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文獻叢刊 | 鄒建鋒 王學偉

文化   2024-12-19 09:00   四川  

主編:鄒建鋒 王學偉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书号:978-7-5402-6404-8

出版时间:2022年10月

册数:400册

中图法分类号:B248.25-53



出版説明

五百年來,我們對陽明心學人物的探尋,可以從陽明心學名臣、宗師與隱秘人群三個維度劃分。陽明心學名臣爲長年從事政治事務的學者型官員,以鄒東廓、歐陽南野、聶雙江、徐存齋、唐荊川、王敬所、耿天臺、顏沖宇、閭東等人爲代表。陽明心學宗師則爲一直從事陽明心學講學和教育的著名思想家,以王心齋、錢緒山、王龍溪、盧一松、王一庵、王東崖等人爲代表。而陽明心學的隱秘人群則主要是歷史上默默無聞的地方教育家或鄉紳,他們在一綫從事陽明心學的教學和傳播工作,多爲不知名的陽明後學人物。

陽明心學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支流,從明代中期直至近代,在數百年的陽明心學傳統中,學者後先疏附,留下了豐富的文獻資料。在近代以來形成的中國哲學研究傳統中,陽明心學及其歷史衍變,作爲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受到學者廣泛關注。在當代的文化條件下,我們需要深入地理解古典傳統,以尋求更有效地應對當代的文化問題,因此,陽明心學仍然具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

一種學術傳統的生成,與學術本身的特質以及其誕生時所處的歷史條件有關。王陽明主要活動于明代弘治、正德以及嘉靖初期,當時朱子學作爲官方權威,統治了普通學者的精神世界,具有不可動搖的地位。學者對于朱熹的言論,童而習之,其流弊必然至于所謂行不著、習不察。陽明生當其時,經過早年的求索,又幾經患難,他認識到『自得』的重要性,所謂『學貴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爲是也。』在一種偏向保守的文化傳統中,這種言論具有强烈的解放意味,吸引了大量的追隨者。

在陽明本人的學術活動中,他始終强調『以友輔仁』的重要性。正德元年,陽明在北京與湛甘泉相識,數年以後,他在送甘泉奉使安南的文章中説,自得甘泉爲友,『吾之志益堅,毅然若不可遏,則予之資於甘泉多矣。』正德九年,祭亡友鄭朝朔,陽明感歎:『嗟予顓弱,實賴友朋。砥礪切磋,庶幾有成。』他對友道的追求,幾乎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正德十二年,陽明平定横水、桶岡寇亂,俘獲酋長謝志珊,而訝于其黨類之衆多,因而詢問。謝曰:『平生見世上好漢,斷不輕易放過,多方鈎致之,或縱其酒,或助其急,待其相德,與之吐實,無不應矣。』陽明退語門人,并且説:『吾儒一生求朋友之益,豈異是哉!』

陽明在對門人的告誡中也多次提到師友之道的重要性。如正德十三年,門人陸澄家居,陽明引子夏事以警之,謂:『子夏聖門高弟,曾子數其失,則曰:吾過矣,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夫離群索居之在昔賢已不能無過,况吾儕乎?』又嘉靖六年初,門人黄綰應詔出仕,因此詢問陽明的意見。陽明説:『人在仕途,比之退處山林時,其工夫之難十倍。非得良友,時時警發砥礪,則其平日之所志向,鮮有不潜移默奪,弛然日就于頹靡者。近與誠甫言,在京師相與者少,二君必須預先相約定,彼此但見微有動氣處,即須提起致良知話頭,互相規切。』作爲一種獨特的學風,汲汲于師友,求以砥礪成德,一直延續到清初。如清初學者顔元,早年嘗從事于陽明學,友王法乾,定期爲會,『每會,二人規過辨學,聲色胥厲,如臨子弟;少傾,和敬依然。』

在『友道』觀念的支持下,隨着陽明思想的成熟,歷史上著名的陽明學者群體逐漸形成。據《陽明先生年譜》記録,弘治十八年,陽明門人始進。正德二年,陽明赴龍場前夕,徐愛、蔡宗兗、朱節等三人先後納贄北面。正德八九年間,陽明在滁州、南京等地任職,門人徐愛、黄宗明、薛侃、馬明衡、陸澄、季本、許相卿、林達、張寰、劉觀時等人同聚師門,日夕漬礪。正德十三年前後,陽明提督南贛軍務,日理萬機,仍不廢講學。門人薛侃、歐陽德、梁焯、何廷仁、黄弘綱、薛俊、周仲、周衝等始終講聚不散。嘉靖元年以後,陽明在紹興,一時學者雲集。錢德洪後來追憶盛况,説自『癸未(嘉靖二年)以後,環先生之室而居,如天妃、光相、能仁諸僧舍,每一室常合食者數十人。夜無臥所,更番就席,歌聲徹昏旦。南鎮、禹穴、陽明洞諸山,遠近古剎,徙足所到,無非同志游寓之地。先生每臨席,諸生前後左右,環坐而聽,常不下數百人。』

陽明去世以後,門人秉承遺教,全國各地的講會不斷興起。嘉靖九年,門人薛侃在杭州城南修建天真書院作爲同門的聚會場所。書院可居數百人,每年祭期,同門講會終月。嘉靖十三年,門人鄒守益在江西安福建復古、連山等書院,每年『春秋二季,合五郡,出青原山,爲大會。凡鄉大夫在郡邑者,皆與會焉。于是四方同志之會,相繼而起。』在嘉靖後期,天真書院、青原山、懷玉書院等地,成爲重要的陽明學傳播場所,每一聚會,與會學者多達數百人,人數衆多的陽明學者群體與定期的書院講會活動爲陽明學傳統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廣義上的陽明學研究,應當包括對陽明本人以及陽明後學的研究,由于二者具有十分緊密的關係,如果截然割裂,必然難於形成對兩者的充分認識。當代對陽明文獻的發掘,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陽明本人的文獻整理,除了有數種整理本《王陽明全集》以外,原始文獻的影印,有《陽明文獻彙刊》(四川大學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王陽明文獻集成》《王陽明稀見版本輯存》(廣陵書社)等大型文獻。對于陽明後學的文獻整理,雖然有《陽明後學文獻叢書》(鳳凰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及《陽明學文獻大系》(巴蜀書社)等出版,但由于後學人數衆多,現有的出版遠遠不能滿足學術研究的需要。

近十餘年來,世界各大圖書館館藏的漢籍資源陸續公布,《中國地方誌集成》陸續公開影印并大規模出版,其中方志中人物志部分提供了數以千計的陽明心學人物的生平軌迹、内聖外王實踐、陽明心學群體交往、著述與學術宗旨,遠遠超越《明儒學案》史料;《中國古籍總目》的出版,使得我們可以在人物志史料基礎上對陽明心學文獻進行全國大調研,根據館藏按圖索驥尋找其存世文獻,發現其孤本文獻,并從日本、歐美與港臺地區購買并複製稀見珍本文獻。經過主編們近十年的努力,已經發現一千五百多位陽明心學人物,撰寫了一百六十多萬字的陽明心學人物史料專著,由此大大豐富了黄宗羲《明儒學案》所呈現的陽明心學人物圖譜。在近十年的研究旅途中,我們發現大量不爲人知的陽明心學人物,獲得了幾百種陽明心學文獻,很多是學術界首次發現,特别是這些一直以來被忽視的『小人物』,進入他們的人生世界,拓展明清時期陽明心學的宏大世界,由此可以豐富陽明心學的哲學史、思想史、專門史、公共治理史與教育思想史等跨學科研究。通過對全國各地圖書館的多年陽明心學史料和文獻的大調研,許多珍貴的孤本文獻逐漸進入學者的視野,爲重新檢討許多重要的學術問題提供了契機,爲中國哲學史、中國史、教育史與政治學史等學科的發展提供了一手的原始文獻。

全編爲學術界首次對陽明心學不知名人物文獻的集大成性的地毯式搜集,收録了以往學術界不爲人知的多種珍稀文本,具有重要的學術史意義。而正是在對陽明心學文獻大規模的尋找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以往學術界忽視的陽明學派,他們留下了數量可觀的陽明心學文獻。比如,我們首次發現湖南邵陽王門、湖北黄州王門、江蘇常州王門、浙江金華王門等陽明心學叢林,都具有近百人的規模。他們興建書院,刊印陽明心學書籍,專心培育學生,承前啓後。其中以陽明心學宗師蔡汝楠、耿定向、唐順之、盧可久爲領軍人物,扎根地方教育,維護陽明學派的傳承,使得陽明心學風行天下。

