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江阴长泾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 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满分详解

文摘   2024-11-08 22:51   山东  

2024年秋学期期中检测

高二语文试卷

命题人:          复核人: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区域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本是就其理想人格“君子”发论,后世论者一般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孔子所说的“文”,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有人认为仍然是指形式表现的质朴无文;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表现形式的质朴无文,是由内容的质朴所决定的。“彬彬”,或谓“文质相半之貌”,或谓“文质备也”,或谓“美盛”之义,文质彬彬,即文质并茂。尽管后人释有歧义,但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就是强调文质统一,则无疑义。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就统一性而论,必有其质,方有其文,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矛盾性而言,文可以反作用于质,而对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传统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有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文”被看作人为外加的甚至是扭曲本然的虚假饰物,他们要求去文就质。这一极端化的“文质”说,影响远不及儒家传统文论的“文质”统一说。汉代的扬雄继承和发扬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他在《法言》中说,“实无华则野,华无实则贾,华实副则礼”,认为只有“华”“实”相副,才能体现君子风范,文质彬彬合乎礼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重文轻质的倾向,特别是六朝的文学创作,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六朝人把“文质”概念引入文学领域,文与质基本上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且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刘勰还把“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看作是推动文学创作发展的内在基本因素,因而从理论上努力概括“质文化变”的历史潮流和审美规律,以期文艺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使中国古代文学自觉的时代终于到来。

唐人魏征在《隋书·文学论传》中指出文质二者的特点以及在文学中的不同表现:“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若能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他所称“文质”,总括了南北二地文学风格和风尚爱好的不同,强调取长补短,以达“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

宋明道学家多重质轻文,主张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道胜而文不难自至。

清代的“文质”观念,多在前人的基础上沿袭和发展。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云:“文以质立,质资文宣。”“质”是本,是体;“文”是象,是用。“质近内而文近外,质可生文而文不能生质”。但是“文”也不是“质”的简单形式,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质资文宣”,就是“质”待“文”现的意思。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沿袭。由于“文”与“质”作为文艺创作的两大要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其中包括时代风尚、地方风尚、文体特征和个人风格等,这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丰富和发展。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如桐城派主将方苞在《杨千木文稿序》中指出:“文者,生于心而称其质之大小厚薄以出者也。”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言公》中甚至认为:“文可以明道,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工也。”

总之,中国古代“文质”理论的深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艺术辩证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

(摘编自陶东风《文质论》)

材料二:

孔子说“文胜质”之为“史”,实由史典礼“陈其数”而“失其义”而来。春秋时史以礼官身份主持礼,大都按原有礼的仪式进行,要在仪式上陈礼数,但因礼仪已不再表现原有的“义”,有其仪而无其义,于是有了社会对史官言而不诚、行而无实的印象,如《礼记·郊特牲》说:“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尽管这责任不都在史官,但他们的身份为“史”,人们也就将他们这种“陈其数”而“失其义”的行为谓之为“史”了。

春秋时将作为社会规范的伦理道德与礼仪赋予了人格本质与外现的关系属性:礼之“义”即伦理道德被视为“质”;礼之仪、即礼义的行为表现在文饰意义层面被视作“文”。《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曰:“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动作有文”,即以外在的符合礼之义的施舍、进退、周旋、容止、作事、德行、声气、言语为内涵。《韩非子·解老》亦谓:“事有礼而礼有文;礼者,义之文也。”礼既为外在的“文”,故人既有仁义道德,又在施舍、进退、周旋、容止、作事、德行、声气、言语诸方面合于礼仪,便是“文质彬彬”;如果心有仁义道德,行为不合礼仪规范,便是“质胜文”;如果心无仁义道德,仅行为符合礼仪规范,便被认为“文胜质”。“文胜质”和史家为礼“陈其数”而“失其义”一样,都是行而无实,故也被视之如“史”。

(摘编自赵辉《文胜质则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强调文质统一,但人们对他所说的“文”和“质”有不同的理解。

B.汉代扬雄继承和发扬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用“华”喻“文”,“实”喻“质”,强调“华”“实”相副。

C.六朝的文学创作突出“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宋明道学家则认为有了“质”,“文”自易至。

D.清代王夫之与方苞、章学诚等清代古文家的“文质”观多是对前人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以道家、墨家和法家为代表的先秦诸子百家都重“质”轻“文”,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

B.六朝的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因刘勰看重“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而得到了健康发展。

