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极致坪效而做的超小面积、超大体量的公寓,算是新的城市垃圾吗?
楼市
房产
2024-09-29 13:03
上海
大家租房,参考的指标有很多,房间大小、租金价格、地段配套。而租金便宜的房子,问题多多,总归是住的不服舒服的。而作为正在租房或曾经租房的你,会选择多花些钱住的舒服,还是省钱为主房间大小无所谓?
大家有没有发现,动辄上千套房源的额大型租赁社区越来越多了。其中大部分还是以R4土地新建的保租房为主,品质一流,配套完善,随着市场的发展产品设计上也越来越好。并且大多数保租房社区都位于外环外,产业集中区域,作为城市居住配套的补充,还是不错的。所长也看到了很多市场化的大型租赁社区项目,说实话有些不尽人意。拿微领地的中环沪太路社区来说,1740套的房源,基本都以小户型一居室为主。虽然官方宣传面积在17-25㎡,但根据管家介绍,实际使用面积只有14㎡左右。
虽然微领地的产品定位,本来就是做大体量、小户型、价格低的产品。一眼望去,似乎居住所需要的必要设备,床、洗衣机、冰箱、衣柜全部都有,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实际上,14㎡左右的房间要放下这些也意味着空间的极致压缩,几乎都被居住设备占用,留给租客的活动空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并且作为“长租”公寓,其长租属性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象征意义上的收纳空间约等于没有,甚至对于物品多的租客,当季的衣物都收纳不下。房间小归小,价格也是真的便宜,一室户价格2500-2900元/月。位置也还不错,位处中环,地铁15分钟长寿路,镇坪路,25min静安寺,30min到南京西路。说实话,中环不到3000元的一居室,真的蛮便宜的。除了刚入社会没有房子需要过渡的年轻人,实在想不出会长期在这里居住的客群了。对于小体量的长租公寓来说,更像是区域内租赁产品的补充,独立一居室的民宅数量有限,且质量参差不齐,又不想合租。但对于超大体量的租赁社区项目来说,更像是一座小城,自给自足。公共厨房、健身房、活动室、绿化等等......都是需要运营商需要考虑的。这也是为什么所长觉得,同样都是大体量的租赁社区,大部分的保租房社区其实做的都还不错。同样的大体量房源供应,但房间面积更大,收纳区更充足,功能区划分更合理。更重要的是,公区配套也更完善,标配的厨房、健身房外,自习室、活动室、影音室、运动场、绿化面积等等都在保障着租客的居住体验。但对于像微领地的大体量项目,虽然公区配套也算齐全,健身房、公共厨房都有配备,但和其他租赁社区项目,尤其在绿化上,还是有些捉襟见肘的。
并且,不仅仅是住在“城里”的人不快乐,住在“城外”的人同样也不舒服。大体量的项目入市,对整个板块的房租甚至房价都会产生冲击。毕竟上千套的房源在那里,足以吸纳周边的大部分租赁需求了,供给增加,需求不变,区域租金自然就被打下来了。逻辑是这样的:如果附近商品房空置增加,租金上不去,意味持有成本上升,会拉低商品房的投资回报,从而打压房价。当然,还有一个冲击,周边业主要做好心理准备,就是,随着上千位的租客入住,地铁站通勤高峰期,一定会变得……更拥挤。在当今这个追求效率与利润最大化的时代,部分长租公寓运营商似乎陷入了一种畸形的竞赛——不是比谁的居住环境更舒适,而是比谁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塞进更多的房间。于是,也就有了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房间面积被不断压缩,仿佛每一寸空间都被精密计算过,只为了多出一两个床位,提高冰冷的坪效数字。这些被“精心”设计的小房间,虽然为企业赢得了可观的利润,但对于真正居住其中的租客而言,却是一场难以言喻的折磨。狭窄的空间让人连转身都显得笨拙,更不用说拥有基本的居住舒适度了。空间成了奢侈品,自然光与新鲜空气成了稀缺资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像是被囚禁在钢筋水泥的牢笼之中。于是,换租率居高不下,成了这些公寓无法回避的尴尬现实。租客们纷纷逃离,寻找着那哪怕只是一点点宽敞与自由的栖身之所。他们开始质疑,这样的居住方式,究竟是为了生活,还是仅仅为了生存?而那些只顾着追求利润的企业,或许在短期内确实收获了丰厚的回报,但长远来看,他们失去的却是租客的信任与市场的口碑。因此,我们不禁要问: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考虑一下租客的感受?毕竟,一个真正成功的长租公寓,不仅仅是一个提供住宿的地方,更是一个能够让租客感受到温暖与归属感的家。今天,不如租房并不是想和大家说租赁社区的产品不好。可以做1000套的项目,企业排出了800间房,这也意味着租客更舒适的居住环境。而本就1000套的体量,硬生生排出1500间房,压缩的不仅仅是房间面积,更是租客的居住体验。可能多排房意味着更多的收入,但同时较差的居住体验也意味着更高的换租率。在现在这个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下,唯有以租客需求为核心,打造既经济又舒适的居住环境,方能赢得市场长久的青睐与信赖。毕竟,虽然房子是租来的,但也不仅仅是四壁之内,更是心灵的港湾。…往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