具体来説,湖南衡湘區域的王學叢林亦是如此。隨着清朝朱子學一統學林,尤其是有朱子學背景的曾國藩爲晚清平定太平天國運動立下赫赫戰功,湖南地方志文獻紛紛對嘉靖中期蔡汝楠、孫應奎二人在衡湘地區精心培育數百位陽明後學弟子的事情諱莫如深,而學術界至今尚未有人揭開這段隱秘歷史的面紗。但隨着以鄧洪波爲代表的一些湖南學者細心而扎實的努力,一大批中國書院的院志稀見文獻重見天日,而孤本文獻明人刻《石鼓書院志》也得以面世。也唯有在明人刊印的書院志裏面,我們纔能發現大量的陽明後學人物,他們都是蔡汝楠、孫應奎親傳弟子,服膺陽明心學,澤被鄉里,綿延較久。由于時代的巨大變遷,在清人與後人主編的地方志裏面,再也讀不出他們曾經究心並長期研究陽明心學的歷史史料痕迹了。由此,重新發現這一段歷史,讓湖南衡湘王門叢林重見天日,恢復歷史的真相,使之重光于新時代,就很有必要。衡湘書院(石鼓書院)不僅刊刻王陽明親手贈送孫應奎的南大吉原刻本《傳習録》,還以此教學,興起湖南王學,最後啓發譚嗣同等近現代愛國人士精忠報國,發起變革。據研究,孫應奎、蔡汝楠培養數百位親傳弟子,開創永州王門、衡陽王門兩大叢林,今事迹可考者主要有:劉堯誨、郭譓、艾而康、賀風梧、向淇、曾朝節、王萬善、王之臣、徐時述、畢士和、陳謨卿、彭良臣、劉應峰、李騰芳、洪雲蒸、伍定相、王朝聘等人,他們氣節挺立,學問有成,刻苦治學,不僅有陽明心學名臣,還有地方陽明心學宗師。王朝聘就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王夫之的祖父。

河南洛陽王門其實是餘姚大儒黄宗羲所忽視的一個重大陽明心學叢林,以尤西川先生爲開山宗師,其親傳弟子孟化鯉及其再傳弟子後學張抱初、王惺所,叢林數百人,傳承一百多年,直到清代河南王學的再度興起。尤西川在河南洛陽一帶傳續王學,其弟子將王學區域擴大,往北發展到平頂山一帶,向西、向東都有所拓展。由於黄宗羲收集文獻的缺乏,故而未能對洛陽王學做出客觀、全面與深入的評論,僅是泛泛而談,浮于表面,令人惋惜,導致後來學術界也一直對洛陽王學未有深入與全面的研究。但隨着大部頭原始文獻《北方王門集》(鄒建鋒、李旭、劉丹等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一七年版,二〇二一年再版)的重新編校整理和出版,洛陽王學的隱秘面紗終於被揭開。和山東聊城王學的禪學化不一樣,洛陽王學更接地氣,是儒學日用化、生活化與平和化的代表,而且心繫天下興亡,不少河南王學鉅子在明朝滅亡時殉節。洛陽王學叢林的壯大、發展與繁榮,主要得益于尤西川先生遍求天下名士,得其長而師之。尤西川對陽明學有着神聖般的熱情,每天都要嚴肅地朝拜王陽明像,甚至可以説,有宗教般的癡迷,故而精心呵護,讓河南王學成爲晚明王學的重要一脈,其門人弟子甚至被張陽和譽爲『冰壺秋月』,大江以南未有此風味,故而獨得陽明叢林讚譽。

今安徽徽州的水西精舍與今浙江金華的五峰書院是陽明書院中發展較好的兩座,與吉安的復真書院并駕齊驅,綿延兩百餘年,弟子後學人物數百人,傳承五六代。這不僅得益于家族化與宗族化的深厚支持,更得益于一大批陽明心學宗師的專心研學。此外,偏僻的地理位置不易被政府官員關注,也是其得以延續的重要原因之一。徽州、金華本爲朱子學重鎮,地方士人知書達理,學風良好,人數多,基礎好,研究氛圍濃厚,當陽明心學這種全新的理論形態風行全國之時,地方學者紛紛改弦易轍,加入到陽明心學的陣營,當地便成爲陽明心學的聖地之一。徽州依託附近黄山、九華山等美麗的山水,永康秀麗的山崖,也容易吸引地方學子載書前往修行,陽明心學的學術道場得以形成。相比徽州書院陣地而言,金華的陽明書院成立得稍微早一些。永康的應典、盧一松、程文德都是陽明夫子器重的學者,且金華與紹興相隔不遠,這些都促成了永康叢林更早的建立。陽明心學群衆基礎好,宗族經濟實力强大,都是陽明書院叢林得以成立的關鍵要素,這在安福表現得更爲明顯。金華與台州兩地學者的合力,促使永康王學的興起、繁榮與强盛,成爲陽明書院叢林傳承最久的宗派之一,這一點令人感到振奮。正是在陽明心學宗師盧一松的精心培育下,其親傳弟子陳時芳、陳時覺與再傳弟子、後學陳正道、陳其蒽、王同癰、王崇炳都把講學當成自己一生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全身心投入到對良知學的涵養與體認,而且刻意和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保持一定的距離,身心純粹地致力于聖人道德的實踐。饒有趣味的是,黄宗羲對王學宗師周海門開創的嵊州王學叢林也是一筆帶過。但是,我們翻閲《嵊州縣志》,發現大量的海門弟子,他們前後相承,讓嵊州王學傳承近百年。據史料考察,海門在嵊州親傳弟子及其後學有厲汝恩、王三台、袁祖乾、袁祖憲、吴振升、吴鈺、吴鉉、丁美祖、丁彦伯、尹志賡、吴調元、吴應雷、金之聲、吴應芳、王禹佐、趙汝諍、王國禎,將近二十人之多,嵊州王門叢林不可忽視。

徽州區域陽明學的大繁榮,也值得關注。我們可以設想的是,或許陽明本人在齊山、九華山一代的修行,鄒東廓在廣德州的教化,歐陽南野在六安州的教化,催生了徽州地區對陽明學的興趣。陽明心學名臣劉起宗等人的熱心,尤其是後來王龍溪、錢緒山數十年的持續學術交往,帶去了陽明心學的火種,而『宣城三君子』的接力又光大了陽明學的焰火,本地成長的陽明後學宗師查鐸、翟台等人接棒,不遺餘力刊刻陽明心學文獻,這些都對于徽州王學的持續繁榮作了重要推進。應該説,徽州王學是錢、王二人精心奉獻的獨特優質産品,代表錢、王二人精誠合作的最高水準,應該算是陽明書院叢林的嫡系部隊。

編者等人鑒于陽明學叢林的廣大神秘有待探索,輯録陽明以及陽明後學文獻多種,彙編爲《陽明心學文獻叢刊》。本編在選目上,涵蓋陽明本人的文獻以及明清兩代的陽明後學文獻,具體選目與《陽明文獻彙刊》《王陽明文獻集成》《陽明學文獻大系》《王陽明稀見版本輯存》不重複。比如本編收録《傳習録》三種,皆爲明刻孤本文獻。時至今日,對于嘉靖年間《傳習録》版本源流的討論,似乎尚有未發之覆,本編所收各書必將有助于相關問題的深入討論。

本編收録的主要文本爲陽明後學文獻,因爲涉及的人物衆多,難於一概而論。其中孤本文獻,如顧應祥《崇雅堂集》、劉孔當《劉喜聞先生集》等,都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此略舉其要,以見一斑。

顧應祥,字惟賢,號箬溪,浙江湖州長興人。顧氏少學于陽明,然爲學範圍以及宗旨,并未斤斤于師説。《崇雅堂集》中有《海寇篇用王伯安弘治丙辰即事五十韻》一首,可補通行本《陽明先生年譜》之闕。弘治丙辰即弘治九年(一四九六),《王文成公全書》附録《陽明先生年譜》于該年無所録。通行本《陽明先生年譜引證》以及《王陽明年譜長編》等書,記陽明該年寓京師,二月會試下第,九、十月間歸餘姚,歸途經山東,作《太白樓賦》,歸餘姚後,與魏瀚等詩文唱和,同時有山陰蕭鳴鳳來學等事,皆不及作《即事五十韻》事。顧氏《海寇篇》有跋語,謂:『弘治丙辰,胡寇犯邊,時伯安先生適在京師,有《即事五十韻》,經今蓋六十年矣。張納言允清,不知何自得其親筆稿,爲之勒石。又以嘉靖庚戌胡虜入寇事和五十韻,附刻于後云云。』據《明通鑒》,弘治九年秋七月,小王子等連犯大同、宣府。陽明《即事五十韻》或因其事而作。此《即事五十韻》親筆稿曾爲張允清(即張寰,字允清,江蘇昆山人。正德九年,陽明有『書石川卷』贈張寰,見《全書》卷八)收藏并刻石,原篇不見于通行本《王文成公全書》,或已失傳。《全書》本《年譜》在弘治十年下記『是年先生學兵法』,而作《即事五十韻》在學兵法之前,可見陽明留心兵法,或即有感于時事。而《年譜》僅云『當時邊報甚急,朝廷推舉將材,莫不惶遽』云云,稍顯泛泛。集中又有《峴山十五老圖記》,記唐樞、張寰、韋商臣以及顧氏等十五人于春秋社日,擇地爲會,『仿古鄉約之制,以盡規勸之道』,此與陽明學亦有密切關係。

文獻發掘是歷史研究的基礎工作,本編輯録有關文獻二百餘種,對于研究明清陽明學的演變以及更廣的明清思想史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也有廓清文獻之功。

