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哑裔”到话语权:芝加哥华裔选民与大选的距离

文摘   2024-11-05 02:25   美国  
编者按:美国大选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截至11月3日,芝加哥市选举委员会已经收到45.4万张选票,不少华裔选民也充满热情,提前投票。不过,与全市平均水平相比,华裔投票率依然偏低。有些选民已经做出决定,有的还犹豫未决,有的打算放弃。不论投票还是不投票,不论选择哪一位候选人,这都是每一位公民在面对这场历史性大选时作出的自己的抉择。人们做出自己的决定,并为此负责。
为帮助选民了解大选基本信息,华埠更好团结联盟(CBCAC)制作了一份无党派性质、不带偏见的选民手册(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ad more可获取,或到办公室索要纸质版),以帮助选民做出自己的决定。


“您有计划投票吗?”

“我不投。去投的话,你给我钱吗?”

“总统大选快来了,能和您聊聊投票计划吗?”

“政治这些事情,我也不懂。”对方隔着门玻璃,摆摆手,或者干脆不搭话,重重把门关上。

今年8月起,诺思一直在芝加哥唐人街社区挨家挨户敲门(Canvassing/Door knocking),为即将到来的美国总统大选做选民动员,类似的对话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22岁的诺思在美国出生,今年刚刚大学毕业,拿到一份伊州移民难民权利联盟(ICIRR)的奖金(Fellowship),开始和华人社区倡导机构华埠更好团结联盟(CBCAC)一起做选民教育和选民动员的工作。8月至今,她和她的志愿者团队敲了近1700户门,打了2500多通电话,但说上话人只有360多位,回应率不到10%。

“比起其他族裔,华裔对选举的积极性确实不高。能听我讲完、不拒绝就已经算不错了。”她无奈地感慨道。

华裔政治冷感对应的背景是芝加哥乃至整个美国亚裔和华裔人口的快速增长。以芝加哥为例,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华裔人口较10年前增长了2万多,增速达57%。

华裔选民数量也在增长。芝加哥市议会最近一次选区重划后,第11选区成为芝加哥180多年历史上第一个亚裔占多数的选区。11区约有2.6万名选民,华裔选民约占40%,成为第一大拥有投票权的族裔。

然而,数量优势并没有在选举中得到充分体现。华裔整体投票率仍要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0到15个百分点。

是什么让华裔选民在投票路上望而却步?这种政治冷感从何而来?是否存在改变的可能或趋势呢?

“不太会讲英文,听不懂也看不懂”

85岁的Yee Ing在桥港区住了很多年,也早早成为了美国公民,但选举对她来说依旧很陌生。

 “不太会讲英文。”Yee坦言,听不懂电视或报纸上的信息,所以也不会去关注选举政策。

在华人社区,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APIAVote数据显示,伊州有10.4万居民在家主要说中文。CBCAC公民参与资深经理萧涌刚提到,根据经验,芝加哥70%的华人主要通过中文媒介获取信息。

芝加哥第11区提前投票站位于McGuane Park, 在提前投票阶段,每天约有两三百人到场投票,其中不乏华人身影

语言是阻碍华人了解和参与政治的首要难关。

这也导致了许多华人对一些基本的选举信息不甚了解,例如,怎样能够投票?什么时候可以投票?去哪里投票?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研究亚裔政治参与的连培德教授认为,选民教育的不足和复杂的程序是导致低投票率的重要原因。对于许多新移民来说,获取公民身份是第一步,而登记投票是第二步,但其中涉及的复杂程序让很多人头疼。有些人在投票日前几天想投票,但发现已经过了登记期限,就只好作罢。

“很多华裔居民其实有投票的意愿,但不了解注册流程,”她表示,“美国的投票流程和其他国家不同,投票前需要注册,不同州的注册期限也不同。这种复杂性让许多华裔选民望而却步。”

在伊州,选民登记有三种方法,一是填写纸质申请表,二是网上申请,三是在投票站现场登记并同时投票。比如,2024年大选,纸质申请在10月8日截止,网上申请10月20日到期。

“10月中旬,我们帮助过一位首次投票的选民登记,他一开始并不知道纸质申请已经截止,所以填写了纸质申请表。我们及时发现后,帮助他进行了网上登记。还有居民在10月底致电CBCAC询问登记事项,她已经错过了截止日期,所以我们鼓励她带着两份ID去投票站现场登记再投票。”萧涌刚说。

