安保方面的担忧,今后就无法继续展开讨论。日本产业界对赴美投资已经事实上出现担忧情绪,强烈要求美国政府采取应对措施,消除日本企业的担忧。

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发表声明称,日本是美国最大的投资国和同盟国,但以安全保障为由阻止收购,不得不担忧这对今后日企对美投资乃至日美经济关系的影响,对此表示遗憾。有分析人士认为,这说明在美国,主张加大防范与控制的“日本异质论”依然存在土壤,对日本经济的戒备感和疏离感也远未消失。日本经济界认为,如果这种局势发展下去,由于日本企业比以往更深刻意识到政治和安保风险,对美投资判断的门槛将不可避免地提升,而对美投资放缓事实上最终将导致美国利益受损。

也有观点认为,阻止日铁收购美钢,已经成为拜登给日美关系留下的一项“负面政治遗产”,也可视作日本面对未来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一次“预演”,恐怕今后要做好迎接在关税等问题上承压的准备。

05   持续增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

应充分发挥监测、预警等前哨作用,坚持闻灾而备、闻令而动,不断提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高标准构建粮食应急保障体系,确保关键时刻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

灾情就是命令,救灾分秒必争。北京时间1月7日9时5分,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大量房屋倒塌。当日,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闻令而动、雷厉风行,及时发挥粮食应急体系作用,加强粮源调度,做好地震灾区粮油保供工作,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需要。

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情况下,粮油供应一定要快,确保灾区粮食供应不断档、不脱销,防止城乡居民恐慌性抢购导致粮食短缺风险。目前,我国已经构建起数量足、结构优、布局广、管理精、调运快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截至目前,全国粮食应急保障企业达6.8万家,粮食应急日加工能力超170万吨,可满足全国人民2天的消费需求,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得到稳步提升。

在应急配送能力方面,持续完善粮食应急物流网络,创新粮食应急物流配送方式,城市、社区、城际、农村配送的有效衔接,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把粮食送到居民手中。针对“最后一公里”末端物流配送这个痛点难点,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整合不同运力物流资源,构建粮食应急运输绿色通道,形成大通道不中断、服务网络不间断、城配一体化的应急保障一张网。骨干粮油企业、快递电商等承储单位推进集装单元化、智能投递设施、无人配送车(机)等“无接触式”物流设施设备建设和推广应用,外卖骑手、快递小哥可以实现点对点、门到门精准配送。

当前,国内重大灾害呈现多发频发态势,给粮食稳定供应带来诸多挑战。我国粮食应急保障体系韧性不断增强,经受住了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暴雨洪涝灾害等一次又一次风险考验,但仍然存在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备、演练不到位、保障资源布局不平衡、保障企业资源利用不充分等薄弱环节。应充分发挥监测、预警等前哨作用,坚持闻灾而备、闻令而动,不断提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高标准构建粮食应急保障体系,确保关键时刻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粮食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可以有效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粮食稳定供应,防止粮价大幅波动,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目前,省、市、县三级粮食应急预案实现全覆盖,应加快推动《国家粮食应急预案》修订,构建起层级响应、小灾自救、大灾区域联动救助的粮食应急预案体系。有预案,还要定期组织开展粮食应急保障演练,在演练中发现问题,不断修改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提升粮食应急快速反应和协同处置能力,确保应急状态下粮食供应安全。

粮食应急保障中心是应急事件下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国加快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建设,推动形成粮食储备、加工、配送、供应功能集成的区域、省、市、县粮食应急保障中心,有效衔接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确保区域粮食应急供应稳定高效。很多突发事件发生具有区域地域相邻、人缘相近、突发事件关联性强的特点,加强粮食应急管理区域合作非常重要。应加强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建设,跨省联动,充分调动和利用区域保障中心资源,实现多品类协同保障。针对应急保障企业资源利用不充分问题,应动态调整应急保障企业,管好用好粮食应急保障企业资源,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粮食应急保供积极性,提升粮食应急储运、加工、配送、供应能力。

粮食应急保障能力的高低关系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树牢底线思维,加快构建多元化粮食储备体系,确保原粮储备充足、成品粮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夯实粮食应急保供的物质基础。加大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力度,不断健全粮食应急监测预警体系,完善应急响应、处置、恢复等政策,持续提高粮食应急保障能力,确保应急状态下粮食安全无虞。

