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详解

文摘   2024-11-14 23:41   山东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2024.11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新闻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合村并居主要是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从而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合村并居无疑是一件好事。可合村并居后,对一些群众而言,“人住进了城镇的楼房,心却在牵挂老家的祠堂”。这说明,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特色。中国人素来就有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乡村是承载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基石,是乡土文脉赓续的重要空间。

不管是被动的合村并居,还是自然的城市化进程,大量村庄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这是客观现实。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大约拥有360万座自然村,而到了2010年该数字已下降到270万。长期关注传统村落保护的学者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

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比如,遍布乡村的祠堂是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家风传承。合村并居过程中,如果村子里的祠堂被简单拆掉,那真的可能会祭拜祖宗都找不到地方,孝亲敬祖的传统可能因此就断裂了。

面临同样命运的,还有那些农村的老房子。不少村子尤其古村落都有极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但有些村落规模较小,离城镇较远,人口也流失严重,如果按照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标准,可能会一并了之、一拆了之。当那些老房子、古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应声倒下时,我们丢掉的不是几片残砖断瓦或几根石柱木梁,而是老房子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通过老房子与历史进行对话的机会。

不幸的是,合村并居过程中,不少地方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更多关注合村并居中“钱值”(经济价值)和“颜值”(景观价值)的开发,而忽略了“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有的地方按照城市商业住宅的统一标准,给村民设计房子,楼越盖越高,可原来各具特色的村落格局全都消失了。还有一些,生硬照搬外国风格改造农村的院子,结果使得乡村建筑中出现“欧洲补丁”“美国碎片”等不伦不类、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奇葩景观。乡村景观城市化与建筑西洋化,不仅割裂了乡土原生文化传承,也污染了乡土文化精神。丢弃乡土文化特色,一味地进行克隆复制,很难将新社区建成让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也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

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于是土窑洞被水泥瓷砖取代,青石板路上覆盖了厚厚的水泥,合村并居也成了一种现实选择。只不过,环境变了,生活变了,基于生活之上的习俗、文化、历史等也都会随之改变。因此,合村并居与保护乡土文脉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这其实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广泛存在的一个文化悖论。

摘编自《合村并居,别丢了乡土文脉》

材料二: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远。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那么,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是乡村振兴的一件重要举措。

B.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过分关注合村并居中经济价值和景观价值是得不偿失的。

C.只有在中国社会,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

D.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这是被动的合村并居和自然的城市化进程的结果。

B.有些村落规模较小,也没有古建筑或古民居,可以将这些村落的人们一律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

C.中国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但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以看到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

D.中国乡村里,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3.下列不可以视为“合村并居”积极有效举措的一项是(3分)

A.陕西安康谭坝借助发展民宿的契机,对村子里的老房子进行保护性的改造。

B.云南山歌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个分支,传承于古时最底层老百姓的生活,不够高雅,可以取缔。

C.对于没有历史文化价值又无人居住的老旧危房,为避免其倒塌给周围村民带来危险,可以拆除。

D.对于那些因合并而消失的村子,可以帮其编写村史村志,有条件的可以建村史馆。

4.从下面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所揭示的中国“乡土社会”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5.近日,某市就合村并居如何开展面向社会征集意见。请结合材料给出三条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这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安然无恙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地,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了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子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聋子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做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哑巴挣脱了出来,忙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伍原始终毫无畏惧地寻找路标,追赶部队,是因为他肩负着向部队上交档案和报告老邹位置的重要使命。

B.“灰蒙蒙”反复出现,既是当时场景的真实写照,也暗示了当时严峻的革命形势。

C.老乡听不见还不会说话,这让伍原手足无措、无计可施,陷入绝望之中。

D.文中老乡和《百合花》中的新媳妇都经历了一个从不理解到省悟并支持革命的过程。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没有”一词反复出现,强调了没有任何“路标”的迹象出现,与标题形成反差,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两人扭打场面描写紧张激烈,哑巴过激反应扣人心弦,渲染了当时敌我矛盾尖锐的气氛。

C.文中不只一次写到伍原的“泪水”,既串联起了前后的故事情节,也让伍原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纯粹和单一。