尽管有这些途径,但对于语言不通的华人来说,依然缺乏获得这类信息的渠道,因此被排斥在选举系统之外。

密密麻麻的选票

“选什么”是更令人头疼的问题。

“选票上的人我都不认识,我怎么选?”诺思在社区敲门的时候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

年近八十的关太和老伴李生不是第一次投票。在提前投票站开放的第一天,他们就去投票了,但当选票拿在手里时,依旧会对上面密密麻麻的小字和复杂的选项感到一头雾水。

她和李生表示,有不少地方不太确定,比较难做出选择,特别是对选票上的许多职位和候选人不了解。“好多人的名字都没见过,也不知道是干什么的。”

每四年一次的总统大选并非只选总统,还有一系列从联邦到州再到地方政府的民选职位。以今年大选为例,在芝加哥唐人街居住的选民,要面对的是一份长达4页的选票,从关于房地产税、投票公民的咨询公投问题,到总统、国会众议员、州众议员、库克郡检察长、芝加哥教育委员会委员等行政、立法职位,再到许许多多各级法庭的法官。

一下子要面对大量陌生的人名和政策名称,让很多选民摸不着头脑。

10月中旬,诺思在唐人街华咨处向日托老人介绍选举详情

不过,“选民不用都投,可以只选择一项,比如只投总统,选票依然有效。”萧涌刚解释称,“但还是有不少选民不知道这一点,所以出现畏难情绪。”

面对华人社区的信息差,CBCAC采取了许多措施帮助华人选民进一步了解选举常识。在今年大选前夕,CBCAC连续办了4场中文讲座,解释投票常识和候选人信息。同时,他们制作并派发了500多份纸质的双语选民手册,让选民有渠道了解相关资讯。诺思和她的志愿者也通过敲门和打电话的方式,一对一地向选民提供选举信息。

但这些努力的效果却有限。“我们提前在很多华人的群里面转发了讲座,也到很多社区机构去发传单,但是报名参加的人并不多。”萧涌刚表达了无奈。

投票真的有用吗?

除了语言障碍和不了解选举流程之外,更深的问题或许是,“投票真的有用吗?”

上文提到的Yee婆婆并非不关心公共事务。她很关注自己所在社区的事情,比如希望能在街道上多设禁止丢垃圾的告示牌,但对于怎样通过投票或其他公共参与方式,来解决这些“小事”,她并不清楚。

78岁的Fai Fung住在25街,作为多年的华裔选民,他每年都会坚持投票,但仍旧对选票的实际效果持疑:“我觉得我帮不了什么也做不了什么,华人发声的途径还是太少了。” 这种对投票缺乏信心的情绪在许多选民中普遍存在,人们不确定自己的选票能否带来改变。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面对选民的疑问,萧涌刚解释称,“因为美国的民主系统盘根错节很复杂,而决策的链条很长。比如华人担心的治安问题,很多人的诉求是增加警察。可增加警察意味着,市政府对警察部门的支出要增加,那么从哪里来这笔资金呢?是要挪用其他项目的资金,还是增加税收?许多居民往往不会考虑到这些。”

CBCAC高中生志愿者在唐人街社区敲门,动员选民投票

实际上,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决策,往往是由地方和州政府做出的。例如,治安问题就通常是由市政府负责;税收方面,从联邦到州再到地方政府,分别对应不同种类的税收。而芝加哥华人普遍反映的地税(房地产税)问题就是由地方政府,即库克郡和芝加哥市负责。

“然而,人们对于这些制度了解甚少,很多居民遇到问题也不知道该找谁。我们之前做过几次关于美国行政体制的讲座,但效果不大。虽然美国的分权体制,尤其是地方、州和联邦的分权,让各级政府的权责分明,各有一摊子事务,并且对选民负责,但不少华人依然会认为政府都是一家子。”萧涌刚说。

如果对民主制度和政府机构运作有一定了解之后,选票才能够最大程度发挥作用。以房地产税为例,日前芝加哥市长提出了新一年度的财政预算,预计将地税税率提高。这一预算必须通过市议会的批准,而市议会是由50个选区选民选出的市议会组成。选民可以督促所在选区的市议员倾听民意,支持或反对这一提案。如果市议员不尊重民意,那么下一次选举时,他/她就有可能将失去选票而败选。

