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和白人饭之间:中国人在国外到底要怎么吃?

体娱   2024-09-28 11:39   美国  
今日一图:这是FBChapel Hill Public Library官方账号发的动态。说的是去年“禁书周”(BannedBokksWeek)时图书馆组织社区成员给北决策者写了250多张明信片,宣扬人民的阅读权。年会继续个活动,且规模更大,止到选举图中上方是小朋友写给北卡州州长Roy Copper的明信片:请停止禁书!没人喜欢
昨晚,一位朋友给我发来了她刚刚到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读硕的女儿做的简餐的照片:
彩虹色的大盘子上,一大片煎牛肉、一大把孢子甘蓝、少量米饭,构成了小有美感的营养图谱。
这个女孩子出国前在帝都某名校本科就读哲学专业,自己DIY申请了LSE的社会学硕士。她的独立有主见有思想,是我近年来遇到的大学生中少有的,也是我愿意谦逊地学习的。
"盐和黑胡椒,她说对于她来讲可以适用于百分之八十的饭菜。"她妈妈对我说。感觉其他中国同学都过得很“精致”,但她觉得太浪费时间了。
我深以为然。我们初到美国,每天的调味料也就是这两味。
直到后来有了车,开到亚洲超市,才有了干辣椒、花椒、蚝油之类中国人特别偏爱的重口味调料。吃得也就复杂了一些,不像前一个月前,烤箱和微波炉轮番上阵,电炉灶完全闲置,不是牛肉蘑菇卷,就是一大盘沙拉咔哧咔哧地嚼,倒也吃得开心满足。
前些天我在文章里说,疫情后我的生活改变了很多。我发现,我可以在一个季节只穿同样一两件衣服,长时间吃一样的食物,每天按同样的节奏做同一件事。然而,每一天、每一年,对我来说,又全然地不同,全然地不同。我每天都带着无比的新奇感,去发生,去感受,去观察,如同我刚来到这个世界上一样。
其实,每个人刚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未必拥有这样的能力。当一个人成熟后,确凿地有了这种能力,世界便向他全部展开,这种新奇感带给他的幸福,就不是婴儿的那种还没有思考的快乐了。
当我读到奥尔罕·帕慕克在《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中的话时,我惊了。他写道:
当时我开始发现自己是那种可以永远穿同一件衣服、吃同一种食物、一百年也不会厌烦的那种人,只要能在个人的想象世界中筑梦狂想,便已足够。