本編的文獻尋找與編輯工作,歷時近十年,其間收集文獻資源、修圖排版,事經多手,其中千頭萬緒,容有未周之處,讀者不吝指正是幸。

編者識
二〇二二年五月二十六日

總目録
第一册
傳習録 二卷(存一卷) 明 王陽明 撰 明嘉靖南大吉刻本 一
傳習録 二卷 明 王陽明 撰 明嘉靖南大吉刻本 二○五
第二册
傳習録 三卷 明 王陽明 撰 明崇禎白鹿洞書院刻本 一
陽明先生文録(一)二十四卷 明嘉靖三十六年胡宗憲刻本 二九九
第三册
陽明先生文録(二)二十四卷 明嘉靖三十六年胡宗憲刻本 一
第四册
陽明先生文録(三)二十四卷 明嘉靖三十六年胡宗憲刻本 一
第五册
陽明先生文録(四)二十四卷 明嘉靖三十六年胡宗憲刻本 一
第六册
陽明先生文録(五)二十四卷 明嘉靖三十六年胡宗憲刻本 一
第七册
陽明先生文録(六)二十四卷 明嘉靖三十六年胡宗憲刻本 一
沅溪詩集 一卷 明 何鳌 撰 明萬曆二十九年刻本 二五三
定齋先生詩集 二卷 明 王應鵬 撰 明嘉靖三十九年刻本 二九九
第八册
靜虛齋惜陰録 十二卷 附録一卷 明 顧應祥 撰 明刻本 一
第九册
崇雅堂集詩集 八卷 文集六卷 乐府一卷 明 顧應祥 撰 
明萬曆三十八年序刻本 一
第十册
周易傳義存疑 一卷 明 應大猷 撰 仙居叢書本 一
容菴集 十卷 明 應大猷 撰 仙居叢書本 四一
第十一册
學易記 五卷 明 金賁亨 撰 明嘉靖刻本 一
菲泉先生存稿 八卷 明 來汝賢 撰 明崇禎刻本 二二七
第十二册
菲泉先生存稿續刻 八卷 明 來汝賢 撰 明崇禎刻本 一
第十三册
玩鹿亭稿 八卷 明 萬表 撰 民國四明張氏約園刻四明叢書本 一
第十四册
灼艾集(一)二卷 續集二卷 明 萬表 撰 民國四明張氏約園刊本  一
第十五册
灼艾集(二)餘集二卷 别集二卷 明 萬表 撰 民國四明張氏約園刊本  一
第十六册
春秋貫玉(一)序至卷三 世系一卷 明 顏鯨 撰 明萬曆三十三年刻本 一
第十七册
春秋貫玉(二)卷四 明 顏鯨 撰 明萬曆三十三年刻本 一
第十八册
易学義林(一)序至卷四 明 顏鯨 撰 明刻本 一
第十九册
易学義林(二)卷五至卷十 明 顏鯨 撰 明刻本 一
第二十册
易学義林(一)卷一至卷三 明 顏鯨 撰 日本江户寫本 一
第二十一册
易学義林(二)卷四至卷六 明 顏鯨 撰 日本江户寫本 一
第二十二册
易学義林(三)卷七至卷十 明 顏鯨 撰 日本江户寫本 一
第二十三册
趙文懿公文集 四卷 附録 一卷 明 趙志臯 撰 明崇禎七年趙世溥刻本 一
第二十四册
三先生類要 五卷 明 徐用檢 輯 明萬曆間刻本 一
唐一庵雜著(一)十二種十三卷 明 唐樞 撰 明嘉靖隆慶間刻本
第二十五册
唐一庵雜著(二)十二種十三卷 明 唐樞 撰 明嘉靖隆慶間刻本 一
第二十六册
木鐘台集(一)初集十種十卷 再集十種十一卷 雜集九種九卷 明 唐樞 撰 
明嘉靖萬曆間刻本 一
第二十七册
木鐘台集(二)初集十種十卷 再集十種十一卷 雜集九種九卷 明 唐樞 撰 
明嘉靖萬曆間刻本 一
第二十八册
木鐘台集(三)初集十種十卷 再集十種十一卷 雜集九種九卷 明 唐樞 撰 
明嘉靖萬曆間刻本 一
第二十九册
木鐘台集(四)初集十種十卷 再集十種十一卷 雜集九種九卷 明 唐樞 撰 
明嘉靖萬曆間刻本 一
第三十册
朱文懿公文集(一)序至卷四 明 朱賡 撰 明天啓刻本 一
第三十一册
朱文懿公文集(二)卷五至卷八 明 朱賡 撰 明天啓刻本 一
第三十二册
朱文懿公文集(三)卷九至卷十二 明 朱賡 撰 明天啓刻本 一
第三十三册
王季重先生集(一)九種九卷 明 王思任 撰 明末清暉閣刻本 一
第三十四册
王季重先生集(二)九種九卷 明 王思任 撰 明末清暉閣刻本 一
第三十五册
王季重 十种 明 王思任 撰 一九三六年上海雜志公司 一
第三十六册
四書遇(一)不分卷 明 張岱 纂 稿本 一
第三十七册
四書遇(二)不分卷 明 張岱 纂 稿本 一
第三十八册
歇庵集(一)序至卷五 明 陶望齡 撰 明萬曆三十九年刻本 一
第三十九册
歇庵集(二)卷六至卷十一 明 陶望齡 撰 明萬曆三十九年刻本 一
第四十册
歇庵集(三)卷十二至卷十六 明 陶望齡 撰 明萬曆三十九年刻本 一
第四十一册
歇庵集(四)卷十七至卷二十 附三卷 明 陶望齡 撰 明萬曆三十九年刻本 一
第四十二册
賜曲園今是堂集 十一卷 明 陶奭齡 撰 明崇禎刻本 一
第四十三册
萬一樓集(一)序至卷十 清 駱問禮 撰 清末活字本 一
第四十四册
萬一樓集(二)卷十一至卷二十六 清 駱問禮 撰 清末活字本 一
第四十五册
萬一樓集(三)卷二十七至卷四十一 清 駱問禮 撰 清末活字本 一
第四十六册
萬一樓集(四)卷四十二至卷五十六 清 駱問禮 撰 清末活字本 一
第四十七册
萬一樓集(五)續集六卷 外集十卷 清 駱問禮 撰 清末活字本 一
第四十八册
續羊棗集 九卷 附二卷 明 駱問禮 撰 清抄本 一
卯洞集 四卷 明 徐珊 撰 明嘉靖刻本 四九三
第四十九册
淸溪遺稿 不分卷 明 錢啓忠 撰 民國二十三年四明叢書本 一
王樨玉文集 八卷 明 王亮 撰 清抄本 二五九
第五十册
东溪文集(一)序至卷十一 明 徐霈 撰 民國十五年刻本 一
第五十一册
东溪文集(二)卷十二至卷十九 明 徐霈 撰 民國十五年刻本 一
玩梅亭集稿 二卷 明 柴惟道 撰 明刻本 二四三
第五十二册
紫崖遗稿 二卷 附录一卷 明 徐惟辑 撰 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本 一
第五十三册
横槎集 十卷 明 吴時來 撰 明萬曆十六年刻本 一
第五十四册
董漢陽碧里後集鳴 存一卷 疑存一卷 雜存一卷 達存二卷 明 董穀 撰 
明嘉靖四十四年董鯤刻本 一
第五十五册
雲邨先生文集(一)卷一至卷十一 明 許相卿 撰 明嘉靖刻本 一
第五十六册
雲邨先生文集(二)卷十二至卷十四 明 許相卿 撰 明嘉靖刻本 一
許氏貽謀四則 四卷 明 許相卿 撰 明刻本 一四五
第五十七册
説理會編 十六卷 明 季本 編纂 明嘉靖刻本 一
第五十八册
季彭山先生文集 四卷 明 季本 撰 清初鈔本 一
龍惕書 一卷 明 季本 聶豹 李默 薛侃等 撰 明萬曆三十一年劉毅刻本 三一五
了凡四訓 一卷 明 袁了凡 撰 清光緒十五年刻本 四二一
第五十九册
丁清惠公遺集(一)序至卷三 明 丁賓 撰 明崇禎刻本 一
第六十册
丁清惠公遺集(二)卷四至卷六 明 丁賓 撰 明崇禎刻本 一
第六十一册
丁清惠公遺集(三)卷七至卷八 明 丁賓 撰 明崇禎刻本 一
第六十二册
性理指歸(一)卷一至卷十三 明 姚舜牧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第六十三册
性理指歸(二)卷十四至卷二十八 明 姚舜牧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第六十四册
四書疑問(一)序至卷三 明 姚舜牧 撰 明萬曆十八年刻本 一
第六十五册
四書疑問(二)卷四至卷六 明 姚舜牧 撰 明萬曆十八年刻本 一
第六十六册
樂陶吟草 六卷 明 姚舜牧 撰 明刻本 一
第六十七册
自知堂集(一)序至卷九 明 蔡汝楠 撰 明嘉靖刻本 一
第六十八册
自知堂集(二)卷十至卷十八 明 蔡汝楠 撰 明嘉靖刻本 一
第六十九册
自知堂集(三)卷十九至卷二十四 明 蔡汝楠 撰 明嘉靖刻本 一
第七十册
説經箚記(一)序至卷三 明 蔡汝楠 撰 明天啓蔡武刻本 一
第七十一册
説經箚記(二)卷四至卷十 明 蔡汝楠 撰 明天啓蔡武刻本 一
第七十二册
天文略 一卷 明 蔡汝楠 撰 明嘉靖刻本 一
西山日記 二卷 明 丁元薦 撰 清抄本 八七
第七十三册
尊拙堂文集(一)序至卷四 明 丁元薦 撰 清順治十七年丁世浚刻本 一
第七十四册
