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 《历史没有旁观者》编后记 | 纪念俞吾金先生逝世10周年②

学术   2024-10-31 11:09   上海  

◆ ◆ ◆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有学术的思想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官网地址     http://www.tsyzm.com

◆ ◆ ◆ ◆

目前本刊只接受《探索与争鸣》网站投稿。请收藏唯一真实官方地址www.tsyzm.com。原编务邮箱tsyzm@sssa.org.cn停止使用,原投稿邮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为编务邮箱和应急邮箱。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


俞吾金(1948—2014年),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哲学学院教授,生前曾担任《探索与争鸣》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先生以无比诚挚的热情关爱《探索与争鸣》杂志的成长和发展,悉心指导办刊工作。自1987年在《探索与争鸣》发表第一篇论文,到生前最后一篇论文(《批判理论的界限》,《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12期),近30年内先生共为我们撰写了36篇精彩论文。先生以深厚的哲学理论功底来分析社会现实问题,使高深的哲学理论变得生动活泼,使冷峻的社会现实变得可近可爱,在学术界广受好评。


10月31日,是俞吾金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日,编辑部将先生生前发表在《探索与争鸣》的文章汇编成集,形成《历史没有旁观者》这本著作。本书的书名《历史没有旁观者》,源自俞吾金先生2014年发表在本刊的同名文章,“历史没有旁观者”既体现了先生的治学理念和本书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的学术宣言。本刊还特别邀请了赵敦华教授、仰海峰教授和汪行福教授撰文,缅怀先生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学术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并探讨其学术遗产对当今时代的启示意义。其中,赵敦华教授深入剖析了先生对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传统的独到见解;仰海峰教授聚焦先生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开创性探索,鼓励学术界继续深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拓展马克思哲学的研究空间;汪行福教授阐述了先生关于“内在批判”的深刻洞见,展示了其思想遗产对未来学术发展的重要价值。在先生去世十周年之际,编辑部推出本组文章,谨以此纪念和缅怀我们敬爱的俞吾金先生。

《探索与争鸣》编辑部

2024.10.31


俞吾金:《历史没有旁观者》

《探索与争鸣》编辑部 编

商务印书馆,2024年10月




《历史没有旁观者》编后记

《探索与争鸣》编辑部

本文为编辑部为俞吾金先生论文集《历史没有旁观者》所撰写的跋


俞吾金先生



不思量,自难忘。俞吾金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全体同仁编辑出版了《历史没有旁观者》这本书,既是为了表达我们对俞吾金先生无尽的思念,也是为了更好地感悟先生的思想和人格,让哲人的思想继续关照时代,与时代同行。哲人其萎,但其思想和人格依旧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俞吾金先生生前是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哲学学院教授、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是全国哲学学科首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先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在哲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哲学文化等领域都有精湛研究,为推进中国当代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俞吾金先生也是杰出的教育家,培养了许多杰出和优秀的人才,是全国优秀教师和国家级教学名师。先生是新时期学科建设的重要领导者和组织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等学科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更令人肃然起敬的是,俞吾金先生还是大众文化和公共领域有影响力的著名学者,他既读圣贤书,又闻窗外事,对他所处的时代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对社会现实和文化现象进行了广泛的分析和评论,对新时期的思想启蒙和公众意识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俞吾金先生生前是《探索与争鸣》的老作者、老朋友,与编辑部同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探索与争鸣》杂志创刊于1985年,俞吾金先生1984年留校任教后,即对刊物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从1987年的《从哲学的元问题谈起》到生命最后岁月的2014年的《批判理论的界限——对法兰克福学派主导思想的反思》,在与编辑部交往的岁月里,俞吾金先生不遗余力呵护着这个改革开放的新生儿,总是把他最前沿、最敏锐的思考奉献给《探索与争鸣》杂志,27年间竟然为《探索与争鸣》撰写了36篇文章。
俞吾金先生从不写没有学术创见的文章,也只会参加自己有深入研究并能做出实质思想贡献的会议,对于不熟悉的会议主题,他会告诉我们,这方面他不懂,因此不便参加;先生每次发给编辑部的文章,内容精湛,文字流畅优美,几乎无须编辑修改。这些文章不仅扎根于理论深处,也常常站在时代前沿,启发读者思考哲学与现实的交融,不仅影响了当时当代,至今依然绽放着不朽的光芒。今天我们重读这些文章,依然能感受到它们非凡的思想穿透力,感悟到俞吾金先生丰碑的力量。


