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2024.1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作答时,请将选择题答案按要求涂写在答题卡上,其他试题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工程建造,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庄子》中讲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道也,进乎技矣”。可以说,我国古代非常注重工匠精神,形成了“尚巧工”的社会氛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都展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实现创新。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创新。我们要通过弘扬工匠精神,育劳动者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实基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中国品牌国际形象。品牌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家形象的亮丽名片。近年来,我国品牌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品牌还不多,这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提升品牌形象,要求把工匠精神融入设计、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实现产品从“重量”到“重质”的提升。通过弘扬工匠精神,让每个劳动者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进而培育众多大国工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建设品牌强国。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推动。社会对各种人才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劳动者努力进取的方向。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弘扬工匠精神,还要形成相应体制。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注意提高劳模和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为劳模和技能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宽广舞台,使他们经济上有保障、发展上有空间、社会上有地位。
弘扬工匠精神,还需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中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摘编自陈吴武《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材料二: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节选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扬工匠精神,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B.工匠精神既不是因循守旧的“匠气”,也不是盲目崇尚手工或故步自封,而是要追求完美和提质创新。
C.工匠精神需要与创新敬业精神相结合,当下勤奋于现代制造业的技术人才才是真正的“大国工匠”。
D.工匠精神,不仅仅是一种对技术卓越的追求,更是一种人生信念和生命哲学,是每个人都可以践行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已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成为“制造强国”仍充满挑战而又迫在眉睫。
B.“制造强国”与“品牌强国”相辅相成,弘扬工匠精神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推力。
C.劳动者都是工匠精神的推动者,重视职业教育,提升人才待遇是至关重要的。
D.工匠精神,既能促进我国制造业发展,又能发展中国文化,强健中国精神。
3.下列选项能够作为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诸子《管子》中记载“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将工匠列为公民。
B.每年“双十一”等购物节我国义乌小商品远销全球,低廉的价格是其最大优势。
C.宋应星虽不是工匠,但却编纂出体现我国古代工匠精神和技艺的《天工开物》。
D.来自工艺美术专业的中职生孙荣臻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逆袭上岸上海交通大学。
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新闻评论的特点。(4分)
5.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如何从各个层面有效地弘扬工匠精神?(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柴草①
茹志鹃
老寿走进屋子,又走出来,走出来又走进去,他睡不着啊!走到第八次的时候,星星已经淡下去了,鸡叫了第一遍。
老寿伫立在屋前的枣树下,①听着那炒豆似的机枪、大炮也轰轰地连成了串,天上的照明弹,一挂就是一大溜。千里淮海平原,汇集了百万大军,把敌人搓成一球一球地围了起来。捷报,捷报,又一个捷报。这样的大战,真是百世难遇啊!远道来的粮车,②像一道道流不完的长流水,成日成夜吱扭吱扭地往前送千里之外的老百姓,都在为淮海大战贡献力量,可是咱呢?……老寿想着,身上那件三层新的棉袄,烧得他前胸后背尽冒汗。
鸡啼二遍的时候,副区长老甘来了。他刚一进门,老寿都不敢认他了。才几天没见,他瘦落了形,眼窝塌下去了,腮帮子凹下去了,一脸黑茬茬的络腮胡子,围着一张干裂的嘴,裂开的血口子都发了黑。他一进门,就背靠着炕沿,坐倒在蒲垫上,说:“老寿,快帮我通知党团员、积极分子,马上来开个会。还有……你有没有热水,给我一碗。”
“有!有!”老寿连连应着,走出门去,伸手就在屋檐上,使劲拽了两把屋草,进来就填进灶膛里,点着了火。老寿在锅里添了水,又敲了四个鸡蛋。一边忙一边说道:“老甘哪,遇见啥困难了,你开口嘛!”