尊拙堂文集(二)卷五至卷八 明 丁元薦 撰 清順治十七年丁世浚刻本 一
第七十五册
尊拙堂文集(三)卷九至卷十二 明 丁元薦 撰 清順治十七年丁世浚刻本 一
第七十六册
二谷山人集(一)序至卷六 明 侯一元 撰 清光緒十七年刻本 一
第七十七册
二谷山人集(二)卷七至卷十 明 侯一元 撰 清光緒十七年刻本 一
第七十八册
二谷山人近稿(一)序至卷四 明 侯一元 撰 清光緒二十年刻本 一
第七十九册
二谷山人近稿(二)卷五至卷十 明 侯一元 撰 清光緒二十年刻本 一
第八十册
重刊瀼東漫稿 四卷 明 諶道行 撰 明嘉靖刻本 一
豐山集(一)序至卷五 明 孫存 撰 明嘉靖刻本 一六一
第八十一册
豐山集(二)卷六至卷二十七 明 孫存 撰 明嘉靖刻本 一
第八十二册
豐山集(三)卷二十八至卷四十 明 孫存 撰 明嘉靖刻本 一
第八十三册
月川類草 十卷 明 夏浚 撰 清抄本 一
第八十四册
塘南王先生友慶堂合稿(一)序至卷三 明 王時槐 撰 
清光緒三十三年重刻本 一
第八十五册
塘南王先生友慶堂合稿(二)卷四至卷七 補遺一卷 明 王時槐 撰 
清光緒三十三年重刻本 一
第八十六册
劉聘君全集(一)序至卷四 明 劉元卿 撰 清咸豐二年重刻本 一
第八十七册
劉聘君全集(二)卷五至卷八 明 劉元卿 撰 清咸豐二年重刻本 一
第八十八册
劉聘君全集(三)卷九至卷十二 明 劉元卿 撰 清咸豐二年重刻本 一
第八十九册
鄧定宇先生文集 四卷 明 鄧以讚 撰 明刻本 一
第九十册
華陽館文集(一)序至卷九 明 宋儀望 撰 道光二十二年宋氏中和堂刻本 一
第九十一册
華陽館文集(二)卷十至卷十八 續集二卷 明 宋儀望 撰 
道光二十二年宋氏中和堂刻本 一
第九十二册
華陽館詩集 十四卷 明 宋儀望 撰 明萬曆三年刻本 一
第九十三册
周易象義(一)不分卷 讀易雜記四卷 明 章潢 撰 明抄本 一
第九十四册
周易象義(二)不分卷 讀易雜記四卷 明 章潢 撰 明抄本 一
第九十五册
周易象義(三)不分卷 讀易雜記四卷 明 章潢 撰 明抄本 一
第九十六册
劉晴川集 一卷 明 劉魁 撰 清康熙五經堂刻本 一
劉喜聞先生集(一)序至卷五 明 劉孔當 撰 明萬曆刻本 二七
第九十七册
劉喜聞先生集(二)卷六至卷十二 明 劉孔當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第九十八册
慎修堂集(一)序至卷五 明 劉日升 撰 明泰昌元年刻本 一
第九十九册
慎修堂集(二)卷六至卷十一 明 劉日升 撰 明泰昌元年刻本 一
第一○○册
慎修堂集(三)卷十二至卷十七 明 劉日升 撰 明泰昌元年刻本 一
第一○一册
慎修堂集(四)卷十八至卷二十三 明 劉日升 撰 明泰昌元年刻本 一
第一○二册
安成周氏家集 五卷 明 周寀 編 明萬曆刻本 一
楊氏易傳(一)序至卷五 宋 楊簡 撰 明 劉日升 校訂 江户寫本 二一七
第一○三册
楊氏易傳(二)卷六至卷二十 宋 楊簡 撰 明 劉日升 校訂 江户寫本 一
第一○四册
李忠肅先生集(一)序至卷三 明 李邦華 撰 清乾隆七年徐大坤刻本 一
第一○五册
李忠肅先生集(二)卷四至卷六 附録一卷 明 李邦華 撰 
清乾隆七年徐大坤刻本 一
第一○六册
石泉山房文集 十三卷 明 郭汝霖 撰 明萬曆二十五年郭氏家刻本 一
第一○七册
郭氏易解 十五卷 明 郭子章 撰 明萬曆四十六年刻本 一
第一○八册
李襄敏公奏議(一)十三卷 首一卷 明 李遂 撰 明萬曆二年陳瑞刻本 一
第一○九册
李襄敏公奏議(二)十三卷 首一卷 明 李遂 撰 明萬曆二年陳瑞刻本 一
第一一○册
鐔墟堂摘稿(一)卷一至卷五 明 雷禮 撰 明刻本 一
第一一一册
鐔墟堂摘稿(二)卷六至卷十三 明 雷禮 撰 明刻本 一
第一一二册
鐔墟堂摘稿(三)卷十四至卷二十 明 雷禮 撰 明刻本 一
第一一三册
學易齋集(一)序至卷十四 明 萬廷言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第一一四册
學易齋集(二)卷十五至卷二十 明 萬廷言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困學纂言 六卷 明 李栻 撰 明萬曆二年刻本 一八九
第一一五册
東洲初稿(一)序至卷五 明 夏良勝 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一
第一一六册
東洲初稿(二)卷六至卷九 明 夏良勝 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一
第一一七册
東洲初稿(三)卷十至卷十四 明 夏良勝 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一
第一一八册
東洲初稿(一)序至卷八 明 夏良勝 撰 明刻本 一
第一一九册
東洲初稿(二)卷九至卷十四 明 夏良勝 撰 明刻本 一
第一二○册
東石近稿 三卷 明 王蓂 撰 明嘉靖三十一年刻本 一
大儒心學語録(一)序至卷四 明 王蓂 輯 明嘉靖二十八年刻本 一一七
第一二一册
大儒心學語録(二)卷五至卷十四 明 王蓂 輯 明嘉靖二十八年刻本 一
第一二二册
大儒心學語録(三)卷十五至卷十七 明 王蓂 輯 明嘉靖二十八年刻本 一
第一二三册
大儒心學語録(四)卷十八至卷二十七 明 王蓂 輯 明嘉靖二十八年刻本 一
第一二四册
晦菴朱先生心學録 七卷 明 王蓂 撰 明暦一年刊本 一
第一二五册
草廬吴先生輯粹 七卷 明 王蓂 輯 明嘉靖二十四年謝適然刻本 一
第一二六册
吴疎山先生遺集 五卷 明 吴悌 撰 明萬曆二十三年刻本 一
第一二七册
吴疏山先生遺集 十二卷 明 吴悌 撰 清咸豐二年刻本 一
第一二八册
吴繼疏先生遺集(一)序至卷六 首一卷 明 吴仁度 撰 清乾隆吴炯刻本 一
第一二九册
吴繼疏先生遺集(二)卷七至卷十三 明 吴仁度 撰 清乾隆吴炯刻本 一
第一三○册
王心齋先生 年譜一卷 補餘一卷 補遺一卷 明 董燧 等编 
民國元年東臺袁承業鉛印本 一
詹養貞先生文集 三卷 明 詹事講 撰 明萬曆二十六年詹德象刻本 五九
第一三一册
來復堂遺集(一)序至卷六 明 曾維綸 撰 清乾隆九年刻本 一
第一三二册
來復堂遺集(二)卷七至卷十六 明 曾維綸 撰 清乾隆九年刻本 一
第一三三册
來復堂遺集(三)卷十七至卷二十五 明 曾維綸 撰 清乾隆九年刻本 一
第一三四册
崇質堂集(一)序至卷六 明 李萬實 撰 清康熙四十年李長祚刻本 一
第一三五册
崇質堂集(二)卷七至卷十二 明 李萬實 撰 清康熙四十年李長祚刻本 一
第一三六册
崇質堂集(三)卷十三至卷二十 明 李萬實 撰 清康熙四十年李長祚刻本 一
第一三七册
大儒學粋(一) 明 魏時亮 撰 明萬曆十六年刻本 一
第一三八册
大儒學粋(二) 明 魏時亮 撰 明萬曆十六年刻本 一
第一三九册
大儒學粋(三) 明 魏時亮 撰 明萬曆十六年刻本 一
第一四○册
諸儒學案(一)不分卷 明 劉元卿 輯 明萬曆刻劉應舉補修本 一
第一四一册
諸儒學案(二)不分卷 明 劉元卿 輯 明萬曆刻劉應舉補修本 一
第一四二册
吴文恪公文集(一)序至卷十一 明 吴道南 撰 明崇禎刻本 一
第一四三册
吴文恪公文集(二)卷十二至卷十七 明 吴道南 撰 明崇禎刻本 一
第一四四册
吴文恪公文集(三)卷十八至卷三十二 附録一卷 明 吴道南 撰 明崇禎刻本 一
第一四五册
譚襄敏公奏議(一)序至卷五 明 譚綸 撰 
清御書樓重刻明萬曆二十八年顧所有刻本 一
第一四六册
譚襄敏公奏議(二)卷六至卷十 明 譚綸 撰 
清御書樓重刻明萬曆二十八年顧所有刻本 一
第一四七册
老子通義(一)二卷 莊子通義 序至卷四 明 朱得之 撰 
明嘉靖四十四年朱氏浩然齋刊本 一
