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土 两代人
作者 朱长宣
儿子要去扶贫,到高寒偏远的小村。
一遍又一遍地叮嘱,要带最厚的衣服,最暖的手套、围巾。
要放下架子,匍下身子,体恤亲民。
有拨款,做改善民生大事,无投资,用双肩为他们挡风。
因为那里是我五十多年前插队的地方。那里有帮助过、爱护过我的父老乡亲。
儿子要去扶贫,贫穷是打在那块土地上的烙印。
半个世纪的风雨磨砺,烙印依旧浅浅深深。
不知他对于母亲流过泪流过汗的那片土地,是什么感情?
只听他一遍又一遍的问我乡名、村名、和故人的姓名。
知道他上了心!
是上天的眷顾?还是心诚则灵?只一个星期儿子就找到了二妹花儿红,荣花、秀花、仙花、金花我一头扎了花丛,一抬腿又撞入了发小群的大门。
三天的畅聊啊,又是语音又是视频,聊的嗓子哑了,聊的牙巴骨酸困,
一起争着、抢着、补充着,穿越到六十年代末,把那青涩的足迹找寻。
五年的民办老师,千百个复式教学,语术美体音。
一个没有多少知识的“知识青年”为这块知识和物质同样贫瘠的土地,倾心地,贡献过自己地微温。
儿子行国家政策,蒙领导信任,身后有这么强大的支持,相信!相信!一定能把这贫穷拔除,连土带根!
儿子去扶贫,是历练是修身。
这一代的独生子女,不知什么是穷苦,什么叫艰辛。
第一次去农村,第一次接触农民,让他们的淳朴守望你的灵魂,让塞北特有的白毛风洗涤你的浮尘。虽然只是触及冰山一角,这经历一定会惠及一生于斯人。
虽然都是下乡,我插队他驻村,内涵却迥然不同。我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与社员争口粮抢工分;他是负使命,集资金,送温暖,献爱心。
社会在进步,政府心里装着人民。
揭开十年浩劫的伤疤,一丝隐痛尚存。
愿历史不再重演,愿闺蜜小姐妹及子子孙孙,致富脱贫。
作者介绍
朱长宣, 文革前的“老初一”,在康保做了七年没有知识的“知识青年”。退休后偶然接触到诗词,诗言志,爱其能消解心中块垒,爱之。孩子们戏谑:肚里没有几滴墨,还好拽几句!自嘲:人老簪花不自羞!
投稿须知:
1.作品须原创且首发;勿抄袭他人作品、勿涉及宗教政治;作品文责自负。
2.本平台接收小说、诗歌、散文、杂文、随笔、译文等文体(文稿采用word形式)。鼓励作者提供图片(图片一律用jpg格式)。
3.作者需提供个人简介及本人近照一张。
4.请勿一稿多投,投稿15天后未被采用作者可自行处理。
5.平台赞赏费用即为稿费,其中70%归作者所有(赞赏低于十元和十天后的稿费不发放,维持平台基本运营)。
作品在本公众号刊发后,视为作者自动授权,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
联系平台、领稿费请加微信号:hanlinwenyuan88。
投稿邮箱:hanlinwenyuan88@163.com。
文章插图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