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2499篇学习笔记
★来源:2025年1月5日《经济日报》全部8篇评论文章
01 数字赋能提升城市韧性
□ 金观平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是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重要空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建成一批高水平韧性城市,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提升,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
韧性城市,是指能够凭借自身能力抵御灾害,减轻损失,并合理调配资源实现快速恢复的城市类型。我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大城市和城市人口,城市治理面临诸多风险挑战,亟需进一步增强城市韧性及抗风险能力。
韧性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推动城市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在城市管理中的广泛运用,促进了传统风险治理变革、提升了应急效率,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新机遇。
对高水平韧性城市建设而言,当前相关技术及应用场景还不够完善,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城市在数字化建设中还存在差异。需遵循科学规律,构建综合全面的韧性指标,拓展以数字化助力城市安全有序运转的路径,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韧性城市建设方法,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以数字赋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筑牢安全底座。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已初步搭建起智慧城市数字底座及运行其上的城市“智慧大脑”智能中枢,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应急系统能够赋予机器设备更强的学习和计算能力,对城市风险进行动态识别和关联分析,进而管控城市运行中的安全风险。当灾害冲击产生时,凭借数字基础设施的网络连接属性,可构建不同主体互联互通的立体化网络,使应急系统快速响应、及时启动,并能对风险事件进行情景推演和智能分析,达到动态调整的效果。
以数字技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推动精细管理。技术的快速迭代及融合正推动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从而提升决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实现更为科学有效的城市安全管理。例如,随着数字技术与城市场景深度融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及应急体系建设、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防治、城市生命线风险监测预警等有了新方式和新手段,以数字化智能化辅助精准决策,能使应急响应更加科学。再如,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对城市进行数字建模和数字画像,有助于提升城市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服务能力,使城市管理更加智慧高效。
以数字平台应用增强社会互动,促进协同治理。当前,数字平台的广泛应用,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更加紧密,增强了居民间的互助合作能力,有助于更有效地发挥韧性城市整体功能。例如,建立公共治理平台和数据共享机制,能够确保应急组织纵向联动、横向协同,实现各部门分工协作,形成应急合力。同时,数字平台与社会治理耦合程度增强,有利于在跨界合作中形成群体智慧,通过风险成本共担的方式解决部分老旧城区内生性不足、资源受限、设施老化等问题,增强城市在应对风险时的抗逆能力。
02 营建公正透明数字消费环境
刘 莉
近日,不少年轻人在网上分享攻略,讨论如何对抗“越用越贵”“越看越烦”的大数据算法。他们通过评论点赞、主动寻求多样化的信息流等方法,改变自己的用户画像,从而干扰算法对消费习惯的判定。
此类操作是否真的有用?对着手机打造人设,算法能否“听劝”?尽管一些消费者取得了成功,但这种做法存在明显局限性。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加持下,算法具有高度复杂的特点,并且在海量用户的使用过程中愈发优化,单一用户通过简单的行为,很难改变平台的定价策略。
与算法博弈的背后,是广大消费者苦于被大数据杀熟。平台依靠技术优势和信息不对称,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消费习惯,采取差异化定价策略,违背了公平、诚信原则。消费者的不满情绪,不仅是因为权益受到损害,更是对算法透明度和公平性的质疑。大数据被用来盈利本身无可厚非,但不应以牺牲用户体验为代价。用户需要的是公正透明的数字消费环境,而不是被算法暗中支配的不安全感。算法透明化、监管常态化和行业自律的有效落实,是消费者安心享受数字经济带来便利的重要前提。
根治大数据杀熟痼疾,要靠破除算法“黑箱”,让大数据更加透明。《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明确,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以适当方式公示算法推荐服务的基本原理、目的意图和主要运行机制等。算法运行应该遵守公平正义的价值观,不可唯利是图,更不能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就算大数据算法难以对普通消费者完全透明,也可以向有关监管部门开放,以便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督机制。
03 守牢防沉迷监管红线
向斯佳
近日,一则未成年人仅需支付4元即可轻松绕过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消息,引起社会关注。
根据国家规定,从2021年9月1日开始,所有网络游戏都必须接入国家新闻出版署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验证系统,对使用者进行实名认证。防沉迷系统通过限制未成年人的上网时间、内容和功能,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但也存在一些“隐蔽的角落”。部分商家推出买号、租号等服务,一些游戏代练公司还安排未成年人接单,替号主玩家完成游戏任务,让未成年人更加沉迷于网络游戏中。
