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作为最古老的文学作品,千百年来一直是文学艺术的重要题材。文旅产业兴起以来,更是重要的资源。近年来它在旅游业的爆发,是其价值的再一次发现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科技发展,文创勃兴,构成了神怪纷纷归来的“背景板”。
相关链接:昆仑山不是神话
牧青行摄
近日参加中央电视台在新昌“文旅经济盛典”录制,负责“创新科技+”主题的发布并与入选案例的代表互动,其中一个案例是位于新昌十九峰的“山海经奇英雄之路”。
入选此次盛典“创新融合+”样板案例的还有“黑悟空带火山西·临沂古建游”。今年8月20日,游戏《黑神话·悟空》横空出世,不仅在游戏领域创造了中国传奇,而且带火了山西特别是临沂的旅游。
在十大案例中,与神话相关的占有两个。
去年,中央电视台播放过纪录片《山海经奇》,这部作品根据神话故事《山海经》,讲述华夏初始阶段的传说史诗,引发了文旅“山海经热”。
去年,刀郎推出专辑《山歌寥哉》,其中《罗刹海市》取材于《聊斋志异》,“寥哉”就是“聊斋”。淄博在经历烧烤热之后,又因《罗刹海市》引发关注,正在修缮的蒲松龄故居,加快工程进度,开门纳客,网友戏称其“被迫提前营业”。
去年,湖北郧西县推出虚拟数字人牛郎织女。“郧西七夕”是国家级非遗,也是当地发展文旅产业的特色,如今,虚拟数字人已经成为旅游新的帮手,在民宿集群“牛庄”、“织女村”总有他们的身影,甚至成为这个县各个行业对外招商引资代言人。
这次路过杭州,偶然得知当地的文史学者、作家新近出了本书《何方妖怪·点石斋画报志怪图谱》,半夜数钱的钱妖、偷夜明珠的巨鳖、用颜色示吉凶的青蛙神,这些杭州传说中的“妖物”引起了业界特别是杭州读者的兴趣。在这个产生过《白蛇传》故事的地方,又“发掘”出新的神怪故事,增强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神话作为最古老的文学作品,千百年来一直是文学艺术的重要题材。文旅产业兴起以来,更是重要的资源。近年来它在旅游业的爆发,是其价值的再一次发现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科技发展,文创勃兴,构成了神怪纷纷归来的“背景板”。
01
神话的优势在于:
神话是故事中的故事。神话是各民族文化的“原型”,这种来自远古的集体无意识,反应了我们这个民族比较稳定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方式。作为文学艺术的母题,后来的各种故事,都带有它的基因,都在它的子系统中。神话的故事范式,特别是它的情节、角色和情感表达,也影响到今天文旅产业的故事内容和讲故事的方式。
神话是科技中的科技。神话不仅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领路人,也是后世科技的“师傅”。以《山海经》为代表的神话,反应了大荒时代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探索,特别是对天地山川、风雨雷电、粮食及各类草木物种的解释,显示了上古时期在农业、畜牧、水利、车船等方面的最高水平。唐代以前,《山海经》一直被视为具有实用价值的地理书、科技书。到了明清时期,把《山海经》定位为虚构的志怪小说。近代以来,《山海经》被视为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当前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无疑是神话重生的关键力量,从夜游项目“山海经奇英雄之路”,到“黑悟空带火山西·临沂古建游”,莫不如此。
神话是创意中的创意。神话是先民的创意产品,也是今天各地发展文旅产业使用的IP。如果说先民是在混沌思维中完成了创意过程,今天则是自觉地按照创意的方法、按照文创的规律,让产品兼具实用与审美,衔接传统与时尚,让消费者受到艺术很潮、科技很炫、体验很酷,能感受到生活很美好。
02
当前神话活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神话的生活化。进入文旅场景的神话,既有超常风景又有寻常风景,既有“天命人”又有普通人。在目前大众文化与大众旅游的交汇中,拂去尘封的神话,唤醒历史意识和审美想象力,用远古的故事和人物赋能当下生活。
虚拟的现实化。在神话艺术虚构与技术虚拟共同发力下形成的文旅产品,既是想象中的山海,又是身历其境的山海。当前数字技术尤其虚拟技术的应用,使得文旅产品穿行于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以艺术感与科技感构成的张力,吸引了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群。
熟悉的陌生化。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提出“给平常的事物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俄国文艺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要把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变得不寻常,也就是“见人之常见,言人之未言”。今天的文旅产业也需要通过此种力法增加新鲜感,从而有了一个个新发现的宝藏景点、宝藏城市和宝藏乡村。
03
历史上神话有过几次爆发期:
神话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发展中,尤其是在民间文学、儿童文学中,不绝如缕,但是,其地位起起落落。值得关注的是,历史上神话有过几次爆发期:
——神话是中国文化“童话”。它反应了洪荒时期先民的认识和应对世界的方式。在先秦理性思潮中,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这只表明他不迷信,但并不排斥神话故事,经他整理并用作教材的《诗经》,其中就有后稷、盘庚、汉水女神等神话人物。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更是一个个神话人物长廊。
——六朝是神话“血脉觉醒”时代。在这个文学自觉的时代,志怪的《搜神记》与志人的《世说新语》代表了小说的繁荣,二者并肩为当时小说繁荣的高峰。曹植的《洛神赋》和依据他的作品顾恺之创作的《洛神赋图》,又相继成为抒情赋与人物画的高峰。
——五四新文化运动迎来“诸神复活”。晚清以后,中国思想文化开始转型,神话又活跃起来,并且对海外,特别是产生影响。据日本妖怪画家水森茂统计,日本妖怪有80%来自中国。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神话与俗文学、民间文化一起受到重视,胡适、鲁迅等纷纷加入研究。这个时期,参照西方神话学方法,形成了中国神话学,著名作家、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任文化部部长茅盾,是中国神话学“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于此可见,在文化大转型时期,特别是在生活化、大众化的审美思潮抬头的时候,在需要召唤整个社会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时候,各种神话人物就会如约而至。
原题:旅游“新搜神记”
作者:孙若风
来源:孙若风微信公众号
编辑:田沂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原出处。
马牧青简介
文化学人,旅游资深专家;
北京青蓝文旅规划设计院院长;
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总规划师;
中国旅游景区协会智库专家;
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特聘专家;
乡村旅居倡导者与践行者,市场定位“倒行逆施”法和旅游规划“四点论”倡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