C.“文胜质则史”的“史”源自春秋时的史官,这与他们主持的礼有“仪”而无“义”有很大关系。

D.《左传》中的“动作有文”表明君子的行为要符合“礼”,与《韩非子》强调的“文质彬彬”不同。

3.下列诗论文句中,最能体现“文质彬彬”的一项是(3分)( )

A.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钟嵘《诗品序》)

B.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与元九书》)

C.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郑板桥《题画》画竹题记)

D.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人间词话》)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

5.刘勰《文心雕龙》有言:“夫立文之道,惟字与义。”作家柳青说:“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写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谈一谈在文学创作中应如何体现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苍苍

徐则臣

从五斗渠到大渠之间,浩浩荡荡地生着一片芦苇。在村庄方圆几里内,那是最为高大茂盛的芦苇。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长出了第一棵,什么时候又蔓延了这么一大片。父亲小时候到田里捡麦穗,遇上了几十年都罕见的大冰雹,就是躲在那片芦苇荡里。父亲说,谁会想到中午出门时还艳阳高照,傍晚就降下了满天鸡蛋大的冰雹呢。他把柳条编的小篮子顶在头上,捡了一个下午的麦穗撒落一地,篮子被砸坏了,他只好钻进芦苇丛,把自己裹在里面使劲地摇动芦苇,用枝叶扫荡出一块安宁的空间。几十年后父亲说,起风了,大风把芦苇荡卷起来,像煮沸的开水,发出鬼哭一样的呜咽声。若干年后,我七岁,一个人在黑夜里经过那片芦苇荡两次。

我记不起来父亲出去干什么了,只有我和姐姐在家。母亲一个人在田里。我和姐姐把晚饭做好后,等母亲回来。天很晚了,通常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吃晚饭了,周围的邻居也早早收工,无数条炊烟飘摇在低矮的屋顶上。可是母亲还没回来。我和姐姐都急了。小时候我十分依赖母亲,一天见不到心里就发慌。每次母亲出门回来迟了,我都要站在家门口张望,直到她走进巷口我才安心。如果出远门,比如去外婆家,更不得了,走之前我要问清楚什么时候回来,到了母亲回家的那个傍晚,我会一个人沿着母亲回家的路一直走到村头,扶着那棵歪脖子小树向前望去。

姐姐让我再等等,她问过前面小四子的妈了,说母亲正在赶活儿,趁着有点月亮干完了就算了。母亲还让带来话,叫我们先吃,不等她。可是我等不下去,我要去湖地里找,我坐在锅灶旁感到一阵阵干冷,我想,母亲一定也很冷,我要把她找回来。其实那会儿刚入秋,可我的赤脚在鞋子里直冒冷汗。姐姐问我害不害怕,我说不怕。姐姐说那你一个人去吧,我把猪给喂了。我拿了母亲的一件衣服出了门。

从家到母亲干活的田地大约四里路,先过后河的一座桥,再穿过平旷的打麦场,上了五斗渠直往北走,一直走下去,向右拐就到了。但是我从来没在晚上一个人去过。真正的一个人,过了后河桥连一个人影都没看到。出村的时候一点不害怕,满脑子里都是尽快找到母亲。我一路飞奔上了打麦场。村庄在我身后,狗叫和小孩的啼哭也在身后,听起来极不真切,像是跑进了另一个世界,然后我听见了自己的脚步声,在打麦场上产生了更巨大的回声,好像有许多人随我一起跑,我出哪只脚,他们也出哪只脚。最可怕的莫过于只听见自己的声音。我停下来,看清了七岁时的那个夜晚。它比我想象的要黑,月光是那个夜晚的同谋,暧昧的光亮只能增添旷野的恐怖。周围的树木和草堆黑殿默地排列成一个圈,我站的地方仿佛是世界的中心。树木和草堆板着黑脸,在风中摇头晃脑,我意识到这个夜晚风很大。我继续往前走,抱紧了母亲的衣服。

真正的恐惧和我相遇在五斗渠上,我终于面对了那片芦苇荡。我得说,真是像海,它是一片桀骜不驯的翻腾的巨浪。风也许并不像我当时认为的那么猛烈,只是田野过于平坦辽阔,风可以像旗帜一样从远处卷来,而那片芦苇又过于惹眼,它是野外唯一的一堵墙。风必须经过它。于是我看见从第一棵开始,风拉弯了所有芦苇的腰,大风水一般地漫过它们,使之起伏具有了水一样的柔韧的表情、浪一样痛苦的姿势。弯下又挺起,涌过去又退回来。恐惧终于降临,我把自己送到了一头奔腾的巨兽跟前,听到它在黑夜里粗重又狂乱的呼吸,像一片森林突然倒下,像整座山峰缓缓裂开。

