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2534篇学习笔记
★来源:2025年1月9日《人民日报》全部10篇评论文章
01 一步不停歇 半步不退让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重要讲话精神
本报评论员《人民日报》(2025年01月09日 第 01 版)
“反腐败斗争必须坚定不移,任何犹豫动摇、松懈手软或半途而废,都将犯颠覆性错误。”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始终保持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执着,保持战略定力和高压态势,一步不停歇、半步不退让”。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成效有目共睹,但远未到大功告成的时候,反腐败斗争形势仍然严峻复杂,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任务仍然艰巨繁重。从近年来查办的案件看,腐败存量尚未清除,增量还在持续发生。在强力高压下仍然有人胆大妄为,这说明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仍需进一步加大力度。只有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坚持标本兼治、系统施治,才能从根本上巩固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形成强有力的震慑,不断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
一步不停歇、半步不退让,要求既有坚决态度,又有切实行动,找准反腐败斗争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在遏制增量、清除存量上见真章、求实效。
“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明确要求,着眼的是现阶段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存在的突出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
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互为表里、同根同源。由风及腐、风腐交织是一些违纪违法案件的共同点。从电视专题片《反腐为了人民》披露的情况看,一些腐败分子正是从吃喝玩乐开始,和不法商人勾肩搭背,最后发展成为权钱交易、利益共同体。不正之风是滋生腐败的温床,腐败往往是“四风”从量变转为质变的结果。只有堵住每一个作风问题的“管涌”,才能筑牢拒腐防变的堤坝。
近年来,锲而不舍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一以贯之正风肃纪,成效是看得见的。面向未来,必须把中央八项规定作为铁规矩、硬杠杠,严肃查处顶风违纪、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深化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决清除系统性腐败风险隐患,丰富防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有效办法。坚持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以“同查”严惩风腐交织问题,以“同治”铲除风腐共性根源,定能斩断由风及腐链条,不断提升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治理效能。
再看“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这是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内在要求。
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损害群众的切身利益,群众反映最强烈。从强力整治“校园餐”管理问题,依法查处贪占学生餐费、插手招标采购、收受回扣等问题,到紧盯农村集体“三资”领域腐败问题,严肃惩治一批“蝇贪蚁腐”,再到深入整顿医药领域乱象,严查靠医吃医、套取医保资金等腐败问题……正是因为坚持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就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群众身边延伸,有力维护了群众利益。
我们党强力反腐,纠“四风”树新风,赢得了党心民心。“老虎”露头就得打,“苍蝇”乱飞也要拍,大贪巨腐一个不放过,对“蝇贪蚁腐”同样“零容忍”。认真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要求,各级党委特别是市县党委要把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作为重要任务常态化地抓,让老百姓可感可及,把纪检监察同对基层巡察结合起来、同各方面监督统筹起来,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正风肃纪反腐就在身边、公平正义就在身边,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腐败一日不根除,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这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容不得半点犹豫动摇、松懈手软。拿出自我革命的决心气魄,驰而不息抓好反腐败斗争,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定能在新征程上继续赢得历史主动、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02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上合力量”(大使随笔·弘扬“上海精神”:上合组织在行动)
张汉晖《人民日报》(2025年01月09日 第 03 版)
2024年阿斯塔纳峰会后,中国接任2024至2025年度上海合作组织轮值主席国。这是时隔7年中国再次担任上海合作组织轮值主席国。习近平主席从推动实现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高度出发,提出把上海合作组织打造成团结互信、和平安宁、繁荣发展、睦邻友好、公平正义的共同家园,为上海合作组织未来发展擘画新蓝图。
上海合作组织是维护地区和平安宁的“稳定器”。中国担任轮值主席国期间,将遵循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深入交流,精诚合作,推动建设应对安全威胁和挑战综合中心、禁毒中心、信息安全中心、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中心,构建安全共同体,为落实全球安全倡议、维护地区长治久安、巩固全球安全与稳定作出贡献。
