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一个打怪升级,这就是生活的本质

体娱   2024-09-06 09:10   美国  
今日一图:早上在厨房里边喝茶边看一本旧书,仿佛进入一个泡泡里。人要学会寻找这样的时刻。
来美国的第52天。
A
初来美国的人,尤其是中年人,压力比年轻留学生大很多。
放弃稳定的工作和生活,出于各种不同的目标,来到完全陌生、各方面迥异的国家和环境中,从零开始安顿生活,打交道的全是非常“垂直”且“专业”领域的公司和机构——房产、宽带、通讯、银行、保险、车行,这些行业即使是在国内,也算是“水深”的领域,一不小心就要踩坑。
这些交道还都没法绕开,必须得靠一己之力,一个一个去面对、去学、去闯。不想学和闯的人,或者有严重社恐的人,自然就想花钱买舒服,于是催生了华人提供的“安家”服务。
这些安家顾问,因为自己跑通过一遍,为初来者再跑一遍,轻车熟路且能赚点零用钱,倒也不失一门非常态、低成本的好生意。
我来这里之前,从未听说过有安家服务,带着儿子,像个愣头青一样,就这样闯进了“兔子洞”,开启了每天“升级打怪”的历程,成为了一名“本能的逆行者”。
落地之前,远程租房,多是通过邮件,与不同的小区物业经理进行沟通,咨询价格甚至讲价,然后与选定的一家约了Zoom看房,询问细节,挑选公寓间,签好电子合同。
这件看起来很有挑战性的事,现在看来,真算是小菜一碟,因为当你双脚踩在这里,开始在新环境的生活,真正的挑战还在前面等着你呢。
其实想一想,17世纪那群布朗主义者从鳕鱼角登陆北美时,经历了多少生死和痛苦,开启了美国的历史。
我们不过是从世界“第二大国”来到了世界“第一大国”,有点像2000年之前从老少边穷地区到了大上海,而且并不是一贫如洗,也未受任何宗教或政治迫害,只是来看世界、来学先进。唯一要付出的代价是放弃“非常便利”的懒人环境,来到一个没那么方便且需要努努力才能适应的新地方,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
就像娃他爹说的:你们就当是从成都去了昆明,重新租房,重新入学,认识新朋友,建设新环境。
B
以前读书、上班时,老师和领导们会说,树立目标最好是立一个需要稍微跳起来才够得着的,别太低也别太高,这样既不会过于放松也不至于好高鹜远导致放弃。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对的,让自己别太舒服,温水煮青蛙,最后就是丧失斗志、麻木僵化。
人到了一定时候,当你觉得日常工作和学习几乎动用不到太多理性时,也许到一个不那么舒服的环境里重建生活,可以重新构建新的自己。比如我现在,每天都觉得自己像个新生的人。
生命,又活了一遍。
赚了。
Peter Hessler说,不要惧怕变化。
他说,去一个我看上去格格不入的地方,去一个我需要作出重大调整、适应一门艰深的语言的地方,对我来说,这样的经历是值得的。”
的书之所以受到普遍欢迎,就是因为他对中国社会持有“陌生人视角”。
人的大脑是很精密的仪器,它生来就会被“不同”所吸引,而忽略“相同”的东西。如果你能将这些“不同”记录下来,再如果你有很好的书面表达功夫,那就很有价值了——至少,对于你的人生来说。
变化,对大脑的健康有益无害。
人类大脑有近86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有多达10000个突触,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互连网络,构成了行为和认知的基础
纵观人的一生,随着年龄增大,我们不断损失和再生神经元。神经产生新的连接,是神经再生的过程。我们都听过“用进废退”这个词,一般用在身体锻炼上。其实大脑神经元也适用于相同原理。
当我们专注于学习一个新的东西的时候,大脑会发生重要变化,包括在神经元之间建立新连接——这种现象被称为“神经可塑性”。练习得越多,这些连接就会变得越牢固。当连接加强时,信息(神经冲动)的传输速度越来越快,也更有效率。这样你就能在学习的任何事情上变得更好,如踢足球、阅读、画画等等。
我们可以将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比作森林中的小路。当你第一次在没有小径的森林中行走,一定是非常困难、非常笨拙的,因为你必须踩踏杂草、推开枯枝、砍掉树丛,才能开辟出一条还算清晰的道路。随着你越频繁地走同一条路,这条路就会变得越好走,甚至你闭着眼也能放心穿越。
在森林边上遛狗的人
这时,你就不再需要费劲费心了,你只管走,不用再每天去清理杂草与树枝。这时,植被会重新长出来,树枝会悄悄延伸过来,道路会慢慢消失。
这与大脑中发生的情况非常相似——当你停止练习某件事时,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就会减弱,最终会被拆除或修剪。
这其实就是“刻意练习”的原理。
年轻时脑子转得很快,但为什么年龄大了之后,许多人就变得迟钝了呢?这就是“用进废退”、自我增强:你越不用脑子,脑子就越不好用;脑子越不好用,你就越不想用脑子。
而当你每天都面对新鲜的刺激甚至一点点压力时,迫使神经元保持活跃,大脑里的神经元会产生新的连接。
我想,这就是来到美国带给我的内在好处之一。
每天都有小小的挑战出现,让你不能安坐在家,必须想方设法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就像打地鼠一样,一个打下去,另一个又冒出来,无穷尽也。而这种挑战-应对的过程,就是刻意努力,让大脑中原本已经趴着了的神经元强制性重连的过程,要强迫自己去思考、去硬顶、去走出舒适圈、去面对!