是的,当你不用再去每天考虑吃什么穿什么时,你就可以进入想象世界,任意驰骋。
美食家蔡澜说,"躺在床上才想明白,人到晚年拖垮身体最快的方式,并不是抽烟和喝酒,而是下面这两个坏习惯:首先过分节俭、不懂得享受吃喝的快乐;其次,就是消极的心态和对生活悲观的情绪。”
你会发现,这位资深吃喝名人,其实两句话都是围绕"心态"这个重点,吃喝只是借道之途,目的不是吃喝,而是"快乐"。谁说简单的吃喝不可以获得同样的快乐与积极呢?
拥有各种物质,可以带来多巴胺;但当你不再受物质的束缚,内心同样有着无比的满足感。
一个有趣的关于饮食方式的对比,发生在两个名人中间。
余世存昨天视频号上放出一条视频,讲到中国家庭中的食物浪费问题,他说"饮食一直是中国人的痛点",认为西方人吃饭简单,中国人花太多时间在饮食上纠结、折腾、超越。结果下面一边倒地谩骂和讽刺他,大喊着"民以为食天"或"西方人怎么能够理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以至于今天他不得不把这条视频删去。
同样是昨天。台湾漫画家蔡志忠的官方视频中,将他过去说过多次的观点又说了一遍:我吃饭只是为了活着。
同样是提倡极简饮食,同样不赞同五彩斑斓所谓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前者被围攻,后者被赞美。为什么?
明代洪应明《菜根谭》里说: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蔡志忠最受欢迎的"漫画中国经典系列"中,就有《菜根谭》一书,他当然读到过、也通过他的漫画来解读上面这句话。但如今76岁的他,仍然一天一个馒头而已。不是吃不起大餐盛宴,而是理解了肥辛甘都不是"真味",吃进嘴里的东西越淡越简单——只为了活着,他对人生和哲学的理解就更有空间。
作家七堇年在和鲁豫对谈时,谈到自己在成都这个美食之城,一直过着一种"寡淡的生活"——清水煮整颗西兰花。这样当她出发去别的地方或者与朋友相聚时,她对生活和环境的感受就会被成倍放大。
中国的年轻一代最糟糕的习惯,就是喜欢吃中式垃圾食品,比如火锅、冒菜、奶茶、辣条、烧烤……味蕾已被严重败坏,丧失了品味原汁原味的欲望。
老子《道德经》也说,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圣经》中,奥古斯丁表达过对吃的看法:一是要保持对吃的节制,二是通过吃,学会思考更重要的人生。
《圣经》中保罗也说,我们吃喝什么东西,没有那么多禁忌,重要的是吃这个东西能不能造就人?(“你们或吃或喝,无论做什么,都要为荣耀神而行”。“万事互相效力。凡事都可做,但并非凡事都有好处;凡事都可以行,但并非凡事都能造就人。”)
这是神学中一个古老的争论。
苏格拉底喝一桶酒而不醉,他喝酒就能够体现出一个人勇敢和节制等美德。苏轼不算"酒仙",但酒带给他率真与洒脱,"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他酒量很差,却自得自乐:"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苏轼还寄情就地取材、自创美食,在黑暗中寻找希望。
另一方面,对美式饮食认知太片面,这可能也是余世存被网暴的重要原因——你可以说中国人的饮食过于复杂,但不能说美式饮食更好。事实上,美式饮食也并不值得效仿。
美国的肥胖率连年高企,与其饮食方式不无关系。
美国疾控中心发布最新的全美各州肥胖状况数据显示,南部和中西部地区的肥胖率最高,其次是东北部和西部。
其中,西弗吉尼亚州是美国最贫穷、受教育程度最低的州之一,目前也是美国肥胖率最高的州:超过 40% 的西弗吉尼亚州人自称患有肥胖症,紧随其后的是肯塔基州。而加利福尼亚州、华盛顿州、科罗拉多州、纽约州和佛蒙特州是美国肥胖率最低的州。
为什么新教传统下的美国人,反而不好好遵循《圣经》的教导了?
我们一边学习与崇尚麦当劳的创业发家史,一边批判着快餐对营养健康的严重忽视,以及社会的快餐化。
美国社会学家、教授乔治·瑞泽尔(George Ritzer,1940-)在其代表作《社会的麦当劳化》(1993)中,将“一种快餐店的诸原则逐渐支配美国以及世界的越来越多的层面和领域的过程”称为“麦当劳化”。
效率满足了人们对于速度的追求;可预测性消弭了人们对于未知的恐惧;一致性保证了统一品质;控制则能更好地实现标准化与稳定性。这四项原则满足了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速度、追求稳定、追求一致、追求理性的需求,因而麦当劳式的标准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中风行,促成了整个社会的“麦”化。
与之反向而行的,是社会对"麦化"的警觉。
就在同一时期,1991年,巴塔哥尼亚这家《冲浪板上的公司》,进入了“撞墙期”。在当年的"黑色星期三",裁掉了20%的员工。这正是当时世界经济危机的缩影。巴塔哥尼亚的创始人Yvon将在那个性命攸关时期所领悟到的东西灌输到公司。
“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的生活过得尽量简单…开始食用食物链更底层的食物,并减少对物质商品的消费;进行高风险运动教会我一件重要的事:永远不要超出你的极限……你必须对自己坦诚,你必须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极限,量入为出地生活。一家公司越早背离自己的本质,就会越早想要坐拥一切,就会越早消亡。”
当创业者开始领悟到这一点时,他一定是遭遇了重大挫折,也反映了他成熟了。
最后,蔡志忠的聪明就在于,他只说自己怎么吃,不评价别人"痛不痛",也没人会担心他会营养不良或饿死。而且,一定不会有人说馒头不代表中国传统饮食吧,我猜。

跑步有毒
一个非主流的妈妈,一个非主流的媒体人,一个非主流的跑者,一个全情游荡的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