因为一片芦苇,大风得以在我七岁的夜晚存活。我听见了风的声音,杂乱,深不可测。如果有人告诉我,黑暗里藏着十万魔鬼,我信。芦苇的声音比芦苇本身更像魔鬼。我后悔出门过于轻率,因为恐惧而发抖,刚刚满怀的焦急和寻母的使命感被大风一扫而空。我不能半途而废,我对姐姐说了,我不害怕,我一定要把母亲找回来。我把衣服缠在手上,贴着远离芦苇的路的那一边磕磕绊绊地跑。跑几步就停了下来,也就是从那次起我知道,恐惧时不能跑,越跑越害怕。我努力放轻脚步走,坚持忍着不回头看。身旁的一大片庄稼像缓缓起伏的海,我听到风声、芦苇声、庄稼声和我的心跳声,感觉自己是走在梦里,整个身心失去控制似的摇摆不定。

那大概是我有记忆以来走的最长的一段路,好像怎么也走不完。当时我什么都想到了,包括死。

而且有关死想得最多,没有排除任何一种我所知道的死法。我想,如果我死了,母亲该到哪里找我呀。我没有死,走到大渠上的老柳树下我停下来,我还活着,一屁股坐到地上,衣服被汗溺透,牙咬得两腮生疼。

我没找到母亲,她从另一条路回家了。而我又从原路返回,同样是一身冷汗。我想,走过了黑夜里的芦苇荡,任何恐怖的东西对我来说都无所谓了。但是当我走进村庄,看到第一户人家门缝里透出来的灯光时,还是忍不住哭了,一直哭到家里。母亲站在门口远远地问是不是我,我一声不吭,进了门就爬上了床。那个晚上我始终没说一句话,晚饭也没吃就睡了。夜间我的梦里长满了无边无际的芦苇和风,浩浩荡荡的黑夜之声贯穿了整个梦境。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我”小时候很依赖、担心母亲,每次母亲出门回来晚了,“我”都会到家门口甚至村头去张望。

B. 母亲在地里干活很晚没回来,姐弟俩都很着急,但姐姐要喂猪,便叫“我”独自去找妈妈。

C. “我”七岁时的一个夜晚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大风席卷芦苇荡的恐怖,后悔自己出门找妈妈。

D. 以儿童视角写儿时的寻母经历,“我”感悟到走过黑夜里的芦苇荡,不再害怕任何恐怖的东西。

7. 关于文中第一自然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交代生活环境,展现故事背景,为下文讲述“我”儿时一个人在黑夜里两次经过那片芦苇荡作铺垫。

B. “中午”与“傍晚”对比,突出时间之短;“艳阳高照”与“鸡蛋大的冰雹”对比,突出天气变化之大。

C. “像煮沸的开水,发出鬼哭一样的呜咽声”用比喻、比拟等修辞,表现风中芦苇荡给孩童造成的恐惧。

D. 父亲小时候遇到几十年都罕见的大冰雹时躲进芦苇荡,用篮子保护头,反衬“我”小时候的胆小怕事。

8. 文章为何说“那大概是我有记忆以来走的最长的一段路”?4分)

9. 本文标题“蒹葭苍苍”也可改为“寻母记”,请问哪个标题更好?请简要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齐顷公,桓公之子孙也,地广民众,兵强国富,又得霸者之余尊,骄蹇怠傲,未尝肯出会同诸侯,乃兴师伐鲁,反败卫师于新筑。轻小嫚大之行甚。俄而晋、鲁往聘,以使者戏。二国怒,归求党与助,得卫及曹,四国相辅,期战于鞍,大败齐师,获齐顷公,斩逢丑父。于是戄然大恐赖逢丑父之欺奔逃得归吊死问疾,七年不饮酒,不食肉,金石丝竹之声,远妇女之色,出会与盟,卑下诸侯。国家内得行义,声问震乎诸侯。

(节选自《说苑·敬慎》)

材料二:

六年春,晋使郤克于齐,齐使夫人帷中而观之。郤克上,夫人笑之。郤克曰:“不是报,不复涉河!”归,请伐齐,晋侯弗许。齐使至晋,郤克执齐使者四人河内,杀之。十年春,齐伐鲁、卫。鲁、卫大夫如晋请师,皆郤克。晋使郤克以车八百乘为中军将,士燮将上军,栾书将下军,以救鲁、卫,伐齐。六月癸酉,陈于鞍。逢丑父为齐顷公右。顷公曰:“驰之,破晋军会食。”射伤郤克,流血至履。克欲还入壁,其御曰:“我始入,再伤,不敢言疾,恐惧士卒,愿子忍之。”遂复战。战,齐急,丑父恐齐侯得,乃易处,顷公为右,车絓于木而止。晋小将韩厥伏齐侯车前,曰:“寡君使臣救鲁、卫。”戏之。丑父使顷公下取饮,因得亡,脱去,入其军。晋郤克欲杀丑父,丑父曰:“代君死而见僇,后人臣无忠其君者矣。”克舍之,丑父遂得亡归齐。于是晋军追齐至马陵。齐侯请宝器谢,不听,必得笑克者。对曰:“子以义伐而以暴为后,其可乎?”于是乃许,令反鲁、卫之侵地。十一年,晋初置六卿,赏鞍之功。齐顷公晋,欲尊王晋景公,晋景公不敢受,乃归。归而顷公弛苑囿,薄赋敛,振孤问疾,虚积聚以救民,民亦大说。厚礼诸侯。竟顷公卒,百姓附,诸侯不犯。

(节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于是戄然A大恐BC逢丑父之欺D奔逃E得归F吊死G问疾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外金石丝竹之声”与“而外树怨于诸侯”(《谏逐客书》)两句中的“外”字含义不同。

B“如晋请师,皆因郤克”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两句中的“因”字含义相同。

C“请以宝器谢”与“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六国论》)两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

D“齐顷公朝晋”与“欲辟土地,朝秦楚”(《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朝”字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联军与齐国在鞍地会战,最终击败了齐军,齐顷公回国后,放低姿态结交诸侯,在国内施行仁义,他的声望震动了诸侯。

B.郤克受伤后想退回营垒,他战车的驭手已两次负伤,但担心使士卒恐惧,仍坚持作战,在驭手的鼓励下,郤克忍痛继续战斗。

C.由于战车被树绊住,齐顷公被晋国围困,丑父趁机与齐顷公交换位置,顷公借下车取水的机会逃脱,回到了齐军阵中。

D.齐国战败后,齐顷公一反之前作风,生活节俭,关心百姓,礼待诸侯,这使得百姓归附,一直到他死,诸侯没有侵犯齐国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轻小嫚大之行甚。俄而晋、鲁往聘,以使者戏。

2)薄赋敛,振孤问疾,虚积聚以救民,民亦大说。

14.请简要概括四国联军与齐国爆发战争的原因。(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摸鱼儿

刘辰翁

正何须、阳关肠断,吴姬苦劝人酒。中年怀抱萦萦处,看取伴烟和柳。柳摇首。笑飞到家山,已是酴醾后。留连话旧。同溪上儿童,颇曾见我,有此故人否。

相逢地,还忆今宵三韭,青山只了迎候。东风自送归帆去,吹得乱红沾袖。暮云皱。听杜宇高高,啼向无何有。江花垂手。任春色重来,江花更好,难可少年又。

【注】刘辰翁,南宋爱国词人,南宋灭亡后,隐居不仕。酴醾:即荼蘼,春末夏初开花,花开时意味着春天的结束。三韭:泛指蔬菜。杜宇:即杜鹃鸟,鸣声凄厉,好像在劝说行人“不如归去”。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何须”三句与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表达的情感相近。

B.词人人到中年,内心有无数情感缠绕交织,如同弥漫着烟雾的柳丝一般难以分清。

C.酴醾是寄托情感的重要意象,在酴醿花开之后回到家乡,表达出词人的庆幸之情。

D.下阕采用拟人的手法,写青山迎候,东风送行,故意将花瓣吹得沾满人的衣袖。

16.这首词深沉蕴藉,不言伤,却处处含“伤”,本词中含有哪些“伤”?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后汉书·陈王列传》有“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的句子,这句话和《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2)顾老师在课堂上跟同学们分享了一句诗:“当我想当一个诗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诗。”并提醒同学们,诗人是从《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获得灵感的。

3)班级举行成语接龙比赛,小丘查资料后发现,“同仇敌忾”这个成语源自《诗经·秦风·无衣》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全体一致地抱着对敌人仇恨、愤怒的情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在巴黎奥运会的舞台上,多项中国前沿科技成果的应用,使全世界的观众得以观赏到   A   的奥运比赛。乒乓球赛场,球台上自带芯片的可变灯光系统,为比赛营造独特氛围;小轮车赛场,完美定格精彩瞬间的“子弹时间”技术,让转播有了科幻效果;足球赛场,结合肢体追踪技术的足球芯片,使裁判可以公正判罚……各种各样的中国科技频频出镜,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届奥运会,中国射击队共获523铜,取得了射击项目在历届奥运会上的最好参赛成绩,我国自主研发的射击同步测试系统可谓   B   

