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山西大学校长徐士瑚讲述自己的小学经历
文摘
2024-11-07 09:44
山西
我的启蒙老师是75岁高龄的祖父。我4岁时,祖父教我与二伯次子士瑔兄每日早饭后到他房间去念《三字经》,半年后念《百家姓》,又过半年念《论语》。只念了一半就进了学堂。祖父节俭成性,他不肯到5里外的东冶镇书铺花少许钱购买那三种教本的铅印本,而是亲手用工整小楷将三书内容写在白麻纸上,订成两份供我俩使用。对于书中内容,我们当然不大了解,只是背得滚瓜烂熟而已,以后读书多,悟性增,才回想起书中字句的真正意义来。因此,我主张中小学生记性好,不论是语文、历史、外语,都应当加强背诵工作,这对于学生的学业是大有益处的。辛亥革命后,五级村人、留日同盟会员康子韩在东冶镇组织起保安社,有枪十余支,赶走了五台知县,提出了打倒了各村庙中神像,改建学堂口号。我村也打倒村中大庙的神像,改建成大建安小学堂。1912年秋开学时祖父送我入学,学校只有20余名学生,教员两人,都是本村徐姓秀才。我们学的国文与算术,都是铅印初小教本。国文从“人手刀尺”开始,算术从加法开始。这两门课对我来说是轻而易举之事。1915年9月,阎锡山父亲阎书堂鉴于本村及邻近数村的初小毕业生欲升高小必须到15里外的东冶镇投考沱阳高小,而且还隔着一条滹沱河,十分不便,于是出资创办了河边私立两等小学,聘请父亲(徐一鉴)为校长,聘请张辉、张慰、张桐为国文、历史、地理教员。段作霖为初小部主任,同盟会员郭琅为庶务主任兼体操、唱歌教员。校舍数十间是利用村北大庙东侧偏院改建成的,有办公室、宿舍、教室、图书标本室、学生伙房、教员小灶等等。大庙前的空地为操场。学校设备齐全,免收学杂费,还供应教本、教材,教员都是闻名崞县、五台的举人、秀才。因此,高小班26名学生都是住过沱阳高小一、二年的学生。他们的名字我都记得,限于篇幅,不拟在此列举。学校规定他们食宿全在校内,过着自己搞卫生、生火炉、烧热坑、领煤油、擦灯罩等集体生活。课程有国文、修身、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唱歌。一年后聘请了太原一师毕业生刘绍仪与张祖荣讲授英语、图画、手工课。学校重点课是国文、算术、修身。国文堂上除读教本外,还常读选自《古文观止》的名文。每篇都要背得滚瓜烂熟,学生每周作文一次,要求字字写得工整,教员用朱笔仔细批改,凡有佳作,则贴堂展出,以示鼓励。修身课由父亲讲授。讲的内容无非是古代圣贤名人的嘉言懿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勤俭、诚实、和睦、爱乡、爱国等美德。高小班是1917年夏毕业的。我于1916年2月插入初小甲班,我班19人是:建安的王维藩、徐友官与我,陈家营的陈廷荣,青石村的薄承正,芳兰镇的刘兴涛,史家湾的梁敦厚与史明亮,河边村的刘维帮、曲宪治、曲宪汤、曲宜振、曲润生、曲廷渊、曲廷瑞、刘石生、阎锡珍、阎树楠、阎志善。我们的主任段作霖是东距我村十里的檀村人,教我班国文与算术,用的是铅印初小教本。学校规定我班河边村的都是走读生,我们外村的八人食宿全在校内。同睡一室两坑。我们的主食是窝头、贴饼、莜面、小米,副食是咸菜、胡萝卜,夏秋季节可从校外农民菜园买到水萝卜、小葱、黄瓜。每周六下午提着空篮子回家,周日下午提着装满篮子的主食返校。一日三餐,主食交给伙夫腾热,如交莜面推成窝窝加以蒸熟,交小米者喝稀饭,否则喝开水。记得母亲数次请求父亲准我在教员灶上搭半伙以便吃到热菜。可父亲认为我应当与其他住校生一样,不能搞特殊,硬是不准。1917年秋季开学,我班便成为高小第二班,1920年1月学期考试后我就随父到了太原念书。这样,我少念了一个学期。在校四年,八次期考我都名列前茅,最后一学期还学了英语,学会了拼音与100多个单词。在校期间,学校组织了两次远足活动,值得在此提及。第一次是1917年春季,父亲与郭琅带领高小班与我班学生45人清晨出发,渡过滹沱河,到15里外的宏道镇与该镇高小学生联欢。该校以白馍、稀饭、土豆丝、咸菜招待了我们,傍晚返校。这次远足往返30里,对我们十来岁的学童来说确是一次十分艰苦的活动。父亲说这种远足活动是川路学堂创办人续西峰倡导实行的优良传统,值得各校学习。第二次是远足1918年春末,目的地是河边村东千米文山高峰南的名叫凤栖岩山村。父亲与郭琅率领我班19人早晨出发,沿着崎岖山路,整整攀登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该村。村中农民十余家,多为张姓地主家的佃农。因为张家有个儿子曾在我校念过书,所以张家以白馍、稀饭、土豆丝、咸菜招待了我们。该村方圆数十里地的沟沟洼洼没有一个水泉,因此吃水问题只能靠天解决。张家院内有一八丈深的水井,储满了雨水与雪水。我们走进井房参观时,立即感到一阵寒气袭人。父亲教导我们说水与粮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东西,因此,人人都要珍惜水,也要珍惜粮。一滴水、一粒粮也不可浪费。这次远足活动,傍晚返校时,虽然感褂腰酸腿疼,却使我们在平原生活惯的学童受到了一次终身难忘的惜水惜粮的深刻教育。注:作者徐士瑚(1907—2002),五台县大建安村人,毕业于清华大学。赴苏格兰爱丁堡大学留学,获硕士学位,并在剑桥大学先后研读莎士比亚与教育学。1946年6月至1949年7月,任国立山西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北方交通大学教授,系全国政协六届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