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学后,和同伴的相处时间更长,他们开始建立起自己的社交圈子,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朋友。作为家长,总希望孩子能交到品行端正,可以互相激励,共同成长的朋友。但不可避免的,也会遇到几段令人头疼的关系。
一、如何观察孩子遭遇了“不良”的友谊呢?
Dona Matthews博士总结了几点:
1.行为变化。
孩子在与某人相处后行为可能发生明显的变化。他们可能表现得消沉,丧失了原本的活力和开朗。也可能变得更有攻击性,经常与他人发生冲突,或合作性减弱,不再参加集体活动。
2.自信心下降。
孩子的自信心可能会受到冲击。他们可能表现得盲目自信,自我评价过高,过度依赖别人的认可,也可能表现出消极的态度,更多地表达出担忧和不安全感。
3.过度关注某个朋友。
孩子可能会开始谈论很多关于取悦或讨好朋友的事情,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来迎合对方。他们会频繁谈论这个朋友,在行为上表现出过度追随。
4.回避。
为了尽量避免与不良的朋友接触,孩子可能会不情愿地上学或避开平时喜欢的活动。他们也可能与家人或其他朋友隔绝。
5.情绪爆发。
孩子可能会变得比平时更情绪化,表现为愤怒、悲伤或喜怒无常。情绪波动大,对他人的言行更加敏感。
二、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呢?
01
了解这个所谓的“坏朋友”的情况。
“成绩不好”,“与众不同”不是定义“坏朋友”的标准,但如果对方存在一些霸凌、暴力、虐待等品行问题,那么这是需要家长高度关注的。
02
看见孩子的需求。
可以与孩子聊聊,问问他对这个朋友的看法和感受。了解孩子为什么会和对方交往,对方身上有哪些部分吸引了孩子。家长可以借此思考一下自己在养育过程中是不是忽视了这个部分。
03
健康的关系是“弹性”的,不是极端的2选1。
即便你的孩子真的是拥有了“不良友谊”,也请别急着想简单粗暴地指责或制止孩子,孩子不一定会听,有时候反倒强化了这种“友谊”。就算是“好朋友”也会有闹矛盾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聊天的方式,和孩子一起分析:
朋友的意义是什么?
什么样的友谊是需要警惕的?
如何在关系中自我保护?比如,这个人让你帮忙打架,那要拒绝。如果拒绝很困难,那是否要重新考虑一下这段关系。给孩子提供更广阔的选择空间,这也是在帮助孩子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