06   让低碳产品足迹可循

张再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这一要求不仅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化,也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积极响应。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意味着要从产品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全面评估和管理产品的碳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还涵盖原材料获取、产品使用和废弃处理等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这要求企业从源头减少碳排放,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其还要求政府加强监管,推动标准制定,引导市场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其有助于提高企业绿色竞争力。通过碳足迹管理,企业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自身产品的碳排放情况,进而采取措施降低碳排放,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其次,有助于推动消费者绿色消费。消费者通过了解产品的碳足迹信息,可以作出更加环保的消费选择,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绿色消费。此外,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还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影响力。通过建立和完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我国可以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近年来,我国在实施产品碳足迹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建立政策和标准体系方面,出台《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明确要探索建立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标志着我国碳足迹管理各项重点任务进入系统部署推进阶段;在建立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方面,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加快研制产品碳足迹核算基础通用国家标准,明确产品碳足迹核算边界、核算方法、数据质量要求和溯源性要求等。在建立碳足迹背景数据库方面,正在建设一批覆盖范围广、数据质量高、国际影响力强的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以支持碳足迹核算和管理。在建立碳标识认证制度方面,国家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正在全面建立,碳标识得到企业和消费者普遍认同,主要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和碳标识得到国际广泛认可。在建立国际合作方面,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碳足迹相关标准制定修订和国际计量比对,充分吸收借鉴国际有益经验,发挥双多边对话机制作用,推动与主要贸易伙伴在碳足迹核算规则和认证结果方面衔接互认。

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等多方的共同努力,让低碳生活有“迹”可循。

一方面,推动企业提升碳管理能力,促进低碳技术创新。企业是实施碳足迹管理从生产端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关键主体。企业应主动加强内部碳排放管理,建立碳足迹核算和报告机制,提升企业的绿色竞争力。政府应建立统一的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和方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激励企业采用低碳技术和工艺,有效降低产品碳足迹。

另一方面,增强科技创新。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投入,鼓励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推动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加强对低碳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低碳技术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有关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产品碳足迹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公众选择低碳产品和服务。增强对绿色消费的激励和引导,推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新风尚。

此外,加大国际合作。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碳排放管理体系。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援助,帮助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07   网红打假岂能假打

刘 莉

网红打假食品安全事件在网上频频出现,其中不少事件未经调查迅速扩散引发热议,对消费者和商家形成冲击。对此,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文提醒:应理性看待网红打假,消费者在面对食品安全舆情时,应多方求证,了解事件全貌和真相。

网红打假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激发巨大舆情,是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切和互联网流量共同导致的。网红借助自身知名度打假,产生的影响较大,有助于督促经营者更注重服务与产品质量。

然而,有些网红为了博眼球赚流量,可能会故意夸大甚至虚构事实,扮演揭露者的角色。如果越来越多以情绪和“伪科学”为主导的信息在网络上肆意传播,那么真正以食品安全知识为基础的信息空间就会受到挤压。这不仅会误导消费者,更会对经营者造成严重影响。“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有的商家可能因为不实指控或是自证不及时,遭受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害。网红打假为流量而“假打”,虽一时流量汹涌,但也注定会被流量反噬。

网红打假需“真打”。一方面,网红揭露的问题要真。必须确保所揭露的问题真实存在,不能夸大或者编造,避免刻意误导和煽动消费者。只有严格遵循事实,打假行为才有正当基础。另一方面,网红打假的证据要真。打假过程中必须提供真实、合法、有效的证据。一些网红在打假时,可能会使用虚假检测报告或不合法的取证手段。这种行为不仅无法证明其打假的真实性,还可能因违法取证而承担法律责任,证据真实才能够经得起法律和公众的检验。

网红打假更需“会打”。打假者应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鉴别能力。食品安全涉及多个复杂领域,如食品成分分析、生产过程监管等,因为缺乏专业知识而导致误判,形成的负面影响反而会带来“难以承受之重”。此外,激化矛盾、挑起对立绝非正当手段,推动问题解决才是目的,网红打假应当理性引导,避免引发不必要的恐慌和过激反应。

作为网络空间的重要舆论场,短视频平台应建立起健全的舆情引导机制。加强对打假视频内容的审核管理,对未经核实或存在明显夸大、捏造事实的信息,应及时限流或下架,防止引发不必要的风波。建立完善的举报投诉机制,畅通用户积极举报不实打假信息渠道,及时处置违规内容。消费者在面对网红打假时,也应多一分理性,多一些求证,积极通过官方渠道关注调查结果和发布信息。通过学习相关的食品安全知识,成为半个“打假人”,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用好维权手段,更好维护合法权益。