奥运会成为展示中国科技的一个窗口。云转播技术使奥运直播信号传向全世界,智能监控使大家的安全得到保障,多画面静止技术使赛事分析更快捷,人工智能为运动员提供更好的辅助训练……从云上直播到智能安防,( ① ),中国科技企业不仅为赛事高效运行提供保障,也拓宽了企业自身发展的道路。奥运赛场既是前沿科技的绝佳竞技场,( ② )。巴黎奥组委的认可、国际市场的关注,都彰显了中国科技企业的实力与潜力。

科技力量助推奥林匹克运动会   C   1964年,东京奥运会首次通过卫星实现全球实况转播;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首次使用互联网转播体育赛事;2008年,由于北京奥运会广泛应用高清摄像、无线通信、网络传输,使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赛体验……百余年来,奥林匹克运动与新科技紧密相连,每一次跨越都伴随着科技创新的步伐,新技术的应用助推奥林匹克运动阔步向前,更好地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

科技与体育双向奔赴,助力奥运会释放更加迷人的魅力。

18.请简要分析文中第一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4分)

19.下列句子中的“窗口”与文中加点的“窗口”,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里的超市是人们了解市场信息的窗口。B.他站在窗口,望着花园中盛开的鲜花。

C.打开的窗口多,导致电脑运行速度变慢。D.中美两国迎来了关系改善的窗口期。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A:               ;  B:                 ;  C:                        ;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近期,“China Travel”成为国内外视频平台上的热门标签,吸引了不少外国游客和博主进入中国,用他们的视角向世界介绍中国,展示中国风貌。据统计,仅在TikTok上,关于中国旅行的词条观看量就高达七亿。

“China Travel”的爆火中不难看出,世界正迫切地希望了解一个全面真实的中国,而中国也以一个更开放、包容的姿态去迎接这份热情。

上述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在接下这波巨大的流量时,作为青年学子,我们能做些什么?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年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检测答案

1.A(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孔子所说的‘文’,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有人认为仍然是指形式表现的质朴无文;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表现形式的质朴无文,是由内容的质朴所决定的”可知,人们只对“质”有不同的理解。)

2.C(A选项,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有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可知,不是所有先秦诸子百家都重“质”轻“文”,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B选项,“六朝的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因刘勰看重‘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而得到了健康发展”错,刘勰重视“文质”辩证统一关系是六朝的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得到健康发展的原因之一,不是唯一原因。D选项,依据材料二第二段“‘动作有文’,即以外在的符合礼之义的施舍……言语为内涵”和“礼既为外在的‘文’,故人既有仁义道德,又在施舍……言语诸方面合于礼仪,便是‘文质彬彬’”可知,二者观点相同。)

3.B(A选项是对诗歌创作手法的表述。B选项是对诗歌内容与形式的特点和关系的表述。C选项是对诗歌意趣特点的表述。D选项是强调内容的重要作用,属于重质轻文的观点。)

4.①文章整体是总分总结构。开头引用《论语》,提出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的探讨。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按时间顺序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文”“质”关系的演变及特点。最后总结全文,强调中国古代“文质论”在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②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以酌情给分)

5.①文学创作要重质(内容):文学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洞悉生活本质,要言之有物,表达真实的情感体验。②文学创作要重文(形式):文学创作要追求文学性和艺术审美价值,进行艺术形式创新,多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③文学创作要文质兼备(内容和形式对立统一):要看到内容的决定性作用,也要看到形式对内容的积极意义。要用内容引领形式,要用形式丰富内容表现,把艺术创造力和人民需求结合起来。

(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6. A(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B.“便叫‘我’独自去找妈妈”错,原文写的是“我要去湖地里找”“我要把她找回来”“姐姐问我害不害怕,我说不怕,姐姐说那你一个人去吧”,可见,是“我”主动要去找妈妈的。C.“后悔自己出门找妈妈”错,原文说的是“我后悔出门过于轻率”。D.“感悟到走过黑夜里的芦苇荡,不再害怕任何恐怖的东西”错,原文说的是“我想,走过了黑夜里的芦苇荡,任何恐怖的东西对我来说都无所谓了。但是当我走进村庄……还是忍不住哭了,一直哭到家里”,可见不是不害怕而是敢于面对。)