第一四八册
老子通義(二) 莊子通義 卷五至卷十 明 朱得之 撰 
明嘉靖四十四年朱氏浩然齋刊本 一
第一四九册
列子通義 八卷 明 朱得之 撰 明嘉靖四十三年朱氏浩然齋刊本 一
宵練匣 一卷 明 朱得之 撰 明隆慶刻百陵學山本 三四七
新刻印古詩語 一卷 明 朱得之 撰 明擁萬堂刻古名儒毛詩解本 三五七
第一五○册
玉華子遊藝集(一)序至卷四 明 馬一龍 撰 明萬曆三十二年刻本 一
第一五一册
玉華子遊藝集(二)卷五至卷八 明 馬一龍 撰 明萬曆三十二年刻本 一
第一五二册
玉華子遊藝集(三)卷九至卷十三 明 馬一龍 撰 明萬曆三十二年刻本 一
第一五三册
玉華子遊藝集(四)卷十四至卷十七 明 馬一龍 撰 明萬曆三十二年刻本 一
第一五四册
玉華子遊藝集(五)卷十八至卷二十四 明 馬一龍 撰 明萬曆三十二年刻本 一
第一五五册
易象大旨(一)序至卷五 明 薛甲 撰 明嘉靖四十年刻本 一
第一五六册
易象大旨(二)卷六至卷八 明 薛甲 撰 明嘉靖四十年刻本 一
畏齋薛先生緒言 四卷 明 薛甲 撰 明隆慶刻本 二四七
第一五七册
畏齋薛先生藝文類稿(一)十四卷 明 薛甲 撰 明隆慶刻本 一
第一五八册
畏齋薛先生藝文類稿(二)續集三卷 明 薛甲 撰 明隆慶刻本 一
唐荊川文粹 五卷 明 唐順之 著(日本)村瀬誨輔 編次 
日本天保八年浪華書林岡田群玉堂刊本 一七五
第一五九册
唐荊川先生傳稿 明 唐順之 撰 清 呂留良 評點 清康熙刊本 一
第一六○册
憲世前編(一)一卷 憲世編 卷一 明 唐鶴徵 輯 明萬曆四十二年刻本 一
第一六一册
憲世前編(二)憲世編 卷二至卷四 明 唐鶴徵 輯 明萬曆四十二年刻本 一
第一六二册
憲世前編(三)憲世編 卷五至卷六 明 唐鶴徵 輯 明萬曆四十二年刻本 一
第一六三册
周易象義 四卷 明 唐鶴徵 撰 明萬曆三十五年唐氏純白齋刻本 一
第一六四册
胡莊肅公文集(一)序至卷三 明 胡松 撰 明萬曆十三年胡緶刻本 一
第一六五册
胡莊肅公文集(二)卷四至卷五 明 胡松 撰 明萬曆十三年胡緶刻本 一
第一六六册
胡莊肅公文集(三)卷六至卷八 明 胡松 撰 明萬曆十三年胡緶刻本 一
第一六七册
宛溪先生滄州摘稿 二卷 滄州近稿二卷 無文漫草十四卷(缺無文漫草一二卷) 
明 梅守德 撰 明隆慶萬曆刻本遞修本 一
第一六八册
刻毅齋查先生闡道集(一)序至卷六 明 查鐸 撰 
明萬曆三十一年查一訓等刻本 一
第一六九册
刻毅齋查先生闡道集(二)卷七至卷十 附一卷 明 查鐸 撰 
明萬曆三十一年查一訓等刻本 一
第一七○册
毅齋經説 一卷 明 查鐸 著 清道光十二年涇縣趙氏古墨齋刻涇川叢書本 一
毅齋奏疏 一卷 明 查鐸 著 清道光十二年涇縣趙氏古墨齋刻涇川叢書本 四五
楚中會條 一卷 明 查鐸 著 清道光十二年涇縣趙氏古墨齋刻涇川叢書本 八一
水西會條 一卷 明 查鐸 著 清道光十二年涇縣趙氏古墨齋刻涇川叢書本 九九
水西會語 一卷 明 查鐸 著 清道光十二年涇縣趙氏古墨齋刻涇川叢書本 一一一
惜陰書院緒言 一卷 明 翟台 撰 
清道光十二年涇縣趙氏古墨齋刻泾川叢書本 一五五
白水質問 一卷 明 徐榜 撰 清道光十二年涇縣趙氏古墨齋刻泾川叢書本 一七七
济南紀政 一卷 明 徐榜 撰 清道光十二年涇縣趙氏古墨齋刻涇川叢書本 一九九
宦遊日記 一卷 明 徐榜 撰 清道光十二年涇縣趙氏古墨齋刻涇川叢書本 二一七
拙齋學测 一卷 明 蕭良幹 撰 
清道光十二年涇縣趙氏古墨齋刻泾川叢書本 二三三
稽山會約 一卷 明 蕭良幹 撰 
清道光十二年涇縣趙氏古墨齋刻泾川叢書本 二六一
拙齋筆記 一卷 明 蕭良幹 撰 
清道光十二年涇縣趙氏古墨齋刻泾川叢書本 二六九
拙齋十議 一卷 明 蕭良幹 撰 
清道光十二年涇縣趙氏古墨齋刻泾川叢書本 三三三
制府疏草 二卷 明 蕭彦 撰 清道光十二年涇縣趙氏古墨齋刻泾川叢書本 三六七
赤山會約 一卷 明 蕭雍 撰 清道光十二年涇縣趙氏古墨齋刻泾川叢書本 四八三
第一七一册
舊業堂集(一)序至卷五 明 淩儒 撰 明天啓三年淩似祖刻本 一
第一七二册
舊業堂集(二)卷六至卷十 明 淩儒 撰 明天啓三年淩似祖刻本 一
第一七三册
毘陵人品記 十卷 明 毛憲 撰 吴亮 增補 明萬曆刻本 一
幻迹自警 一卷 明 殷邁 撰 明見獨山房抄本 五二一
第一七四册
姜鳳阿文集(一)序至卷六 明 姜寶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第一七五册
姜鳳阿文集(二)卷七至卷十三 明 姜寶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第一七六册
姜鳳阿文集(三)卷十四至卷十九 明 姜寶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第一七七册
姜鳳阿文集(四)卷二十至卷二十五 明 姜寶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第一七八册
姜鳳阿文集(五)卷二十六至卷三十二 明 姜寶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第一七九册
姜鳳阿文集(六)卷三十三至卷三十八 明 姜寶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第一八○册
省菴漫稿 四卷 明 陳逅 撰 明崇禎刻本 一
第一八一册
五岳山人集(一)序至卷二十一 明 黄省曾 撰 明刻本 一
第一八二册
五岳山人集(二)卷二十二至卷三十八 明 黄省曾 撰 明刻本 一
第一八三册
嚴文靖公集 十二卷 明 嚴訥 撰 明萬曆十五年嚴治刻本 一
第一八四册
瞿文懿公集(一)序至卷十 明 瞿景淳 撰 明刻本 一
第一八五册
瞿文懿公集(二)卷十一至卷十六 制敕稿一卷 制科集四卷 明 瞿景淳 撰 
明刻本 一
第一八六册
蔡忠恪公語録 一卷 明 蔡懋德 撰 清道光間潘氏袁江節署求是齋刻本 一
瞿忠宣公集 十卷 首一卷 明 瞿式耜 撰 清道光十五年李兆洛刻本 一九
第一八七册
萬文恭公摘集(一)序至卷六 明 萬士和 撰 明萬歷二十年素履齊刻本 一
第一八八册
萬文恭公摘集(二)卷七至卷十二 明 萬士和 撰 明萬歷二十年素履齊刻本 一
第一八九册
何太僕集 十卷 明 何棟如 撰 金陵叢書本 一
第一九○册
郊居遺稿 十卷 明 沈懋學 撰 明萬曆三十三年何喬遠刻本 一
第一九一册
梅峰語録 二卷 明 趙仲全 著 清道光十二年涇縣趙氏古墨齋刻泾川叢書本 一
古源山人二論 八卷 明 李呈祥 撰 明李敬之李謙然刻本 七九
第一九二册
少湖先生文集 七卷 明 徐階 撰 明嘉靖刻本 一
第一九三册
何翰林集(一)序至卷十三 明 何良俊 撰 明嘉靖刻本 一
第一九四册
何翰林集(二)卷十四至卷二十八 明 何良俊 撰 明嘉靖刻本 一
第一九五册
何禮部集 十卷 存四卷 明 何良傅 撰 明嘉靖四十五年何氏家塾刻本 一
何禮部集 十卷 明 何良傅 撰 
民國二十一年金山姚氏複廬影印明嘉靖刻雲間兩何君集本 一五七
第一九六册
陸學士雜著十種 十一卷 存八種九卷 明 陸樹聲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西堂日記 一卷 明 楊豫孫 撰 
明萬曆三十四年繡水沈氏尚白齋刻寶顏堂秘笈本 六二一
第一九七册
何氏芝园集(一)二十五卷 明 何三畏 撰 明萬曆二十四年刻本 一
第一九八册
何氏芝园集(二)二十五卷 明 何三畏 撰 明萬曆二十四年刻本 一
第一九九册
何氏芝园集(三)二十五卷 明 何三畏 撰 明萬曆二十四年刻本 一
第二○○册
雲間志略(一)卷一至卷六 明 何三畏 編 明天啓刻本 一
第二○一册