08   丰富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蒋 健 彭 庆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7月份,我国完成备案并上线、能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已达190多个,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空间和差异化体验。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被摆到创新发展的重要位置,展现出广阔前景。

近年来,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模型研发、算力建设和行业应用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涌现出很多高水平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4年6月份,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用户规模达2.3亿人,初步构建了较为全面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相关企业超过4500家,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产业链覆盖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应用等上下游关键环节。2023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部门联合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提出一系列举措,旨在规范并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健康有序发展。

进展不小,但挑战也不可忽视。在数据方面,高质量中文语料库有限,行业数据共享与开放性不足;在算力方面,自主高性能芯片研发滞后,算力基础设施与全球领先水平仍存在差距;在内容安全方面,生成内容的真实性与合规性存在风险,如数据隐私泄露、虚假信息生成等,亟需建立健全的安全标准和监管体系。针对此,应从产业、企业、消费者等层面着力,丰富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在政府层面,加强对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宏观指导和规划。进一步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数据、算法、主体、场景等相关规定,提高系统性、连贯性和协调性。加大对关键技术和核心算法的研发投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创新。

在企业层面,应鼓励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推动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吸引和培养高端人才,形成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引导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和伦理规范建设,重点围绕敏感数据的窃取、破解、篡改等攻击活动,建立健全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机制,提升数据安全防护和治理能力,保障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

在消费者层面,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和引导,提升其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通过媒体宣传、科普讲座等方式,普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本知识和应用前景,增强消费者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建立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加强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市场监管,保障消费者权益。

09   氢能有望成水泥业减碳突破口

燃料替代是水泥行业一种成本效益较高的减排措施,在众多替代燃料中,氢能因其来源广泛和应用便利性受到广泛关注。采用氢能煅烧水泥熟料,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显著降低水泥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近日,金隅科研总院绿色低碳环保技术研究院在小型回转窑试验平台上,进行了高浓度氢能煅烧水泥熟料工业试验,试验所用燃料氢气浓度大于70%,为国内首次相关试验。这让人们看到了利用氢能助力水泥行业脱碳的更多可能性。

水泥行业是我国碳排放的重要来源。每生产1吨水泥,大约会产生1吨二氧化碳。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水泥生产国和消费国,由于产业规模大、窑炉工艺特点等原因,水泥行业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3%,仅次于电力和钢铁行业,高于交通运输业。作为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首批纳入的6个行业之一,水泥行业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需重点关注的领域,减排任务繁重。水泥行业需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降低碳排放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较电力、钢铁等领域,水泥行业减排工作挑战更大,进展也更慢。从原料特性看,在水泥生产过程中,约60%碳排放来自石灰石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由于石灰石作为原料难以被替代,这部分排放暂时难以大幅减少。从燃料结构看,水泥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我国主要使用的是煤炭,燃烧过程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这部分排放可通过技术手段加以解决。

燃料替代是水泥行业一种成本效益较高的减排措施。水泥熟料煅烧需要燃料燃烧产生热量,如果将现有化石燃料替换成可再生能源则能大幅降低碳排放。根据中国水泥协会课题组做的碳中和路径研究,到2060年,碳捕集和封存技术、替代燃料技术、低碳水泥技术对水泥行业减排贡献将排在前三位。燃料替代则是近期最具潜力的减排手段。

在众多替代燃料中,氢能因其来源广泛和应用便利性受到广泛关注。采用氢能煅烧水泥熟料,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显著降低水泥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为此,瑞士拉法基豪瑞、德国海德堡、墨西哥西麦斯等国际大型水泥企业,均把氢能列为重要技术发展方向,积极打造绿色氢能产业链,并已有一些成功应用案例。

我国也在大力推动水泥行业绿色转型。多项政策将替代燃料列为重点任务,积极推动相关技术开发和使用。2022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水泥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提出,要加快研发绿色氢能煅烧水泥熟料关键技术,加快先进适用节能低碳技术产业化应用。2024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4部门印发《水泥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要求到2025年底,水泥行业替代燃料消费比例力争达到10%。

在此背景下,我国水泥企业积极推进氢能在水泥行业的应用。为实现水泥熟料生产化石燃料全部替代,金隅科研总院绿色低碳环保技术研究院开展了氢能煅烧水泥熟料工艺技术研发、传热及燃烧特性分析,验证了水泥生产线使用氢能进行熟料生产的可行性;冀东水泥与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在氢气制、储、运、用等领域,以及氢能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海螺水泥密切关注氢能制取和储运等环节前瞻性技术研究,积极开展氢能项目试点工作。

