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一个一个打怪升级,这就是生活的本质
体娱
2024-09-06 09:10
美国
今日一图:
早上在厨房里边喝茶边看一本旧书,仿佛进入一个泡泡里。
人要学会寻找这样的时刻。
来美国的第52天。
A
初来美国的人,尤其是中年人,压力比年轻留学生大很多。
放弃稳定的工作和生活,出于各种不同的目标,来到完全陌生、各方面迥异的国家和环境中,从零开始安顿生活,打交道的全是非常“垂直”且“专业”领域的公司和机构——房产、宽带、通讯、银行、
保险、
车行,这些行业即使是在国内,也算是“水深”的领域,一不小心就要踩坑。
这些交道还都没法绕开,必须得靠一己之力,一个一个去面对、去学、去闯。不想学和闯的人,或者有严重社恐的人,自然就想花钱买舒服,于是催生了华人提供的“安家”服务。
这些安家顾问,因为自己跑通过一遍,为初来者再跑一遍,轻车熟路且能赚点零用钱,倒也不失一门非常态、低成本的好生意。
我来这里之前,从未听说过有安家服务,带着儿子,像个愣头青一样,就这样闯进了“兔子洞”,开启了每天“升级打怪”的历程,成为了一名
“本能的逆行者”。
落地之前,远程租房,多是通过邮件,与不同的小区物业经理进行沟通,咨询价格甚至讲价,然后与选定的一家约了Zoom看房,询问细节,挑选公寓
房
间,签好电子合同。
这件看起来很有挑战性的事,现在看来,真算是小菜一碟,因为当你双脚踩在这里,开始在新环境的生活,真正的挑战还在前面等着你呢。
其实想一想,17世纪那群布朗主义者从鳕鱼角登陆北美时,经历了多少生死和痛苦,
开启了美国的历史。
我们不过是从世界“第二大国”来到了世界“第一大国”,有点像2000年之前从老少边穷地区到了大上海,而且并不是一贫如洗,也未受任何宗教或政治迫害,只是来看世界、来学先进。唯一要付出的代价是放弃“非常便利”的懒人环境,来到一个没那么方便且需要努努力才能适应的新地方,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
就像娃他爹说的:你们就当是从成都去了昆明,重新租房,重新入学,认识新朋友,建设新环境。
B
以前读书、上班时,老师和领导们会说,树立目标最好是立一个需要稍微跳起来才够得着的,别太低也别太高,这样既不会过于放松也不至于好高鹜远导致放弃。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对的,让自己别太舒服,温水煮青蛙,最后就是丧失斗志、麻木僵化。
人到了一定时候,当你觉得日常工作和学习几乎动用不到太多理性时,也许到一个不那么舒服的环境里重建生活,可以重新构建新的自己。比如我现在,每天都觉得自己像个新生的人。
生命,又活了一遍。
赚了。
Peter Hessler说,
不要惧怕变化。
他说,
“
去一个我看上去格格不入的地方,去一个我需要作出重大调整、适应一门艰深的语言的地方,对我来说,这样的经历是值得的。”
他
的书之所以受到普遍欢迎,就是因为他对中国社会持有“陌生人视角”。
人的大脑是很精密的仪器,它生来就会被“不同”所吸引,而忽略“相同”的东西。如果你能将这些“不同”记录下来,再如果你有很好的书面表达功夫,那就很有价值了——至少,对于你的人生来说。
变化,对大脑的健康有益无害。
人类大脑有近86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有多达10000个突触,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互连网络,构成了行为和认知的基础
。