我国未成年网民已近2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3%。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切实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各方仍需齐心协力,共同防范游戏沉迷。
对于代练、租号、售号这些黑灰产业,市场监管部门、网信部门等应严守监管红线,出台具体的监管规定,严查严打做“破解防沉迷”“绕过未成年人模式”生意的机构和平台。互联网平台及游戏企业在严格落实国家关于保护未成年人健康、防止网络沉迷相关政策的同时,可以从技术角度进一步优化升级防沉迷系统,增强其识别能力和防绕过能力。通过采取语音认证、不定期弹窗进行人脸验证等有效措施,真正做到“人证合一”。
学校和社会组织可开设相关课程和宣教活动,让未成年人认识到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帮助未成年人树立健康的娱乐观念,提高对于互联网世界的辨别能力。家长要履行好监护职责,多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多安排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增加亲子活动时间,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和时间管理能力,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上网习惯。
堵住绕开防沉迷系统漏洞的同时,还要主动探索优化互联网未成年模式,提供他们感兴趣的、适合各年龄段的个性化内容服务,疏堵结合,满足未成年人合理的上网需求。
04 多举措缓解肉价波动影响
编辑部:
2023年以来,受进口冲击、市场供应量增加、消费阶段性放缓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国内牛羊产品价格持续震荡至今,畜牧业发展面临挑战。在国内一些脱贫地区,养殖业作为脱贫群众稳定增收的重要来源,牛羊肉价格低迷导致不少经营主体亏损,对产业发展和脱贫群众持续增收造成不利影响。
近期,记者走访甘肃多地不同规模的养殖经营主体了解到,目前受访对象有不少处于亏损状态,“多养多亏、少养少亏”。由于一些大型养殖场还承担着带动脱贫群众务工、技术服务、活牛活羊销售等任务,如果盲目减量,会直接影响脱贫群众收入。因此,很多养殖经营主体只能“咬牙观望”。此外,因牛的养殖成本高、饲养周期长、资金投入大,价格低位运行可能导致养殖主体偿还债务出现困难,增加养殖不良贷款风险。
此轮牛羊肉价格下行,一是进口产品增加造成的冲击。2024年前三季度,牛肉进口量超过同期国内产量的三成,而进口牛肉均价又远低于国产牛肉价格,价格差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国内市场价格。二是当前国内畜产品供应存在一定程度的阶段性过剩。近些年,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内畜产品市场供给量持续增长,在丰富群众“菜篮子”的同时,出现了供需两端的落差。三是消费需求增长趋缓。近三年猪肉持续低价位运行,性价比相对较高,延缓了牛羊肉消费增长势头。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价格下行让更多人实现“牛肉自由”。但从产业长远发展看,多年来各方共同努力形成的产业基础实属不易,如果不及时为养殖经营主体减压,势必影响牛羊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针对牛羊肉市场价格波动对畜牧业造成的冲击,各地也在出台相关措施稳定产业发展。比如,2024年9月,为防止产业下行造成养殖场户特别是脱贫户、监测对象收入减少,甘肃出台《进一步稳定牛羊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牛羊母畜补助、优质饲草补助、养殖加工贷款贴息、信贷支持、养殖保险等7方面支持政策,助农、助企纾困解难。随着政策效应的显现,甘肃能繁母牛存栏呈企稳回升趋势。但从长远来看,稳定牛羊产业发展基础,还需有针对性地多措并举,带动牛羊肉市场逐步走出低迷状态。
一方面应做好市场调节。在大宗农产品进口时,应充分考虑到对国内市场的冲击,防止造成价格波动或持续低迷。稳定生产规模的同时,引导养殖经营主体加快出栏周转,提高生产效益,增强产业提质增效能力。另一方面,要强化政策扶持,加大畜牧良种补贴、肉牛肉羊产业、粮改饲、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等项目资金投入,扩大项目覆盖面,从良种繁育、标准化基地建设、优质饲草生产、疫病防控、屠宰加工及市场流通等方面协同推进,切实为养殖户解决实际困难。
此外,还应加大金融方面支持,引导金融机构针对牛羊产业特点,出台更多信贷计划和授信额度,创新“活体贷”“青贮贷”等信贷产品供给。同时,加大政策性保险资金投入比例,扩大现有政策性养殖保险覆盖面,提升肉牛肉羊投保率,降低牛羊养殖风险和成本。
记者陈发明于兰州
2025年1月4日
05 科技为“中国速度”点睛加油
岁末年初,几条彰显“中国速度”的科技新闻接踵而至。看铁路:2024年12月29日,CR450动车组样车在北京发布。看公路:2024年12月30日,世界最长高速公路隧道天山胜利隧道全线贯通。看民航:2025年1月1日,国产大飞机C919首次执飞沪港定期商业航班。
科技赋能,带来风驰电掣的中国速度。
“CR450科技创新工程”经过7年艰苦攻关交出优异成绩单,运营速度、运行能耗、车内噪声、制动距离等主要指标均为国际领先。这位中国高铁新成员,试验时速450公里,运营时速400公里。此前,世界各国高铁商业运营时速均在300公里左右,最高为我国的350公里,时速400公里属于商业运营技术的“无人区”。此外,在运营速度提升的情况下,CR450制动距离基本相当,同时动车组整车运行阻力降低22%,减重10%;舒适度更优,车内噪声降低2分贝,客室服务空间增加4%。
更高速安全运行、减阻降耗、减振降噪、全要素轻量化、智能化融合设计……CR450动车组的一系列技术突破,进一步稳固并扩大了我国在高铁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先优势,不断为全球高铁技术的发展树立新的标杆。中国高铁这张“金名片”越擦越亮。
科技赋能,展现震惊世界的中国效率。
建设者们用5个字总结天山胜利隧道建造难度。“长”,隧道单洞长22.13公里,约等于5座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的总长;“多”,断裂带多,整个隧道穿越16个地质断裂带,坍塌、突水涌泥风险大;“深”,隧道最大埋深1112.6米,二号竖井最深达700多米,是世界最深高速公路竖井;“低”,温度低、气压低、含氧量低;“高”,高地应力、高压地下水、高地震烈度、高环保等级。
新技术实现了高难度下的高效率。隧道修建过程中,我国自主创新研制的“天山号”和“胜利号”TBM硬岩掘进机担当掘进重任,实现“长隧短打”,有效施工工期从72个月缩短至52个月。作为我国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大标志性工程之一,这条隧道将穿越天山的时间从原来的3小时缩短到约20分钟。
科技赋能,塑造优质可靠的中国形象。
C919是中国首款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中程干线客机,2023年5月28日成功完成商业首航。C919是中国大飞机梦的第一步,它的成功研制和商业运营,标志着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国产大飞机打破了波音、空客两家企业在行业内的长期垄断。