D.本文和《百合花》同为战争题材的作品,但都没有描写轰轰烈烈的战斗场面,而是通过刻画小人物来揭示革命战争的宏大主题。

8.哑巴这一角色着墨不多,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茹志鹃不是用强光灯而是用手电筒来探视人物,所以我们看到的不是战争的宏景,而是细节处对人物的认知。请结合《百合花》中的“新媳妇”和选文中的“老乡”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姓。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鲔等盛兵据洛阳。光武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终成大业。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

建武二年,执金吾贾复在汝南,部将杀人于颍川,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颍川,谓左右曰:“吾与寇恂并列将帅,而今为其所陷,大丈夫岂有怀侵怨而不决之者乎?今见恂,必手剑之!”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谷崇曰:“崇,将也,得带剑侍侧。卒有变,足以相当。”恂曰:“不然。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区区之赵,尚有此义,吾安可以忘之乎?”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于是并坐极欢。

(高)峻据高平畏诛坚守大将军耿弇等围之一岁不拔。十年,帝议遣使降之,乃谓恂曰:“卿今为吾行也。峻不即降,引耿弇等五营击之。”恂奉玺书至第一[注],峻遣军师皇甫文出谒,辞礼不屈。恂怒,将诛文。诸将谏曰:“高峻精兵万人,率多强弩,连年不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恂不应,遂斩之。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峻惶恐,即日开城门降。诸将皆贺,因曰:“敢问杀其使而其城,何也?”恂曰:“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计者也。今来,辞意不屈,必无降心。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诸将皆曰:“非所及也。”

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常曰:“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十二年卒,谥曰威侯。

(节选自《后汉书·邓寇列传》,有删节)

[注] 第一,高平城名。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高)峻据[A]高平[B]畏诛[C]坚守[D]大将军[E]耿弇等[F]围之[G]一岁[H]不拔。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难,认为……难,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吾妻之美我者”的“美”用法相同。

B.率,大抵、一般,与《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率”意思不同。

C.若,假如、如果,与《陈涉世家》中“若为佣耕”的“若”意思相同。

D.降,使……投降,与《与朱元思书》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的“息”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武帝平定河内后,向邓禹询问可以镇守河内的人选,邓禹认为寇恂有统帅之才,是镇守河内的不二人选。

B.贾复因其部将被寇恂处死而怀恨在心,扬言要亲手杀掉寇恂。寇恂因惧怕贾复,不敢与之相见。

C.在光武帝的亲自调解下,寇恂、贾复二人最终冰释前嫌。

D.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且其毫无降意,寇恂深知只有杀掉皇甫文才能震慑高峻,实现招降目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区区之赵,尚有此义,吾安可以忘之乎?4分)

2)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4分)

14.邓禹评价寇恂“文武备足”,时人认为他“有宰相器”,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寇恂的人物形象。(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

杨万里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注] ①社:社日。古时祭灶神(土地神)之日,有春、秋二社,春社是向社神祈请丰年之祭,秋社是收获后报谢社神之祭。 ②无那:无奈。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梦入江西锦绣堆”一句巧用比喻,极写故园海棠花团锦簇之貌,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B.“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句通过对比,以万物回春反衬自己青春不再,寄寓虚度年华的深沉感慨。

C.“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二句对仗工整,动静有致,分别从高、低两个角度,勾勒出独属于春天的典型画面。

D.西晋陆机在《日出东南隅行》一诗中说“秀色若可餐”,杨万里却在“无那风光餐不得”一句中反用其意,说春光“餐不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有趣。

16.杨万里的诗风在南宋独树一帜,被称为“诚斋体”,试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诚斋体”的特点。(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的《短歌行》中“______,______”二句,仿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

2)《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借喻的修辞手法,既呼应了开头,也表现了诗人脱离官场的欢喜和愉悦。

3)《登高》中“______,______”两句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更能让人在秋日的种种情景中品味出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伤。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干眼症这一看似不起眼的眼部疾病,正悄然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眼部不适,更是眼表健康受损的警示灯,其背后的复杂成因与多样化的治疗方法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干眼症,医学上称为角结膜干燥症,是一种由泪膜稳态失衡引发的眼表损害及不适症状。它与全身健康、生活习惯、环境等多个因素   A   

电子产品的使用是当今干眼症的常见诱因之一。通常情况下,人们每分钟眨眼10~20次,这一动作有助于将泪液均匀地涂布于角膜与结膜表面,形成泪膜,保护和滋润我们的眼睛。但在使用电子产品时,由于人们   B   地盯着屏幕,眼睛眨动的次数减少,这使得泪膜得不到补充,眼球表面直接暴露在空气之中,造成眼部不适,逐渐发展成干眼症。

