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楼市里有一个轰动的事件,就是央妈撒钱了。
2024年1月2日新闻,2023年12月,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净资抵押补充贷款3500亿万。
但是,这笔钱是定向的,定向投给了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工程。
追根溯源,这背后是中国住房保障体系的变化,新一轮保障房规划开启了。
01
新一轮保障住房体系,新在哪里?
结合当前的市场发展,原先的保障体系是保障性租赁住房为主要保障房,辅以门槛较高且数量较少的公租房和共有产权房。
而在新一轮的住房体系中,”保障”被突出强调,保障房的供给可能会进一步提高,范围可能会进一步扩大。除了这几年大力发展的保障房,这次房改中,配售型的地位也被大幅度抬高。
简单而言,核心内容是实施保障房和商品房“双轨制”。
也就是,有钱就买商品房,没钱就住保障房,保障房具体又分为保障型租赁住房和配售型保障房。未来,商品房、配售型保障房、配租型保障房三类的占比可能偏向均衡。
保障的是哪类人?这次政策重点保障的有两类人群:住房有困难且收入不高的工薪收入群体,以及城市需要引进的科技人员、教师、医护人员等。
新住房保障体系中,还有很关键一点:封闭式管理。
原先配售的包租房可以五年或者十年转红本,转为商品房进行自由交易。但是新政之后的配售型保障房将不再转为红本。当然,一个家庭终身住在保障房可能不太现实。
所以,我们认为这样的封闭管理,不是意味着不可退出,而是由政府端统一管理。如果未来保售房达到一定的数量,合乎条件的住户直接交易也是可能的,将交易封闭在一定的范围。简单而言就是,配售型保障房和市场化商品房分化为两个交易市场。
02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
第一个原因,自然是保障民有所居。
一线城市“天价”房价,让众多的打工人望而却步,而在新的保障体系下,买房难度将会逐步从“地狱级”降级为“简单级”。
原有的住房体系中,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在住房供给中占比过低,不能满足需求,新的住房保障体系将进一步扩大保障范围。
第二原因,我们认为也是为了维持商品房的市场稳定。换句话说,就是让部分住房回归居住属性,也让部分住宅保持投资属性。
今年,全国的房地产已经进入了供等于求甚至供过于求的局面,以上海为例,9月新政之后,新房的认购率没有出现大幅度的上升,与此同时二手房的挂牌数量持续走高,甚至连租赁住房的租金也在一路走低。
从买房、租房的个体而言,这可能是件好事,但是从整个经济的宏观层面而言,这背后隐藏的是经济的下行。保持住宅的投资属性,也就是保持部分房产的抗通货能力,以维持整体楼市市场的稳定性。
03
住房体系VS香港还是VS新加坡?
04
不如租房有话说
“民有所居”从来不是一个口号,背后是一个又一个的政策、一个又一个的保障性住房……
在以往的文章中,我们一直都很看好中国的住房保障,就比如去年我们一直有在关注的保租房、保租房REITs、金融17条等等,到如今的新一轮的住房保障体系的构建。
事实上,我国在民有所居这件事情上,真的很认真。
…往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