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帅,十大将,这都是我军最顶级的高级将领,属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级别。但你如果仔细研究这二十人的年谱履历,你会发现这十大将位置比较尴尬,居然没有一位位居政治局委员的。反而是上将中将甚至少将里有不少政治局委员。
在我党我军,一个人的政治地位是按党内地位来决定的,比如通常政委是第一书记,而军事主官只是第二甚至第三书记。所以政委才有最后决定权,级别高于军事主官。当然,很多是军事主官兼政委,比如五大野战军,除了二野外,其他都是司令兼政委。
十大元帅,基本都当过政治局委员,甚至常委。而上将里,也有一些政治局委员,比如许世友,黄永胜,陈锡联等,中将如吴法宪,邱会作等,少将如汪东兴,李德生等。唯独没见大将们的身影,就连当年在党政军都有职务,权倾一时的罗长子罗大将,也没能进政治局,原因何在?
按常理,大将们的资历虽然低于元帅们,但绝对高于上将中将少将们,但为何却进不了政治局委员这一级别呢?
原因大概是因为政治局委员分两类人,一类是要照顾资历和山头的,元帅们基本也就代表了,比如贺帅代表二方面军,徐帅代表四方面军,五湖四海嘛。没有必要再找大将们来代表一番。毕竟政治局委员名额有限,属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副国级。
另一类是要做事的,要抓具体工作,要“壮劳力”,元帅大将们进城后是不会直接带兵的,带兵的都是如许世友,黄永胜,吴法宪,邱会作,陈锡联,李德生等上将中将少将。
战争年代,都是野司直接指挥纵队甚至师旅,也就是元帅指挥上将中将少将的格局。而大将们那时的位置比较超然,甚至尴尬,战功未必那么重要。当然粟裕靠的是战功,还有陈赓,资历和战功都有。黄克诚则应该是抢占东北的功劳,但徐海东,张云逸,王树声,肖劲光,谭政,许光达则是资历和山头平衡,罗瑞卿则是因为当时的职务以及资历。你能数出他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有多少战功吗?
所以老大们决定政治局人选时,首先想到的是政治平衡,也就是元帅们,然后想到的是具体做事的“壮劳力”,必须年富力强,经验丰富,资历没那么高,能听话的,自然就是上将中将少将们了。如此,大将们就“高不成,低不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