上海合作组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加速器”。中方建议将2025年确定为“上海合作组织可持续发展年”。围绕这一主题,中国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在全球发展倡议八大重点领域,包括减贫、粮食安全、公共卫生、发展筹资、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工业化、数字经济、互联互通等领域开展一系列合作与行动,加快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本地区区域合作倡议及各成员国发展战略对接,坚定不移走互利共赢、共同繁荣之路,积极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上海合作组织是促进文明交流的“中继器”。以心相交者,成其久远。中国始终以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同本组织伙伴深耕民心相通的沃土,将依托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等民间友好机构,充分发挥青岛作为上海合作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的作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冰雪体育示范区等平台作用,在教育、文化、体育、旅游、妇女、青年等领域开展系列交流活动,共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进一步增进成员国社会各界民众对“上合大家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筑牢彼此友好的民意基础。
上海合作组织是打造新型国际关系的“孵化器”。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联合国成立80周年。面临变乱交织的世界格局,中国团结本组织各成员国坚持睦邻友好、维护和平发展的初心不会变,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决心也不会变,将同成员国共同发出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上合声音”,致力于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世界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
中国和俄罗斯同为上海合作组织创始成员国,在完善组织机构建设、深化合作内容、拓展协作领域方面保持着紧密联系,为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壮大持续贡献智慧和力量。2025年,中国将举办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俄方将举办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中方将同俄方加强沟通协作和相互支持,推动组织进入更加团结、更重协作、更富活力、更有作为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中国始终把上海合作组织作为外交优先方向,将践行“弘扬‘上海精神’:上合组织在行动”口号,同本组织伙伴一道,为普遍安全创造有利环境,为共同发展注入强劲信心,为文明互鉴提供重要动力,为持久和平凝聚广泛合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上合力量”。
(作者为中国驻俄罗斯大使)
03 构建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国际论坛)
亚当·萨姆·巴拉兹《人民日报》(2025年01月09日 第 03 版)
2024年是匈牙利同中国建交75周年,2025年是欧盟同中国建交50周年。这些重要历史时刻为思考匈中、欧中关系提供了契机。
2024年5月,习近平主席对匈牙利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启了双边关系新篇章。半年多来,匈中合作与友谊持续深化。
加强匈中之间的联系并促进东西方更广泛合作,为双方提供了互利共赢良机。匈牙利充分认识到对华合作潜力,2015年成为第一个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政府间合作文件的欧洲国家。两国之间的合作几乎涵盖了共建“一带一路”各领域,投资、贸易、旅游、教育、文化等各领域合作成果越来越多。
匈牙利持续推进互联互通建设,努力成为连接东西方的桥梁。很多中国大企业选择匈牙利作为地区总部所在地。电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在匈牙利塞格德市建设该公司在欧洲的第一家工厂,有望于2025年投产。中国企业带来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提升了匈牙利企业的竞争力。
通过促进东西方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匈牙利为整个欧盟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由于匈牙利的前瞻性政策,欧洲汽车制造业所需的零部件可以很便捷地由本地工厂供应。位于匈牙利德布勒森的宝马工厂将生产最新款电动汽车,邻近的亿纬锂能新工厂可以满足宝马的有关需求。宁德时代位于德布勒森的在建工厂也将生产锂电池并提供给邻近的德国车企。
欧盟同中国发展合作关系促进双方经济增长,为双方人民带来巨大利益,有助于促进全球繁荣稳定。匈牙利支持一个更加独立自主、互联互通、更具竞争力的欧洲。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欧洲需要提升战略自主性,证明自己是一个更加独立自主的全球行为体。当前的匈牙利政府了解外交的重要性,了解匈中、欧中关系日益重要的价值。
目前,欧洲正面临地缘政治紧张、供应链不稳、能源价格上涨等风险。亚洲经济的增长速度远高于西方,全球经济的重心已经东移。在这一背景下,匈牙利必须保持敏锐、快速和睿智,始终保持超前思维,以避免错失良机。着眼于推动欧盟摆脱意识形态驱动、更加平衡有效地应对经济和结构性问题,匈牙利认为欧盟不能依靠他人来解决自身的经济挑战。一个经济脆弱的联盟无法创造和平、繁荣和安全,欧盟必须采取行动。
在匈牙利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竞争力被提升为欧盟层面的核心优先事项。2024年11月8日,在布达佩斯举行的欧盟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通过了《布达佩斯宣言》,强调提升欧盟竞争力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这是匈牙利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体现了其对建设一个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的欧洲的承诺。与会领导人一致认为,欧盟必须迅速缩小与全球主要经济体以及欧盟成员国之间在创新和生产力方面的差距。实现这些目标将增强欧洲的韧性、竞争力,实现欧洲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
匈牙利拥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希望成为在21世纪世界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家。匈牙利与中国的合作关系表明,构建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是可行的。在讨论欧洲未来及匈中、欧中关系时,我们有责任推动匈牙利、欧盟同中国之间进一步实现互利共赢。
(作者为匈牙利执政党青年民主主义者联盟国际部主任)
04 规范涉企执法,增强市场信心(评论员观察)