除上述原因外,(  )。①如空调、风扇等形成的干燥的环境也会使眼睛失去水分,②加速干眼症的发生率;③随着年龄的增长,导致泪液分泌减少,④这也是干眼症的常见原因之一;此外,眼睛疾病和一些药物的不当使用也可能引起干眼症。

如何避免干眼症?首先,尽量控制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时间,适当进行远眺或做眼保健操;更重要的是,要提醒自己多眨眨眼,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眼球表面干燥;也可使用蒸汽眼罩,但要警惕蒸汽眼罩不能温度过高、使用时间过长,以免烫伤眼睛。其次,(    )。保证每天有充足的水分供给,保持眼球的湿润;还要养成室内通风的好习惯,维持适宜的温湿度;同时,建议合理饮食,多吃富含叶黄素的食物,如葡萄、芒果、猕猴桃、胡萝卜等。

18.文中第一段用“警示灯”比喻“干眼症”,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请以“生命”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暗喻;比喻贴切,表达流畅。(4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12个字。(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但要警惕蒸汽眼罩不能温度过高、使用时间过长”,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闻一多在《红烛》一诗中却写道:“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3分)C(C项“只有在中国社会,家庭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错。材料二原文是“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偷换概念。)

2.3分)A(B项“可以将这些村落的人们一律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错,材料一原文是: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一律”绝对化了;C项“但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以看到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错,材料二原文是“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注意是“可能有这类情形”;D项“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错,材料二原文是“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说明这是假设的情况出现的结果,是有前提条件的,前提是“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3.3分)B(A项“对村子里的老房子进行保护性的改造”是对传统的守护,符合“合村并居”的积极有效举措;C项“为了消除安全隐患,避免其倒塌给周围村民带来危险”是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符合“合村并居”的积极有效举措;D项“可以帮其编写村史村志,有条件的可以建村史馆”是对传统和乡土文化特色的保护,符合“合村并居”的积极有效举措;B项“可以取缔”不符合“合村并居”的积极有效举措。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个分支,云南山歌属于乡土原生文化,应该给予传承和保护。)

4. ①以农业为生(或:乡下人离不了泥土);②聚居一处(或:聚村而居);

③熟人社会;④人口不流动(或:人与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是孤立和隔膜的) (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分析材料的能力。针对《桃花源记》相关描写,并结合材料二的表述,提炼概括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体现了桃源人过着以农业为主传统的农耕生活,生活离不开土地,和“乡村社会”的“乡土性”一致。

②“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体现了桃源人村落聚居的特点。这一特点和“乡村社会”的“聚村而居”的特点一致。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可见桃源中人彼此之间都很熟悉,渔人来了,马上能认出是陌生人。这一特点和“乡村社会”的“人与人熟悉”的特点一致。

④“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表现了桃源人“与世隔绝”的特点,他们和外界不往来,没有交流,和“乡村社会”的“不流动”特点一致。

5. ①合村并居不能是简单的物理迁移,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②尊重中国人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

③尽力保留乡村中的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传承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

④要多关注“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要让新社区成为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

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出任意3点即得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可知,合村并居不能是简单的物理迁移,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②根据材料一“中国人素来就有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乡村是承载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基石,是乡土文脉赓续的重要空间”可知,要尊重中国人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

③根据材料一“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比如,遍布乡村的祠堂是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家风传承”可知,要尽力保留乡村中的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传承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

④根据材料一“更多关注合村并居中‘钱值’(经济价值)和‘颜值’(景观价值)的开发,而忽略了‘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丢弃乡土文化特色,一味地进行克隆复制,很难将新社区建成让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也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可知,要多关注“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要让新社区成为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

6.3分) B(A项“始终毫无畏惧”错,伍原在前行路上也有过恐惧、迷茫和挣扎;

C项“这让伍原手足无措、无计可施”错,伍原虽然绝望,但还是尽力想办法让老乡知道自己的身份,如“捉住老乡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D项“不理解”革命说法错误,无论是新媳妇还是文中的老乡都不是不理解革命,“我”对新媳妇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新媳妇便拿出了崭新的被子;老乡摸出帽子上的红五星,就给伍原指了路,都表明他们理解并支持革命。)

