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保姆突然神神秘秘地跟我说,她想买个挎包,但不带回家,要先放我这儿。我一听,心里琢磨:这又是什么操作?
她解释道,自己和姐姐住一起,姐姐严禁她乱花钱,甚至还要她把工资存进另一个银行卡。可她自己特别想要这个包,打算明年七月生日的时候当礼物送给自己。我一听就更不懂了:“七月还早着呢!你现在买了也不用,放我这儿干嘛?”
保姆振振有词:“现在买便宜啊!等到七月肯定涨价。姐姐不同意也没事,我先藏着,万一到时候买不起呢?”
她一边说一边眼巴巴地盯着我,显然期待我的支持。我当时愣住了:这是爱包呢,还是跟通货膨胀杠上了?
“有钱就买东西”的非洲逻辑
说实话,刚开始我完全无法理解这种行为,甚至有点想笑:一边攒钱,一边又忍不住买不急用的东西,甚至还得藏着掖着。前段时间,我朋友的妈妈也跟我吐槽,说家里的保姆搬家时,衣服装了两大包。她不明白这些人怎么想的:工资不高,都快没饭吃了,怎么还总想着买东西?
但在非洲生活久了,我渐渐发现,保姆们的这种做法背后,其实有一套“非洲逻辑”,而且听上去还有几分道理。
在我们看来,存钱是最安全的,对未来负责。但在非洲,尤其像尼日利亚这种地方,存钱不如早早花出去,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衣服、包包、甚至一堆鞋子。毕竟钱会贬值,物价会飞涨,今天的钱永远比明天值钱。
奈拉贬值:一场无声的追赶游戏
尼日利亚的奈拉,是个不争气的货币。它每天都在跟美元赛跑,但总是跑得越来越慢。你存1000奈拉在银行,半年后可能连买块肥皂都困难了。对老百姓来说,与其看着钱缩水,不如赶紧花掉,变成“实物存款”。
比如,你今天想买的包是1000奈拉,等到明年七月,价格可能就是1500甚至2000奈拉。对保姆来说,这已经不是消费,而是一场对抗时间的竞赛。她买的不是包,而是“对抗通胀的胜利”。
“晚买不如早买”:非洲人思维的生存智慧
你或许会觉得非洲人不存钱、不理财,消费观念有问题。但如果你真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就会发现,他们的选择有自己的道理。
在非洲,商品价格只会上涨,几乎不可能打折,尤其是进口商品。汇率一涨,价格立马跟着飞。所以,不管是买挎包、买衣服,还是囤点不需要的锅碗瓢盆,他们都觉得早买才划算。
而我们国内人正好相反。我们国内人买东西,更多的是讲究性价比。如果觉得现在贵了,就会等等看,指望打折或降价。但非洲人早就放弃了等降价这回事。他们心里很清楚:时间对穷人不友好,早买就是省钱。
“不存钱”背后的现实困境
当然,非洲人的消费方式并不只是为了“抢在涨价前”。这里还有很多其他原因:
收入不稳定:大部分人靠日结或周结工资过活,存钱几乎没概念,今天赚多少就花多少。
缺乏金融安全感:银行存款会贬值,金融服务少,很多人干脆不信任银行。
物质至上的安全感:你要是问他们钱和包哪个更靠谱,绝大多数人会选后者。
从我们的角度看,这种消费逻辑似乎很“短视”。但从他们的角度看,这就是最现实的生活哲学:与其守着贬值的钱,不如换成实物,至少能看得见、摸得着,还能用得上。
一件挎包引发的反思
所以,当我看着保姆一脸虔诚地讨论她的挎包计划时,我突然有点理解了她。对她来说,这不是一场单纯的购物,而是对抗通胀、保护劳动成果的一种方式。
你可能会笑她藏包的操作,但如果换成你身处这样一个“今天的钱永远最值钱”的环境,也许你也会变得像她一样:有钱赶紧花,能买赶紧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