邹 翔《人民日报》(2025年01月09日 第 05 版)
在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时,不久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的决策部署,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坚决遏制乱检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规范涉企执法,是市场普遍关注的问题。不久前,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发布的一起“警察私自跨省带走企业家并索取财物”的案例就引发社会热议。
行政执法是政府部门依法履职、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重要方式。然而,一些领域和地方存在滥用行政裁量权、执法不公正甚至选择性执法、趋利性执法问题,侵害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侵蚀民营企业发展信心。这是对法治的破坏,也是对营商环境的污染。针对此类“毒瘤”,必须拿出雷霆手段、依法依规予以清除。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释放出坚决有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鲜明信号。让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必须在制度和法律上对其合法经营与依法所得予以保障。违法违规必追责,保证执法办案的全过程严格、规范、公正、文明,这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是党中央始终坚持的重大原则。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贯彻好、落实好,必须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对侵害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亮剑。
奔着问题去,更要奔着解决问题去。坚持问题导向,从群众和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坚决防止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才能为各类经营主体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针对基准覆盖不全面问题,需抓紧完善许可、征收、强制、检查等裁量权基准。针对裁量幅度不合理问题,要按照“过罚相当”原则确定处罚限度,坚决防止以罚增收、以罚代管的行为。针对地方标准不统一问题,应加强统筹指导,及时督促调整。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全面深化检察改革、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检察工作的意见》于2024年12月发布,明确“防止和纠正利用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健全检察环节依法甄别纠正涉企冤错案件机制”。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在于动真格、见真章、长出牙齿。对相关问题发现一起严惩一起,让群众和企业真切看到问题得到解决、利益得到保障,才能更好维护法治的权威。
做好经济工作,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发挥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重要作用。规范行政执法、提高执法能力水平,须抓常抓细抓长。无论是防范选择性执法、趋利性执法,还是坚决纠正、严肃追责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抑或是避免“小过重罚”“重过轻罚”,都是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让民营企业公平参与竞争、平等获得发展资源,让民营企业家拥有稳稳的安全感,就能持续激发市场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05 如米苔花也争春(暖闻热评)
卢 涛《人民日报》(2025年01月09日 第 05 版)
既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又扶危助困、奉献社会,这种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精神,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也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深深契合
【人物】“无手”创业青年彭军
【故事】5岁半时因触电失去前臂和双手,意味着从生活自理到求学就业,彭军都要面对比常人更多的困难。逆境之中,他选择迎难而上。考进职业院校学习软件技术,毕业后回到家乡重庆巫山创业,聘用残障人士,为脆李等家乡农特产品拓展销路,主导的项目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职教赛道金奖……虽然少了双手,他却从未停下前行的脚步,为自己撑起了一片天,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贡献了一份力量。
【点评】
“别人能做到的,我也可以!”20多年来,激励彭军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正是这份坚定与执着。朴实无华的话语、踏实有力的行动,焕发出动人心魄的能量,生动诠释了“健全人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吃饭穿衣、提笔写字、操作电脑,没了双手哪一样都不轻松。拿写字来说,彭军用双臂夹住笔写字,练到骨头内凹、老茧一层层地掉,但他从不曾放弃。如今,字写漂亮了,他也从中获得了成就感和自信心。
残疾人群体要穿过生活的暴风骤雨,少不了坚韧不拔的品质。秉持“我看不清世界,但我想让世界看到我”的信念,视障运动员王跃刻苦训练,在北京冬残奥会上惊艳亮相;因地震截瘫的杨玉芳、高志宏夫妇,一面自食其力认真生活,一面醉心文学笔耕不辍……人生之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也许会承受与生俱来的缺憾,也许会遭遇突如其来的变故,拼尽全力从石缝中开出属于自己的小花,一样能感受苍穹无边、旷野无垠。
勇于担当,是因为心中涌动大爱。面对创伤的泥淖,彭军不仅自身奋力抗争,也不忘为他人撑伞,拉一把困顿中的同路人。他在创业中坚持助残,招聘25名残疾人作为公司代理,帮助17名残疾人及家庭销售手工艺制品,为残疾人就业增收找门路。罹患渐冻症的蔡磊,组建科研团队、致力公益事业,为攻克绝症、关怀渐冻症患者不懈努力;重度肢残人士杜诚诚,主动担任“盲人电影专场”讲解员,为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贡献力量……既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又扶危助困、奉献社会,这种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精神,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也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深深契合。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2023年,我国出台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残疾人群体在公共设施、信息获取、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无障碍需求得到进一步保障,残疾人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更加便捷。