7.3分)C(C项“纯粹和单一”错,这里应该是让人物形象更为真实,也更加立体而丰富。)

8.①使主要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哑巴在文中虽是次要人物,但他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使伍原的形象更加真实、鲜明、丰满。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一波三折。伍原在无助中遇到哑巴,燃起了希望,但他又聋又哑,根本帮不上忙,伍原又彻底陷入绝望,最后,哑巴认出了伍原的身份并为伍原指路。在助推情节发展的同时也让情节产生波澜。

③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题。文章除了表现伍原克服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外,还通过哑巴为伍原指路体现了军民鱼水情,深化了主题,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4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两点给4分,意思相近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1)《百合花》中的“新媳妇”在发现重伤的是小通讯员后,一针一针缝补他衣服上的破洞;小通讯员去世后,她又无私地把新婚被子盖在通讯员遗体上……一系列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了新媳妇的懊悔、内疚,也有对小通讯员的崇敬和哀悼之情。

2)“这聋子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一系列动作描写符合老乡是聋哑人身份特征,表现了他的机灵,引发了下文情节的波折;老乡轻轻地摸索着伍原的头和帽子,“哇哇”大叫起来表现他突然意识到伍原是共产党人时的激动之情和刚才扭打搏斗的懊悔之意;“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一系列坚定而庄严的动作表现出他对伍原寻找大部队的省悟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体现了战争年代令人感动的军民鱼水情。

6分。每点3分,其中细节描写示例1分,形象分析或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鉴赏作品审美风格的能力。

根据题干提示,找出人物描写的“细节”,分析人物形象即可。

1)受了重伤的小通讯员被抬到包扎所,新媳妇从小通讯员衣肩上的破洞而认定他就是她要找的“同志弟”后,很快地就“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庄严而虔诚地”给小通讯员拭着身子,“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当医生来检查后证实小通讯员已经牺牲了,可是她“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那个破洞”。通讯员牺牲后,当卫生员动手要揭掉通讯员身上的百合花被子时,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因为这个破洞是通讯员借被子时挂破的,新媳妇感到愧疚,懊悔,缝破洞和盖被子的一系列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了新媳妇的懊悔、内疚,也有对烈士的敬佩和哀悼之情。

2)伍原好不容易看到窝棚有人,有灯光,可这人却是个聋子,只好想去拉他,“这聋子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这些动作描写体现了老乡动作的敏捷,人物的敏感,同时也符合聋哑人身份特征,引发了下文情节的波折;伍原无法制服老乡,委屈加上劳累,他大哭起来,这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老乡轻轻地摸索着伍原的头和帽子,“哇哇”大叫起来,说明他发现了伍原的身份,表现他突然意识到伍原是共产党人时的激动之情和刚才扭打搏斗的懊悔之意;“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这些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出老乡明白了伍原想要找大部队,给他指路表明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体现了战争年代令人感动的军民鱼水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10.3分)BDG((高)峻据高平,畏诛坚守,大将军耿弇等围之,一岁不拔。

11.3分)C(“若为佣耕”的“若”是代词,你,指陈胜)

12.3分)B(“寇恂因惧怕贾复,不敢与之相见”错误,由文中“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谷崇曰:‘崇,将也,得带剑侍侧。卒有变,足以相当。’恂曰:‘不然。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可知,寇恂是为了顾全大局,不想与贾复相见,不是因为惧怕贾复。)

13.(1) 小小的赵国,尚且有这种重义之人,我怎能忘记这种大义呢?(“区区”“尚”“安”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 如果放他回去(保全他的命),皇甫文的计谋就会得逞(成功),杀掉他就会使高峻吓破胆,因此高峻投降了。(“全”“得”“丧”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1)执法严明(公正严明);(2)顾全大局;(3)足智多谋;(4)重情重义(共5分,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有其他符合文意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1)由“建武二年,执金吾贾复在汝南,部将杀人于颍川,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可知寇恂执法严明;

2)由“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谷崇曰:‘崇,将也,得带剑侍侧。卒有变,足以相当。’恂曰:‘不然。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可知寇恂顾全大局;

3)由“诸将皆贺,因曰:‘敢问杀其使而降其城,何也?’恂曰:‘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计者也。今来,辞意不屈,必无降心。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可知寇恂足智多谋;

4)由“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常曰:‘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可知寇恂重情重义。

