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一位读者,给我描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老师经常打电话来说孩子上课不听,扰乱纪律,让我们最好带孩子去医院看看怎么回事,其实我一直就是觉得儿子调皮,但经不住老师三番五次告状,就和孩子爸爸一起带儿子去了儿童医院。
经过一番检查,医生很严肃告诉我孩子是ADHD,我从来没听说过身边哪个孩子有这种病,医生说ADHD就是注意力分散症,也许是看到我一脸迷茫,医生开始科普:多动症儿童不是简单的“行为好动”,他的大脑无法控制自己的某些行为,会在教室里跑来跑去,坐在椅子上,身体扭来扭去,手总是闲不住……
不知道咋回事,我听着听着,忍不住笑了起来,孩子爸爸正在认真咨询医生怎么办?他一脸严肃不解的看了我一眼,不明白我为啥突然发笑,因为医生描述A娃时,让我联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孩子姥姥也经常说娃就像我小时候一样,生活上也是粗心马虎,没个女孩样子,我还经常恶作剧,捉弄班级男生,但没觉得是病啊。总之,我后来考上了大学,现在是一家企业管理人员,结婚生子也很正常,医生说ADHD会有人际障碍,我也没太大感受。
听完这位妈妈的描述,就能感觉她与众不同,别的家长一听孩子ADHD,感觉天都要塌下来,怎么能笑起来,难怪老公不解,这位妈妈看来注意力也不集中,听着医生科普,脑海中立马有画面感,想到自己的 童年生活。
许多成年ADHD患者在童年时虽然经历了各种挑战,但似乎并没有太多压力,甚至在成年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得相当出色。然而,当他们的孩子也患有ADHD时,却常常面临巨大的压力。这种两代人的不同境遇,不禁让人感到困惑。
根本原因在于大环境的变化:
上一代ADHD成长于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中。那时候,人们对ADHD的认知有限,甚至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个概念。孩子们被允许有更多的自由玩耍时间,社会对学业成绩的要求也没有那么苛刻。例如,很多ADHD孩子在户外活动中自然地释放了过剩的精力,反而在不经意间培养了专注力。
而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学业压力巨大。孩子们从小就被要求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课外活动也被各种辅导班和兴趣班占据。这种高压环境对ADHD孩子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上一代ADHD的父母往往采取“粗放式”育儿方式。他们忙于工作,孩子有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间。这种相对宽松的环境,反而让ADHD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
现代家庭则更倾向于“精细式”育儿。父母对孩子的关注无微不至,但也容易过度干预。对于ADHD孩子来说,这种过度关注可能会让他们感到被束缚,甚至加剧焦虑情绪。
两代人面对压力的应对方式也不一样:
成年ADHD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应对方式。比如,通过兴趣爱好来分散注意力,或者在工作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他们学会了如何在压力下调整自己,甚至将ADHD的某些特质转化为优势,比如创造力和高能量。在成长过程中,社会支持系统相对薄弱,但他们往往通过自身努力和周围环境的包容逐渐适应。
然而,孩子还处于成长阶段,缺乏足够的自我调节能力。他们面对学业和社交压力时,往往不知所措,容易陷入焦虑和挫败感中。现代社会虽然对ADHD的认知有所提高,但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依然巨大。孩子在面对问题时,往往缺乏足够的支持和理解。
养育A娃,即便家长自己是ADHD也缺乏经验,因为自己和孩子处于两种不同的社会大环境和家庭小环境,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家长首先要明白,ADH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孩子的行为并非故意为之。理解这一点,才能避免因误解而产生的焦虑和指责。其次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在玩耍中释放能量。研究表明,适当的户外活动和自由玩耍对ADHD孩子的专注力提升有显著帮助。
还有一点就是采用正向强化的方法,鼓励孩子的每一个小进步。例如,孩子按时完成作业时,给予适当的奖励,而不是一味批评他们的不足。设定合理的期望和目标,避免给孩子过大的压力。与孩子一起制定短期和长期目标,让他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建立自信。
家长和孩子要建立良好的沟通,避免指责和批评,而是采用鼓励和引导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支持和理解,而不是压力的来源。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如果发现孩子的症状较为严重,建议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或行为治疗师的帮助。专业的干预不仅能改善孩子的行为问题,还能减轻家庭的压力。
ADHD的成长之路并不容易,但通过科学的育儿方法和理解,我们可以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宽松和支持性的环境。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放下焦虑,用爱和耐心陪伴孩子成长。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需要的不是标准化的教育,而是个性化的关怀和支持。
虽然,这位妈妈笑得有点不合时宜,但真的希望妈妈未来能笑对A娃,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