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有学术的思想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官网地址 http://www.tsyzm.com
◆ ◆ ◆ ◆
自2018年6月1日起,本刊只接受《探索与争鸣》网站投稿。请收藏唯一真实官网地址www.tsyzm.com。原编务邮箱tsyzm@sssa.org.cn停止使用,原投稿邮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为编务邮箱和应急邮箱。
最近,由《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发起,并联合《当代文坛》《东南学术》《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江海学刊》《江西社会科学》《南方文坛》《人文杂志》《山东社会科学》《上海大学学报》、上海师范大学期刊社、《社会科学战线》《文艺理论研究》《天津社会科学》《学术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大学文学院(以上单位排名不分先后)等18家学术单位共同成立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聚焦“文明互鉴与城市中国”这一主题,以一种对话式的研究方式拨开都市表象,去捕捉时代之风,去探寻精神之源。本文系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发起者《探索与争鸣》杂志主编叶祝弟发表在上观新闻上的“对于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的若干随想”。本公众号特此推出,供读者思考。
——编者按
卡尔维诺之后,我们该如何谈论城市
——关于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的若干随想
叶祝弟 | 《探索与争鸣》主编、编审
本文原载于“上观新闻”的“朝花时文”栏目
具体内容以原号为准
非经注明,图片来自网络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写过一本篇幅不长但令人无法忽视的书——《看不见的城市》。这部作品中,“看不见的城市”正是人文城市一个无与伦比的隐喻。人文城市的魅力正在于那些看不见的力量,是它们活化了城市的文脉和精神,为城市输入新力,让城市枝繁叶茂。《看不见的城市》之后的城市叙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与其形成某种互文和映照。那么,在今天这个处处都力求被看见且确实能被看见的景观城市中,还能继续像卡尔维诺那样谈论城市吗?最近,《探索与争鸣》《当代文坛》《东南学术》《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江海学刊》《江西社会科学》《南方文坛》《人文杂志》《山东社会科学》《上海大学学报》、上海师范大学期刊社、《社会科学战线》《文艺理论研究》《天津社会科学》《学术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大学文学院(以上单位排名不分先后)等19家学术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聚焦“文明互鉴与城市中国”主题,以一种对话式的研究方式拨开都市表象,去捕捉时代之风,去探寻精神之源。
一
二
三
回到城市。探索一座城市,如同打开一本期刊,封面、封底、特稿、专栏、天头、地角,既井然有序又暗含“转机”。城市有其秘密,在夜深人静时窃窃私语。然而,再伟大的小说家、再渊博的学者,终其一生也无法窥探城市所有的秘密。
本雅明曾说,诗人是大城市的拾荒者、闲逛者,他追逐并采撷城市的震惊体验。人文学者的角色大概与诗人一样,只是他们更加习惯于扮演一个严肃的角色,在城市的秘密宝藏中探寻和爬犁。他们在城市中孤独彳亍,需要一个陪他穿越迷宫般的城市社区、一起抵达秘密深渊的同路人,而这同路人正是作为知音的编辑。身处一个变化的时代,学者和编辑从独行者、跟随者变成同行者,一次次在城市中穿行,获得不期而至的邂逅,捕捉时代之风。人文学者将城市那窃窃私语的瞬间凝固成深邃的思想片段,而作为编辑的同路人则带着他的测量仪,运用他的巧思把这些片段编织成精美的华章。他们以一种更加精准而有效的方式,向更广泛的人群转译和传播城市的故事。
城市不仅是文明的容器,更是不断生长的生命体。对此,我们如何以一种会通的、整全的、如其所是的方式研究人文城市?从这个维度来讲,当前的人文城市研究称不上是一个理想状态。城市被人文学者以不人文的方式肢解为文学史、史学史、政治史、社会史等,其实,还有一个作为整体的城市需要被更清晰地看见。从这个角度而言,倡导一种对话式的人文城市研究,是今天人文城市研究者的一种使命和职责。
在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的简介中,笔者这样写道:“从乡土中国、城乡中国到城市中国,这不仅是中国正在发生的巨大的经济社会现实,更意味着人文城市的新生与城市文明的新变。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在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化的征程中,来自人文领域的声音不可或缺,甚至理应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研究城市终究要回归本质,比如如何协调大地与人的关系等。上海有外滩、武康路、愚园路等城市的文化地标,有思南读书会、徐家汇藏书楼等城市的精神空间。那么,我们能否在实体空间和精神空间之外,再构建一个流动的思想空间?它既是学术的空间,也是思想的空间,但归根结底是情感的空间。它不是书斋里二三同道的学问探讨,而是要提倡一种与城市同行的行动美学。而作为一棵幼苗的人文城市研究学术共同体,便是推动城市思想与精神空间拓展的一次尝试。在这个维度上来说,城市之所以伟大,恰在于其孕育并滋养着每一个微小的思想和精神空间,为这些微光焚膏继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