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的人也可能生病
北大六院精神科主治医师、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成员范滕滕介绍,有一种“隐匿性”抑郁症,大众也叫做“微笑型抑郁症”或者“阳光型抑郁症”,但这些都不是医学上的说法,是有一部分患者表现出了不同于以往人们所认知的抑郁症形象,即他们并不都是愁眉苦脸、悲伤哭泣。
从外表来看,这类“微笑型抑郁”患者甚至会表现出“乐观坚强”的一面,但当与其深入接触之后,还是能察觉到这类患者确实有抑郁悲伤的体验。“个人独处的时候或者私下场合,这类抑郁症患者很难长时间保持所谓的“微笑”状态。”
图源:视觉中国
从以往的接诊经验来看,范滕滕发现这类抑郁症患者往往不太愿意把自己的悲伤倾诉给自己的朋友或者家人。其次,这部分患者通常具有较高的自尊心,不愿意主动向人求助。
“他们习惯性地用面具把自己伪装起来,可能这也是一种心理防御。”范滕滕认为,这样反而容易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患者本人很难及时得到外界帮助,进而更容易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范滕滕提醒,这种类型的抑郁症,多发生在公众人物身上,或是那些平时需要对外界展示良好形象、经常出入社交场合的人身上。
这些症状
都是危险信号
“TA生活美满顺遂,怎么可能抑郁?”女演员患病新闻的评论区,也有公众提出质疑,认为艺人的收入水平高于普通群众,情绪不佳实属“矫情”。事实上,抑郁症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是生物学因素与心理社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两种因素孰轻孰重因人而异。
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医师、抑郁症治疗中心十一病区主任赵茜介绍,抑郁不是非得有原因。抑郁症分为很多亚型,每种亚型有不同的特点,其中,隐匿性抑郁最难被发现。
图源:视觉中国
另外,抑郁症的症状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个体差异很大,但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心情低落: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和心态悲观,程度轻重不等。轻度患者会闷闷不乐、缺乏愉快感、兴趣缺失,重度患者会感到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痛不欲生。
思维障碍:患者常感觉思维变慢、脑子变空,反应慢、记不住事情。思维内容多悲观消极,严重时患者甚至出现妄想等精神类症状,比如因躯体不适而怀疑自己患有重病,也可能会出现关系妄想、贫穷妄想、被害妄想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幻觉,常为听幻觉。
意志活动减退:表现为没有意愿和动力做事。比如生活懒散,不愿社交,长时间独处,严重时不顾个人卫生,甚至不语、不动、不食。
认知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下降或学习费力,总是回忆过去不开心的事情,或者总是想些悲观的事。
躯体症状:常见症状包括睡眠障碍、呼吸不畅、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疼痛(身体任何部位)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介绍,部分抑郁症患者情绪尚可,但经常出现躯体上的不适,往往到医院神经内科、肠胃科等科室反复检查却查不出病因,从而引发更大的焦虑,不会第一时间想到去精神心理科排查病因。
图源:视觉中国
得了抑郁症,休学/辞职就好了?
很多人都陷入过一个误区:“休学/辞职了,抑郁症就好了”。
很显然,这样绝对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如果抑郁的病因来自学业或职场,那么暂停学业或辞职可能对缓解病情有好处,但在其他情况下,正常的工作和学习本身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康复方法。脱离社会活动后,抑郁症患者可能会在封闭的环境中产生“戒断反应”,既不利于病情好转,也不利于后续回归正常社交生活。
如果因治病需要暂时减少工作和学习,也可以从这2个方面逐步调整:
尝试保持社会联系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抑郁症有着重要的治愈和保护作用。脱离了工作和学习,并不意味着患者要拒绝所有的社会环境,进入封闭性独处的状态。 反而可以尝试通过其他方式获取有效的社会支持。比如尽量避免独居,和家人朋友一起居住;或是找两个自己信任的朋友或亲人,定期跟对方聊聊自己的近况;又或者利用互联网,找到可以倾诉感情的渠道。
循序渐进地调整生活
长时间脱离社会环境后,患者难免会对社会环境感到陌生和抵触。这时,不妨自己先判断一下这些感受的来源:是因为外界环境的未知导致自己感到有压力和抵触,还是自己本身缺乏精力无法应对?
如果是外界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可以尝试先接触比较熟悉的社交圈子,尝试先从事简单的工作,给自己创造一个缓冲空间。如果是自己本身缺乏精力,无法维持长时间的工作状态,也可以先参加一些社会公益兼职或较短时间的社会团体活动......
这样循序渐进地调整,可以避免因突然改变而带来的紧张性刺激,缓解情绪波动。
如何对待抑郁症患者?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抑郁症防治,这些是重点人群:
1.青少年
2024年12月2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新闻发布会上通报,我国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约2%。
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下称《工作方案》)提出: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高等院校所有学生的必修课。
2.老人
世界卫生组织(WHO)2023年的数据显示:世界上大约有2.8亿人患有抑郁症,其中包括5.7%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作为抑郁症易发人群之一的老年群体,相比青少年群体,老年抑郁症的受关注度程度较低,加之自身认知不足、病耻感及不易察觉等问题,老年抑郁症患者常处于“失语”状态。
《工作方案》提出:每年为辖区老年人开展精神健康筛查,对于经心理测评有抑郁情绪的老人提供心理咨询和及时转诊。
3.孕产妇
国家卫健委发布《工作方案》提出:将孕产期抑郁症筛查纳入常规孕检和产后访视流程中,由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或社工进行孕期和产后抑郁的筛查追踪。
4.高压职业人群
国家卫健委发布《工作方案》提出:对处于职业发展特定时期或在易引发抑郁问题的特殊岗位工作的职工,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及心理援助。
图源:视觉中国
抑郁症不是“思想病”,一味劝患者“想开点”,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待抑郁症患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他们:
1.多理解
让抑郁症患者获得尊重和正在被尝试理解的感觉很重要。他们的很多痛苦不为人知,也很难一次性表达清楚,要不断地尝试多理解他们。
2.多倾听
倾听对抑郁症患者最重要。倾听过后,我们最好不加评价、不加分析、不加指责。
3.多关心
抑郁症患者通常很脆弱,需要被关心和爱护。
4.多配合
在患者需要独处时,我们给予一些空间和自由;在患者哭泣和发泄时,我们给予陪伴,允许他在不伤害自己的限度内发泄。
图源:视觉中国
5.不盲目建议、鼓励和督促
抑郁症患者处于疾病的状态下,承受力和对外界的敏感度异于日常状态,各类微小的事情都会带给他们压力和崩溃感。不应强行带患者运动、聚会、旅行、读书及尝试各类网上查阅到的治疗方法和调整方式。
6.不指责
抑郁症患者最害怕被贴上不努力、不负责、不认真、不坚持等标签。
7.不询问原因
不要直接问“为什么大家都有压力,就你脆弱,就你生病”。抑郁症是一种病因复杂的疾病,我们无法选择自己是否要患病。
8.找专业医生进行治疗
专业的精神心理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疾病状态,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药物干预、目前最该做的和最不该做的事情等,并给出相关治疗方案。
图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