我们曾用“8亿件衬衫换1架飞机”来形容中国制造业的艰辛不易与利润微薄,如今的国产大飞机正昭示着中国制造向全球产业链高端迈进的坚定步伐。选中2025年第一天完成C919从“东方明珠”上海到“东方之珠”香港的商业首航之旅,是开放,也是自信。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优势将助力国产大飞机更好地走向国际,让世界各国的旅客都能亲身感受中国民航科技的魅力,让更多国家共享中国科技发展的成果。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岁末年初传来的这些捷报,不仅展现了中国科技的辉煌成绩,也预示着中国未来的璀璨光明。
在新的一年里,中国将继续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06 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改革开放持续深化,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序有效,民生保障扎实有力,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如何认识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态势,助力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本期特邀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曲永义: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4年,我国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探索发展新模式、新路径,重大项目有序推进,产业基础能力显著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在我国制造业中的占比超80%。近年来,前沿技术广泛渗透到传统产业并与之深度融合,推动产品设计、生产流程、业务模式等全面改造升级。一方面,利用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打造了一批智能工厂、智慧供应链。目前,已建成1200多家先进级智能工厂和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全球172家“灯塔工厂”中有72家建在中国。另一方面,利用新能源、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主要资源产出率大幅提高。
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新支柱。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加速创新,新型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扩大、使用成本降低,推动相关产业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新三样”保持强劲增长态势,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典范。我国10亿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数量已超100个,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新产业快速发展,经济增长新动能不断集聚。2024年1月至11月,集成电路出口额突破1.0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3%。
未来产业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未来产业的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快速涌现。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线运行,量子技术实用化加速。可控核聚变领域和超导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贡献了超导磁体和屏蔽毯等关键组件。深海深空探秘成效斐然,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具备11000米的钻探能力和全面的科学实验功能,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带回了1935.3克样品,这是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带回月球样品。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显著提升。高性能材料(如航空合金、碳纤维)、高端零部件(如精密轴承、智能传感器)、基础工艺(如先进制造技术)、基础软件等进一步突破。芯片制造、高端装备、基础软件、新能源等领域的一批“卡脖子”技术实现自主化和产业化,产业安全和自主可控能力显著增强。多元化、分层次的供应链网络不断丰富,对国际市场尤其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融合度更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稳步提升。
2025年,我们要进一步巩固和增强经济长期向好态势,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先机,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凝聚各类资源要素,锻长板、补短板,激发经营主体积极性,努力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引擎,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实绩,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一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要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在巩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聚焦“卡脖子”技术领域,创新组织模式,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原创性技术突破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强化技术变革对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催生作用,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建立跨领域、跨区域的协同创新网络,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