纵观人的一生,随着年龄增大,我们不断损失和再生神经元。神经产生新的连接,是神经再生的过程。我们都听过“用进废退”
这个词
,一般用在身体锻炼上。其实大脑神经元也适用于相同原理。
当我们专注于学习一个新的东西的时候,大脑会发生重要变化,包括在神经元之间建立新连接——这种现象被称为“神经可塑性”。练习得越多,这些连接就会变得越牢固。当连接加强时,信息(神经冲动)的传输速度越来越快,也更有效率。这样你就能在学习的任何事情上变得更好,如踢足球、阅读、画画等等。
我们可以将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比作森林中的小路。当你第一次在没有小径的森林中行走,一定是非常困难、非常笨拙的,因为你必须踩踏杂草、推开枯枝、砍掉树丛,才能开辟出一条还算清晰的道路。
随着你越频繁地走同一条路,这条路就会变得越好走,甚至你闭着眼也能放心穿越。
在森林边上遛狗的人
这时,你就不再需要费劲费心了,你只管走,不用再每天去清理杂草与树枝。这时,植被会重新长出来,树枝会悄悄延伸过来,道路会慢慢消失。
这与大脑中发生的情况非常相似——当你停止练习某件事时,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就会减弱,最终会被拆除或修剪。
这其实就是“刻意练习”的原理。
年轻时脑子转得很快,但为什么年龄大了之后,许多人就变得迟钝了呢?这就是“用进废退”、自我增强:你越不用脑子,脑子就越不好用;脑子越不好用,你就越不想用脑子。
而当你每天都面对新鲜的刺激甚至一点点压力时,
迫使神经元保持活跃,
大脑里的神经元会产生新的连接。
我想,这就是来到美国带给我的内在好处之一。
每天都有小小的挑战出现,让你不能安坐在家,必须想方设法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就像打地鼠一样,一个打下去,另一个又冒出来,无穷尽也。而这种挑战-应对的过程,就是刻意努力,让大脑中原本已经趴着了的神经元强制性重连的过程,要强迫自己去思考、去硬顶、去走出舒适圈、去面对!
举个例子。
昨天,原本是舒适的一天,早上跑完步,在家里洗洗涮涮,考虑一下中午吃点什么填饱肚子,下午去拜访住在附近的朋友,晚上给儿子做顿好饭。
临近中午,车子的保险经纪人突然打来电话,说我的车险被取消,因为银行拒绝兑现我付给保险公司的支票。如果要重新激活,要先多交近100美元的激活费+滞纳金+支票取消费,再重新交费。
我吓出一身冷汗,顿时感觉压力来袭,焦虑的种子又蠢蠢欲动。
接着,我就开始在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来来回回沟通。打电话给银行客服的首要问题是各种分机选择、长时间等待,然后才是和客服沟通,如果有Claim,又给转到Claim专员去……
众所周知,中国的银行客服的沟通难度很大,而和美国的银行客服就更是难上加难。儿子没开学时,这种电话都是他打,现在没有办法,必须自己硬着头皮上。打完一通电话下来,我已筋疲力尽。如果这事当天不能解决,就意味着我不能开车出去,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
好在保险经纪人对这事非常上心,不断电话沟通,把我的疑问和需求传达过去,帮我弄清楚了实情。
同时,我又试着找到了买车那家dealer的老板,他一边对我的遭遇表示吃惊,一边帮我找到一家美国人保险平台,并抽空进行了三方通话,为我重新quote了车险,将车险无缝接上了。
到下午5点左右,难题差不多解决了。当我收到我的保险单时,心里大石头落地。
焦虑的种子悄悄缩回土里,我感叹:又打掉一个小怪兽!
