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促进生育,靠三瓜两枣是不行的
文化
2024-12-26 22:47
北京
各方都很关心生育,毕竟长期看人口,新生儿更是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未来。而中国是不可能开放移民的,现在的中华民族是建立在上千年各民族交流融合基础上,有共同的文化、历史,经过鸦片战争后一百多年的铁血磨炼,再由新中国成立之后耗费几代人努力才终于形成,这是国家根基,动摇不得。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终于提出了“
制定促进生育政策
”,这是首次提出“促进”生育。
关于生育政策调整,现在有非常多的负面批评,认为过去计划生育用力过猛,现在人口少了,悔不当初;亦或者质疑后来调整计划生育速度过慢,浪费了宝贵时间。
这种质疑有道理,但就像是吃了第四个馒头饱了,就觉得之前的三个馒头白吃了。
一定要明白,在中国崛起之前,全世界都认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人口多是负担,截至目前,“人口红利”仍然仅限于中国。
纵观全世界后发国家,只有中国经济腾飞伴随人口的迅速增长,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今天,已经成为与美国近乎并列的强国,而人口也从9.63亿增加到14.1亿人。
其他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只要没能控制住人口增长的,现在都陷入增长困境。包括印度、伊朗、巴基斯坦、埃及等等,毫无例外。
超过40年的就已经成了历史,所以当今很多人不知道上世纪80年代失业有多么严重,大量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导致社会治安极差,这才有了1983年持续近20年的严打。仅第一阶段就抓捕上百万人,打掉19.7万个团伙,判处死刑2.4万人,之后又进行了两阶段严打,再加上加入WTO、经济迅速增长,才有了我们今天熟悉的社会治安。
倘若那时候人口再增加一两亿人,后果就很难想象了。相比当年的就业难,现在不过是幼儿园级别,但已经搞得
人心惶惶、对未来信心动摇,要知道当年青年失业率远高于现在,而且
那时候大学招生也极少,想要通过读书延迟就业也不可能。
所以,当今活着的所有人,都是当年计划生育政策的既得利益者,有什么可抱怨的呢?难不成抱怨以后孩子少了,自己养老金怎么办?总不能啥好处都占吧,
尤其是普通老百姓,倘若没有当年极为严格的计划生育,有钱有权有势的人家能多生多少孩子?留给普通老百姓的跃升机会就少得多了。
当然,后面生育政策转向确实慢了。但政策有利就有弊,当初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就意味着必然要出现一个强大的政策利益体或者说政策惯性,想要扭转可不是一声令下就能行的。绝不能以为上面一下令,下面立刻就执行,想想看自家老板安排工作,自己就能100%贯彻吗?
从2013年开始,生育政策调整确实很慢,也出现了对人口形势的错判,这个错判有时代局限性,也有政策惯性。
2013年十八届三中到2016年“十三五”规划,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略微放开一对夫妇可生两孩政策,但基本没实质变化,属于承认既定事实。
随着中国即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从2017年十九大开始,生育政策调整重心放在了鼓励三孩上,但这种鼓励偏了,因为先得有一孩、二孩才能有三孩,政策能覆盖到的人范围极小。之后的生育政策,虽然一直说“优化”“支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等,甚至2022年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
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但实际没有落地。
中间提了一些解决新生儿下降的枝节政策,比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银发经济,比如针对未来人口下降的人力资本和人才红利,还有上面说的三孩等等,但这些政策与促进生育的关联度太低了,自然无法起到促进生育的作用,客观地说,这些政策反而延误了促进生育政策的转变和落实。
直到从
2017年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一路下降,2023年首次变成负增长,新生儿出生人数也一路下滑,从高峰的1758万到跌破千万,
预计中国在2030年到2035年就会进入高度老龄化社会,而这时候中国才刚刚进入高收入阶段。
促进生育已非常紧迫,于是
今年三中再次强调生育,两年前提出的
“
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也落地了,
10月28日印发了《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但这个文件跟2022年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政策的指导意见》内容差不多,唯一重要的新增就是“
建立生育补贴制度
”。
总算是准备给生育发钱了。但估计还是只会针对二孩,而且补贴额度不会太高。
而到了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终于首次提出“
促进生育
”。
想要扭转一个强力执行几十年的政策,难度就是这么大。
把政策演变过程简单说了下,也是为了防杠叠下甲。
虽然生育政策已经调整为“促进”,也要开始给生育发钱了。但是小镇仍然坚定认为,靠发钱根本解决不了生育问题,甚至都无法从新生儿数量上看到明显的改善。
毕竟想要生孩子,不是一个月补贴几百块就能行的,哪怕一个月发1千、2千也意义不大。孩子不是生下来添双筷子而已,养育、教育成本极高。
金钱都是次要的,关键是时间、精力以及职业发展的机遇
。
就算发生育补贴,也就是发个三年五年,顶多再加上义务教育阶段给点补贴,而且几年内大概率也就是针对二胎。
原因很简单,没钱。
钱、人民币仅仅是个财富符号,真正稀缺的是资源、物质、服务。
国家现在有更急迫需要花钱的地方,比如三农。包括事关粮食安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兜底的养老院体系、改善农村生活的基本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等等,虽然国家未来非常需要新生儿,虽然从残酷的经济角度,老人比不得新生儿。但我们是人,不是机器,倘若一个社会不能照顾好老人,这个社会还是人类社会吗?年轻一代能安心吗?
