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学生是乌鸦

教育   2024-07-09 00:02   江苏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很高,瓶口又小,里边的水不多,它喝不着。


怎么办呢?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它想出办法来了。


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衔来,放到瓶子里,瓶子的水渐渐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


伊索寓言中《乌鸦喝水》的故事,流传很广,几乎横扫整个世界。


那只濒临渴死的乌鸦,将小石头一个个放入瓶中,终于喝到清甜的水,保住了性命。这个故事的寓意在于阐述——需求是创造发明之母。


但我突然有一个联想,假如我们的学生是乌鸦,我们老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纵观现在的教师队伍,可能有这样一些类型。


第一种是灌输式


老师特别负责任,早早的“备好课”,想好了办法。在乌鸦还没口渴的时候,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个手搬起瓶子,一个手捏住乌鸦的脑袋,开始灌水。


而且是“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的灌水,可怜的乌鸦,眼睛里、耳朵里、鼻子里都是水,就像一个水鬼。


最可气的是,这种老师不仅灌输,还要不断地反馈,看看乌鸦究竟喝得怎么样了。结果乌鸦得了“喝水恐惧症”,一见到水就害怕。


第二种是诱导式


老师有头脑,有想法,会循循善诱地诱导乌鸦:乌鸦,我告诉你,过一会你就会口渴的……


怎么样,你现在口渴了吧?难道你还没口渴吗?你怎么能不口渴呢?要知道喝了这种金水,将来是可以飞进清华园去,飞到未名湖里去的。


等到乌鸦真的感觉到口渴了,老师终于撕开画皮,说,“好的,乌鸦,来吧,我喂你喝水。”嘴里还要嘀咕,“谁让我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人,我不喂谁喂?”


第三种是启发式


这些老师们往往属于身先士卒型,先做战前动员:乌鸦们,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喝到眼前这瓶子里的水,当然会有很多困难,但我无限相信同学们的潜力。面包会有的,水也是一定能喝到的。


《取水歌》,我们预备唱:“喝了咱的水,上下通气不咳嗽;喝了咱的水,滋阴壮阳嘴不臭;喝了咱的水,一人敢走青杀口;喝了这个水,见了皇帝不磕头……”


这样一唱,乌鸦更是口干舌燥,说,“老师,能不能不唱了,我口渴,想喝水。”


但老师的火候拿捏得非常到位,这时候他还不出手。


夫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绝对是他们的操作大纲和行动指南。


等到乌鸦“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尽显,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全出”,渴得奄奄一息时,老师终于跳出来:“同学们,看好了,老师是怎么做的。”


于是,老师很优雅的把一个一个小石子丢入瓶子里去。


中间老师还要停下来,问,“同学们,现在你们看看,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如果我们再投石子,结果还会怎么样呢?”后来,乌鸦终于喝到水了。


后来的后来,老师把瓶子里的石子全部倒掉,又弄来了半瓶子水,说,“同学们,你们自己再试试看?”


乌鸦一个一个石子往里丢,丢到最后,水终于漫出来了,可乌鸦仰天大笑,兴味索然,一滴水也没有喝。


第四种是体验式


老师们一般都高深莫测,躲在眼镜后面的眼睛贼亮贼亮的。他们决不动手,只做智力上的提供者。


一般的指令是,“孩子们,你把那些小石子投入瓶子里,看看会怎么样?”


乌鸦开始投了,一个,一个,水渐渐地涨起来了,乌鸦的脸上有了笑容,终于喝到了水。


可乌鸦一点也不觉得自己的过程伟大,只觉得老师伟大,什么都在老师的掌握之中,一切都在老师的眼镜片之后。


老师这个时候,悠闲地出场,让乌鸦们交流,他们的体验,她们的感触,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情感啊,态度啊,价值观啊,有了哪些更新和变化。


第五种是探究式


老师先帮乌鸦界定了他现在确实很渴,很想喝水,但又实在够不着。


然后,老师让乌鸦弄清喝水的障碍是什么,再一步步解决。


乌鸦开始想了,之所以喝不到水,是因为瓶口太小,自己的脑袋太大,头不能伸进去喝水。


之所以要伸进去,是因为瓶子里的水太少了。


乌鸦开始探究,能不能把瓶子的口弄大,用石头砸,不大可能,危险性太高。


能不能把自己的脑袋弄小,这个成本又太大。


能不能把瓶子抱着喝,也不行,那样喝水的是人,人家是乌鸦嘛。


能不能把水倒下来喝,也不行,水只会渗到沙子里去。


最后,只剩下一个问题,能不能把水平面抬高。乌鸦先向瓶子里投羽毛,丢树叶,发现它们全浮起来了,原来它们都太轻了。


乌鸦于是想投重一点的,于是选中一块大石子,好容易搬过去才发现,它像自己的脑袋一样大,也不能投进去。


后来,乌鸦明白了,只投小石子,一个,一个的,投进去,荡起一圈一圈的涟漪,乌鸦的心里也是心潮澎湃,终于水平面抬高了,乌鸦通过自己的探究解决了喝水问题。


乌鸦喝到了水,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乌鸦还发现自己喝到的水是甜的。


第六种是合作探究式


老师前面的预热和第五种没有什么两样,只是让乌鸦们合作探究。


当乌鸦们找到方法之后,他们,你丢一颗小石头,我丢一颗小石头,一会儿工夫水就满了。然后,互相谦让,喝起了水来,享受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探究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谋划了性格和人生,就算失败了,也会收获友谊和眼泪。


人就是这样慢慢的成长起来的,而教育的本意不就是成长?


一直很欣赏结构主义的一句话,世界不是由物构成的,而是由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构成的。


探究是对事物关系的研究和解析,合作本身又是新关系的建立,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过程。


这样看来,乌鸦喝水,又岂止在水?


王开东
偶尔针砭教育,偶尔建设学科,偶尔戏说历史,偶尔吐槽现实……绝不偶尔的是——永远保持原创,做教育的盗火者,纵火者,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