二是集聚各类资源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壮大耐心资本,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和创业服务机构合作,促进经营主体快速涌现和迭代创新。不断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领航企业、世界一流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以高质量经营主体建设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优化资本、人才、技术等市场要素和创新资源配置,以企业、科研机构、政府和资本市场的多方联动共建现代化产业生态。
三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建设。构建有利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制度和政策体系,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权利,营造敢想敢干的创新创业环境。以高水平开放营造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深度参与全球技术合作、产业合作、环境生态合作等,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济技术合作与国际交流。
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研究员关利欣:
持续释放消费市场潜力
2024年,消费市场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1月至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3万亿元,同比增长3.5%。大宗消费、服务消费、新型消费等需求旺、增势好、活力足,消费市场亮点不断涌现。随着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落地落实,扩大国内需求各项举措形成合力,我国消费市场潜力将持续释放。
大宗消费快速增长。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汽车、家电、家装厨卫等领域产品销量快速增长,成为消费市场新亮点。随着2024年3月和7月两轮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持续发力,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智能绿色家电等产品的消费升级需求加速释放,消费品以旧换新热度逐渐提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34.5万辆和1126.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6%和35.6%。11月,限额以上家电和音像器材、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2.2%、10.5%,其中家电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增速连续3个月保持在20%以上,明显高于其他商品零售额增速。
服务消费热度上升。随着促进服务消费系列政策逐步落地,服务供给逐步优化,服务消费动能不断激活,叠加假日经济效应,文旅消费市场持续升温,体验式服务消费保持了较高热度。2024年1月至11月,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6.4%,增速比同期商品零售额高3.2个百分点。根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统计结果,2024年前三季度,国内出游人次42.37亿,同比增长15.3%,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4.35万亿元,同比增长17.9%。从黑龙江哈尔滨,到新疆阿勒泰,再到山西大同,跟着短视频、影视剧和游戏去旅游成为潮流。商文旅融合发展带动演出市场热度显著上升,2024年第三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17.33万场,同比增长16.27%,票房收入208.10亿元,同比增长41.10%。
数字消费创新加快。伴随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普及应用,数字消费加速崛起。直播电商、内容电商、短视频电商、即时电商等模式多元化发展,网络零售增长明显加快。2024年1月至11月,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7.4%,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6.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6.7%。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用户数分别达10.7亿、7.3亿和5.2亿。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火爆出圈,上线4天之内全平台销售破千万,并吸引了广大海外消费者。数字化可穿戴设备创新更多使用场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打造沉浸式数字体验,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实现与人对话互动、回答问题、协助创作,数字产品、服务和场景的不断涌现为消费市场带来新的增长点。
国潮消费大放异彩。随着年轻一代消费者的文化自信崛起,中式美学日益融入“衣食住行游购娱”各类消费场景中,国潮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动力。在服装时尚领域,国潮品牌通过将刺绣、祥云、龙凤图案等中国传统元素融入现代服装设计,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时尚服饰。2024年1月,山东曹县汉服销售额9.2亿元,其中,马面裙销售额约4亿元。在美妆护肤领域,国风美妆迅速崛起,一些品牌利用中草药配方,结合现代科技,推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护肤产品,销售到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家居家装行业,“新中式”风格成为热销款,在电商平台上的搜索量大幅增长。具有文化底蕴的文化创意产品成为国潮的重要载体,出现全国各大博物馆“考古盲盒”卖到脱销、凤冠冰箱贴“一贴难求”的火爆现象。老字号品牌加快开设首店、旗舰店、概念店步伐,探首店、赶国潮成为消费新风尚。
