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有学术的思想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官网地址 http://www.tsyzm.com
◆ ◆ ◆ ◆
目前本刊只接受《探索与争鸣》网站投稿。请收藏唯一真实官网地址www.tsyzm.com。原编务邮箱tsyzm@sssa.org.cn停止使用,原投稿邮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为编务邮箱和应急邮箱。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
乡关何处?
——跨学科视野下的空间、地域与城乡
圆桌会议议程
“空间转向”是20世纪下半叶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大转折。在空间转向的大趋势以及新文化史趣味的影响下,城市研究日益成为跨学科的显学。而实际上,正如雷蒙·威廉斯的代表著标题《乡村与城市》,城市与乡村,本来就是一体之两面,没有乡村,何来城市?城市与乡村的界限也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流动渗透、互为表里。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近年来,不囿于“城市”限度、或某种程度上与“城市”构成张力的“地域文化”、“地方路径”等亦逐渐成为热门话题。这些新的视野和方法皆有助于打通不同学科边界、丰富个体学科新的生长点。
为了探讨在空间、地域、城乡等研究方向可能的新视点、新方法,并彰显代际间的学术传承与跨越,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与《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定于2024年10月19日-20日联合举办“逸仙高研工作坊·春阳台”,议题为“乡关何处?——跨学科视野下的空间、地域与城乡”。“乡”既指“乡村”,也指“乡土”、“故乡”,希望借此囊括空间、城乡、地域等问题意识。从“摩登上海”到“北京学”,从“新东北”到“新南方”,从茶馆、咖啡厅到铁西区、城中村、甚至科幻的城市空间。本次逸仙高研工作坊将汇聚相关领域深耕多年的知名学者,以及卓有建树的中坚力量,融会文学、历史、传媒、电影、雕塑,以不同形式、从不同视角切入,得出新见。本场会议也是继第一场“讲理:日常生活的逻辑与理性”,第二场“数字时代中国民众日常生活的意义感”,第三场“味道:日常生活与中国人的生命哲学”,第四场“言情:日常生活与当代中国人的情感结构”,第五场“事实:从现实主义到虚拟现实”之后,《探索与争鸣》主办的“回到日常,回归常识”系列的第六场会议。
会议日程
时间
2024年10月19日-20日(周六、日)
地点
广州春阳台
10月19日上午
9:00-10:30 主题发言(上)
主持人:林峥(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
9:00-9:10 主持人开场介绍
9:10-9:15 合影环节
9:15-9:30
李欧梵(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哈佛大学荣休教授)
视频致辞
9:30-10:00
陈平原(河南大学至善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
题目:城市如何谈论:北京、深圳以及潮州
10:00-10:30
李孝悌(台湾“中央”大学讲座教授)
题目:袁枚——从晚明到18世纪江南文化的桥梁
10:30-10:50 茶歇
10:50-12:00 主题发言(下)
主持人:叶祝弟(《探索与争鸣》主编)
11:00-11:30
王笛(澳门大学讲席教授)
题目:流动人口与城市小商业——从成都茶馆的视角看改革开放后的城乡关系
11:30-12:00
李怡(四川大学教授)
题目:地方性与主体性
10月19日下午
2:00-3:15
评议人:叶祝弟(《探索与争鸣》主编)
何平(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争夺地方
曾一果(暨南大学教授):再造地方:数字媒介时代的地方形象构建与传播
郭冰茹(中山大学教授):城市书写中的城乡并置及其现代性问题
罗小茗(上海大学副研究员):“未来”逼视下的城乡观念
3:30-4:15
评议人:屠毅力(《探索与争鸣》编辑)
季剑青(北京大学长聘副教授):杜威在广州:新文化运动中地方教育与政治的互动
何明敏(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十七年”文学与电影中的“上海姑娘”再解读
4:15-4:30 茶歇
4:30-6:15
讨论:乡村知识分子
引言人:丁澄(导演)、董玥(华盛顿大学教授)
10月20日上午
9:00-10:00
评议人:李松睿(《文艺研究》副主编)
刘东(香港城市大学助理教授):潮间带上的新文学:重释东北早期新文学的开端
林峥(中山大学副教授):工人村与城中村:社会主义城市乌托邦的一体两面
陈济舟(香港中文大学助理教授):走入西南:当代华语文学的风物、路径和叙事
10:00-10:15 茶歇
10:15-12:00
对谈:城市/地方书写的可能与挑战
主持人:郭冰茹(中山大学教授)
与谈人:
葛亮(作家、香港浸会大学教授)
石一枫(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
张怡微(作家、复旦大学副教授)
何平(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回到日常,回归常识”系列论坛往期海报剪影
相关链接:
讲理:日常生活的逻辑与理性”|“回到日常,回归常识”系列论坛(第一场)
意义:数字时代中国民众日常生活的意义感|“回到日常,回归常识”系列论坛(第二场)
味道:日常生活与中国人的生命哲学|“回到日常,回归常识”系列论坛(第三场)
言情:日常生活与当代中国人的情感结构|“回到日常,回归常识”系列论坛(第四场)
事实:从现实主义到虚拟现实圆桌会议 |“回到日常,回归常识”系列论坛(第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