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是重庆市江北区第二人民医院心理卫生科的心理治疗师。今天我们要和大家谈谈“亲子沟通”这个话题。之所以选择这个主题,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严峻而普遍的问题。以近几年发布的数据为例:2022年,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领衔发布的《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中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15%-20%(远高于全部人群终生患病率),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学生,其中41%曾因抑郁休学;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北医儿童发展中心,2018)。
其二,作为心理治疗师,我们在诊室内外见证着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案例,尤其是随着网络资讯的发展,一些青少年心理事件还带来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这让我们特别想为儿童青少年这个群体做点事情,防范于未然。
前不久,上海一名17岁的少年在与妈妈争吵后,推开车门决绝地跳桥身亡。前后不到一分钟。少年如此生无可念,以及妈妈捶地恸哭的画面,如同一道闪电刺穿无数网友的心。类似的一幕也在2022年6月发生于嘉华大桥。
“考得那么差,怎么不去死啊!”2017年9月18日,在和父母争吵后,浙江一名15岁的女孩从19楼一跃而下,当即身亡。
“就会玩手机,你这个废物!”2016年3月,苏州一名11岁男孩被父母斥责后,转手抄起菜刀就砍下了食指。
女儿:“我是不是永远都没法让你满意?”妈妈:“你觉得自己做得好吗?”常春藤女博士仍然没有扛得住母亲的一句话,转身跳下阳台自杀。
……
此类惨剧的发生,看似突然,但绝非偶然。过去在与大量自杀未遂的孩子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自杀行为并非总是像看起来那样源于一时冲动,而往往是被众多负面因素反复强化的结果。恰好是因为很多人只关注到结果,才容易将自杀行为误解为冲动。事实上,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和行为走向的因素很多,亲子沟通无疑是重中之重。
亲子沟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主题。我们在此仅做抛砖引玉的讨论。在正式介绍我们的观点之前,先郑重地声明:
在探讨亲子沟通问题时,我们的确强调的是“父母一方”在亲子沟通上存在的问题,但并非只有父母存在问题,或者父母是个问题。不管发生了什么,我们不能一味地责怪父母不够优秀。我们也反对“父母皆祸害”的论调。同时,我们认为父母作为养育者,不得不在亲子沟通中担当着更大的责任。因此,我们不是要指责父母,而是要训练父母——训练他们履行养育职责的能力。
一、作用——亲子沟通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门诊中,很多父母会问我们孩子心理为何会生病?我们常常用身体疾病打比方。一个人老是感冒,就得考虑身体素质差。一个人身体素质差往往与先天因素和后天营养不良有关。一个人焦虑抑郁了,就像是精神感冒了。一个人老是精神感冒,那就得考虑精神素质不足。精神素质不足可能是先天因素影响,也可能是后天精神营养不良或者精神受创。因此,孩子心理健康成长需要增加精神营养和排除心灵垃圾引发的精神创伤。
那么什么是“精神营养”?什么是“心灵垃圾”?我们可以它们分别理解为“有利于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生活经验”(比如父母理解、共情)和“有害于心理健康成长的生活经验”(比如父母的溺爱、控制)。
亲子关系是影响一个人心理发展的重要生活经验。亲子沟通极大地影响到亲子关系的质量。良好的亲子沟通是父母帮助孩子排解心灵垃圾和传递心灵养分的“脐带”,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作用既表现为“即刻的影响”,也表现为“累积的效应”。
首先,在孩子心情起伏的当下,良好的亲子沟通如同“授人以鱼”,或者“危机干预”(对于一个处于情绪危机状态下的孩子,具备良好亲子沟通能力的父母就像救火队员、做危机干预的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孩子消化不良情绪,从而减少悲剧的发生概率。这是“即刻的影响”。
其次,在孩子心理发展的过去,良好的亲子沟通如同“授人以渔”,既为孩子心理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示范,有利于孩子心理能力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养育好我们的孩子,也是在养育好他人的父母。这是“累积的效应”。
如下图所示:良好的亲子沟通意味着父母控制住自身心理“垃圾”的干扰,通过亲子沟通这个“脐带”,用自己心灵中健康而有营养的部分去帮助孩子消化心灵“垃圾”,也为孩子传递心灵“养分”。整个过程就像大气循环系统:一次好的循环是“久旱逢甘露”,周而复始的良好循环则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那么如何促进良好的亲子沟通呢?我们想从排除“干扰”、传递“营养”和消化“垃圾”三个方面罗列几个建议。
二、问题——排除“干扰”
在我的工作中,时常看到父母在亲子沟通中存在以下问题(主要是一些过度的表现):
1)当麦克风:爱说,不爱听(尤其是听到孩子讲了他们不赞同的地方就打断、评判、指责,没听完就觉得自己懂完了而打断,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听懂了)。
