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2533篇学习笔记
★摘抄自2025年1月9日《人民日报》
01 用真诚的情感和表演打动观众
雷佳音(演员)
我入行时是话剧演员,后来进入影视行业开始演电视剧、电影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这三种艺术形式虽本质相同,表现形式却截然不同。所以我的感想是:表演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用自己已经有的经验衡量一切。表演的核心是通过感知发掘自身的创造力推动自己,跟随不同的角色更换人格,再从剧本的基调去揣摩自己的表达方式,在千变万化中保持不变,又在不变中千变万化,这应该是每一个演员需要用一生去学习的课题。
拍摄电视剧《人世间》时,我塑造周秉昆一角的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我是东北人,周秉昆几乎和我父亲是同年生人,戏里好多角色我脑袋里打小就有原型。有时候一边演着一边就会想,这场戏要是发生在真实世界里,我父亲那辈人一起坐在小酒馆里喝酒聊天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当时演这个角色的时候,没有特别纠结应该怎么创作,或者去做类型上的突破,我和角色有极强的共鸣,所以就索性放开,跟着剧本情节演。
但在电影《第二十条》的创作过程中,我确实遇到了不小的挑战。如何以喜剧的方式打开现实主义,用生活化的喜剧向观众讲述普法故事,是我们整个创作过程最核心的课题。主人公韩明的检察官职业,在老百姓眼中是神圣且神秘的。在这个职业中加入诙谐的部分,尺度很难拿捏。拍摄前我们在廊坊市人民检察院体验生活,当时一名检察官对我说:“佳音,我们检察官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正常人,也会吃路边摊,也会和媳妇斗嘴。你就演个普通人就行。”这句话一下打开了我,塑造角色的时候,以人为基础,永远不会错。所以我们设定在整部电影里,前面95%的戏韩明几乎不穿检察院的制服。先去演一个鲜活的人,再去演一个中年的检察官。放大韩明在家庭中作为丈夫、父亲的部分,通过更日常的生活化情节,让观众更容易代入人物的情感。
从《人世间》到《第二十条》,这种深入生活、贴近现实的创作体验,让我体会到:真正好的作品必须反映现实,贴近人心。作为演员的我们,常常会被问到一个问题:表演的意义是什么?这也是我初入行时经常思考的问题。演员表演是娱乐大众,还是塑造艺术?经过这些年的实践与探索,我逐渐明白,表演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责任。我们的创作不仅是为了满足观众的视听需求,更是为了在作品中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引领观众向上向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而演员如何用真诚的情感去触动观众的心,唯一的法门就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真实的表演源自真实的生活,一个好的演员一定要做生活的观察者、记录者和思考者,万事万物都会在我们身上留下痕迹,成为我们塑造角色的养料。
感谢观众的包容与鼓励,让我们的创作拥有了存在的意义。在新时代的文艺道路上,我愿能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为文艺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02 写作是生命的光辉和永远
王 蒙(作家)
文学不但要命名,还要修辞。就如“爱情”一词,在徐志摩的诗中是“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在邓丽君的歌里是“真的好想你”。修辞不但关乎文学与语言,还关乎生活,它是生活品质与精神品质的升华。
文学与生活是同构关系,二者既密切交融,又互相分离。生活创造了文学,而文学也在创造生活。写作要充满激情,我19岁开始写长篇处女作《青春万岁》,正是因为深深珍惜和留恋我们这一代人度过的少年和青年时代。我们赶上了新中国的成立,赶上了“从今走向繁荣富强”的生活。我希望将这份激情记录下来,让文学为生命和生活作证。
写作路途中不可避免遇到挫折,好事坏事都是好故事、好题材。写《青春万岁》时,我住在北京东四北大街,楼里每周六都举办舞会。可是我从来不去跳舞,因为要抓紧时间写作。写作是出于热爱生活,但是又得放弃相当一部分的生活,想必世界各国的写作者深有同感。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曾经被法国《世界报》提问:“你为什么写作?”他回答说:“因为我别的都没干成。”这句话并不是说因为什么事都没干成,才选择了写作;而是因为选择了写作,有很多其他更实际、能快速实现成就的事就办不成了。
写作者需要突破自我。1963年9月,我在北京参加中国文联举办的读书会时,产生了到外地去、到边疆去,突破当时自己只有城市和学生生活经验的想法。到达新疆不久,我就写作了《春满吐鲁番》等一系列散文和报告文学。1965年4月,我被安排到伊犁巴彦岱镇红旗人民公社二大队劳动锻炼,兼任二大队副大队长。整整6年,我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与各族同胞打成一片。
写作者需要“社牛”(善于社交)。这一特质,使得我能够很快地与不同民族、不同生活背景的人成为朋友、相亲相爱。爱人民的人生活才是幸福的,爱人民的人的作品才是幸福的。我曾多次说过,新疆各族人民对我恩重如山,这一想法在我的作品《在伊犁》《这边风景》中都有体现。
写作者还要不断学习。我的学历有限,但是我真爱学习。为了社交,我学习了不同语言。有人问,学这些有什么目的?我始终认为,学习在前,目的在后。学到的知识该用时自然就用上了,就算没有别的用处,起码能让人少干点儿没劲的、不好的、低俗的事儿。活一辈子,学一辈子,写一辈子。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写作是生命的光辉和永远。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希望中国的写作者努力做健康的写作者,真正坚持下去投入文学这项充满激情的伟大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