残疾人群体不仅需要生活“无障碍”,也需要人生发展的“无障碍”。例如,提升残障儿童入学率、丰富优质特殊教育供给,更好呵护他们成长成才;完善残疾人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自主就业促进机制,让更多残疾人能够自力更生、有尊严地生活;落实各项兜底保障制度,保证陷入困境的残疾人及时得到救助关怀;等等。让特殊的人生畅通无碍、绽放光彩,既是社会责任,也体现着文明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残疾人完全有志向、有能力为人类社会作出重大贡献。”各级残联做好“娘家人”“知心人”,社会助残力量持续献爱心、送关怀,更好呵护残疾人群体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定能耕耘好残疾人事业,让这项“春天的事业”更温暖、更生机勃勃。
06 用金融活水浇灌创新之花(人民时评)
赵展慧《人民日报》(2025年01月09日 第 05 版)
武汉万集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是当地政府认定的“瞪羚”企业。2024年,因为创新积分制评分排名靠前,企业运用创新积分贷产品获得1年期1000万最高额信用贷款,利率低至2.95%,有效缓解了资金压力。
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是中国人民银行2024年设立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旨在向万集光电这样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重点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提供信贷支持。截至2024年11月15日,借助新工具,各金融机构已与1737个企业和项目签订贷款合同近4000亿元。这项政策的积极效应不断显现。
金融工具能够激发生产要素活力并引导其顺畅流动,在促进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扩大内需的关键助力。
科技金融创新,既要顺应科技规律,又要符合金融规矩,这就需要各部门协同作战,形成合力。依托“创新积分制”,中国人民银行与科技部遴选创新能力和成长性较强的科技型企业,将企业信息推送给21家全国性银行,让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的前提下“有的放矢”。
更好推动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既要加强系统性谋划,从全局出发“查漏补缺”,又要把握工作着力点,从细节出发完善落实。
从系统性着眼,健全完善科技金融体系。比如,银行目前仍是提供科技资金的主力军,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尚不平衡不协调。在间接融资市场不断改革创新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包括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债券市场、风险投资市场,让各个市场协同联动起来,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并实现高效配置。
从细节处着手,激发金融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找准落实抓手,加强细节设计,才能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比如可以对科技金融服务实施差异化监管、允许金融机构合理设置不良贷款容忍度,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分担体系、积极探索政府对科创企业增信和风险补偿机制等,进一步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让服务科技创新与金融业务发展互促共进。
当前,各地金融机构已开始积极行动。有的提前介入企业和项目筛选环节、共同打造融资“清单”,有的开辟贷款审查审批“绿色通道”,有的加快开发与科创企业需求更加匹配的贷款产品、拓宽抵质押物范围……分类施策,加快打通“最后一公里”,科技创新才能更快获得金融活水滋养,释放更强劲的生机活力。
推动金融更好服务科技创新,不仅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需要,更是金融业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相信在政策协同、部门协作下,科技与金融能够进一步相互赋能,实现“双向奔赴”。
07 “银发力量”何以绽新彩
郭光文《人民日报》(2025年01月09日 第 05 版)
“我在胡同里长大,谁家有难事总要搭把手”,这是北京东城区福祥社区爱满福祥为老服务队队员杨占岭的感言。
“只要这片土地需要我,我便愿意持续散发光热”,这是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退休志愿教师张明明的信念。
银龄志愿者用行动书写老有所为、余热生辉的故事,洋溢着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引人思考、催人奋进。
老年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希望广大老年朋友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
在希望的田野上摸爬滚打,投身乡村全面振兴;躬耕三尺讲坛,教书育人、播撒智慧;站上舞台,为建设文化强国引吭高歌……在我们身边,活跃着无数乐于发挥余热的老年人。正如有人所说:“哪怕是只能搬一块砖、添一片瓦,也不能少我们‘银发’。”年龄不分大小,贡献不论多少,如此奋斗进取,展现的是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
如同泰山顶上的不老松,许多人在人生暮年书写辉煌。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7月底,全国参加“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总人次超700万,开展援助项目4000多个。2024年11月,新时代“银龄行动”启动,参与主体从老年知识分子拓展到全体老年人,行动内容也拓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论年龄大小,服务社会都是一种有价值的精神追求。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毛致用同志,2003年离开领导岗位后,便一头扎进湖南岳阳县西冲村。他白天修桥铺路、养鸡喂鸭,晚上走村串户、嘘寒问暖,“心中始终保持着与土地、与农民那份天然的亲切与关切”。葆有年轻心态,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样的银龄人生,更可爱也更可敬!
