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产业的十字路口:茶叶与茶饮

科技   2024-10-15 08:30   辽宁  

茶产业的十字路口:茶叶与茶饮

茶叶已经来到了传统与未来的十字路口。

         

 

近年来,随着健康消费观念的兴起,茶饮料正在成为饮料市场的热门品类,吸引了越来越多注重健康、追求天然饮品的消费者。纯茶饮凭借其“无糖”“低卡路里”的健康属性和清新自然的口感,成功打破了传统含糖饮料的市场格局。消费者对减糖的需求逐渐增加,尤其是在控糖减脂、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动下,纯茶饮作为低热量、健康替代品备受青睐。而其原材料,茶叶也收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而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自打千年前就向全球出口茶饮料的东方大国,近年来在茶饮料赛道上日新月异,但也问题重重。

         

 

相较于传统小甜水儿的一口半个元素周期表,纯茶饮的配料表显得非常简洁,这意味着它对品质的要求更高。卷到最后还是卷品质,净含量相同的纯茶饮要比普通茶饮使用的茶叶原料更多、更好。茶叶、水、维生素C、碳酸氢钠,如此简单的配料表,却正在推动一个百亿级市场。而这其中原材料成本的大头就是茶叶。    

         

 

但茶叶市场却表现出了与当下如火如荼茶饮热完全相反的奇怪景象:

         

 

         

 

可见无论是全球还是中国,茶大类出口均出现明显下滑,且这在新冠疫情结束后并无好转。而这本质上是因为不同品类的茶定位与价格差异极大。大部分廉价、平价茶一般都作为快消品被本国消费者与加工企业消化掉了。用作出口贸易的茶往往价值不菲。名贵品种的茶叶往往价格高企,脱离快消品属性而是作为一种类似奢侈品的存在,下火热的无糖茶饮料显然不在此列。而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当下,奢侈品的进出口自然走低。    

         

 

但有着数千年茶文化的中国,却并没有在全球茶叶市场上拔得头筹。出于种种原因,本应是一种高端消费品的茶叶却在出口端表现不佳。如图可见,中国出口茶叶的主要买家集中在中东北非地区(黄色部分),其次是南亚(紫色部分),而欧美国家(红色蓝色部分)则占比很少。

         

 

 但是全球主要茶叶进口国,以金额来算则毫不意外是欧美国家。中国茶叶的主要买家摩洛哥、加纳、马来西亚等国在全球进口市场中占比很低。    

         

 

一方面,中国出口茶叶总量不出意外地占全球第一(图中浅蓝色线,排名第二的绿色线为斯里兰卡),另一方面从茶叶单价来看,中国在可视化图表里直接看不见(单价超低)。似乎这个自古以名贵高端茶叶出口而闻名的国家,现在也走起了量大管饱的路子。

         

 

         

 

         

 

而造成这种情况的直接因素是中国茶叶质量鱼龙混杂与缺少龙头企业。根本因素则是没有高标准的行业规范。这点之于下游的茶饮料行业也同样适用.在欧盟食品和饲料安全预警网站RASFF中可以查询到, 来自中国的茶叶产品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上遭到密集的审查退回。其中大部分是由于超标的农药残留或生物危害。而其中一些例如苦参碱与蒽醌,前者是中国标准中允许使用的天然植物性农药,后者则是环境污染的产物与茶本身无关。    

         

 

可见,在茶叶的安全标准方面,发达国家“瞧不起"来自中国的茶叶是普遍现象。

         

 

而在口味方面则恰好反过来。

         

 

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数据,2023年中国茶大类内销额达3346.7亿(进出口总额加起来不到20亿美元),市场体量惊人。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茶叶被本国消化    

         

 

然而戏剧性的是,全球前十大茶叶品牌无一属于中国。目前全球最大的茶叶品牌是立顿,其主流产品是各种制成茶包,由各种茶叶和香料按不同比例混搭以达到不同的风味。这种产品的最大特点是,它是工业品