整体来看,与生物质燃料相比,氢能在水泥行业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绿氢生产成本较高,大规模长距离储运困难,与水泥生产工艺适配尚需验证优化,行业应用缺乏标准参考。但随着新能源技术不断进步,绿氢成本正快速下降。有机构预测,绿氢在碳达峰时期将具备与化石能源竞争的一定实力。因此,氢能在水泥行业的应用,有望成为行业未来实现节能减碳的突破点,前景不容小觑。

随着工业领域节能减碳形势日趋严峻,寻找替代能源实现绿色发展,是水泥行业的重要出路,氢能与碳捕集和封存技术协同配合是较为现实的选择。主管部门可出台支持政策,依靠合理的价格机制传递正确市场信号,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应用力度,拥抱更加清洁的低碳水泥,实现全行业可持续发展。

10   互换便利换出更多资金活水

□ 李华林

资本市场将迎增量资金。近日,第二次互换便利操作已正式启动,并于1月2日完成招标。

与首次操作相比,第二次互换便利扩容增量,额度从500亿元提升至550亿元;在首批20家参与机构基础上,增选20家参与机构,形成40家备选机构池;质押品范围从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份股等扩容至限售股、港股通项下持有股票等;中标费率由20个基点降至10个基点。不难看出,金融管理部门不断调整优化互换便利工具,期冀以更广的覆盖范围,发挥更强的市场影响力,使更多机构受益,进一步加大对资本市场的支持力度。

作为我国首个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互换便利是监管层为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提振市场活跃度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于2024年10月一经推出,便引发广泛关注。在市场交投低迷之际,恰如一场及时雨,为资本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对于维护市场平稳健康运行、提振投资者信心、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均起到积极作用。

资本市场“长钱”得以充盈。互换便利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以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份股等资产为抵押,从中国人民银行换入国债、央行票据等高等级流动性资产,继而卖出融资,所获资金可以且只能用于投资股票市场。这无疑为市场引入规模化的增量资金,直接改善了市场流动性,活跃了交投情绪。首期5000亿元只是一个开端,后续操作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进而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推动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深入人心,夯实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机构投资者“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发挥。随着参与机构的扩容,连日来,有多家券商表示已获批参与互换便利业务。这也意味着,更多机构可通过互换便利这一工具,获取更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和更灵活的资金运作空间,为其再投资打开了更大空间,有利于提升其经营质量和盈利能力。未来随着政策的持续细化,以及风控机制的不断完善,更多中小金融机构有望加入其中,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格局,在市场震荡、交投低迷时,有效发挥出市场“压舱石”的作用。

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有效提升。一直以来,不少金融机构持有大量非热门债券、股票ETF等资产,因买方难找等原因,长期处于沉睡状态。互换便利通过“以券换券”,统筹安排股市、债市等不同市场间的流动性,巧妙化解了部分资产流动性不足的难题。原本被禁锢的资金流向优质企业、新兴产业,助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市场资金周转加速,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升,有力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为实体经济稳健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近段时间以来,一揽子增量政策加力推出,支持资本市场的政策工具频频上新,体现了中央稳住股市的态度和决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可以预期,随着互换便利、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等工具的成熟应用,长期稳定的资金活水有望源源不断注入,为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护航、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

11   促进“中国服务”加快走向世界

林 梦

全球已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据不完全统计,服务业创造了全球近2/3的GDP,吸收了全球50%以上外商直接投资,为全球提供了超50%的就业岗位,服务业开放发展是大势所趋。

当前,全球服务业开放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和新趋势,值得关注。

一是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壮大。随着全球经济服务化发展和全球服务业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服务贸易对全球贸易增长的贡献率日益提高。世界贸易组织(WTO)预计,到2040年,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将超30%,比2022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

二是全球服务业开放水平持续提高。一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普遍通过放宽外资股比限制、取消资本和投资转让条件、放松外资审查要求等,有效提高服务业外资准入开放水平。同时,持续调整优化边境内规则,着力消除对外资企业的歧视性措施。近年来,非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服务贸易限制指数下降明显,与OECD国家差距不断缩小。例如,越南服务贸易限制指数下降,主要在于其修改了投资相关法规,推动审批改革,取消和简化了1000多项经营条件规定。