30年间,俞吾金先生始终与《探索与争鸣》编辑部的同仁们保持着深厚的友谊。除了把重要的文章交给《探索与争鸣》发表外,作为学术指导委员会的委员,他还深度指导和参与《探索与争鸣》的办刊工作,提出了很多有影响力的建议。刊物能成长到今天,是与俞吾金先生的关怀和呵护分不开的。曾记得,有一段时间的每年秋天,无论多忙,俞吾金教授都会参加《探索与争鸣》编辑部组织的学术笔会。我们深入到安徽、江西、浙江、江苏的大山深处,在层峦叠嶂的秋色中,不停感悟大自然,也在不停争辩。曾经有多少次,我们白天爬山,晚上灯下讨论,大家经常为一个学术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而参与争论的那个最闪亮的主角永远是俞吾金先生。在先生眼里,也许唯有真理才能让他折服。至今思来,先生的深厚学养与人格魅力依然让我们动容。现在想来,先生在学术上真正做到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他不仅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等,同时注重用学术理论来思考中国的重大现实问题,用哲学思想来把脉时代的精神状况。这种治学理念和学术实践是与《探索与争鸣》的办刊理念高度契合的。也正是有像俞吾金先生这样的一批学者的鼎力支持,《探索与争鸣》才能在蹒跚中走过的40年发展历程中始终初心不改。

俞吾金先生和王邦佐先生2008年参加《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在莫干山组织的考察活动


本书的书名《历史没有旁观者》,源自俞吾金先生2014年发表在本刊的同名文章,“历史没有旁观者”既体现了先生的治学理念和本书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的学术宣言。我们身处大时代,亦是局中人,再冷漠的人,也无法冷眼旁观历史,我们每个人都以不同的实践方式参与时代,见证历史进程。我们也期待,通过《历史没有旁观者》这本书,能再次重温并学习先生深刻、厚重的学术思想,感受他富有洞见和批判精神的文字,体会他在学术上的不懈追求。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俞吾金先生的夫人张德堃女士以及高足阮凯博士的支持,还得到了北京大学赵敦华、仰海峰,复旦大学吴晓明、汪行福、孙向晨、张双利等诸位师友的支持,吴晓明、赵敦华、汪行福三位先生为本书撰写了感人至深的序言。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俞老师去世十周年的纪念,也是对我们编辑部与俞老师多年合作的最好回顾。我们相信,俞吾金先生的思想还将继续影响中国的学术界,他的精神将永远与我们同在。正如他所言,历史没有旁观者。愿先生的学术思想永远传承!


有学术的思想 有思想的学术 



聚焦中国问题 

秉持人文立场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欢迎一起“探索与争鸣”




目录 2024.09 |2024.08 |2024.07 |2024.06 |2024.05 | 2024.04 | 2024.03 |2024.02 | 2024.01 |2023.122023.112023.102023.092023.082023.072023.062023.052023.042023.03| 2023.02 | 2023.01|2022.12|2022.11|2022·10| 2022.09|2022.08|2022.07|2022.06|2022.05|2022.04|2022.03|2022.02|2022.01热点区块链|未成年人犯罪|5G|《长安十二时辰》|知识付费|留守儿童|巴黎圣母院大火|《流浪地球》|开放二胎|“佛系青年”人物鲁迅|施蛰存|王元化|费孝通|陈旭麓|金庸|哈贝马斯学者陈平原|杜维明|葛剑雄|何怀宏|季卫东|罗伯特·帕特南|沈志华|王汎森|乐黛云观念天下|祖国|信任|“五四·青年”|人文危机|涂层正义|全球文明专栏重识中国与世界|城市与文明|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会议数字加密货币|江南文化与城市发展创新“科幻景观·文化· 媒介”学术论坛|大学治理使命网络时代知识付费与知识获取| “城市与情感”第二届中国城市问题(上海)论坛青年论坛青年第三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精彩感言|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一期|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第二期|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  学术圈  学术写作|高校工作时间|学术晋升机制|假期|救救博士生|“青椒”的焦虑|学术圈的“第三世界”|开题报告怎样写

探索与争鸣杂志
探索与争鸣杂志,以学术为底色,以思想为旗帜:聚焦中国问题;追踪改革大潮;秉持人文立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