简言之,投票,就是帮人们选出能代表社区说话的官员,让他们在决策机构里帮助选民争取利益、推动政策落地。

“投不准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发声”

在美国的选举制度下,每一票都很重要,每个社区的声音都可能影响最后的结果。就算你支持的候选人没选上,但只要华人投票的人多了,当地官员也会重视华人群体,在做决定的时候会多为华人考虑。

“如果你不坐在餐桌边,你就会在菜单上。”在唐人街出生并长大的李惠华(Nicole Lee)是芝加哥市议会第一个民选华裔议员,她用一句英文俗语来强调华裔参与政治的重要性。

作为芝加哥第11区区长(市议员),她提到,在她和社区领导人的推动下,第九警区目前已有13名会讲普通话和粤语的华裔警官,“当你处在危险中需要报警时,能用母语沟通让人更有安全感。”对街坊邻居来说,能用中文跟警察说明情况,这就是进步。

10月26日,在CBCAC举办的选民行动日集会上,李惠华带着VOTE的牌子,呼吁华裔选民积极投票。

同一场集会上,伊州第24区众议员马静仪(Theresa Mah)也强调,社区的改善离不开每一个选民的参与。她回忆说,2016年她当选州议员时,仅以500票的微弱优势胜出。“没有大家的支持,我根本无法当选;现在州议会中已经有了9位亚裔代表,这让我们华裔社区的声音更有力量。”

自她当选众议员以来,华人街开设了有中文服务的车辆管理局(DMV),有关亚裔的历史和文化走进了越来越多公立学校的教科书,更是在州议会上为唐人街的高中建设争取到了5000万的资金。

马静仪指出,正是持续的选票支持和选民参与,使得他们有机会为社区发声,并推动实际政策的实施。

10月26日,CBCAC在唐人街Allen Lee Plaza举办选民行动日集会,民选官员、社区机构领袖和选民代表出席并动员社区积极投票

出席集会的培德中心执行主任吴常义(David Wu)说:“在十年前,我们从来没有过华裔和亚裔当选州政府层面的代表,所以当马议员当选时,人们真的很受鼓舞,那两年的华裔投票率也变得非常高,但时间长了,新鲜感过去了,投票的热情也慢慢降下来了。所以我每一年一直在倡导更多人去投票,就算没有新的亚裔候选人当选,就算总统候选人里没有亚裔,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关心了。“

吴常义表示,政治其实不是个遥不可及的大议题,而是关系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今年芝加哥有史以来第一次的教育委员会成员的选举,这将直接影响居民们一直希望在唐人街区域建立一所高中的请愿。

“你可能觉得选票上只有总统投票部分重要,但每一页的投票内容都会影响着华埠社区的生活点滴,”吴常义在动员大会上强调,“投不准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发声。”

他的这句话道出芝加哥华裔社区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华人群体在政治舞台上缺乏话语权,而只有通过每一票,才能为社区赢得更多权利。正是每个人的声音汇聚,才让芝加哥华裔社区逐步在选举中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文字/Grace Xue  编辑/树溪

*诺思对本文的采访和粤语翻译亦有贡献


----------------


CBCAC持续招募社区志愿者,一起进行无党派性质的选民动员,教社区老人使用手机!如果您想了解芝加哥唐人街社区,如果您想在社区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果您想和社区建立更深层次连接,欢迎填写志愿者登记表 forms.gle/NZ6rBFZB2JMEYokp7,或者前往办公室 230 W Cermak Rd., Fl2, Chicago IL 了解更多信息!


芝加哥华埠更好团结联盟(CBCAC)是一家位于唐人街的非营利机构,致力于推动公民参与,代表社区居民倡导在投票、教育、治安、就业、养老、公共设施等领域发表意见,通过一系列政策倡导、社区规划、公民教育活动,推动芝加哥大唐人街社区繁荣。

芝加哥CBCAC
芝加哥华埠更好团结联盟(CBCAC)是一联结成员机构资源为大芝加哥华裔社区服务的非营利组织。通过公民教育,社区倡议,与政策制定者沟通以及社区动员来实现使命。有问题请联系我们info@cbcacchicago.org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