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合胞病毒全景综述

学术   2024-11-11 19:39   北京  





▲撰写组作者探讨全景综述核心内容


病原学研究与变异监测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有包膜、非节段的负链RNA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分为A和B两个亚型;基因组编码11种蛋白质,其中融合蛋白F和附着蛋白G是关键的膜表面糖蛋白。G蛋白变异较大用于基因变异研究;目前,RSV A亚型有22个基因型,RSV B亚型有37个基因型,其中ON1和BA9已成为全球流行的优势基因型。F蛋白在A、B亚型间以及亚型内较为保守,但在一些抗原表位会发生氨基酸位点的变异,有些可能会导致免疫原性发生变化或产生免疫逃逸,对单克隆抗体、疫苗和药物等防治产品的研发、上市使用等构成挑战。因此,对F蛋白,尤其是其重要抗原表位的持续变异监测研究至关重要。


图:RSV基因组


病毒复制

RSV通过吸附与融合入侵宿主细胞,并在胞质中形成包涵体结构来执行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在胞膜附近完成组装后,通过出芽或胞间连接等方式实现病毒的体内传播;机体细胞也会在整个病毒生命周期中通过多种限制性因子来进行直接或间接的阻断和干预。在与机体的对抗过程中,HRSV可作为干扰素的不良诱导剂,同时诱导Th2样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升高,引发气道炎症和高反应性。总的来说,机体对RSV的免疫反应是一把双刃剑,虽抗病毒但失调亦可致病。


疾病负担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能够感染全年龄段人群,在年幼儿童和老年人中疾病负担尤其沉重。早产儿及有基础病的儿童和成人均更容易发展成RSV重症感染,有基础病的年轻成人与无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感染RSV后住院风险相当。由于成人感染RSV后疾病进展较慢、临床实践中检测不足以及临床样本和检测方法的差异,成年人RSV疾病负担常常被低估。新冠大流行期间,在各种公共卫生措施的影响下,人群RSV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疾病负担、季节性和病例的年龄分布发生一定变化,而后逐渐恢复。


RSV感染后并发症

RSV感染不仅引起呼吸系统受损,可影响多个器官,导致各种并发症。在呼吸系统并发症方面,可以引起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肺不张。此外,RSV感染还可影响心血管系统,造成心肌损伤和心力衰竭等。RSV感染在成人、老年人和免疫系统受损人群中的主要并发症包括肺炎、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充血性心力衰竭加重、哮喘加重和低氧血症。部分患者可出现皮疹、免疫功能低下等。


治疗

目前,RSV感染的治疗主要以对症和支持性治疗为主,包括补液、氧疗、呼吸支持及营养等。已经获批用于预防和治疗RSV感染的药物共有3种,分别是Palivizumab、Nirsevimab和Ribavirin。此外,一些新型且前景广阔的抗RSV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根据其抑制RSV感染的机制,目前主流的抗RSV药物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F蛋白拮抗剂,可抑制RSV F蛋白与宿主细胞的结合;另一类是RSV多聚酶抑制剂,可抑制RSV的复制。下表列出了已获批和正在临床开发中的抗RSV药物。


表1 已获批和正在进行临床开发的抗RSV药物



预防用免疫制品研发进展及应用策略

RSV预防用免疫制品的研发近年来发展迅速。应用于婴幼儿的长效预防用单克隆抗体已在包括中国在内的部分地区获批上市使用;应用于老年人群和孕妇的疫苗也在全球部分地区获批使用。长效单抗主要适用于即将进入或出生在第一个RSV流行季的新生儿和婴儿;针对孕妇的疫苗主要适用于妊娠32至36周的孕妇,以预防RSV引起的6月龄以内婴儿严重下呼吸道感染,长效单抗和孕妇RSV疫苗一般情况下择一接种;针对老年人群的疫苗主要适用于75岁及以上老年人以及60至74岁之间患有慢性基础疾病或其他增加RSV感染重症发生风险的人群。截至2024年6月,尚有40余种RSV预防用免疫制品应用多种研发路径开展临床试验,有望在未来进一步补充RSV免疫制品应用种类。


