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五蕴皆空,空得连一个我都没有了?

文摘   2024-11-05 18:43   贵州  
有一天,世尊在婆罗痆斯的仙人堕处施鹿林中(即鹿野苑)。那时,世尊对五位比丘说:“你们应当知道,色(物质现象)不是我。如果色是我,那么色就不应该生病或者遭受苦恼(比如,组成人体的元素是氧、碳、氢、氮、钙等,但它们并不会生病)。
“我想要有这样的色,或者我不想要这样的色,其实都不是这样的,而是随着我们的情感和欲望而变化。因此,你们应当知道,色不是我;同样地,受(感受)、想(思维)、行(行为)、识(意识)也不是我。
“再问你们,你们觉得色是永恒不变的呢?还是无常变化的呢?”
五位比丘回答说:“大德!色是无常的。”
世尊说:“既然色是无常的,那么它就是苦的,无论是苦苦(由痛苦引起的痛苦)、坏苦(由变化引起的痛苦)、还是行苦(由生命过程本身引起的痛苦)。然而,我的声闻弟子们,你们是否执着于有一个我呢?是否认为色就是我,我有各种色,色属于我,或者我就在色中呢?”
“不是这样的,世尊!”
“你们应当知道,受、想、行、识,无论是常还是无常,也都是这样的。所有一切的色,无论是过去的、未来的、现在的,无论是内在的、外在的、粗大的、细微的,无论是优越的、低劣的、远的、近的,都是无我的。你们应当知道,要用正智去观察这些现象。
“同样地,对于受、想、行、识,无论是过去的、未来的、现在的,也都应该用正智去观察。如果我的声闻弟子们,能够观察这五蕴,知道其中没有我和我所,那么他们就能够知道世间没有能取和所取,也没有转变,只是通过自我觉悟而证得涅槃。他们的生命已经完结,梵行已经建立,所做的事情已经完成,不再受未来的生死轮回之苦。’
在说这段法的时候,五位比丘对于各种烦恼都获得了解脱,并且信奉受持这佛所说的话。
--出《佛说五蕴皆空经

名词解释

我和我所:“我”通常指的是执着于自我存在的主体,而“我所”则是指执着于属于自我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能取和我取:“能取”通常指的是我们内心的执着和贪恋,它驱使我们不断地去追求、去抓取那些我们认为对自己有益的事物。然而,这种执着往往是基于错误的认知和虚幻的“我”而产生的,因此它并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满足和幸福。

而“我取”则是指我们将某些事物或现象视为“我”的所属物,认为它们是属于“我”的,是“我”的一部分。这种执着同样会带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因为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生灭,没有永恒不变、独立存在的实体。

在修行过程中,我们需要超越这种执着和贪恋,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空无自性的,没有永恒不变、独立存在的实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烦恼和痛苦,达到内心的解脱和自在。

附:佛说五蕴皆空经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如是我闻:

一时薄伽梵,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尔时世尊,告五苾刍曰:“汝等当知,色不是我,若是我者,色不应病及受苦恼。‘我欲如是色,我不欲如是色。’既不如是,随情所欲,是故当知,色不是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复次苾刍!于汝意云何?色为是常?为是无常?”

白言:“大德!色是无常。”

佛言:“色既无常,此即是苦,或苦苦、坏苦、行苦。然我声闻多闻弟子,执有我不?色即是我,我有诸色,色属于我,我在色中不?”

“不尔!世尊!”

“应知受想行识,常与无常,亦复如是。凡所有色,若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若胜若劣、若远若近,悉皆无我。汝等当知,应以正智而善观察,如是所有受想行识,过去未来现在,悉应如前正智观察。若我声闻圣弟子众,观此五取蕴,知无有我及以我所,如是观已,即知世间,无能取所取,亦非转变,但由自悟而证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说此法时,五苾刍等,于诸烦恼,心得解脱,信受奉行。

水殿风凉
给世界以清凉,予心灵以慰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