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2544篇学习笔记
★来源:2025年1月9日《光明日报》全部4篇评论文章
01 【光明论坛】切实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指出,“要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说到做到”。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就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多次作出深刻阐述和专门部署,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性和针对性,为强化政治监督指明了方向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
政治监督是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保障,是督促全党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举措,事关党之大计、“国之大者”,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和政策性。纪检监察机关是政治机关,其重要职责是政治监督,强化政治监督是纪检监察机关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坚持党的自我革命、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要充分认识政治监督的重要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增强政治自觉。督促本地区本部门本领域党员干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把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在突出位置,聚焦政治忠诚、政治安全、政治责任、政治立场、党内政治生活,坚决纠正政治偏差,及时消除政治隐患,维护政治安全。真正做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政治监督就跟进到哪里,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不折不扣落到实处,确保全党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
在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上下更大功夫,以具体求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各地区各部门各领域各层级职责和任务,这决定了政治监督必须具体化。政治监督具体化重在“做实”,防止泛化、虚化、口号化,对监督的任务、对象、内容、标准要明确具体,对监督谁、为谁监督、监督什么、怎么监督要做到心中有数。要聚焦“国之大者”与本地区本部门本领域职责和任务,锚定责任目标、制定责任清单、明确责任要求、健全责任链条、形成责任闭环,找准政治监督的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加强监督检查,保障落实到位。要针对具体事去、盯着具体任务抓、扭着具体问题改,防止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要注重透过问题看根源、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学习看政治态度,透过决策看政治立场,透过行动看政治担当,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发力、靶向施策,打通贯彻执行中的堵点淤点难点,推动政治监督落实到具体规划、具体政策、具体项目、具体措施、具体效果上,以具体求深入,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在推进政治监督精准化上下更大功夫,以精准求实效。开展政治监督,重在精准,也难在精准,政治监督必须把精准要求贯穿始终。要始终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增强洞察问题的政治敏锐性、研究问题的政治思维、解决问题的政治能力,自觉把政治监督融入重大发展战略、重要政策举措、重点项目任务的制定和落实中去思考去实践。坚持守正创新,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始终紧盯影响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在精准发现问题、精准分析问题、精准反映问题、精准推动解决问题上下大功夫,保障党中央大政方针落实见效。落实精准化要求必须抓住监督要害,要聚焦重点岗位、重点领域、重要工作、重要环节,着力发现和纠正在思想认识、政治态度、落实行动中的落差偏差。紧盯重点人重点事精准发力,聚焦“关键少数”,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成员的监督,聚焦重点领域,突出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涉及审批监管等重要环节和重要岗位的监督,聚焦民生项目特别是人民群众关注和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监督。
在推进政治监督常态化上下更大功夫,以常态求长效。要把政治监督作为经常性工作,在日常监督中找到落实落细的有效载体和具体抓手,健全闭环落实机制,建立工作台账,实行清单管理,常态化开展落实情况“回头看”,不断丰富政治监督的方式和手段,确保全面落实、精准落实、高质量落实,以常态求长效、以长效促长治。要精准运用好“四种形态”特别是第一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咬耳扯袖,让党员干部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政治监督落实常态化要求,做到抓常抓长,不仅要发现制度建设薄弱点、权力运行风险点、监督检查空白点,还必须强化系统思维,健全精准发力、标本兼治的制度体系。要通过监督办案排查发现和推动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等方面的问题,推动相关政策和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完善,把监督、办案、整改、治理贯通起来,把监督体系与治理体系对接起来,把正风肃纪反腐与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进治理、推动发展贯通起来,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从机制上保障、从制度上规范,形成更加成熟完整、常态长效的工作机制,不断提升监督质量、保证监督效果。
(作者:陈银健,系江南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研究员)
02 【光明时评】应急时刻,党员干部冲锋在前