农村养老比城市更难,不仅是收入,也因为人口流失。
目前农村养老兜底体系仅仅是初具规模,针对五保户等兜底的农村养老院只有1.6万个,而2023年超过60岁的农村户籍人口超过1.2亿人。
但就算这样已经消耗了大量资金,目前农村养老院人均每月支出大概是1200元,未来还要加速覆盖;另外居民基本医保,仅去年一年就补贴近8000万人的个人付费部分,还有财政承担的部分。
再加上其他帮助脱贫、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的投入,仅农村每年就要投入几万亿,这种投入绝大多数没有经济价值,只能靠财政。
更多的支出不多说了,反正中央财政目前纯靠赤字撑着,每年地方上缴的都不够中央下发的,还得中央借钱下发。
但钱不够还不是最关键的,更关键的原因是发钱无法真正解决生育问题。
正如前面所说,生育真正损失的是时间、精力和职业发展。
生一个孩子,女性大概三年职业生涯受影响,目前全社会支持生育的环境远未建立,就算0-3岁国家发了生育补贴,而且还是全覆盖,甚至比预期的
每人每月
800元暴涨到2000元,但又能如何呢?总不能发一辈子吧,那终究还是要去工作,在就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很难下定生育决心。
小镇经常回复说:
未来20年,更急迫的不是促进生育,而是解决年轻人就业问题,只有解决好年轻人就业,才能真正促进生育。
很多主张发钱促进生育的,本质是把人当成生育机器,觉得好像给钱了就能给出孩子来。哪有这么简单啊,现在不是一百年前了,按照最基本的“需求层次理论”,现在的中国人早就过了最基础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层次,不再担心温饱和安全威胁。
现在追求的是更高层级的爱、尊重、自我实现。
虽然都说找工作不容易,但不容易的是找到自己喜欢、觉得有发展前景的工作,如果只是凑合混口饭吃,年轻人还是很容易找到的。就现在的中国随便哪个城市,只要身体健康、人不懒,找个月入三千的工作不难。
但仅仅为了温饱吗?难道不希望通过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一些自己觉得有意义、有趣的事情?
难道找一个异性,就是为了生孩子,难道不想追求更高层级的爱与尊重?更甚至是想找一个能够彼此促进的人生伴侣,帮助彼此自我实现?
光靠那点钱,有什么用?
明年1990年出生的都35岁了,80后都要基本退出生育,大多数90后、00后以及未来的新一代,有多少会为了区区一点补贴生孩子?别开玩笑了,那点钱够干啥的。
国家也不可能按照社会平均工资的50%发放补贴,而且一发就是发到死或者最起码发到最小的孩子成年。欧洲发达国家如德国都已经快被拖垮了,何况中国底子这么薄。
当然了,如果最后实在没办法了,也可以效仿德国、以色列等国家,靠终生补贴形成一个无需工作、“专职”生育的特殊群体,
只是现在还没到这一步。
这就是小镇为什么说想要促进生育,先要想办法解决年轻人就业的原因。
就业解决了,生活安心了,自然就会想生。生命本能、中国人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不是区区几年就能颠覆的。
接下来20年,太严峻了。
2022年高校毕业人数突破1000万,年轻人就业开始变得格外难,但这仅仅是刚刚开始而已。未来十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还将继续增长,一直到2038年才达到顶峰,
之后几年还会继续维持上千万的毕业人数。
也就是说未来20年,高校毕业生都会一直在千万人以上,顶峰甚至达到1500万人。
国家想要发展,肯定要尽可能普及高等教育,注意高等教育不仅仅是大学,还包括大专等职业教育,未来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就业非常受限制。
现在还可以干纯体力活,比如快递分拣、力工,但是5年、10年、20年后,还有这种纯体力活吗?