雲間志略(二)卷七至卷十二 明 何三畏 編 明天啓刻本 一
第二○二册
雲間志略(三)卷十三至卷十八 明 何三畏 編 明天啓刻本 一
第二○三册
雲間志略(四)卷十九至卷二十四 明 何三畏 編 明天啓刻本 一
第二○四册
陳眉公全集 明 陳繼儒 撰 一九三六年上海中央書店 一
第二○五册
重刻心齋王先生語録 二卷 明 王艮 撰 明刻本 一
管子惕若齋集(一)序至卷二 明 管志道 撰 明萬曆刻本 一七七
第二○六册
管子惕若齋集(二)卷三至卷四 續集二卷 明 管志道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第二○七册
太史楊復所先生證學編 四卷 首一卷 證學論一卷 策一卷 明 楊起元 撰 
明萬曆四十五年刻本 一
第二○八册
耿天臺先生文集(一)序至卷四 明 耿定向 撰 明萬曆二十六年刻本 一
第二○九册
耿天臺先生文集(二)卷五至卷八 明 耿定向 撰 明萬曆二十六年刻本 一
第二一○册
耿天臺先生文集(三)卷九至卷十四 明 耿定向 撰 明萬曆二十六年刻本 一
第二一一册
耿天臺先生文集(四)卷十五至卷二十 明 耿定向 撰 明萬曆二十六年刻本 一
第二一二册
老子翼 三卷 明 焦竑 輯 明萬曆刊本 一
第二一三册
焦氏筆乘正集(一)六卷 明 焦竑 輯 明萬曆刊本 一
第二一四册
焦氏筆乘正集(二)續集八卷 明 焦竑 輯 明萬曆刊本 一
第二一五册
玉堂叢語(一)序至卷四 明 焦竑 輯 明萬曆四十六年曼山館刊本 一
第二一六册
玉堂叢語(二)卷五至卷八 明 焦竑 輯 明萬曆四十六年曼山館刊本 一
第二一七册
新刻闇然堂類纂皇明新故事 六卷 明 潘士藻 撰 明萬曆喬山劉氏刻本 一
闇然堂類纂 六卷 存四卷 明 潘士藻 撰 明刻本 三○三
第二一八册
讀易述(一)序至卷四 明 潘士藻 撰 明萬曆三十四年潘師魯刻本 一
第二一九册
讀易述(二)卷五至卷七 明 潘士藻 撰 明萬曆三十四年潘師魯刻本 一
第二二○册
讀易述(三)卷八至卷十 明 潘士藻 撰 明萬曆三十四年潘師魯刻本 一
第二二一册
讀易述(四)卷十一至卷十七 明 潘士藻 撰 明萬曆三十四年潘師魯刻本 一
第二二二册
環碧齋詩(一)留垣疏草二卷 明 祝世禄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第二二三册
環碧齋詩(二)三卷 尺牘 序至卷一 明 祝世禄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第二二四册
環碧齋詩(三)尺牘 卷二至卷五 祝子小言一卷 明 祝世禄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第二二五册
環碧齋詩(一)三卷 尺牘 序至卷一 明 祝世禄 撰 
明萬曆間刻本(尺牘配明吴時元刻本) 一
第二二六册
環碧齋詩(二)尺牘 卷二至卷五 祝小子言一卷 明 祝世禄 撰 
明萬曆間刻本(尺牘配明吴時元刻本) 一
第二二七册
心學宗 四卷 續編四卷 明 方學漸 著 清康熙刻本 一
第二二八册
東游紀 三卷 明 方學漸 著 清光緒十四年刻本 一
性善繹 一卷 東游紀三卷 庸言一卷 明 方學漸 著 
清光緒十四年刻桐城方氏七代遺書本 八一
少司馬谷公文集 二卷 明 谷中虛 撰 明天啓元年谷遷喬葛如麟刻本 二五三
第二二九册
止止堂集 五卷 光緒十四年山東書局刻本 一
第二三○册
鶴楼集 四卷 明 張翀 撰 明隆慶四年刻本 一
第二三一册
會稽三賦 一卷 宋 王十朋 撰 明 南逢吉 校注 明嘉靖來鶴軒刻本 一
重刻會稽三賦 四卷 宋 王十朋 撰 明 南逢吉 注 明 尹壇 補 
明朱啓元刻本 一一一
第二三二册
渭上稿(一)序至卷十三 明 南軒 撰 明萬曆十六年關中南氏家刻本 一
第二三三册
渭上稿(二)卷十四至卷二十五 明 南軒 撰 明萬曆十六年關中南氏家刻本 一
第二三四册
渭上續稿 十一卷 明 南軒 撰 明萬曆二十年家刻本 一
第二三五册
王惺所先生文集 十卷 明 王以悟 撰 明天啓刻本 一
第二三六册
四書説約(一)三十三卷 明 鹿善繼 撰 清刻本 一
第二三七册
四書説約(二)三十三卷 明 鹿善繼 撰 清刻本 一
第二三八册
趙浚谷詩集(一)卷一至卷四 明 趙時春 撰 明萬曆八年周鑒刻本 一
第二三九册
趙浚谷詩集(二)卷五至卷六 文集 卷一至卷二 明 趙時春 撰 
明萬曆八年周鑒刻本 一
第二四○册
趙浚谷詩集(三)文集 卷三至卷六 明 趙時春 撰 明萬曆八年周鑒刻本 一
第二四一册
趙浚谷詩集(三)文集 卷七至卷十 附永思録一卷 疏案一卷 明 趙時春 撰 
明萬曆八年周鑒刻本 一
第二四二册
稽古緒論 二卷 明 趙時春 撰 明嘉靖刻本 一
二酉園詩集(一)序至卷二 明 陳文燭 撰 明萬曆十六年刻本 一九一
第二四三册
二酉園詩集(二)卷三至卷十 明 陳文燭 撰 明萬曆十六年刻本 一
第二四四册
二酉園詩集(三)卷十一至卷十二 文集 序至卷五 明 陳文燭 撰 
明萬曆十六年刻本 一
第二四五册
二酉園詩集(四)文集 卷六至卷十四 明 陳文燭 撰 明萬曆十六年刻本 一
第二四六册
二酉園文集(一)序至卷八 明 陳文燭 撰 明天啓三年刻本 一
第二四七册
二酉園文集(二)卷九至卷十四 詩集 卷一至卷二 明 陳文燭 撰 
明天啓三年刻本 一
第二四八册
二酉園文集(三)詩集 卷三至卷十 明 陳文燭 撰 明天啓三年刻本 一
第二四九册
二酉園文集(四)詩集 卷十一至卷十二 續集 序至卷九 明 陳文燭 撰 
明天啓三年刻本 一
第二五○册
二酉園文集(五)續集 卷十至卷二十三 明 陳文燭 撰 明天啓三年刻本 一
淮上詩 四卷 明 陳文燭 撰 明隆慶刻本 四○七
第二五一册
五岳山人尺牘(一)序至卷三 明 陳文燭 撰 明萬曆十三年刻本 一
第二五二册
五岳山人尺牘(二)卷四至卷八 明 陳文燭 撰 明萬曆十三年刻本 一
第二五三册
五岳山人尺牘(三)卷九至卷十三 明 陳文燭 撰 明萬曆十三年刻本 一
第二五四册
五岳山人尺牘(四)卷十四至卷十七 明 陳文燭 撰 明萬曆十三年刻本 一
第二五五册
思聰録 一卷 明 賀時泰 撰 明萬曆四十六年刻本 一
賀文忠公遺集 四卷 末一卷 明 賀逢聖 撰 清同治八年錦樹山房刻本 二五三
第二五六册
大司馬劉凝斎先生虚籟集 十六卷 明 劉堯誨 撰 明刻本 一
第二五七册
劉堯誨先生全集 十六卷 存七卷 明 劉堯誨 撰 清鈔本 一
第二五八册
紫园草(一)二十二卷 明 曾朝節 撰 明萬曆二十五年吴楷刻本 一
第二五九册
紫园草(二)二十二卷 明 曾朝節 撰 明萬曆二十五年吴楷刻本 一
第二六○册
易測 十卷 明 曾朝節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第二六一册
石鼓書院志 二卷 明 李安仁等 修 明萬曆刻本 一
馬忠節父子合集 不分卷 明 馬思聰 馬明衡 撰 清 劉尚文 編 
清光緒二十四年刻本 三六一
盛明百家詩一卷 一卷 明 俞憲 編 明刻本 四八五
第二六二册
遵巖先生文集(一)序至卷九 明 王慎中 撰 明嘉靖四十五年劉溱刻本 一
第二六三册
遵巖先生文集(二)卷十至卷十九 缺卷二十至卷二十一 明 王慎中 撰 
明嘉靖四十五年劉溱刻本 一
第二六四册
遵巖先生文集(三)卷二十二至卷四十一 明 王慎中 撰 
明嘉靖四十五年劉溱刻本 一
第二六五册
玩芳堂摘稿 四卷 明 王慎中 撰 明嘉靖二十九年刻本 一
第二六六册
萬文恭公摘集(一)序至卷六 明 萬士和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第二六七册
萬文恭公摘集(二)卷七至卷十二 明 萬士和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第二六八册