7. 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内容和作用的能力。D.“反衬‘我’小时候的胆小怕事”错,从全文来看,主要是渲染大风席卷芦苇荡的恐怖气氛,为下文写“我”七岁时一个人晚上两次经过那片芦苇荡的特殊经历作铺垫。选项曲解文意。)

8. ①“最长一段路”指的是“我”在五斗渠上经过芦苇荡的那条乡间小路;②其实这段路本身并不长,只是七岁的“我”夜晚走过如巨兽般的芦苇荡时一路担惊受怕,才感觉是“最长的一段路”;③这句话是对“我”儿时一段独特经历的感叹。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给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能力。

一般来说,回答这类问题要从表层意思、深层意思和言外意思几个角度思考。

①从表层看,“最长的一段路”指的是“我”在五斗渠上经过芦苇荡的那条乡间小路,“真正的恐惧和我相遇在五斗渠上,我终于面对了那片芦苇荡……芦苇的声音比芦苇本身更像魔鬼……我听到风声、芦苇声、庄稼声和我的心跳声,感觉自己是走在梦里,整个身心失去控制似的摇摆不定”,那段经历让人刻骨铭心;

②“大概是”“有记忆以来”表明,其实这段路本身并不长,只是当年七岁的“我”还太小,经历不多,“好像怎么也走不完。当时我什么都想到了,包括死”,感觉漫长根源是内心的煎熬,在夜晚走过如巨兽般的芦苇荡时一路担惊受怕,才感觉是“最长的一段路”;

③这句话是如今回过头对当时独特经历的一种感叹,表明对之记忆深刻,那段经历影响深远,意味悠长。

9. 1)“蒹葭苍苍”更好。理由如下:①蒹葭,古代指的就是芦苇;苍苍,形容茂盛的样子。以“蒹葭苍苍”为题,符合文中描写的芦苇荡的实情。②“蒹葭苍苍”揭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交代了所描写的主要对象。③“蒹葭苍苍”出自《诗经》,有着浓郁的文化意蕴,以此为题可以增强作品的诗情画意,提升作品的品味。

2)“寻母记”更好。理由如下:①本文是一篇以儿童视角写的回忆性散文,以“寻母记”为题,与“我”七岁时的一个晚上去田里找妈妈的故事内容相吻合。②作为记叙性散文,其主要情节都与“寻母”(“找妈妈”)有关,包括起因、过程和结果等环节。③以“寻母记”为题,更有乡土气息和生活味道,更接地气,因而更受读者欢迎。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以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标题意蕴的能力。

本题为探究性质的题目,可以畅所欲言、自圆其说,只要真正读懂了作品,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言之成理即可。

1)“蒹葭苍苍”更好。①蒹葭,古代指的就是芦苇;文章中写芦苇荡“芦苇荡……像海”“风拉弯了所有芦苇的腰,大风水一般地漫过它们,使之起伏具有了水一样的柔韧的表情、浪一样痛苦的姿势”,而苍苍,形容茂盛的样子。以“蒹葭苍苍”为题,符合文中描写的芦苇荡的实情;

②文章主要内容与情感就是在苍苍蒹葭里展开的,其中细腻生动地描写了芦苇,“它是一片桀骜不驯的翻腾的巨浪……起伏具有了水一样的柔韧的表情、浪一样痛苦的姿势……”,“蒹葭苍苍”揭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交代了所描写的主要对象;

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句出自《诗经》,读来脍炙人口,有着浓郁的文化意蕴,以此为题可以增强作品的诗情画意,从而提升作品的品味,并使作品韵味悠长。

2)“寻母记”更好。①本文是一篇以第一人生“我”——一个七岁儿童视角,写的回忆性散文,记述的是“我”七岁时的一个晚上,独自去田里找妈妈,以“寻母记”为题,题目与文章主体内容相吻合,且浑然一体;

②本文为记叙性散文,开篇交代和故事背景相关的蒹葭,其后讲述故事:很晚了母亲因赶活未回家,“我”不能忍受母亲不在的时光,也是担心母亲,于是独自寻找母亲;路上走过芦苇荡,有了人生惊心动魄的经历;最终没能寻得母亲,回家时母亲已归家。故事的起因、过程和结果等环节都和“寻母”有关;

③寻找母亲应该是每一个孩子都经历过的事情,而生命的成长过程大都和母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寻母记”为题,更接近生命本身,更接近质朴的现实生活,更有乡土气息和生活味道,更接地气,读来油然而生亲切之感,因而更受读者欢迎。

