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医生换个视角带你了解心理治疗:从网小说中的主角光环,到心理治疗中的空间!

文摘   健康   2024-01-27 14:34   重庆  

01

网络小说中,“空间”是主角常见的金手指。一般来说,主角生活在一个极其危险和艰难的处境中,例如满是丧尸的末世等,但是主角却拥有一个“空间”。

在这个“空间”中,有灵泉、能种植的土地、小木屋.......它既能储存物资,又能长出花果蔬菜、各种有用的药材等,只有主角一人可以随意进出,能在遇到危险时躲进去获得安全。

因此,这个空间恍若一个隔离苦难风险的“安全岛”——一个最安全、最舒服和最美好的地方,这个地方只有你一人能够造访,没有其他人可以进入,你也可以随时离开。

人们通常认为感觉现实生活中不常存在着这样的“空间”,小说自然就满足了人们对险象环生下的“安全岛”的想象。通过剧情创造,小说赋予了主角一个具象化的“安全岛”,它也成为主角的独特“光环”的一部分。

02

事实上,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以及心理治疗中,也存在很多对这一的“空间”或者“安全岛”的描述,比如“依恋对象”就扮演着这样的功能或者创造着这样的空间。

依恋,是一种普遍性的本能需要。在我们人类祖先不得不适应的自然环境中,大量的掠食者以及其他各种致命的威胁,使得人类的婴儿离开其他人的保护就很难存活下来。因此,鲍尔比所称的“依恋行为系统”是由进化“设计”的,用来提高成功存活和繁衍的几率。

 

在面对充满威胁和不安全的世界,婴儿能够将依恋对象作为“安全基地”和“安全港”来使用。

 

第一,将依恋对象作为“安全基地”而使用,从这个地方开始,去探索其他陌生的环境和体验。正如Margaret Mahler 所做的著名观察——那些短暂离开母亲去进行探险的婴幼儿,总是要回到母亲身边待上片刻,“加加油”,从而让他们自己开始下一轮的探索活动。如果依恋对象在场,可以作为儿童的安全基地,在儿童需要时提供保护和支持,儿童一般会觉得可以自由去探索。另一方面,如果依恋对象暂时离开,儿童的这种探索就会突然中断。

在小说的世界中,主角面对充满威胁的世界,有了“空间”作为安全基地,总是可以自由地去探索世界,为此获得各种机缘。

 

第二,将依恋对象作为“安全港”,在面对危险情境和受到惊吓的时候逃向此处。当人类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们倾向于要寻求一个觉得比自己“更强壮、更智慧”的人的陪伴,从而获取安全感。影响婴儿存活的内部及外部的威胁,“危险的自然线索”——比如黑暗、大的响声和不熟悉的环境,这些都会引发儿童寻求亲近,这是依恋行为的显著标志。

 

在小说的世界中,主角总是面临各种生死危机,在这些关键时刻,总是可以逃进“空间”确保安全,并休养生息。

可以说,“空间”象征着最安全、最靠谱、最完美的依恋对象。

在“空间”的加持下,主角常常能够在危机四伏的世界中如鱼得水、大杀四方,做出一番成就,并收获友情、爱情等。

正所谓“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来治愈”,我们在稳定可靠的依恋对象的抚育中,逐渐建立内在的安全感、健全的人格,有足够的心理力量去面对各种挑战。

但常见的是,很多人即使在成年之后仍然感受到内在的不安全感,希望通过追逐外在的人和事物(严重情况下就是各种上瘾行为),来解决内在的不安和空洞。

03

虽然在现实世界中,没有人能获得“空间”,但在心灵世界中,象征着“安全基地”和“安全港”的“空间”却有可能存在。简单来说,属于安全型依恋的人从心理层面上来说就算拥有了“空间”。


依恋类型分为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依恋,而不安全依恋有三种模型。

 

心理学家Ainsworth通过“陌生情境实验法”,观察到婴儿的依恋类型。

 

安全型的婴儿,在他们感到安全的时候,能随着自己的冲动去探索周围环境,在他们感到不安全的时候,能自然从联接中寻求安慰,不管在分离时多么难过,与母亲的再次联接让他们几乎瞬间就得到安慰了,而且很容易继续去玩耍。

 

回避型依恋的婴儿,即使将他们放在一个让人惊慌的陌生环境中,他们看上去出奇地漠不关心。母亲的离开还是回来,他们好像都无动于衷,只是不停地探索这周围环境。在外人看来他们看起来很平静,但实际上,在分离情境中,他们的心率和那些看上去很痛苦的安全性同龄人一样,都是加快的,并且他们的皮质醇水平(身体主要的压力荷尔蒙)在实验前后都明显高于安全型婴儿(Sroufe 和Waters,1977b;Spangler 和Grossmann,1993)。

 

矛盾型依恋的婴儿,有两种情况,一种婴儿是生气的,另一种婴儿则很被动。他们都对母亲在哪里过于迷恋,以至于无法自由地探索,对母亲离开的反应,也都表现出淹没性的悲伤。与母亲重聚之后,生气型的婴儿,会在要跟母亲联接和表达对母亲的拒绝之间来回摇摆,会表现出挣脱母亲的怀抱,甚至大发脾气。被动型的婴儿,看上去只能很胆怯或含蓄地向母亲寻求安慰,好像他们完全被无助、悲苦的状态所压倒,以至于无法直接地接近母亲。和母亲之间不愉快的重聚,既不能缓解他们的悲痛,也不能终止他们对母亲行踪的时刻担忧。