作|者|介|绍

         冯录召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主要为传染病流行病学、群医学。主持科技部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重点项目、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项目。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科普奖励1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Lancet,BMJ,Lancet Public Health,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130余篇学术论文。主编/副主编教材、著作、科普书籍5部。现任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病原体感染防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WHO新型流感疫苗全方位价值评估咨询组专家、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首批成员、第一届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标准委员会传染病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旅行卫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疫苗与健康分会会长、北京预防医学会副会长等。

         任丽丽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副所长。北京协和医学院 长聘副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道疾病病原组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分中心主任,克里斯托弗·梅里埃实验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主要为呼吸道感染病原组及致病机制研究。主持承担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等。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5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含共同)在Lancet、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和Cell Host & Microbe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入选科睿唯安2022和2023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研究成果入选 “中国2020年度生命科学十大进展”等,兼任中华预防医学会生物信息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华预防医学会生物安全分会副主任委员等。

         刘恩梅         

医学博士/哲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重庆市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英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负责人、重庆市研究生导师建设团队负责人。长期致力于儿童呼吸感染性疾病、过敏性疾病临床及防治研究。牵头制定2020年版《国际儿童COVID-19管理快速建议指南》、2008年版、2013年版、2021年版《中国儿童慢性咳嗽诊治指南》。先后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病毒组专项各1项,参与“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国家卫计委行业专项研究,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在J Allergy Clin Immunol,Clin Infect Dis,J Infect Dis,J Virol等权威期刊。

         张燕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麻疹室主任;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国家麻疹风疹参比实验室主任;传染病溯源预警与智能决策全国重点实验室 PI,国家卫生健康委学病毒和病毒病重点实验室 PI。主要从事呼吸道传染病监测、病毒学和免疫预防相关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世界卫生组织等科研课题多项,在国内外共发表中英文文章三百余篇;牵头/参加制定行业/团体标准/技术指南/监测方案/专家共识等10余项;参编著作3本;荣获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等的8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兼任第一届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标准委员会传染病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疫苗行业协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分子诊断学分会常务委员等。

         李有         

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双聘教授/英国爱丁堡大学荣誉学者,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传染病流行病学,主要包括传染病流行病学与传播动力学研究、全球健康等。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世界卫生组织、惠康基金会专项课题及医药企业横向科研课题。以第一/通讯作者在Lancet,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Lancet Global Health,Eurosurveillance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科研论著多篇,共计发表SCI论文60余篇。现担任世界卫生组织儿童肺炎与腹泻管理指南编写专家组成员、第一届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标准委员会传染病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Journal of Global Health编委、Scientific Reports编委,担任Lancet,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Nature Communication等期刊特邀审稿专家。

         谢正德         

医学博士,研究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市儿科研究所感染与病毒研究室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童危重感染诊治”创新单元主任。合作获得全人源RSV单克隆抗体,并实现成果转化;合作完成我国部分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的谱系特征和重要呼吸道病毒(RSV,AdV和PIV等)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合作发现hFcRn是多个B族肠道病毒的通用脱衣壳受体。组织编写《EB病毒实验室诊断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和《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诊断和治疗原则专家共识》,助力提升EBV相关疾病诊治水平。荣获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含并列)发表论文共200余篇,其中SCI论文80余篇,包括Cell、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mBio、EID、EMI等杂志。现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科感染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临床病毒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感染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呼吸感染协作组副组长、全国儿童EB病毒协作组副组长、EBV基础与临床研究会副会长、国家健康科普专家等。

END


供稿|RSV全景综述编写组

编辑|倪婧

审核|季媛媛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全文

CMJ1887
中华医学会会刊,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半月刊,开放获取,SCI收录,2023年影响因子(IF):7.5,Q1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