10.BDF【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要从整体把握语段,抓住人物对象,分析句子结构,注意断句常见的切入点。“慢然大恐”是心理变化,“逢丑父”是人名,“赖逢丑父之欺”前省略主语“齐顷公”,结果是“奔逃得归”,故应在B、D、F处分别断开。

1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和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两个“因”词义不同,第一个是“通过”,第二个是“趁机”。

12.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C项“丑父趁机与齐顷公交换位置”错误,文中齐顷公和丑父在被晋国围困前就交换了位置,并非被困后。

13.(1)他轻视小国又傲视大国的行为非常过分。不久,晋国与鲁国前来访问,齐顷公拿使者开玩笑。

[关键词“轻”(轻视)“嫚”(倨傲)、“聘”(遣使访问)、“戏”(开玩笑;嘲弄)各1分]

2)减轻赋税,赈济孤寡,慰问病者,拿出国家积蓄来解救人民,人民也十分高兴。[关键词“薄”(减轻)、“振”(同“赈”,救济)、“虚”(使空虚,即拿出)各1分,句意1分]

14.①齐顷公骄横傲慢,轻小欺大,曾经攻打过鲁国和卫国。②晋、鲁两国使者在齐国遭到戏弄,郤克出使齐国也受到侮辱。③齐国攻打鲁、卫,鲁、卫向晋国求救。

(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意思相近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的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题干要求找出“四国联军与齐国爆发战争的原因”,结合两则材料相关内容,从齐国国君的做法和四国联军同盟的组成两方面分析,整理概括即为答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齐顷公是齐桓公的子孙,齐国土地广阔,百姓众多,军队强大,国家富有,又有桓公称霸时遗留下的威势,齐顷公骄横乖戾、怠惰傲慢,从不肯外出与诸侯会盟,后来起兵讨伐鲁国,回程又在新筑打败卫国的军队。他轻视小国又傲视大国的行为非常过分。不久,晋国与鲁国前来访问,齐顷公拿使者开玩笑。晋、鲁二国(使者)大怒,回国寻求盟友帮助,得到卫、曹两国支持,四国携手同盟,相约与齐国在鞍地会战,狠狠地击败齐国的军队,抓获齐顷公,砍伤逢丑父。这时齐顷公才大为震惊和害怕,他依靠逢丑父欺骗敌军,才得逃脱回国,吊唁死者慰问病者,七年不饮酒,不吃肉,摒除声乐,远离女色,外出拜会并与诸侯结盟,放低姿态结交诸侯。在国内施行仁义,他的声望震动了诸侯。

材料二:

六年春,晋国派郤克出使齐国,齐顷公让其母坐在帷幕中观看。郤克走上台阶,夫人笑话他。郤克说:“不报此辱,发誓不再渡过黄河!”回国后,请求晋君讨伐齐国,晋君不答应。齐国使者至晋国,郤克在河内捉住齐国使者四人,全部杀死。十年春,齐国征伐鲁国、卫国。鲁、卫二国大夫到晋国请兵,都是通过郤克。晋国派郤克率领八百辆战车做中军将,士燮率领上军,栾书率领下军,来援救鲁、卫,讨伐齐国。六月癸酉日,在鞍地列阵对峙。逢丑父做齐顷公的车右武士。顷公说:“冲上去,击破晋军后庆功会餐。”齐国射伤郤克,血流到鞋上。郤克想退回营垒,他战车的驭手说:“我从进入战斗后,已两次负伤,我不敢说疼痛,担心士卒因此恐惧,愿您忍痛继续战斗。”于是郤克又投入战斗。战斗进行中,齐军危急,逢丑父怕齐顷公被活捉,就与他交换了位置,顷公假装车右武士,战车绊在树上停止。晋国小将韩厥拜伏在齐顷公战车之前,说:“我们晋君派我来救援鲁、卫。”这样嘲笑顷公。丑父装成顷公,让装成车右武士的顷公下车取水来喝,顷公借此得以逃脱回齐军阵中。晋国的郤克要杀丑父,丑父说:“我想代替国君死却被你们杀掉,以后为人臣子的就不会有忠于君主的了。”郤克就放了他,丑父于是能逃归齐军。这时晋军追赶齐军直到马陵。齐顷公请求用宝器谢罪,郤克不答应,一定要得到耻笑自己的人。齐人回答说:“您是以正义之师讨伐齐国,却以暴虐无礼来结束,怎么可以呢?”于是郤克答应了他们,让齐国归还侵占的鲁、卫二国的领土。十一年,晋国开始设置六卿,奖赏鞍地之战的有功人员。齐顷公朝见晋景公,想要尊晋景公为王,晋景公不敢接受,齐顷公便回到齐国。齐顷公回国后,废弃猎苑,减轻赋税,赈济孤寡,慰问病者,拿出国家积蓄来解救人民,人民也十分高兴。对诸侯则厚礼相待。直到顷公去世,百姓归附,诸侯没有侵犯齐国的。

