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为旧版11区地图,不包括唐人街,右为现在的11区范围,包括唐人街、桥港区、部分麦金利公园等社区
唐人街属于哪个市议会选区?
在过去这个选举年,我们时常会听到这个问题。每次华埠更好团结联盟(CBCAC)在社区普及选举知识时,总会有居民询问这个问题,包括类似,“这家老年公寓算哪个区?”“我家属于哪一区?”等等。
无独有偶。这次大选结束后,在某位华人律师的微信短视频评论区,有人问到,唐人街华埠广场算几区?这位以介绍美国法律、政治知识见长的律师回复称,25区。
然而,正确答案是第11区。早在2022年新一轮重划选区之后,唐人街就并入了第11区,并使该区成为芝加哥180多年历史上首个亚裔占多数的市议会选区。
某律师视频号评论区的“误导”信息
由此看来,不论受教育程度如何,或者从事什么职业,选区的归属和划分确实叫许多人迷惑。其背后的原因在于,一个地址、一个社区往往分属于不同的政治选区;同时,选区范围并非固定,而常常会因为人口变化而改变。
12月11日,CBCAC与另一家无党派倡导机构Change Illinois在培德中心举办了一场社区讨论会。以芝加哥市议会选区为例,讨论了选区的概念和划分原则,并一起探索重划选区过程中社区和居民参与的可能性。
选区重划社区讨论会现场
什么是选区?
选区,即选举区,是在选举中划分选民投票的地理单位。
在美国,总统、州长、市长这些各级行政首脑,一般由行政区普选产生。但对于立法系统,即各级议会来说,则会划分为不同选区。例如,联邦众议员选区,州参议员或众议员选区,市议员选区等等。
此外,受历史因素影响,美国有着非常独特的选举和政府管理制度,特别是在地方层面,有许许多多类似政府的实体。这些机构的官员往往也是选举产生,例如,统筹公立学校的教育委员会委员,负责地税评估的委员会委员,还有诸多巡回法庭法官。
这就导致各类选区纵横交错,互相重叠。以芝加哥唐人街一家老年公寓芝英大厦为例,该大厦属于芝加哥市议会第11选区,伊州众议院第24选区,伊州参议院第12选区,美国国会第7选区,芝加哥教育委员会第7选区……
在同一个市议会选区,并不代表其他的选区也相同。比如,位于31街夹永活路(31&Wentworth)的另一座老年公寓,虽然与芝英大厦同属芝加哥市议会第11区,但在伊州众议院选区划分中,它属于第6区,而不是第24区。
如何查询所在选区?
如此复杂的选区划分,大多数人都很难辨别所有选区归属,因此我们常常需要查询自己所在的选区,特别面临选举的时候。对普通居民来说,当需要找到对应的官员解决问题的时候,也是如此。例如,住在白袜队附近的居民有时候需要找相应的市议员(区长)领取停车贴纸。
查询市议会选区,可以前往芝加哥市政府官网:
https://www.chicago.gov/city/en/depts/mayor/iframe/lookup_ward_and_alderman.html
输入地址后,就可以找到该地址所在的选区和现任区长,以及其办公室地址和办公电话。以CBCAC办公地址为例,输入之后,可以确认该地位于第11选区,区长为Nicole Lee(李惠华)。
芝加哥市政府网站可查询市议会选区信息
另一个渠道是选举委员会官网:https://chicagoelections.gov/voter-info/address-lookup
这个渠道的优点在于,输入地址后,可以确认该地址所在的所有选区信息,包括市议会、州议会、国会、法庭、教育委员会等等。
缺点在于,该地址至少是居住地址,而不能是无人居住只提供办公的商业地址或空地。例如,用这一方法查询CBCAC地址,就无法弹出任何有效信息,因为该地址不是居住地址,更没有登记选民。
对登记选民来说,每次选举前发放的选民卡上,也可以找到对应选区信息。
选区如何划分?