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地震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全力开展人员搜救,全力救治受伤人员,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防止发生次生灾害,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做好善后等工作。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是检验党员干部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当地第一时间发布通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相关救援力量迅速投入抢险救灾工作,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有依靠,千方百计保障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和温暖过冬。
抗击自然灾害,我们要强化对党员干部的动员。强化动员,前提在“动”,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灵活采取行政式动员、倡议式动员、志愿式动员等方式,通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双向赋能,实现党内动员和社会动员双向奔赴,形成团结奋斗、攻坚向强的生动局面。强化动员,根本在“员”,激励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闻令而动、向需而行,发挥基层党组织直接教育管理监督党员、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的职责,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积极用好各类新兴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推动新就业群体向应急管理新力量转变,形成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救援场面。2022年8月,重庆山火扑救中,背着竹篓的摩托大军、志愿群众、消防员、武警部队……两万人接力灭山火救援,让世界见证了中国人团结的力量。
抗击自然灾害,我们要发挥好“应急”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仅体现在平时,也体现在应急时刻。灾害事故面前,领导干部加强应急值守、靠前指挥,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守好阵地,有助于衔接好“防抗救”全链条,凝聚起抢险救灾的强大合力。这次日喀则地震救援,当地明确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筑牢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强战斗堡垒;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要组织凝聚群众冲锋在前守好阵地;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积极履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
应急时刻,党员干部先行一步,喊响“跟我上”“让我来”,紧盯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提前做好各种应急准备,把各方资源力量统筹起来,把党员群众发动起来。应急时刻,党员干部冲锋陷阵、勇往直前,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坚持社会共治、群防群治,组织群众开展救援救助、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应急时刻,党员干部需团结一心,以健全的组织体系为依托,优化制度设计,创新方法路径,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救援所求,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作者:张亚,系北京市党的建设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国消防救援学院教授)
03 【光明时评】让成渝双城“协奏曲”更加嘹亮
成渝中线、成达万等高铁提速建设,渝昆高铁川渝段建成通车,从“一条线”到“一张网”,一条条“蜀道”勾勒出了西南大地上的万里通途,也映照出双城经济圈加快建设的火热图景。近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迎来五周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推动成渝地区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注入强劲动力。
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的五年,是成渝两地协同发展的五年。这五年,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了突出进展:经济规模跃上新台阶,基础设施建成综合网络,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协同构建,数字经济发展迅速,现代服务业成为发展支柱。同时,两地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国际消费目的地,筑起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深化成渝两地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协同发展,共同推进重大项目的实施,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质量,将为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面对即将到来的“十五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踏上新的征程,迎来新的机遇。
