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每日文摘

2025-01-05 07:22   内蒙古  

这是我的第2497篇学习笔记

★摘抄自2025年1月5日《人民日报》
01   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
当前,处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更加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是“绕不开、躲不过”的沟沟坎坎。我们所要创造的复兴伟业,不是风平浪静下的马到成功,不是鲜花掌声中的坐享其成。唯有凝心聚力、实干奋斗,才能梦想成真。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呼唤中华儿女做挺膺担当的奋斗者、创新发展的开拓者。
  “我们共同造就了超级工程,超级工程也让我们拥有了人生的高光时刻”,这是参与深中通道建设的工程师的切身感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干事创业的舞台更加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无论是在嫦娥探月等重大工程中,年轻科技工作者脱颖而出、勇挑重担,还是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火热实践中,一大批返乡创业者成长为致富带头人,抑或是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发展跃升中,无数技能人才凭借精湛技艺实现人生出彩……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我们就能在助力国家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在推动时代进步中展现人生风采。
  从历史深处澎湃而来,向着民族复兴奔涌而去,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展开壮美画卷,呈现出光明灿烂的前景。新的画卷需要我们共同描绘,新的历史需要我们共同开创。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勇担时代重任,增强主角意识,满腔热忱投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用汗水和奋斗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相信,新征程上,每一个主角向前迈出的每一步,叠加起来就是不可阻挡的发展之势,每一份拼搏奋斗都将汇聚成昂扬奋进的时代洪流!
02   美美与共,做文明互鉴的推动者
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根源处有不同文明如何实现和平共处、和合共生的问题。面对不断抬头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思潮,面对因文化文明差异而导致的纷争日益增多,中国坚定不移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是植根于五千多年文明的智慧抉择。历史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眼光看待丰富多彩的世界,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理念处理彼此关系,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胸怀憧憬共同未来。一脉相承的文化滋养、思想启迪,让中国在百年变局中坚持做文明互鉴的推动者,为因应时代挑战汇聚文化文明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注入源源不竭动力。
  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对话多一分、对抗就少一分,包容多一点、隔阂就少一点。习近平主席亲力亲为,推动不同文明加强交流、增进理解,努力让世界不同文明如同中国九寨沟的五彩池和秘鲁马拉斯的梯田,虽色彩斑斓、形状各异,但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复信美国友人时,阐述“中美关系继续向前发展,更加需要依靠两国人民”;向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致贺信时,强调“注重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描绘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机制合作蓝图时,始终重视人文交流对话……一次次深入阐释、一次次擘画引领,为文明交流互鉴注入动力,也为破解国与国如何相处、全球性挑战如何应对等难题提供智慧和答案。

03   不断提升教师亲和力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重任。如何赢得学生的信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涵养品德,进而启迪心灵?亲和力是一个关键因素。
  亲和力来源于师生之间建立的平等关系。教师职业神圣而光荣,是用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用一份爱传递更多爱的工作。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常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想法、情感和行为。同时,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善于做一个倾听者,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关注。
  亲和力来源于师生日常的教学互动。教育教学中,怎样增加学生的参与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是教师时常思考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教学设计,注重挖掘潜力、发现闪光点,并根据学生的表情、眼神等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更多地爱上课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能汲取有益营养,更深入地了解学生需求、提升自身水平,实现教学相长。
  亲和力来源于教师自身的学识修养。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以扎实的学识、丰富的经验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就会从心底里认同教师、亲近教师。当学生再次遇到问题时,也会自然而然地寻求教师的帮助。反之,如果教师功力不足,无法解决学生的疑惑,就可能产生隔阂。因此,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努力向前辈学者、先进榜样看齐,从他们的优秀品质中汲取力量。
04   画中小寒意趣浓
小寒为十二月节,十二月又称腊月。腊有三意:一、“腊者,接也”,新旧交替之意;二、“腊者同猎”,田猎禽兽祭先祖、报百神;三、“腊者,逐疫迎春”,攘除灾祸、迎接新春。中国人的腊日(腊八节)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所谓“腊鼓鸣,春草生”,击腊鼓成为腊日重要的习俗。清代董诰《饯腊迎祥》册之《太平腊鼓》,便表现了民间腊鼓催年的热闹情景。画中,寒溪古树茅屋边,一群村童正在击鼓玩耍,鼓声传到溪对岸响彻村庄,在近腊迎年的日子里,这一声声鼓声就是太平声。
  除了过腊八节,古人在小寒腊月还有许多人文活动——围炉煮茶、博古赏画、滑雪冰嬉……带来冬日里的热闹和温暖。南宋的马远《寒岩积雪图》、夏圭《雪堂客话图》,清代的院体画《十二月月令图(十二月)》等,都描绘了古人的冬日意趣。比如《十二月月令图(十二月)》,设色典雅、笔触细腻、场景开阔、内容丰富。画中,大雪封山,人们却自得其乐。远景,人们在冰河上嬉戏;中景,仕女们依栏赏雪,圈养的鹿群为寒冬增添勃勃生机;近景,庭院中松竹苍翠,梅花盛开,一群孩童忙着“塑雪狮”——古人认为塑瑞兽可祈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所以“塑雪狮”才是中国版的“堆雪人”;堂间,主人与客人交谈甚欢;堂外,门口一文士匆匆赶来,下台阶的瞬间,露出脚上的红鞋。古人在岁时年节穿红鞋,寓意平安喜乐。整幅画面虽为腊月雪景,却暖意融融,充满人间温情。
  冬之寒、冬之韵、冬之美、冬之趣,在画笔下生发,与美好相遇,与希望同行。

理论强党
✅国考政治理论︱领导人讲话、重大会议学习笔记︱人民日报每日金句文摘摘抄︱人民日报评论︱每日新闻联播文字版︱求是杂志学习笔记︱学习时报学习笔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