选区不是天然形成,而是人为划分的。
例如,芝加哥市议会由50个选区组成。划分选区的目的在于,让各个选区的居民都有一位民意代表(即市议员、区长),代表本选区的居民在市一级发声,作出符合该区利益的决策。
选区划分遵循“属人”原则,即按照人口分布情况划分,而不是根据地理面积大小。因此,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区域,选区数量更多,在议会占的席位也更多;而在人口稀少的乡村地区,往往面积很大但选区数量很少,在议会的席位也更少。
对芝加哥市议会而言,全市50个选区的面积大小不一,形状更是千奇百怪。但每个选区都约有5.5-5.6万居民。也就是说,每5.5-5.6万人之中有1个人代表大家在市议会发声。
奇形怪状的选区地图,上为15区,下为36区
不过,这也导致自然形成的社区可能会被人为划分到不同的选区。例如,唐人街与之相连的桥港区市芝加哥最大的华人聚居社区,但长期以来,这两个区域分属于第25选区和第11选区,直到最近一次选区重划才合并到一起。而如今,在麦金利公园社区,也同样被分割在两个不同的选区。
其中原因,在于选区重划过程中的政治博弈。
选区重划的政治博弈
上文提到,选区是根据人口分别而确定的。由于人口不断迁移变化,为确保选区的代表性,每隔一段时间,便会重新划分,这个过程称之为选区重划(Redistricting)。
每10年,芝加哥必须根据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变化情况,重新划分市议会选区。上一次重划发生在2020年人口普查之后,新的市议会选区地图在2022年确定。
根据现行法律,选区重划主要由市议会主导,50个区长闭门操作,按照他们的意愿重新确立选区边界。最终,新的选区地图将在市议会投票表决,拿到41票支持才能通过,否则将提起全民公投表决。
通常来说,区长们会根据自己的政治利益划分新选区。比如,某区长在某个社区有许多的支持者,那么这个市议员就会想尽办法把这个社区留在自己选区。为此,区长们会进行黑箱交易,以巩固地盘,让自己继续胜选。
这往往导致,实际上并不是选民选择区长,而是区长们选择了他们的选民。
社区参与的可能性
包括CBCAC在内的芝加哥许多公民倡导机构正在积极推动改变,以推动一个有更多社区和普通居民参与、主导甚至决定的选区重划过程。
实际上,在历次选区重划期间,不少社区机构也会提出各自的新地图版本。例如,在最近一次重划选区过程中,CBCAC继续倡导以“大唐人街”为基础的新地图,将唐人街、桥港区、麦金利公园等社区划入同一个选区。这一努力最终获得成功,第11区成为芝加哥市议会首个亚裔占多数选区。
社区居民参与讨论
座谈嘉宾,从左至右,Change Illinois执行主任Ryan Tolley, UIC大学教授Chris Kanich,CBCAC执行主任陈本恩,MPC经理Debbie Liu
在选区重划讨论会上,芝加哥大都会规划局(MPC)经理Debbie Liu提到,尽管下一次选区重划将在2031年,但在此之前有两个时间节点值得大家注意。一是2027年市议会选举,居民可以借此推动区长支持重划选区中有更多社区参与;二是2030年的人口普查,积极参与其中能够为新一轮选区重划提出基础。
Debbie曾在CBCAC工作,在上一轮人口普查和选区重划过程中,她积极参与其中,以争取华裔社区的权益。
Change Illinois执行主任Ryan Tolley在会上也提到了倡导的改革原则。包括避免党派政治影响,最大限度提高选民参与和选择权,提供公开、充分和有意义的公共参与机会等等。
在讨论中,来自华埠社区的居民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包括关于选区划分知识的普及教育,语言资源,人口普查数据的公开和获取,以及区长等民选官员与居民的对话等。
----------------
12月19日(星期四)下午3点至7点,CBCAC圣诞假期开放日,对公众免费开放,欢迎到场了解CBCAC过去一年的工作以及我们未来的计划。活动现场有简单的食物、抽奖、合影、讨论,并欢迎提供捐赠以支持我们继续为社区服务。
CBCAC持续招募社区志愿者!如果您想了解芝加哥唐人街社区,如果您想在社区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果您想和社区建立更深层次连接,欢迎填写志愿者登记表 forms.gle/NZ6rBFZB2JMEYokp7,或者前往办公室 230 W Cermak Rd., Fl2, Chicago IL 了解更多信息!
芝加哥华埠更好团结联盟(CBCAC)是一家位于唐人街的非营利机构,致力于推动公民参与,代表社区居民倡导在投票、教育、治安、就业、养老、公共设施等领域发表意见,通过一系列政策倡导、社区规划、公民教育活动,推动芝加哥大唐人街社区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