三是国际经贸规则重塑的焦点锚向服务业。随着数字全球化和全球贸易服务化发展,服务业在双边、区域贸易投资谈判中的热度逐渐提升,高标准、广覆盖、边境后的服务贸易规则在区域贸易协定中逐步增多。据WTO统计,2000年全球仅有8项区域贸易协定涉及服务业,占总区域贸易协定的比重不及十分之一。2000年以后,区域贸易协定中涉及服务贸易的数量快速增多,2024年服务业协定数量占比超57%。

OECD调查显示,我国制造业开放程度与发达经济体基本处于同一水平,而服务业开放的广度还需进一步拓宽。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二位,是全球服务贸易增长的重要引擎,但服务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相对较低,2008年至2023年平均为12.8%,低于同期全球21.9%的平均水平;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贸易占比不到服务进出口总额的一半,新兴领域竞争优势培育亟待加强;部分服务业限制程度相对偏高,特别是金融保险、视听服务、电信等领域还有一定空间。

新时代新征程,需深刻把握全球服务业开放发展大势,着力推动我国服务业开放迈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促进“中国服务”加快走向世界。

第一,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稳步推动服务业制度型开放。随着我国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实现“清零”,服务业成为我国持续扩大开放的重点领域。要持续推动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深化服务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审批权限下放力度,加快建立简约高效、公正透明、宽进严管的服务业准营规则。

第二,积极对接高标准经贸规则,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主动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竞争中立、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聚焦金融服务、电信服务、专业服务等重点行业领域,创新推出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接的制度成果。在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移动支付等领域塑造和引领国际经贸合作新规则,提升在新兴领域国际经贸规则制定的参与度。

第三,着力推进开放平台建设,加大服务业开放压力测试。以自由贸易试验区(港)、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等开放高地为重点,构建多层级开放平台,赋予更多先行先试权限。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推动差异化探索实践,制定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

第四,持续健全风险防控体系,保障服务业开放行稳致远。随着服务业开放水平越来越高,亟需重视风险防控。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开放和安全,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处理好扩大开放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切实完善风险评估、预警和防控机制,构建服务业开放领域风险监控体系,确保服务业放得活、管得住、发展好。

(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现代供应链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12   别让民生福利跑冒滴漏

李 苑

“秒没”的消费券,在二手平台却很充足;本该惠民的消费券,却被黄牛明码标价批量倒卖……日前,上海警方会同有关部门破获了2起涉消费券违法犯罪案件。案件中,黄牛通过更改手机IP地址领券,或倒卖,或与商家勾结,以虚假消费套取政府补贴,引发关注。

消费券的公平发放,是一项惠民生、促消费的重要工程,不该也不能沦为黄牛赚取差价、非法获利的工具。这不仅破坏了政策的公平性和市场秩序,侵害了其他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削弱了政策的正面效应和实施效果,暴露出消费券在发放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应采取果断措施,严厉打击转卖消费券、骗取补贴的行为,避免民生福利“跑冒滴漏”。

加强监管是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的基础。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消费券发放和使用过程的监控力度,加强对异常活跃账户或IP地址的识别与监控,追踪可疑的消费券流向,对异常交易和骗补行为迅速响应、及时查处。在申请和核验环节,可以强化实名验证,增加转手交易难度。

在消费券发放和使用上,应堵住漏洞,进一步优化流程。通过采取提高跨地域抢券技术门槛、完善消费过程中的身份核验等措施,压缩“黄牛”倒卖消费券的空间。

二手交易平台应加大对平台上消费券转卖信息的巡查力度,及时更新监管关键词,下架涉嫌违法违规的商品,及时发现违法倒卖线索,配合相关部门揪出背后的黄牛团伙。

针对参与消费券使用的企业,相关部门可深化与商家的合作,将消费券直接嵌入商家支付流程,确保每一笔消费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同时,增加消费券违规倒卖的成本,对于参与骗补的商家,不仅要依法给予处罚,还可以通过列入“黑名单”等措施,限制其参与消费补贴。

要使消费券政策更加精准、真正惠及广大市民,需要多方通力合作,不断调整、完善和优化政策举措,使其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和群众期盼。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政策的公正性与有效性,避免惠民举措在执行过程中“跑冒滴漏”。

理论强党
✅国考政治理论︱领导人讲话、重大会议学习笔记︱人民日报每日金句文摘摘抄︱人民日报评论︱每日新闻联播文字版︱求是杂志学习笔记︱学习时报学习笔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