入境消费迅速升温。2024年暑期入境旅游订单同比增长1倍,可免签入境的14国游客入境游订单整体同比增长1.5倍。2024年第三季度,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818.6万人次,同比增长48.8%,其中通过免签入境488.5万人次,同比增长78.6%。入境旅游便利程度不断提升,2024年上半年,网联平台“外卡内绑”业务交易金额54.17亿元,同比增长8倍。中国游(China travel)国际关注度稳步提升,一些中国城市凭借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成为TikTok上的热搜。2024年前三季度,重庆接待入境游客76万人次,同比增长222.4%。
展望2025年,随着财政货币等一揽子增量政策陆续出台,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商旅文体健融合的促消费活动创新举办,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推进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促进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具体举措落地落实,消费供给和消费条件将不断完善,消费环境将持续优化,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将进一步增强,国内市场的消费潜力将不断释放,成为牵引投资、扩大内需的重要力量。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肖金成:
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既要促进地区间经济和人口均衡,缩小地区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也要促进地区间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2024年,各区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激发内在活力,相互协调性显著增强。
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近年来,西部地区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逐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四川省加快构建大科学装置集群,形成空间集聚的高能级创新矩阵,并统筹实施6个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2024年1月至11月,该省单晶硅、多晶硅产量分别增长50.6%、37.5%,发电机组增长27.0%,成都、德阳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大西北、大西南等地区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2024年1月至10月,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达69.1万辆,同比增长108.9%。1月至11月,陕西省汽车制造业保持两位数增长,同比增长17%。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等地正加快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的清洁能源产业高地。2024年前11个月,甘肃省新能源发电量746.51亿千瓦时,占该省总发电量的35.98%。云南、西藏、贵州持续挖掘自身优势,大数据、旅游等产业不断取得新进展。
中部地区重视发展实体经济,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在科技创新、产业赛道转换、以投带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2024年前三季度,从经济增速来看,湖北、安徽、河南三省跑赢全国平均线,安徽、河南、江西增幅较上半年扩大。从经济运行情况来看,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的积极因素不断显现,工业增速超全国平均水平,产业新动能在各省工业运行中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安徽、湖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表现突出,分别为8.8%、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2.3个百分点。安徽工业增加值拉动经济增长2.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在中部地区、长三角地区均居榜首。安徽电子信息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9%,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28.7%,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7%,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充电桩产量增速均在50%以上。湖北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1%,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35.8%,比上年同期提升25.6个百分点。江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7%、15.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1.4%、33.1%,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突出,同比增长155.1%。
东北地区全方位振兴步伐更加坚实。2024年上半年,辽宁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5%;吉林省加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1.6%;黑龙江构建向北开放新高地,进出口总额首次超1500亿元;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2%,除煤炭产业链不断延伸外,电力、稀土和多晶硅等产业持续壮大。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7%,增速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连续6个季度高于全国。
东部地区推动产业转移,助力区域协调发展。东部地区充分发挥改革开放先行、创新要素聚集、现代制造业领先的优势,积极推动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2024年,四川共引进东部企业投资项目100多个,总投资超1000亿元。湖北共引进东部投资项目200多个,总投资达1500亿元。河南和安徽分别引进东部投资项目150个和120个,总投资均超1000亿元。产业转移不仅给中西部地区带去资金和技术,还推动区域间人才流动。2024年,超100万名专业技术人才从东部地区流向中西部,其中包括大量的工程师、科研人员和管理人才,极大地提升了中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晓红: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我国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积极推进外贸、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开放型经济质量持续提升。