举个例子。
昨天,原本是舒适的一天,早上跑完步,在家里洗洗涮涮,考虑一下中午吃点什么填饱肚子,下午去拜访住在附近的朋友,晚上给儿子做顿好饭。
临近中午,车子的保险经纪人突然打来电话,说我的车险被取消,因为银行拒绝兑现我付给保险公司的支票。如果要重新激活,要先多交近100美元的激活费+滞纳金+支票取消费,再重新交费。
我吓出一身冷汗,顿时感觉压力来袭,焦虑的种子又蠢蠢欲动。
接着,我就开始在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来来回回沟通。打电话给银行客服的首要问题是各种分机选择、长时间等待,然后才是和客服沟通,如果有Claim,又给转到Claim专员去……
众所周知,中国的银行客服的沟通难度很大,而和美国的银行客服就更是难上加难。儿子没开学时,这种电话都是他打,现在没有办法,必须自己硬着头皮上。打完一通电话下来,我已筋疲力尽。如果这事当天不能解决,就意味着我不能开车出去,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
好在保险经纪人对这事非常上心,不断电话沟通,把我的疑问和需求传达过去,帮我弄清楚了实情。
同时,我又试着找到了买车那家dealer的老板,他一边对我的遭遇表示吃惊,一边帮我找到一家美国人保险平台,并抽空进行了三方通话,为我重新quote了车险,将车险无缝接上了。
到下午5点左右,难题差不多解决了。当我收到我的保险单时,心里大石头落地。
焦虑的种子悄悄缩回土里,我感叹:又打掉一个小怪兽!
这就是一个中年人初到美国的常态,真不容易,但是你要相信:问题最终会解决,打怪升级过程艰辛,但结果开心,每打一次怪,你的神经元连接就加固一次。当次数多了之后,你就变成了“王者”。
C
用英语交流也是一样的道理。
许多来美国的家长,不论是为了陪读,还是访学,都是非常有勇气、能够豁出去的人。但一旦孩子上了学,自己就缩回房间,除了买菜做饭和周末游玩,几乎不出门,避开与人用英语交流。
上大学时,我们曾经到处寻找“英语角”,为的只是练练口语;有人花钱在网上找远程口语陪练,或者在机构上口语课,只想能张开嘴。
现在真的来到一个没有边界的“口语世界”了,反而要想办法回避,其间的心理活动值得玩味。
要克服这样的心理障碍,真的不容易:结结巴巴,一个词儿一个词儿往外蹦,考验的是自己的脸皮和心理素质,还考验听者的耐心和理解力。
哪怕是雅思口语7分的人,来到真实英语环境,也不一定马上能听得顺、说得溜,距离流畅交流,还隔着一个时间段。
然而这又算什么?给自己时间,不逃避,不解释,不精神内耗。一天一天地下来,就会有小小的变化。
你给自己时间,时间就给你答案。
去感受神经元发生新的连接时擦出的小小火花吧,
感受那些新鲜的刺激带来的微痛吧,
当你让大脑保持开放的状态,
心怀感激地去看周遭的人与事,
当一个“本能的逆行者”,
你会发现,自己和过去的你越来越不一样。

跑步有毒
一个非主流的妈妈,一个非主流的媒体人,一个非主流的跑者,一个全情游荡的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