这就是一个中年人初到美国的常态,真不容易,但是你要相信:问题最终会解决,打怪升级过程艰辛,但结果开心,每打一次怪,你的神经元连接就加固一次。当次数多了之后,你就变成了“王者”。
C
用英语交流也是一样的道理。
许多来美国的家长,不论是为了陪读,还是访学,都是非常有勇气、能够豁出去的人。但一旦孩子上了学,自己就缩回房间,除了买菜做饭和周末游玩,几乎不出门,避开与人用英语交流。
上大学时,我们曾经到处寻找“英语角”,为的只是练练口语;有人花钱在网上找远程口语陪练,或者在机构上口语课,只想能张开嘴。
现在真的来到一个没有边界的“口语世界”了,反而要想办法回避,其间的心理活动值得玩味。
要克服这样的心理障碍,真的不容易:结结巴巴,一个词儿一个词儿往外蹦,考验的是自己的脸皮和心理素质,还考验听者的耐心和理解力。
哪怕是雅思口语7分的人,来到真实英语环境,也不一定马上能听得顺、说得溜,距离流畅交流,还隔着一个时间段。
然而这又算什么?给自己时间,不逃避,不解释,不精神内耗。一天一天地下来,就会有小小的变化。
你给自己时间,时间就给你答案。
去感受神经元发生新的连接时擦出的小小火花吧,
感受那些新鲜的刺激带来的微痛吧,
当你让大脑保持开放的状态,
心怀感激地去看周遭的人与事,
当一个“本能的逆行者”,
你会发现,自己和过去的你越来越不一样。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TUzMzExNw==&mid=2648760800&idx=1&sn=4a6c49c83352fabe14134a58dbe25ac6
跑步有毒
一个非主流的妈妈,一个非主流的媒体人,一个非主流的跑者,一个全情游荡的人
最新文章
美国高中生都在卷什么:藤校招生的10个内部“潜规则”
如果沙白换一种选择 | 108岁的“飓风奶奶”跑出生命的奇迹
中国人来美生活,为啥二话不说先上语言班?
走过一些"弯路"后,人的成长会更快
别抛下你的狗狗 |来美国前唯一的“失败”,以及我发现中韩在这方面竟“同病相怜”
在美国,我更容易过一种自省式生活
一年预算25万RMB的美国冒险:找到消失的惊喜,从童年出走到跨文化体验
我在现场 | 熊孩子想创业?中美家长都是啥反应……
"AI树洞"说,你们人类永远做不了“完美的倾听者”
砍一棵树是件天大的事?美国人为什么对每棵树都谨小慎微?
在美国上高中顺便学开车,如今变得不容易了
哪些顶流播客在影响美国大选 | 媒介现象研究
当一位美国大妈敲门来拉票
这桩令人后怕的小事,仍令我回味什么是意义
反思本国伤痛,为什么“韩江们”还能自由创作?
我为什么让孩子在上大学前“主动复读”一年?
当中国学生“空降”美国高中:你无需成为别人,非主流也是一种主流
美国高中生危机重重:脆弱的跨性别青少年急需保护
美国学校玩什么花样啊?终于能开车上学了,你又骗我说步行更好?
在美国散步
美国飓风后私人飞机参与救灾:热爱诚昂贵,爱心价更高
母子对谈 | 在美国公立高中上学两个月了:这是另一种生活方式
这家你没听说过的最成功机构,可能比耐克还牛
我的初体验:在美国开车的舒适与不适
能避开奶茶,这是我住在美国小镇上的幸运
一节美国社区大学英语课:学生讲课,老师退后
90美元一本的美国公立高中“同学录”,你买吗?
北卡亚洲节上,我陷入了对中国式集体主义的沉思
中餐和白人饭之间:中国人在国外到底要怎么吃?
飓风再袭美国,我却为家乡梨花开放而担忧
我一天中最好的“结界”
年龄焦虑是个巨大的笑话,何不体验“生活在低处”?
在美国生活要花多少钱?哪些省钱哪些费钱,“本穷”算了一笔账
“学生思维”害了许多人半生
在美国迎接秋天 Fall arrives tomorrow
周末郊区难停车:美国残疾人停车位为啥这么多?
请把你的孩子当成“陌生人”
没了“饮料自由”,人生就失败了?单调或许才是生活精髓
美国地方教育局信息透明工作:好的要宣传,坏的也告知
中年人在美国也能上大学:免费,还有助学金
那些还在工作的白发苍苍的美国老年人
没想到,到美国两个月我就“入教”了
参加美国公立高中“家长会”:美国父母也会焦虑吗?
美国公寓物业管理的“差不多文化”
贫富分化下美国穷人的活法:社会福利多,每月开车去领免费食物
还是要读点美国历史
真正的学习是自学
在美国,怎么“薅”公共图书馆“羊毛”?
孩子成长之路,就是爸妈慢慢退后的过程
一个一个打怪升级,这就是生活的本质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