“啥困难?柴草!老寿,解放军打这样的大仗,粮食不用咱筹划,咱连个柴草都供不上,象话吗?”老甘说着,一边使劲地用手搓着脸,胡茬子搓得刷刷响。“土地庙拆了,土改前的那些小破屋也拆了,还有啥?啊!”是啊,还有啥呢?老寿的老伴刚去世,她心爱的小木柜子上次也支援了前线。
“别着急,咱再合计合计。”老寿把一碗滚热的汤鸡蛋端到老甘面前的矮桌上,就急急出门去通知人了。
等到老韩和其他党团员、积极分子十多个人,跟着老寿走到屋里,只见老甘背靠着炕,双手搭在匣子枪上,头歪到肩膀上睡得正香,桌上那碗汤鸡蛋已经冰凉了。
大伙儿蹑着脚,悄悄地围着那个睡着了的人,蹲下来,坐下来,开了一个哑巴会,议题是明白的:柴草。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没有说一句话,可是大家都被紧急地动员了起来:柴草。
最后,大家看着老甘睡沉了的脸,相互坚决的眼色,点点头,散了会。
老寿送大伙儿走出屋去,没再进来。他站在屋前的枣树下发起愣来。这枣树不大,可是结的小甜枣,可真没说的,土改时,老伴对分进的这三间草屋倒不怎样,可是对屋前这七棵枣树,喜得几宿都没合上眼,头年打下的枣,她只给正要去参军的儿子铁栓尝了几颗,全部都送到了部队,慰劳了解放军。
“铁栓娘,还是你想得好啊!”老寿在心里跟老伴合计着,“可不,你早就想到了慰劳解放军。”
鸡叫三遍,晨曦初露的时候,老寿已脱了棉袄,抡起斧子,“哼”的一声向枣树砍了下去,树不大,老寿哼了三下,树就倒了,枝梢上还带着几颗红透了的枣子。起早的孩子们欢叫着,一哄而上。老寿却笑得眼睛弯弯的,打量这棵树,捆捆扎扎,不过担把光景,七棵树,不过七担柴。“少是少了点儿,总比没有的强。”老寿想着,又“哼”的一声,向第二棵枣树砍了下去。当他砍到第五棵的时候,他的膀子叫人从后面抱住了。回头一看,是老甘,再一看,周围站着的,不尽是孩子,村里的一些爷们也站在那里默默地看着。老寿笑着说:“这地里的东西嘛!去了还能再长。去了枣树种梨树,咱拿枣儿换梨吃。那梨又水灵又甜,比枣强多了。”
老甘紧紧捏着老寿的膀子,眼里转着泪花,说:“将来我们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当然也有各种各样的果园。不过现在,你还是留两棵给孩子们解解馋吧!”说话时,那些参加哑巴会的,也有没有参加的,挑的挑,扛的扛,都来了。大木柜,石榴树,旧水车,洋槐树,一个老大爷带了两个孩子,抬来了一副板,老大爷挤到老甘面前说:“咱没树,我有副寿材板,可行?”
老甘没有说话,他环顾着大家,又仔细地看着一件件的东西,最后说道:“老少爷们,革命的衣食父母,你们对革命的贡献,党是不会忘记的。”
这个不算大的村落里,一天放倒了二百多棵树,于是村子成了赤膊村。老甘含着两眶热泪,从这个小小的赤膊村里,运走了一千担硬柴。第二年的春天,当百万雄师飞渡长江的时候,老寿为村里果园培育的梨树苗苗,已有筷子长了。当村里有人来看望苗苗的时候,这是老寿最高兴的事情了,眉毛一耸一耸地说:“桃三梨四,大伙儿算算看,再过四年,老甘说的那种铁牛,咱不牵它三五条回来才有鬼呢!”说着就坐在苗圃边的田埂上,抱着膝盖,乐得直摇晃身子。
注:①标题为编者自加,摘编自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鸡叫”这一细节不仅清晰地展现了故事发展的时间脉络,还表现了人物紧张激烈的矛盾心理,扣人心弦。
B.选文通过刻画老寿和老甘等人物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普通民众在革命战争洪流中的生存状态与心灵轨迹。
C.和《百合花》中新媳妇献新被一样,军民一家亲,乡亲们把旧小车、大木柜等一件件家当无私地献给了部队。
D.文中的砍柴、献柴与《百合花》中包扎所里的小插曲都以小见大,将宏大战争背景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
7.关于文中第二个语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处比喻句淡化了战争惨烈的场面,②处比喻句表现了老百姓对革命战争源源不断的支持。
B.“千里”“百万”等数词再现了对敌战争摧枯拉朽之势,与后文百万雄师飞渡长江相照应。
C.“身上那件三层新的棉袄”两句用拟人修辞,形象地表现了老寿不能为大战尽力的焦灼感。
D.老寿站在“屋前的枣树下”看似闲笔,实则为下文他筹集柴草而砍掉枣树埋下了伏笔。
8.对于砍枣树一事,老寿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意加以分析。(4分)
9.有人曾言:“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创作是理想和诗意的探寻。”请结合原文,分析本篇小说是如何体现“理想”与“诗意”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问说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已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等于己者A问焉B以资C切磋D所谓交相问E难F审问G而明H辨之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劝学》中“青,取之于蓝”的“之”用法不同。
B.就,接近、靠近、趋向,与《劝学》中“金就砺则利”的“就”意思相同。
C.所以,与《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意思不同。
D.耻,名词,耻辱,与《师说》中“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的“耻”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问与学相辅相成,问可以解决理论与实际,大的原则与小的细节等问题。
B.古代先贤不但拥有大的智慧,而且非常谦逊,也能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