 

Mary Main 在Ainsworth 的基础上,还发现了一种最为糟糕的依恋模型——混乱型的依恋。

混乱型的婴儿,在父母在场的时候表现出难以捉摸的、矛盾的,或者说是怪异的。比如在与母亲重逢时,他们向后躲开妈妈,站在那儿一动不动,瘫软倒地,陷入一种茫然的、恍惚的状态。Main假设,当依恋对象不仅被婴儿体验为安全港,与此同时也被体验为危险的来源时,就会导致混乱型依恋。

 

我们很容易能够理解,婴儿期的依恋模式会影响人的一生。

 

那么,婴儿的依恋模式究竟有多稳定呢?

 

Fonagy回顾了一些主要的纵向研究结果,他指出,对12个月大的婴儿根据陌生情景分类,和成人后根据AAI(成人依恋访谈)分类出的安全或不安全依恋模式,二者的符合率在68%-75%之间:“在婴儿期观察到的行为表现和成人后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Fonagy等,2002,第40页)。


Mary Main的原创性研究在当前的结果则表明,从婴儿期到19岁时依恋模式符合率高达80%以上——但只有在分析中剔除了这期间受到创伤的被试后,才能获得如此高的符合率。创伤(对于这些被试,并没有受到虐待的创伤,只是其他形式的创伤,例如父母一方亡故等)可以明显地改变一切,而且通常不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Main等,2005)。

另一方面,有一些成人,他们的历史预测出不安全的依恋,而AAI的一致性叙述却表明他们获得了所谓的“挣来的安全”依恋。

04

不是所有的人都足够幸运,在出生之后,遇到人格健全、能够及时回应需求、高质量陪伴的父母,促使他们形成安全型的依恋,拥有内心的“安全基地”。但那些拥有不幸的童年和创伤、在小时候预测出不安全的依恋的人,在长大后,能够获得“挣来的安全”。这让我们看到往积极方向改变的希望。

 

各种证据及研究显示,婚姻能够让成人从不安全依恋转化为安全依恋,表明个体依恋关系特点的改变,能够对个体的依恋工作模型产生有利的影响,这些都使心理治疗前途光明。(Hesse,1999;Crowell,Treboux 和Waters ,2002)

 

对于不安全依恋的人,为了整合最初关系中没有能够提供的体验,和心理治疗师建立一段新的关系,对他们也许至关重要。儿童期的依恋关系形成了自我最初的结构,接受心理治疗的人对治疗师的依恋则在之后重新构建自我的结构,把不安全的工作模型转变为“挣来的”安全模型。在心理治疗中,要产生这样的转变,就必须同时既为患者解离的过去留出空间,也为患者当前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模型。重要的是,整合旧的体验和创造新的体验可以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Lyons-Ruth,1999;AMINI等,1996)。

05

有意思的是,“空间”小说的故事背景常常是主角经历了悲惨的一生,重生之后再获得的“空间”。这似乎象征着一个人由于没有从父母那里获得安全依恋,造成心理结构空洞和虚弱无力,而试图获得一个完美的依恋对象,带着新的体验和资源回到过去以替代旧的体验,并试图重新建构自我的结构。
    
    心理治疗的目的也在于帮助来访者重新建构自我的结构,促进人格成长,从内在长出“安全基地”。
在心理治疗中,也存在着一个“空间”,它是一个觉察的空间,是一个自由的空间,一个促进整合的空间......


参考文献

Sroufe,L.A.,&Waters,E.(1977a).Attachment as an organizational construct.Child Development,48,1184-1199.

Fonagy,P.,Gergeley,G.,Jurist,E.J.,&Target,M.I.(2002).Affect regulation,mentaliation,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lf.New York:Other Press.

Main,M.,Hesse,E., &Kaplan,N.(2005).Predictability of attachment behavior and representational processes.In K.E.Grossmann,K,Grossmann,&E.Waters(Eds.),Attachment from infancy to adulthood:Lessons from longitudinal studies (pp.245-304).New York:Guilford Press.

Hesse,E.(1999).The 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Historical and current perspectives.In J.Cassidy &P.R,Shaver(Eds.),Handbook of attachment:Theory,research,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pp.395-433).New York:Guilford Press.

Crowell,J.A.,Treboux,D.,&Waters,E.(2002).Stability of attachment representations:The transition to marriage.Development Psychology,38,467-479.

Lyons-Ruth,K.(1999).The Two-personunconscious:Intersubjective dialoggue,enactive relational representation,and the emergence of new forms of relational organization.Psychoanalytic Inquiry,19,576-617.

Amini.F,.Lewis,T.,Lannon,R.,Louie,A.,Baumbacher,G.,McGuiness,T.,et al(1996).Affect,attachment,memory:Contributions toward psychobiologic integration.Psychiatry,59,214-237.



重庆市江北区心理健康中心
重庆市江北区心理健康中心是重庆市江北区卫健委批复重庆市江北区第二人民医院(重庆市江北区精神卫生中心)设立的公共心理健康服务平台,是江北区社会心理服务的区级中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