林子三教正宗統論(一)三十五卷 明 林兆恩 撰 明刻本 一
第二六九册
林子三教正宗統論(二)三十五卷 明 林兆恩 撰 明刻本 一
第二七○册
林子三教正宗統論(三)三十五卷 明 林兆恩 撰 明刻本 一
第二七一册
林子三教正宗統論(四)三十五卷 明 林兆恩 撰 明刻本 一
第二七二册
林子三教正宗統論(五)三十五卷 明 林兆恩 撰 明刻本 一
第二七三册
林子三教正宗統論(六)三十五卷 明 林兆恩 撰 明刻本 一
第二七四册
林子三教正宗統論(七)三十五卷 明 林兆恩 撰 明刻本 一
第二七五册
林子三教正宗統論(八)三十五卷 明 林兆恩 撰 明刻本 一
第二七六册
林子三教正宗統論(九)三十五卷 明 林兆恩 撰 明刻本 一
第二七七册
生生篇 不分卷 明 蘇濬 撰 明萬曆三十四年刻本 一
第二七八册
重鐫蘇紫溪先生易經兒説(一)序至卷二 明 蘇濬 撰 
清乾隆五十五年師檢堂活字印本 一
第二七九册
重鐫蘇紫溪先生易經兒説(二)卷三至卷四 明 蘇濬 撰
清乾隆五十五年師檢堂活字印本 一
第二八○册
重鐫蘇紫溪先生易經兒説(三)卷五至卷六 明 蘇濬 撰
清乾隆五十五年師檢堂活字印本 一
第二八一册
重鐫蘇紫溪先生易經兒説(四)卷七至卷八 明 蘇濬 撰
清乾隆五十五年師檢堂活字印本 一
第二八二册
李文節集(一)序至卷四 明 李廷機 撰 明崇禎四年跋刻本 一
第二八三册
李文節集(二)卷五至卷九 明 李廷機 撰 明崇禎四年跋刻本 一
第二八四册
李文節集(三)卷十至卷十四 明 李廷機 撰 明崇禎四年跋刻本 一
第二八五册
李文節集(四)卷十五至卷二十一 明 李廷機 撰 明崇禎四年跋刻本 一
第二八六册
李文節集(五)卷二十二至卷二十八 明 李廷機 撰 明崇禎四年跋刻本 一
第二八七册
東涯集(一)序至卷七 明 翁萬達 撰 明嘉靖刻本 一
第二八八册
東涯集(二)卷八至卷十二 明 翁萬達 撰 明嘉靖刻本 一
第二八九册
東涯集(三)卷十三至卷十七 明 翁萬達 撰 明嘉靖刻本 一
第二九○册
譚次川自訂年譜 一卷 明 譚大初 撰 明萬曆刻本 一
太史楊復所先生證學編(一)序至卷二 首一卷 明 楊起元 撰 
明萬曆四十五年余永寧刻本 九五
第二九一册
太史楊復所先生證學編(二)卷三至卷四 證學論一卷 明 楊起元 撰 
明萬曆四十五年余永寧刻本 一
第二九二册
張弘山集 四卷 明 張後覺 撰 明萬曆二十七年刻本 一
感述録 六卷 感述續録四卷 明 趙維新 撰 清道光刻本 一六五
張抱初先生印正稿 六卷 明 張信民 撰 清刻本 四八一
第二九三册
尤西川先生擬學小記 六卷 明 尤時熙 撰 清顺治三年刻本 一
重鐫兩崖集 八卷 明 朱廷立 撰 明朱之楫等刻本(卷五配鈔本) 四五九
第二九四册
鹽政志 十卷 明 朱廷立 撰 明嘉靖刻本 一
第二九五册
心書 四卷 明 張自勳 撰 清嘉慶十六年刻本 一
第二九六册
周易玩辭困學記(一)不分卷 清 張次仲 撰 清康熙八年海寧劉氏刻本 一
第二九七册
周易玩辭困學記(二)不分卷 清 張次仲 撰 清康熙八年海寧劉氏刻本 一
第二九八册
周易玩辭困學記(三)不分卷 清 張次仲 撰 清康熙八年海寧劉氏刻本 一
第二九九册
待軒詩記(一)序至卷三 清 張次仲 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一
第三○○册
待軒詩記(二)卷四至卷八 清 張次仲 撰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一
第三○一册
來雨軒存稿 四卷 清 莫晋 撰 道光二十六年刻本 一
第三○二册
蘇甘廊詩集(一)卷一至卷十五 清 杜煦 撰 清咸豐刻本 一
第三○三册
蘇甘廊詩集(二)卷十六至卷十八 文集 序至卷九 清 杜煦 撰 清咸豐刻本 一
第三○四册
蘇甘廊詩集(三)文集 卷十至卷二十 樂府二卷 清 杜煦 撰 清咸豐刻本 一
第三○五册
躬恥齋文鈔(一)序至卷七 清 宗稷辰 撰 清咸豐元年越峴山館刻本 一
第三○六册
躬恥齋文鈔(二)卷八至卷十一 清 宗稷辰 撰 清咸豐元年越峴山館刻本 一
第三○七册
躬恥齋文鈔(三)卷十二至卷十八 清 宗稷辰 撰 清咸豐元年越峴山館刻本 一
第三○八册
躬恥齋文鈔(四)卷十九至卷二十 文鈔後編六卷 清 宗稷辰 撰 
清咸豐元年越峴山館刻本 一
第三○九册
躬恥齋詩鈔(一)卷一至卷四 首一卷 清 宗稷辰 撰 清咸豐元年刻本 一
第三一○册
躬恥齋詩鈔(二)卷五至卷十 清 宗稷辰 撰 清咸豐元年刻本 一
第三一一册
躬恥齋詩鈔(三)卷十一至卷十四 詩鈔後編七卷 清 宗稷辰 撰 
清咸豐元年刻本 一
第三一二册
四書體味録殘稿 一卷 清 宗稷辰 撰 清光緒刻本 一
學耨堂文集(一)八卷 清 王崇炳 撰 清刻本 八七
第三一三册
學耨堂文集(二)詩稿九卷 詩餘二卷 清 王崇炳 撰 清刻本 一
第三一四册
謝程山集(一)卷一至卷九 首一卷 清 謝文洊 撰 清道光刻本 一
第三一五册
謝程山集(二)卷十至卷十八 附録三卷 年譜一卷 清 謝文洊 撰 清道光刻本 一
第三一六册
學庸切己録 二卷 清 谢文洊 撰 清光绪刻本 一
謝程山先生日録 三卷 清 謝文洊 著 劉承幹 校 
民國吴興劉氏刻留餘草堂叢書本 三六五
第三一七册
朱子晚年全論 八卷 清 李紱 輯 清雍正十三年刻本 一
第三一八册
陸子學譜(一)卷一至卷十二 清 李紱 編 清雍正十年無恕軒刻本 一
第三一九册
陸子學譜(二)卷十三至卷二十 清 李紱 編 清雍正十年無恕軒刻本 一
第三二○册
穆堂初稿(一)序至卷十五 清 李紱 撰 清刻本 一
第三二一册
穆堂初稿(二)卷十六至卷二十六 清 李紱 撰 清刻本 一
第三二二册
穆堂初稿(三)卷二十七至卷三十八 清 李紱 撰 清刻本 一
第三二三册
穆堂初稿(四)卷三十九至卷五十 清 李紱 撰 清刻本 一
第三二四册
穆堂别稿(一)卷一至卷十五 清 李紱 撰 清刻本 一
第三二五册
穆堂别稿(二)卷十六至卷二十六 清 李紱 撰 清刻本 一
第三二六册
穆堂别稿(三)卷二十七至卷三十六 清 李紱 撰 清刻本 一
第三二七册
穆堂别稿(四)卷三十七至卷五十 清 李紱 撰 清刻本 一
第三二八册
恥躬堂文鈔(一)序至卷八 清 彭士望 撰 清咸豐二年重刻本 一
第三二九册
恥躬堂文鈔(二)卷九至卷十 詩鈔十六卷 清 彭士望 撰 清咸豐二年重刻本 一
第三三○册
樹廬文鈔 十卷 清 彭士望 撰 清道光四年刻本 一
第三三一册
彭躬菴文鈔 六卷 清 彭士望 撰 清道光十七年刻本 一
恥躬堂文録 二卷 清 彭士望 撰 清 李祖陶 輯 
清道光十九年瑞州鳳儀書院刻國朝文録本 四六九
第三三二册
求自得之室文鈔 十二卷 清 吴嘉賓 撰 清同治五年廣州刻本 一
第三三三册
古桐書屋六種(一)清 劉熙載 撰 清刻本 一
第三三四册
古桐書屋六種(二)清 劉熙載 撰 清刻本 一
第三三五册
南畇文稿(一)序至卷七 清 彭定求 撰 清雍正四年刻本 一
第三三六册
南畇文稿(二)卷八至卷十二 清 彭定求 撰 清雍正四年刻本 一
第三三七册
南畇詩稿(一)十九卷 清 彭定求 撰 清刻本 一
第三三八册
南畇詩稿(二)十九卷 清 彭定求 撰 清刻本 一
第三三九册
芝庭先生集(一)序至卷九 清 彭啓豐 撰 清光緒二年重刻本 一
第三四○册
芝庭先生集(二)卷十至卷十八 附録一卷 清 彭啓豐 撰 清光緒二年重刻本 一
第三四一册
二林居集(一)卷一至卷十三 清 彭紹升 著 清光緒七年刻本 一
第三四二册
二林居集(二)卷十四至卷二十四 清 彭紹升 著 清光緒七年刻本 一
測海集 六卷 清 彭紹升 著 清嘉慶二十四年刻本 四○九
第三四三册
一行居集 八卷 附一卷 清 彭紹升 著 清道光五年刻本 一
第三四四册
汪子遺書 十九卷 文録十卷 二録二卷 三録三卷 詩録四卷 清 汪縉 撰 