五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了长足进步。未来,成渝协同发展重点要放在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个方面,实现联合打造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等万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稳步完成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成渝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保障,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要继续完善成渝地区对外联络通道的建设,更好发挥西部大开发重要支点和陆海新通道综合枢纽的作用。中欧班列(成渝)自2021年统一品牌以来,线路增至50余条,覆盖欧亚120余个城市节点,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品牌。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通过加快推进改革开放,聚合国际国内资源,打造中国经济的主要内陆支点,加快建设陆海新通道,逐步迈入积厚成势、整体跃升的新阶段。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成渝地区取得经济强劲增长的重要推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主要定位之一是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五年来,西部科学城的建设,川渝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增加,充分表明,两地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资料显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实施以来,协同创新指数从2020年的100.00提升至2023年的173.47,年均增速达20.16%。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科技影响力已超出川渝地区,对西部地区产生巨大的赋能作用。以科技协同创新为抓手,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才能保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强劲增长态势。同时,应通过资源共享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双城注入新的动力;通过成渝协同推动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为双城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当前,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各个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必将唱好“双城记”、奏响“协奏曲”,共创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光辉前景。
(作者:孙久文,系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
04 【文化评析】网络文学成文旅“破圈”新载体
近日,中宣部公布了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名单。其中,网络文艺首次作为独立艺术门类纳入评选表彰,获评的10部网络文艺作品中,3部为网络文学作品。这一突破,不仅是对网络文学近年来蓬勃发展的肯定,更是对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独特价值的认可。
过往十余年间,网络文学快速发展,除了在全社会范围内引领数字阅读风潮外,还逐步延伸至影视、动漫、游戏和文创等领域。如今,网络文学再次从供给侧入手,与相关主体共同思考、尝试如何运用全球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规律,进一步释放文艺的作用和价值,并参与到新时代文旅高质量发展与建设中。比如,全国网络文学名家奔赴新疆阿克苏托木尔景区参加当地文旅部门组织的“天山脚下过大年”冬季冰雪旅游主题活动开幕式,在大美南疆的冬景时节举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网络小说创作‘天山论剑’交流会”。又如,吉林长白山下的“十二日谈”系列活动,作家、学者、媒体人在长白山旅游旺季,背倚山河美景,畅谈当下网络文学创作等前沿问题,关注“文艺+文旅”的联动发展,探讨内容引发众多网友线上观看。由此可见,网络文学已经不单单是文学创作和传播的重要形式,其独特的人文经济模式所包含的粉丝效应、IP价值等价值链,也非常有必要深入研究和挖掘。
网络文艺在迅捷发展的同时,也有一系列问题需要直面和研究解决。比如,部分作品以流量大小、变现能力为导向,忽视艺术价值和对现实的引领;部分作品沉溺大数据、算法,以视听快感和虚拟情境占据用户更多线上时间与消费,使得观众沉湎于屏幕等。
在文旅融合中,我们应强网络文艺与现实大好河山、万千生活的关联,促成创作和旅行的双向赋能,推动线上和线下生活均衡。文艺作品只有不断深入现实生活,打通虚拟和现实的“屏障”,才能真正推动文化、旅游由“和”而“合”。这种由“和”而“合”,其实就是读者有没有在作品中找到真实具体、令人神往的内容,创作者或从业者有没有打通并创造出两者之间的“现实链接”。令人鼓舞的是,此种“现实链接”的案例屡见不鲜,在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都发挥了相应作用。
直接作用,是指这种“现实链接”由网络文学直接赋能于文旅。网络文学将美好景观融入作品创意之中,随着作品的出圈,大批粉丝前往当地旅游打卡,为其带来“消费的流量池”。如风靡一时的《盗墓笔记》《鬼吹灯》等通过IP效应,使长白山、湘西、杭州等相关旅游景点成为粉丝的首选之地,甚至打造了一年一度的节展。
间接作用,指并非所有的网络小说都能在阅读环节就出圈破壁,为城市文旅带来直观可见的增长势能,但它们可以通过影视、动漫、游戏、戏剧、文创、角色扮演等衍生产业形式再次构成爆款,赋能文旅,达成“现实链接”。如《长安十二时辰》的火爆,使得西安旅游及其“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成为热门目的地;《我的阿勒泰》和同名网络剧的火爆直接催生阿勒泰地区游客增长25%并常态化开展文化进景区、非遗进景区活动;《去有风的地方》更是让“治愈”之风快速席卷各大短视频平台,主要取景地大理市中的打卡胜地次第涌现。
可以说,网络文学向旅游产品及其下游产业链靠拢、延伸,成为文旅“破圈”的新载体,彰显“文艺+文旅”的强大动能。这既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政策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网络文学在新时代阔步前行,用优质内容回应时代、服务大局的重要落实。当下,“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跟着连续剧去旅行”已成为新趋势、新概念,而网络文学正在以其自身丰富的故事性和广泛的接受度,展现出为我国文旅深度融合提供新动能的巨大潜质。
相信会有更多主体看到“网文+文旅”的红利和契机,协调多方合作关系,培养此类文旅融合项目;对于网络作家来说,能“走出去”“到远方”,踏访祖国山河、体悟人文历史精髓,也是他们获取创作灵感、实现自身价值的力量源泉。
(作者:夏烈,系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教授、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