15.C(“表达出词人的庆幸之情”错误,“已是酴醾后”表明归家较晚,含有惆怅和伤感的情绪,而非庆幸之情。)

16.离别之伤。词人离开吴地,吴姬苦苦劝人喝酒,离别让人肝肠寸断。物是人非之伤。词人中年归家,溪上儿童不能确定是否相识,情绪伤感。亡国之伤。杜鹃鸟高唱,南宋已灭亡,词人心中有亡国之痛。时光易逝之伤。春色可以重来,但时光一去不复返,词人内心深处有无限的惆怅与感慨。

(每点2分,任答三点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者酌情给分)

17.(1)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2)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3)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每空1分)

18①运用排比。1分)②句式整齐,论述有气势。1分)③从不同方面强调中国科技对巴黎奥运会的巨大影响,展现我国科技实力。2分)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排比句式的作用。解题时,首先要了解排比句式本身句式整齐和增强语势的作用,其次要结合文段内容具体来谈。

19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意义的能力。原文和A项中“窗口”都是喻指反映情况的渠道、途径、地方。B项指一般的窗户,C项指计算机界面,D项指短暂的、有限的机遇期。故选A项。

20A精彩绝伦   B功不可没  C与时俱进

(每空1分,共3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有其他答案,合理的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通过后面内容可知,是在形容赛事精彩,故可填“精彩绝伦”“精彩纷呈”等;第二空强调射击同步测试系统对我国射击队取得优异成绩的作用,故可填“功不可没”;第三空结合后面内容可知,强调奥运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发展,故可填“与时俱进”。

21①从赛事分析到辅助训练/从多画面静止技术到人工智能  ②也是科技企业展示实力的舞台

(每句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超过字数扣1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第一处注意前面“多画面静止技术使赛事分析更快捷,人工智能为运动员提供更好的辅助训练”的提示。第二处注意前面“既是前沿科技的绝佳竞技场”的提示,注意关联词;在内容上还要注意与科技企业的关系。

22.北京奥运会广泛应用高清摄像、无线通信、网络传输等技术,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赛体验。

(改对一处1分,语句通顺1分,共4分。若改成“由于北京奥运会广泛应用高清摄像、无线通信、网络传输等技术,观众获得了全新的观赛体验”亦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辨析和修改语病的能力。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前面句子没有主语,将“由于”去掉;二是成分残缺,在“网络传输”后加上“等技术”;三是搭配不当,将“使”改为“给”。

23.【写作指导】先看材料。材料分为两段。第一段是阐述“China Travel”爆火的现象。“China Travel”在国内外视频平台上迅速崛起,这些视频内容以外国人的视角来介绍中国,将他们在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分享给全球观众,向全球观众展示了一个多元、生动的中国形象。这种形式既能引人注目,也令人信服。第二段是讲“ChinaTravel”爆火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China Travel”的爆火现象,反映了世界对于了解一个全面真实的中国的迫切愿望。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各国人民对于他国文化的兴趣和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都使得它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正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去迎接这份来自世界的热情。

再看导写语。导写语由“China Travel"爆火的现象引导出本次作文的写作话题,即青年学子对“China Tavel”爆火的现象有何联想与思考。可以写: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视角的转变及中国开放包容的姿态;在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学子要坚持文化自信与传承、具备国际视野、拥有责任与担当等等。要求紧扣上述现象”,即强调不能脱离材料,所写的联想与思考要从材料中来。作为青年学子强调写作身份,行文中要凸显身份意识,我们能做些什么?”提示从怎么办的角度写作。

综合以上分析,本次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这也是进行评分的三个抓手:

一是文章要认识到“China Travel”爆火现象的意义;

二是文章要对“China Travel”爆火现象的原因有深刻认识,如世界视角的转变,中国政府与人民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等;

三是文章要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证,写青年学子在全球化的今天要做何准备,能够力所能及地做些什么,如坚持文化自信与传承、具备国际视野、拥有责任与担当等等。

【参考立意】①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②自觉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③真诚待客,坦诚交流促了解;等等。



创新作文责任田
提高作文写作,创新作文写作,提高语文素养。一起耕耘,一起收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