千万不要小瞧了中国的发展速度。就拿种地来说,现在种地也很有技术含量,购买专业服务已极为普遍。
前些年才刚刚开始的农业无人机,这两年都“卷”上天了,2018年打农药一亩大概12元,今年已经降到4元了,有的甚至更低,未来还要继续降。这种大工业生产迅猛降低科技产品成本,从而实现规模推广,才是中国这几年农业连连增收的关键。
回到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毕业人数连年增长,学历档次也直线提升,目前博士增长速度要高于本科、硕士。就以专业博士为例,2017年全国招收2700余人,到2022年已经达到2.46万人,5年8倍,还在迅速增长。
接受过大学教育,别管学校好还是差,眼界终究打开了,现在网络又这么发达,虽然现实中面对就业压力很大,但内心真的没有理想吗?
恰恰相反,小镇倒觉得,越年轻的越有理想,越想追求生命的意义,而不是循规蹈矩。
所以,要想促进生育,关键不是生育补贴的三瓜两枣,关键还是在三点:
最根本的,一定要打赢科技和产业竞争,打破一切封锁和遏制,一定要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
还要像《
中国房地产的未来是美国,不是日本
》谈到的,
推进中国式的“住房郊区化”
,开发更多的卫星城、新区、中心城市郊区,让成活成本降下来,生活品质提高,只有生活幸福了才愿意生育下一代。
美国式的“住房郊区化”当然不适合中国,但是大点的城市都有新区,不妨去看看。再不然可以看看长三江,从上海海岸线一路向西,东西三百余公里、南北两百余公里,数万平方公里的城市带,
这不就是中国式的“住房郊区化”?
低人口密度的高品质大平层,要比美国的独栋木房子更适合中国。
而比直接补贴生育更重要的,还是要把
社会保障
提上去,这就是小镇已经说了一年多的,要尽快从投资物转向为投资人,不要继续在意短期的经济波动了,人是等不了的。
其他文章推荐
■
在理想与现实的摩擦中,决策思路重新调整
■
经济到底怎么了?何时才能走出低谷?
■
中国房地产的未来是美国,不是日本
■
第十次集采,怎么争议这么大?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备用:大树乡谈2022、大树乡谈2023
大树乡谈
讲逻辑,说人话,有意思。让我们一起穿越时代迷雾、共同成长至少20年。
最新文章
促进生育,靠三瓜两枣是不行的
学习不是照抄,要进行中国式改造
第十次集采,怎么争议这么大?
医疗行业浪费太严重了
中国房地产的未来是美国,不是日本
读书比死还可怕,这才是帝国面临的困境
变乱交织,未来去向何方?
重磅推出|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家战略与政策前沿研修班”首期招生开启
农民需要利益代言人
400元的新农合是全世界最好的保险
分蛋糕、做蛋糕,到底哪个更有利于分配?
必须想办法拉动劳动密集型就业
能不能赦免贪官?
对熊孩子,哄是没用的,得打
统计口径确实应该修改,但关键还是得治本
宁可浪费,绝不错过
各种“家”太多了,能不能谦虚点
关键的政策短板,需要尽快补齐
光赚钱不干活,那就把钱吐出来
个人养老金为何出台?适合谁?
西式“女权”,是邪路,更是死路
从来没有救世主,要靠自己
加入CPTPP的难点是劳工标准吗?
芯片是美国的命根子,放弃幻想准备战斗
信息茧房好像破了
造谣传谣的“国贼”,能不能消停点?
不是政权倒台,而是“亡国”
叙利亚这“烂摊子”,与我们无关
有些苦难,来自于认知
【重磅会议】下定决心,打开自我束缚
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利益在哪里
中国没有兑现入世承诺?胡说八道
“慕洋犬们”急了
争取实现第二次入世,借力倒逼国内改革
进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万丈深渊
不要在垃圾堆里找黄金
被忽悠瘸了,后果很严重
还是不碰是非了,好好谈有价值的
既是冲冠一怒为红颜,也是为了跳出火坑
两百年了,还是不长记性
有权不用,过期作废
有种谎言,叫只说部分事实
甩锅讹诈、讳疾忌医,只会让“毒祸”越来越重
最惠国待遇早已名存实亡
拿着双重标准勾结围攻,太无耻
大国没那么脆弱
欧美掉进了“发达国家陷阱”
关税就是目的,理由无所谓
一项备受重视的关键工作,为何落地如此难?
最大的威胁不是动荡,而是延续旧思维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