清光緒八年刻本 一
第三四五册
施愚山先生文集(一)序至卷十一 年譜四卷 附家風述略二卷 清 施閏章 撰 
清乾隆刻本 一
第三四六册
施愚山先生文集(二)卷十二至卷二十八 清 施閏章 撰 清乾隆刻本 一
第三四七册
施愚山先生文集(三)詩集 序至卷十八 清 施閏章 撰 清乾隆刻本 一
第三四八册
施愚山先生文集(四)詩集 卷十九至卷三十六 清 施閏章 撰 清乾隆刻本 一
第三四九册
施愚山先生文集(五)詩集 卷三十七至卷五十 别集四卷 外集二卷 
清 施閏章 撰 清乾隆刻本 一
第三五○册
施愚山先生文集(六)遺集六卷 清 施閏章 撰 清乾隆刻本 一
明語林 十四卷 清 吴肅公 撰 清末方氏碧琳瑯館叢書本 一七一
第三五一册
街南文集(一)序至卷七 清 吴肅公 撰 清康熙二十八年吴承勵貞隱堂刻本 一
第三五二册
街南文集(二)卷八至卷十七 清 吴肅公 撰 清康熙二十八年吴承勵貞隱堂刻本 一
第三五三册
街南文集(三)卷十八至卷二十 補一卷 續集七卷 清 吴肅公 撰 
清康熙二十八年吴承勵貞隱堂刻本 一
第三五四册
尚志居集 八卷 補遺一卷 尚志居讀書記四卷 清 楊德亨 撰 清光緒八年刻本 一
第三五五册
迂齋學古編 四卷 清 法坤宏 撰 清乾隆三十九年海上廬寫刻本 一
二曲集(一)序至卷十二 清 李顒 撰 清嘉慶十五年皋蘭刻本 二九九
第三五六册
二曲集(二)卷十三至卷二十六 清 李顒 撰 清嘉慶十五年皋蘭刻本 一
第三五七册
豐川全集(一)序至卷九 清 王心敬 撰 清康熙五十五年二曲書院刻本 一
第三五八册
豐川全集(二)卷十至卷十九 清 王心敬 撰 清康熙五十五年二曲書院刻本 一
第三五九册
豐川全集(三)卷二十至卷二十八 清 王心敬 撰 清康熙五十五年二曲書院刻本 一
第三六○册
豐川續集(一)序至卷六 清 王心敬 撰 清乾隆十六年刻本 一
第三六一册
豐川續集(二)卷七至卷十一 清 王心敬 撰 清乾隆十六年刻本 一
第三六二册
豐川續集(三)卷十二至卷十五 清 王心敬 撰 清乾隆十六年刻本 一
第三六三册
豐川續集(四)卷十六至卷二十一 清 王心敬 撰 清乾隆十六年刻本 一
第三六四册
豐川續集(五)卷二十二至卷二十七 清 王心敬 撰 清乾隆十六年刻本 一
第三六五册
豐川續集(六)卷二十八至卷三十四 清 王心敬 撰 清乾隆十六年刻本 一
第三六六册
灃西草堂集 八卷 附録一卷 清 柏景偉 撰 一九二四年金陵思過齋刻本 一
第三六七册
劉古愚先生全書(一)二十二種 清 劉光蕡 撰 一九一八至一九二三年刻本 一
第三六八册
劉古愚先生全書(二)二十二種 清 劉光蕡 撰 一九一八至一九二三年刻本 一
第三六九册
劉古愚先生全書(三)二十二種 清 劉光蕡 撰 一九一八至一九二三年刻本 一
第三七○册
劉古愚先生全書(四)二十二種 清 劉光蕡 撰 一九一八至一九二三年刻本 一
第三七一册
劉古愚先生全書(五)二十二種 清 劉光蕡 撰 一九一八至一九二三年刻本 一
學道六書 六卷 清 張㳈 撰 清康熙三十四年刻本 四○七
第三七二册
禮山園全集(一)二十二種 清 李來章 撰 清康熙刻乾隆彙印本 一
第三七三册
禮山園全集(二)二十二種 清 李來章 撰 清康熙刻乾隆彙印本 一
第三七四册
李文清公遺書 八卷 清 李棠階 撰 清光緒八年河北道署刻本 一
第三七五册
北學編 四卷 清 魏一鼇 輯 尹會一等 續訂 清同治七年重刻本 一
王制管窺 一卷 清 耿極 撰 清光緒五年定州王氏謙德堂刻畿輔叢書本 二四五
淵穎集 四卷 清 高鐈 撰 清初刻本 三二三
第三七六册
求志山房文稿 六卷 年譜一卷 清 胡具慶 撰 一九二〇年鉛印本 一
第三七七册
甲初日記 一卷 清 胡具慶 撰 清乾隆間鈔本 一
第三七八册
庚復日記(一)一卷 清 胡具慶 撰 清乾隆間鈔本 一
第三七九册
庚復日記(二)一卷 清 胡具慶 撰 清乾隆間鈔本 一
第三八○册
庚復日記(三)一卷 清 胡具慶 撰 清乾隆間鈔本 一
第三八一册
庚復日記(四)一卷 清 胡具慶 撰 清乾隆間鈔本 一
第三八二册
五公山人集 十六卷 清 王餘佑 撰 李興祖 編 清康熙三十四年刻本 一
第三八三册
乾坤大略 十卷 補遺一卷 清 王餘佑 撰 
清光緒五年定州王氏謙德堂刻畿輔叢書本 一
聰山集(一)文三卷 清 申涵光 撰 清刻本 二七五
第三八四册
聰山集(二)詩八卷 荊園小語一卷 荊園進語一卷 附年譜一卷 清 申涵光 撰 
清刻本 一
第三八五册
永年申氏遺書(一)申端愍公文集二卷 首一卷 末一卷 詩集八卷 
聰山集三卷 明 申佳允 清 申涵光 申涵煜 申涵盼 申居鄖 申類 撰 
清光緒五年謙德堂畿輔叢書本 一
第三八六册
永年申氏遺書(二)聰山詩選八卷 荊園小語一卷 荊園進語一卷 省心短語一卷 
通鑒評語 卷一至卷二 明 申佳允 清 申涵光 申涵煜 申涵盼 申居鄖 申類 撰 
清光緒五年謙德堂畿輔叢書本 一
第三八七册
永年申氏遺書(三)通鑒評語 卷三至卷五 忠裕堂集一卷 西嚴贅語一卷 
耐俗軒新樂府一卷 申氏拾遺二卷 明 申佳允 清 申涵光 申涵煜 申涵盼 申居鄖 
申類 撰 清光緒五年謙德堂畿輔叢書本 一
留耕堂詩集 一卷 清 殷岳 撰 清光緒定州王氏謙德堂刻畿輔叢書本 五○一
第三八八册
敬恕堂文集紀年(一)序至卷二 清 耿介 撰 清康熙四十八年刻本 一
第三八九册
敬恕堂文集紀年(二)卷三至卷五 清 耿介 撰 清康熙四十八年刻本 一
第三九○册
敬恕堂文集紀年(三)卷六至卷十 清 耿介 撰 清康熙四十八年刻本 一
第三九一册
易經增注 十卷 易考一卷  明 张镜心 撰 清 张溍 编校 清刻本 一
復葊遺書 不分卷 清 楊開基 撰 清光緒十三年吉省胡宅重刻本 四七七
第三九二册
荫圃小草續鈔 二卷 清 趙亨鈐 撰 清道光二十六年刻本 一
古本大學輯解 二卷 清 楊亶驊 撰 清光緒定州王氏謙德堂刻畿輔叢書本 三四九
中庸本解 二卷 清 楊亶驊 撰 清光緒定州王氏謙德堂刻畿輔叢書本 五四七
第三九三册
敦艮齋遺書(一)序至卷十二 清 徐潤第 撰 清道光二十七年徐繼畬刻本 一
第三九四册
敦艮齋遺書(二)卷十三至卷十七 清 徐潤第 撰 清道光二十七年徐繼畬刻本 一
易經通注 四卷 清 曹本榮 撰 湖北叢書本 三三七
第三九五册
易經通注 四卷 清 曹本榮 撰 清光緒十七年刻本 一
姚江淵源録 八卷 清 黄嗣東 輯 
清光緒戊申北平鳳山學舍刻道學淵源録本 三二七
第三九六册
願學堂登高倡和詩 不分卷 清 許三禮 撰 清康熙刻本 一 
五經堂文集(一)五卷 首二卷 五經堂語録一卷 五經堂野歌一卷 附一卷 
清 范鄗鼎 撰 清康熙刻本 七三
第三九七册
五經堂文集(二)五卷 首二卷 五經堂語録一卷 五經堂野歌一卷 附一卷 
清 范鄗鼎 撰 清康熙刻本 一
第三九八册
五經堂文集 五卷 清 范鄗鼎 撰 清康熙五經堂刻本 一
第三九九册
愧庵遺著集要 五卷 清 楊甲仁 撰 清光緒三年桐城馬氏刻本 一
愧庵遺著集要 五卷 清 楊甲仁 撰 民國十年刻本 一四三
尊聞居士集(一)序至卷四 清 羅有高 撰 清光緒七年重刻本 二八五
第四○○册
尊聞居士集(二)卷五至卷八 附遺稿一卷 清 羅有高 撰 清光緒七年重刻本 一
弘道書 三卷 清 費密 撰 清光緒怡蘭堂刊本 二二七

推荐语

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作为中国人,不可不知王阳明。”阳明心学在王阳明身后数百年间长盛不衰,影响深远,留下了大量的阳明心学著述文献。
2、本书整理汇编明清时期阳明心学的传世文献,分为:浙中王门卷、江右王门卷、南中王门卷、泰州学派卷、其他王门卷,清代阳明后学文献。

采薇阁书店
文化传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