岁月映初心,余热更火热。持续完善政策举措,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助力“银发力量”更好发挥专长、发光发热,定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汇聚更大力量。
08 打破舞台演出的“第四堵墙”(微观)
漆袁雯《人民日报》(2025年01月09日 第 05 版)
去哪儿看演出?以往,传统的剧院剧场是大多数人的首选。如今,商业综合体、改造后的老旧厂房、文化街区、会馆等各类演艺新空间,为人们提供了新选择。
从传统剧院公共空间的拓展运营,到闲置楼宇、园区、厂房翻新蝶变,再到修缮后的古戏楼会馆重迎宾客……结合城市文化、消费特点和空间资源,丰富多样、灵活多变的演艺新空间,拓展了文化演出的边界,也在塑造文化消费新业态,为文化市场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全国演出市场发展简报》,近八成的相声、魔术、脱口秀、儿童剧、音乐会演出在小剧场、新空间进行,新剧目数量和演出场次保持增长态势。
空间形态的变化,对演艺行业提出了新要求,从舞美灯光音响等技术,到表演方式、创作方法,都要随之改变。不同于传统戏剧“你演我看”的模式,不少演艺新空间打破了舞台演出的“第四堵墙”,带来了观演关系的巨大变革。
例如,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打造了类似同名电影的客栈环境,观众落座于客栈用餐区域,从局外人变成剧中人,仿佛以食客过客的身份耳闻目睹剧中事、近距离接触剧中人。“观”和“演”时空交融,置身其中的观众也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有些沉浸式剧场作品,不仅没有固定观众席,还把剧情片段打散在不同空间。观众选择不同的路线,可能会“拼接”出不同的剧情走向。没有统一连续的剧情,观众不再只是被动地观看表演,而可以主动塑造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
演艺空间的焕新,拉近了表演与观众、艺术与生活的距离,带来了不一样的文化体验,有助于释放文旅消费新活力。
也要看到,这样的革新让好作品更上一层楼,关键的内核仍然是内容质量。开发演艺新空间,不能止步于外在形式、流于表面文章,应把内容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推出更多观众喜闻乐见、与演艺新空间特点相匹配的精品力作。新瓶装新酒,才能增强观众黏性,不断打开发展新天地。
演艺空间与周边业态以及环境的融合,也是一个需要研究的新课题。延展公共空间使用功能,提升公共空间综合使用效率,促进多业态切换自如、匹配协同,需要在城市治理中下好“绣花”功夫。让演艺活动自然内嵌于日常消费场景,与社交活动、休闲娱乐紧密结合,实现多业态融合、多功能协同,互不干扰,互相引流,从而形成更健康的发展环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新空间、新体验,新场景、新活力,文化消费市场正在孕育令人欣喜的新变化。着眼融合发展,坚持守正创新,做好内容与形式、艺术与商业、规范与发展的平衡,更多优质演艺新空间定能更好助推优秀文艺作品走向市场,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澎湃动力,让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09 用创新精神拓展技术新边界(快评)
吴 凯《人民日报》(2025年01月09日 第 06 版)
分析论证顶层技术指标、研发8项关键核心技术、实施20余万公里线路试验……面对CR450研制过程中的一项项任务与挑战,铁科院集团CR450青年团队以创新为翼,与时间赛跑,不断抵达、不断出发,让高铁“时速提速50公里”成为可能。
在CR450的研制过程中,创新处处可见:中车四方股份公司首席技师宁允展通过采用独创的“定位臂网格检测法”等新操作法,使转向架构架与车轮的连接严丝合缝;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首席操作师谢元立制定全新的机械手自动化焊接操作程序,实现焊缝美观、探伤合格、焊接无变形、焊后“零”调修的效果……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向创新要动能的工作方法,更是把每一项技术钻研到极致、把每一个细节做到最好的奋斗姿态。
创新之路,逐风而行。相信只要不断用创新精神拓展技术新边界,我们一定能在科技强国的道路上书写出新篇章,铸造出更多大国重器。
10 于行中思 于思中悟(快评)
陈世涵《人民日报》(2025年01月09日 第 13 版)
乘坐一趟红色专列,参加一次情景互动式研学,用双脚丈量大地,寻访历史发生的现场——这样的思政课,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很“燃”。
以讲述方式之“新”,深挖红色资源之“厚”。当下,各地因地制宜、守正创新,厚植思政课的红色底蕴,变历史场景为思政课堂,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吸引力。看见火热的青春,大学生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方式,见证前辈们“打起背包就出发”的燃情岁月;相信行走的力量,宁夏固原市第二中学和弘文中学师生徒步往返108里山路,向革命先烈表达缅怀和敬意……
一处处革命旧址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一件件红色文物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于行中思,于思中悟。“我的韶山行”启示我们,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让更多青少年在行走的思政课堂中走近历史、了解现实,在追昔抚今中加深共情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