货物贸易质量持续提升。2024年1月至11月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8万亿元,同比增长4.9%,其中出口增长6.7%。这一成绩反映了我国产业基础雄厚,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国际竞争新优势正在形成。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25.5万亿元,占外贸总值的64.1%。从出口商品结构看,机电产品出口13.7万亿元,占出口总值的59.5%,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集成电路、汽车出口分别增长11.4%、20.3%、16.9%,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仅占16.7%,这一结构变化反映出我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跃迁态势。从贸易伙伴看,多元化市场格局逐步形成。对前三大贸易伙伴东盟、欧盟、美国贸易额分别增长8.6%、1.3%、4.2%,占外贸比重分别为15.8%、12.8%、11.2%。“一带一路”新兴市场继续扩大,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计进出口18.7万亿元,同比增长6%。从贸易主体看,民营企业作为外贸主力军,进出口同比增长8.7%,占外贸总值的55.3%,其中,出口增长9.2%,占比64.5%。
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成为贸易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我国出台了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实现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度性对接,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试点,在部分城市开放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外资准入,对相关国家延长跨境旅游免签时间,探索数据跨境流动等数字贸易规则试点。2024年1月至11月,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58902亿元,同比增长9%,旅行服务进出口增长73.5%。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成为服务贸易发展的主引擎,实现进出口24351.5亿元,同比增长8.3%,占比41.3%,其中出口增长10%,占比57.7%。跨境电商持续高增长态势,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进出口1.9万亿元,同比增长11.5%。
利用外资结构持续优化。推动落实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和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打造“投资中国”品牌,有效提振了外商投资信心和预期。2024年1月至11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7497亿元,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2379家,同比增长8.9%。外资企业加大对高技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投资。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5288.3亿元,占比70%,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合计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比重超40%。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11%,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53.4%和39.1%。
“一带一路”国际投资合作走深走实。我国对外投资与国际产能合作加速发展。2024年1月至11月,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286.3亿美元,同比增长11.2%,其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301.7亿美元,增长5.1%,尤其是对东盟、中东、中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投资加快。东盟是我国制造业投资最大目的地,数字技术、电子和电气设备、新能源汽车、机械设备、生物医药、清洁能源以及钢铁、纺织、化工、电力、石化、高铁等优势产业不断加大与东盟投资合作,助力东盟国家产业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作出战略部署。要以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动制度型开放为主线,深化贸易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产业优势、要素优势和体制优势,促进贸易与投资协同发展、相互促进。
一是着力提升产品出口竞争力,培育壮大外贸新动能。把握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成长营造良好体制机制环境。进一步扩大信息通信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和零部件、人工智能、精细化工等先进制造业的出口潜力。
二是加快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创新发展。全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加快推进跨境数据自由流动等数字贸易规则的试点探索。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推动跨境电商平台转型升级,构筑全球供应链管理新优势,形成以平台为核心的产业、贸易、创新生态系统。
三是着力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外资企业是推动外贸增长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要确保外资合法权益,在政府采购等方面落实外资企业国民待遇,营造市场公平竞争环境,进一步完善外籍人员生活便利制度,确保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
