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来临,家长们最头疼的不是孩子是否写作业,而是孩子手机不离手。他们可以不睡觉、不吃饭,但不能离开手机……最近有家长无奈地说:“我已经砸过不止一个手机了。虽然心疼那些花了好几千元买来的手机,但看到孩子没日没夜地玩,气就不打一处来,砸手机,甚至还砸孩子……”
如今,家长们几乎都面临着手机的挑战。我身边的很多朋友,无论孩子成绩优秀与否,几乎都存在这样的困惑。完全禁止孩子玩手机不现实,但放任不管又怕孩子视力受损、耽误学习,甚至陷入网络成瘾。这种矛盾让很多家长陷入两难。
妈妈砸手机的行为虽然有些冲动,但这种对孩子网络成瘾的担心绝非杞人忧天。A娃由于其独特的神经生物学特征和行为表现,更容易陷入网络成瘾的困境。网络成瘾不仅会加重A娃的症状,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问题。因此,了解A娃网络成瘾的临床表现,对于早期发现和干预至关重要。
ADHD专家Barkley教授就指出,ADHD的核心症状之一是冲动性和缺乏自控能力。网络和游戏的即时反馈机制(如游戏中的奖励、升级等)会不断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这种即时的快感会让ADHD孩子难以抗拒。由于他们本身在抑制冲动和延迟满足方面存在困难,因此更容易陷入对网络的过度依赖。这也是很多家长困惑的地方,为啥一学习就注意力不集中,但玩游戏好像很集中啊,因为作业没有趣味性,写错了,不会写还会被惩罚。
A娃往往难以忍受延迟奖励,而网络活动(如游戏、短视频)提供了快速反应和即时奖励的机制,这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例如,游戏中不断升级的成就感、短视频中不断切换的刺激内容,都能让孩子在短时间内获得满足感,从而强化了他们的网络使用行为。
A娃在学业、社交和家庭生活中常常面临挑战,容易感到挫败和孤独。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逃避现实的空间,让他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获得掌控感和成就感。例如,他们在游戏中可以成为英雄,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可能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而被批评。
Barkley教授还提到,ADHD与多巴胺系统调节障碍密切相关。多巴胺是大脑中与快感和成瘾行为相关的神经递质,网络活动(如观看视频、玩游戏)会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从而让ADHD孩子更容易陷入成瘾行为。
那么,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已经网络成瘾?
一般会有这样的表现:孩子对网络和电子产品有一种难以控制的强烈渴望,总是不由自主地回想之前的游戏情节。他们可以连续玩游戏八九个小时,甚至更久,对之前的爱好逐渐失去兴趣。不按时吃饭,作息颠倒,学习成绩下滑。如果阻止他们玩网络游戏,他们会表现出烦躁不安、焦虑、闷闷不乐,甚至容易激惹、脾气失控——这就是所谓的“戒断反应”。他们似乎必须通过玩网络游戏来逃避或缓解这些负面情绪。
很多家长反馈:“对于手机,哄也哄了,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但都没用!除了电子屏幕,孩子对其他东西都提不起兴趣,太让人头疼了。”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避免网络成瘾呢?
家长如果怀疑孩子存在网络成瘾问题,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帮助。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可以通过评估孩子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例如,认知行为疗法(CBT)已被证明对ADHD和网络成瘾都有显著效果。通过专业的干预,帮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冲动和注意力,从而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对于一些症状严重的ADHD孩子,医生可能会考虑药物治疗来改善他们的注意力和冲动控制能力。研究表明,药物治疗可以减少ADHD孩子的网络成瘾行为。但药物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家长切勿自行给孩子用药。
孩子假期在家玩手机,家长需要掌控。可以与孩子共同制定明确的网络使用规则,例如每天的上网时间、可访问的内容等。同时,家长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如家长控制软件)来监督孩子的网络使用情况。规则的建立并不是为了限制孩子,而是为了引导他们学会自我管理。
还有一种有效举措就是把他们的时间“安排很满”,帮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兴趣和成就感,比如参加体育活动、艺术课程或户外探险。这些活动不仅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还能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家长也需要以身作则,减少对电子设备的依赖,陪伴是最好的支持,家长可以多花时间与孩子一起玩游戏、聊天、阅读、做手工或进行户外活动。
A娃更容易陷入网络成瘾,这并非他们的过错,而是由其神经发育特点、家庭环境和网络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相信通过专业的帮助、家庭的支持和健康的习惯培养,孩子可以逐步摆脱网络的束缚,回归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