C.世上大部分人自以为是,明知自己浅薄却掩盖自身过错,最终修养受损。
D.古人不耻于问,把问当作美德,可悲的是后代君子却争先恐后以问为耻。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14.本文无论是内容,还是论证方法,都类似于《师说》。试从这两方面分析本文和《师说》的相似之处。(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①
辛弃疾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②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
注:①本词大约作于公元1196年(宋宁宗庆元二年)辛弃疾落职闲居之时,写的是上饶西部的灵山风景。②龙蛇影:松树影。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群山如骏马奔驰,飞瀑直泻而下,小桥横跨在湍流之上,开篇便展现出一幅壮阔的画面。
B.“老合投闲”三句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都隐约着一份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
C.词人从自然的“风雨声中”想到国家形势,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相似。
D.词人用谢家子弟和司马相如的典故,来盛赞灵山山峰风度翩翩、巍峨亮丽的自然之美。
16.“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 , ”用最能表现农村生活环境的鸡犬之声,使田园生活画面瞬间活了起来。
(2)《琵琶行并序》中“ ”写琵琶女在正式演奏前进行了调弦试音;“ ”写了琵琶女具体的弹奏手法。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对名山胜境极其向往,“ , ”可以看出诗人已迫不及待登山的轻捷情态。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衬托出周瑜少年英俊,志得意满; ”表现了曹军惨败的情景。
(5)《声声慢》中“ , , ”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已没有“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
(6)《登高》中诗人用“ ”表现了在生活多艰、国家多难中,抱憾自己功业无成,身已衰老。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激发诗情和灵感,需要生活的体验和积累,需要把握时代的脉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作于反帝反封建斗争 A 、工农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至今都能让人感受到诗人炽热的情感、豪迈的气概。如果我们平时多关注现实,注重对生活的观察和领悟,诗情就会 B ,也就能从中提炼出抒情的主题。
诗歌需要形象。思想感情与具体形象相融合,就形成意象。( 甲 ),诗歌就会产生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在闻一多的《红烛》中,诗人通过对红烛这一核心意象的层层渲染和开掘,赋予它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和对人生的思考是通过几个意象的组合实现的。雪莱的《致云雀》以云雀为中心组成密集的意象群,表达诗人奔放的激情和坚定的理想。写作诗歌时,最好不要直接说出你想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要通过具体的形象,运用比喻、象征等方式来暗示。总之,要婉转曲折地表达才能耐咀嚼,有诗味。
诗歌富于音乐性。这种音乐性来自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乙 ),以适合所要表达的情感意蕴,否则作品就会缺少韵味。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雄奇奔放、雪莱《致云雀》的浪漫激情,与作品的韵律节奏是协调一致的。①在写作时,②韵律和节奏的安排要与情感的表达相统一。③写好后还要反复朗读,④边改边读,⑤以期理想的表达效果。
情感、意象、韵律等都要落实到语言上。诗歌的语言必须凝练、含蓄,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一首诗中,如果有一些词句能让人眼前一亮,自然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0.请仿照第二段中“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和对人生的思考是通过几个意象的组合实现的”的句式,改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适当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可改变原意。(3分)
21.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流击水的毛主席、只为耕耘的红烛、洁白的百合花、淳朴的香雪……不用时期,青春之美也自然不同。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篇记叙文,展现出你的青春之美。
要求:标题自定,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