四是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对外投资平稳发展。支持企业拓展国际发展空间,构建自主可控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体系,引导企业布局海外生产基地、研发中心、销售网络等,加强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建立风险防范预警机制。
07 文旅消费拼流量更要拼服务
姜天骄
过去一年,许多影视取景地成为旅游目的地,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势头。一部剧带来的旅游热度存在时效性,城市出圈之后,如何保持长久吸引力,成为各方都在关注的问题。
能够引发大众共鸣的作品是让观众变游客的基础。“跟着影视去旅游”首先要坚持内容为王,从源头上抓好创作。每一个城市都有独特的文化底蕴、自然风光,也有热气腾腾的生活,这些都是文艺创作值得深挖的富矿。在创作中,要将鲜明的地方风物挖出来,融入影视作品中,地方文旅也要深入挖掘本地文化价值,主动打造属于自己的独特IP。“影视+文旅”实现共生、共融、共创,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文旅融合的协同效应。
过去一年,网红城市表现出一个显著特征:传播力成为城市文旅“出圈”的关键因素。网红博主、居民游客积极参与地方文旅形象传播,线上话题讨论、线下打卡记录,分享地域文化、自然美景,共同拼接起多维立体的文旅盛宴。各地文旅部门要加强与剧集制作方、播出机构、主创人员的合作,用好新媒体矩阵,搭建多层次传播渠道,发挥剧集的话题带动功能,推动旅游宣传从“自塑”到“众塑”,不断提升当地知名度和美誉度。
人们在观剧之后去找寻剧中的场景,既渴望体验影视剧带来的美好心灵共鸣,也希望在现实旅行中住得舒服、玩得开心。影视作品取景地要在完善交通、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方面多下功夫,让慕名而来的游客不虚此行。此外,取景地也要主动作为,丰富旅游演绎、剧本娱乐、旅拍研学等文旅新业态,培育开发更多沉浸式互动性的旅游体验项目,将取景地打造成为优质旅游目的地。
文旅消费不光拼流量,更要拼服务。观众跟着影视去旅行,最终还是要转化成为线下消费行为。在线下消费和体验过程中,服务水准至关重要,各地文旅部门在发展旅游时要多一些耐心和定力,用绣花功夫提升本地文旅产业服务能力,坚持以游客为中心,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严厉整治损害游客权益、低价竞争、扰乱市场秩序等违法违规行为,让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08 为青年技能人才搭台铺路
康琼艳
“90后”钳工组装飞机零件,精度是一根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00后”小伙靠“刮腻子”技能在世界级竞赛中斩获冠军……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技能劳动者大军,在各自领域崭露头角,成为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技能人才特别是青年技能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截至目前,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亿人,占就业人员的26%。他们广泛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领域,是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我国技能人才队伍还存在不少短板:高技能人才占比较小、部分技能岗位用人缺口较大、技工结构不合理、技术岗位老龄化……要培养和造就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就需要吸引更多青年技能劳动者加入,为青年技能人才的成长成才搭台铺路。
定好调子,提升职业荣誉感。待遇不高、工作环境封闭、工作内容单调是不少人对技术岗位的固有印象,加之社会上“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尚未从根本上扭转,致使年轻人进厂意愿偏低、技术工人缺口较大。实际上,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技术普及,技术工人工作环境已经得到大幅改善,青年技能人才在生产实践中担当的角色也愈加关键。对此,要加大传播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氛围,提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荣誉感,让更多青年认识到,技能人才只要奋斗实干就能出圈出彩,坚定其走技能成才之路的决心。
搭好台子,以赛促学强技能。职业技能竞赛是技术工人展示技艺的大舞台。截至2023年底,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省份举办了省级综合性职业技能竞赛,为技术工人相互切磋、精进技艺提供平台。不仅如此,职业技能竞赛也在不断优化调整,适时增加新赛项,以契合产业发展新需求。要为技能人才搭建好展示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竞赛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指挥棒作用,提升职业技能竞赛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水平,鼓励青年技能人才交流互鉴、比学赶超,推动产业工人队伍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全面提升。
架好梯子,让职业发展更有奔头。无论是传统行业转型升级,还是新兴产业蓬勃兴起,都离不开技能人才的长期耕耘。最大限度激发青年技能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能,需要为技能人才畅通职业发展通道。近年来,《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等利好政策的出台,营造了有利于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外部环境。“新八级工”制度试点、设立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实行股权激励、技术工人创新成果按要素参与分配等积极尝试也让技能成才之路有奔头、受尊重、可持续。
技术工人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期待更多青年技能人才到生产一线、技改一线、研发一线成长历练,在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上绽放青春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