2)当橡皮擦:爱评价,关注问题,而不善肯定,如同橡皮擦一样专注于擦白纸上的黑点(缺点),而不管黑点以外的白面(优点)。
3)当机器人:爱讲道理,大道理多,太过理智,无法体验孩子的情绪情感,回避情感和情感的表达或交流。
4)打懒主意:比如用发号施令来代替耐心有效的沟通,凡事都喜欢用钱和物来解决(孩子哭了就递上手机,用花钱表达关心),这些都弱化了用语言来安抚情绪的功能。
5)以爱为名:父母以爱为名为孩子做了很多事情,实际上他们做这些事情更多是出于自身的需要或者焦虑,或者说父母自己的需要或者焦虑让他们对孩子所做的事情“用力过猛”。比如父母好面子,就对孩子在外人面前的表现提出过度苛刻的要求。
6)唯我的事件因果序列分割法:父母把孩子作为原因,以此解释自己的言行,而不是与孩子互为因果。比如“不是我们不跟孩子沟通,是因为孩子根本就不和我们说话。”实际上是“因为我和孩子的沟通反复出现问题,孩子不再愿意和我们沟通。”这个问题的后果是父母缺乏对自身言行如何影响到孩子的觉察,而把焦点都放在了孩子身上。
概括成一句话:不善亲子沟通的父母就像一个喜欢打懒主意的机器人,一手拿着麦克风,一手拿着橡皮擦,与孩子对话。他们把自己对孩子的所作所为贴上“以爱为名”的标签,对他们与孩子的互动过程做“唯我的事件因果序列分割”。他们与孩子的沟通缺乏共情力,容易导致心理营养不良。
如何改变这样的父母?我们给大家介绍几个非常基础性的亲子沟通技巧。
三、技巧——传递“营养”和消化“垃圾”
与上述亲子沟通问题相反,积极的亲子沟通技巧则有利于父母向孩子传递心灵“营养”和帮助孩子消化心灵“垃圾”。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个最基础的也是父母们最容易出问题的亲子沟通技巧:积极倾听。在心理学中,积极倾听意味着——
1、在听:即贯注地听,即你的眼神、表情、姿态、语气都表明你在认真地倾听;
2、听见:即完整地听(比如言语和非言语、情感和认知),听什么和听谁(包括对方和自己的感受、想法、行为,我们常常忽略去觉察自己在听的过程中浮现的感受、联想、想法和动作等)。
3、听懂:即能理解地听,特别是结合显现和隐藏的信息做出有足够深度的理解,所以你不只是听见了,还听懂了,尤其是听懂了感受和意图。
4、回应:即有回应地听,即你听见了,也听懂了,才能够而且也需要在此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回应,尤其是做出那些带来共情的和促进领悟的回应(共情性和启发性的回应)。
下面,我们想用漫画(Kimberly)的方式讲几个积极倾听的小技巧。
1、有贯注地听:心不在焉VS.全神贯注
小朋友跟爸爸说自己被同学打的事情,这个爸爸一边看电视一边说“我听着呢,你继续”。小朋友“我和他打起来了,爸爸,你有在听吗?”爸爸表示自己在听,而且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听。我们可以看到,小朋友变得越来越沮丧。最后说“还是算了吧”。
同样的场景,爸爸用全神贯注地倾听代替心不在焉。即使爸爸没怎么说话,孩子却更容易的表达他们面临的困境。最后,孩子情绪变好了,而且还找到了应对的方法“我以后和另一个小朋友玩,他从来不打人”。
2、有理解地听:否定感受vs.回应感受
孩子对爸爸说“我的小海龟今天早上死了”,爸爸回答说“别难过,宝贝”;孩子开始哭,爸爸说“别哭,我再给你买一个;”孩子说“我就要这一个”,爸爸生气了说“你真是无理取闹”。这个爸爸做的事情是“否定孩子的感受”,奇怪的是,当我们越是想让孩子摆脱不好的感受,不管我们的态度多好,孩子也只会越难过。
同样的场景,这个爸爸用说出孩子的感受代替否定孩子的感受。孩子说“我的小海龟今天早上死了”,这个爸爸开始用倾听的态度说“哦?是吗?真没想到”。孩子开始述说和小海龟之间的互动“我教它玩游戏”,爸爸回应说“你和它在一起挺开心的”。孩子一边哭一边说“它是我的好朋友”,爸爸感受到孩子难过的情绪,回应说“失去朋友是挺难过的”。孩子开始进一步的述说和小海龟之间的点点滴滴,爸爸耐心的回应,陪伴孩子去度过这种痛苦的感受。父母通常会担心说出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更难受,其实当孩子听到这些话时,心里会感到安慰,会感觉到有人能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
3、有回应地听:评价说教VS.简单回应
很多父母都喜欢对孩子说教。当孩子被提问、责怪、建议的时候,很难有清晰的思路和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就像这个漫画中孩子说“有人偷了我的铅笔”,这个妈妈开始质问“你确认不是自己弄丢的?”。孩子开始解释:“没有,我去洗手间的时候,它还在课桌上呢。”妈妈开始批评:“谁让你乱丢东西的。你怎么总是这样,这不是第一次了,告诉你多少遍了......”妈妈开始噼里啪啦说教。孩子变得越来越愤怒。通常,父母在教训孩子的时候,眼里是看不到孩子的。所以有时候孩子发很大的脾气的时候,父母会觉得莫名其妙。
同样的场景,这个妈妈用“嗯”“是这样啊”代替提问和建议来回应孩子的感受。孩子能在叙述的过程中,整理自己的思路,从而有可能找到解决办法。就像这个漫画里的妈妈,只是简单的回应,孩子最后自己就得出一个解决办法“从现在起,我离开座位的时候,把笔放到课桌里面就不会丢了。”
总之,积极倾听展现了父母开放包容的姿态,传达了对孩子的信任和尊重,孩子因此也更愿意倾听父母的想法,进而让亲子沟通有了深入下去的基础。当父母与孩子有了良好的语言沟通,那么孩子也会更多地使用语言沟通来管理情绪,更少用情绪化的行动来解决问题。正如,跳桥的少年只能用自杀行为来应对内心的愤怒和绝望。
改善亲子沟通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仅仅依靠这些基础技巧并不能让你一劳永逸。我们还需要学习更多,以顺应新时代儿童的发展,争做学习型家长。如果您想要获得更多亲子沟通的知识,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江北区心理健康促进中心”。我们将继续发布相关科普信息。
——罗华中,何鸿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