         

 

而大部分中国茶叶,并不经过流水线自动化生产,混和香料,全球市场营销铺垫与标准化分装的散茶则是农业品

         

 

出于文化因素,中国人喝茶要更加追求文化、故事、产地与形式。例如西湖龙井根据西湖区龙井茶产业协会工作报告,其主产区产量不过百余吨,堪堪难以满足本地需求,遑论工业化生产。品牌和产地非常细碎使得中国茶叶口味不稳定,品控层次非常复杂,且基本不可能实现大规模高质量工业化。

         

 

   

而反观立顿,其茶叶来源于斯里兰卡与印度的大产区,形成稳定供应链并经过工业化处理、茶叶混装、拼配与标准化包装。其中很多步骤在中国人看来是有损茶叶品质与口感层次的(例如将各种茶叶不论品质按特定比例混在一起以精确控制口感)。而饮用时则直接扔茶包冲泡,与中国人饮茶习惯大为不同。事实上,立顿在中国并不受“茶圈”待见。但2023年,立顿的年营业额超20亿欧元,已经超过了中国茶叶出口总额

         

 

茶叶和茶饮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子。

         

 

中国茶叶难以形成龙头企业,过去的人们似乎也不需要一个中国的立顿。

         

 

但随着茶饮料品牌在中国的兴起,未来似乎有转机。根据Euromonitor调研数据显示,无糖茶饮料在东亚地区占比高得惊人,同时在中国占比很低。另一方面,如果说增速,则是中国的增速最快。最能代表茶的无糖纯茶饮正在(或者说已经开始)成为中国饮料市场的最大热门。市面上林林总总的茶饮品类不下数百,而其中也不乏国内知名上市公司。相较于零星分散的散茶,由现代化饮料品牌生产的茶饮料更加能够走向世界

         

 

         

 

而这些早在我们的邻国日本实现了。日本伊藤园、三得利等品牌不仅早早建立了全球销售渠道,更是进入中国市场很久,并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其拥有夸张的产品线,细分出非常多的茶饮种类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然而以近期爆款的东方树叶为首的国产茶饮正在快速“夺回”市场并成为了下一个资本的风口。早已发展到内卷的线下奶茶类门店也对进口饮料形成了有力的阻击。以喜茶、奈雪为首的品牌打通了消费渠道,而以近期爆款的霸王茶姬为首的国风品牌则将茶饮与文化更好地结合,以进一步占领市场。在这个过程中,纯茶饮一直是这些品牌的主打产品。尽可能好的优质茶叶口感与尽可能低的糖分是其竞争力的核心    

         

 

而根据根据尼尔森IQ发布的《2024中国饮料行业趋势与展望》显示,碳酸饮料在2023年的市场销售份额方面正式被即饮茶超越,具体到市场份额占比来看,2023年碳酸饮料18.5%的销售份额占比仅比2019年高0.1%,远低于2020年的20.4%和2021年、2022年的21.2%。由GTI可视化分析也可见,相比于饮料大类的增速,含糖饮料汽水类的增长可谓停滞不前。

   

         

 

可见在不久的未来,随着纯茶饮类继续扩张占领更多市场,顾客对于品控稳定、运输储存方便的茶必然需求飙升。有需求便有供给,茶类工业化加工技术对中国的企业并非难事。而这也将倒逼中国茶饮产业链,从茶叶到饮料逐渐整合统一,形成有规模的供应链。这对于目前价格承压,面临困境的中国茶叶显然是大有好处,也是由农业化迈向工业化的一个绝佳契机。关键就在于茶商们是否会做出改变。而答案显而易见是肯定的。

         

 

也希望在历史上曾以茶叶贸易闻名的中国能够在今天重振昔日风光。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撰文:吴铮

         

 

         
END          

咨询客户经理以获得更多行业分析服务          
关注gti.sinoimex.com感受强大的可视化功能

         

 

   

瀚闻资讯
瀚闻资讯 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 “重点新型智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