15.3分)D( D项“运用拟人手法”错误,该句没有使用拟人手法。)

16. (1)叙事、描写富有生活气息,清新自然。“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想到故园海棠,就真的梦见家乡繁花似锦的海棠了;似青似白的天色,欲堕还飞的柳絮:这些平常事、平常景,为诗作增添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2)常以口语入诗,通俗易懂。“故园今日海棠开”“万物皆春人独老”“无那风光餐不得”等诗句,浅近直白,饶有趣味。
   3)想象奇特,构思精巧。“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一联,诗人因风光“餐不得”而遗憾,便又天真地想象:通过吟诗把风光引到酒杯里,就可以连同酒一起喝下去了。

6分。每点2分,不结合诗句内容每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有其他符合文意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17. (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2)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6分,每句1分。错1字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8. 示例一: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我们每个人都是那渡河的人。

示例二:生命是一颗大树,它从种子生根、发芽,经历着风雨的洗礼。

4分。不是暗喻得0分;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给2分;比喻贴切,给1分;语意完整语言流畅,给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修辞手法和仿写句子的能力。

本题要求以“生命”为本体写一个比喻句,也就是将“生命”比喻成相似的事物,并且要使用暗喻的手法,暗喻就是不使用“像”“似”等表明喻的比喻词,直接表述本体是什么。

可以将生命比喻成种子、大树或河流,再找出相似性,如生生不息、向阳而生、拼搏向上、奔腾不息、勇往直前等。

注意句子用“生命是……”开头,比喻贴切,语意完整,语言流畅。

19.A.息息相关 B.目不转睛

2分。每处1分,有错字该处不得分;其他答案合乎语境也可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语境指干眼症和多个因素关系密切,可填“息息相关”。息息相关: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

B.结合后文“盯着屏幕,眼睛眨动的次数减少”可知,此处指专注地看着,可填“目不转睛”。目不转睛:意思是指眼球一动不动地盯着看,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20. 第②句,修改为:“加速干眼症的发生”或“增加了干眼症的发生率”。

③句,修改为:“年龄的增长,导致泪液分泌减少”或“随着年龄的增长,泪液分泌减少”。(4分)

4分。每句2分,指出序号得1分,修改正确得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句,“加速干眼症的发生率”动宾搭配不当,改为“加速干眼症的发生”或“增加了干眼症的发生率”。

③句,误用介词导致成分残缺,改为“年龄的增长,导致泪液分泌减少”或“随着年龄的增长,泪液分泌减少”。

21. 甲:造成干眼症的原因还有很多

乙: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4分。每句2分,超过12个字扣1分,意思对即可,有其他符合文意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前文有除上述原因外”,后文也有“这也是干眼症的常见原因之一”等提示,由此可推知,此处应填“造成干眼症的原因还有很多”之类的句子。     

乙:后文的“充足的水分供给”“室内通风的好习惯”“合理饮食”都是生活中的好习惯,故此处应填“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之类的句子。

22. 观点一:不合逻辑,“警惕”本身具有否定义,应该是警惕温度过高,使用时间过长。

观点二:可以使用,“警惕”具有告诫的意思,原句并不是说可以使温度过高,使用时间过长,而是告诫人们避免出现温度过高、使用时间过长。

4分,任选一个角度,能够自圆其说,表达清楚即可得4分)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任选一个,言之成理即可。

不合逻辑。“警惕”,意思是保持警觉,小心戒备。“警惕”的宾语应该是某些危险的事情。本句话中“警惕”的宾语应该是“眼罩温度过高、使用时间过长”。所以,原句说法不合逻辑。

可以使用。语言有约定俗成的使用方法,“警惕”在句中具有告诫的意思,加上后文的“不能”有双重强调之意,是告诫人们避免出现温度过高、使用时间过长。而不是说可以使温度过高,使用时间过长。

四、写作(60分)

23.参照2024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强调的是付出与收获之间的内在联系,鼓励人们想要拥有丰硕的果实,就要努力耕耘。“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强调的是不要过分关注收获,而要专注于耕耘的过程。即重视过程而非结果,鼓励人们专注于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而不是过分担忧结果如何。写作时可从某一方面进行立意,阐明自己的感悟或思考;也可以对“耕耘”与“收获”做出新的思考,写出新意。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引述材料,提出观点,注重耕耘,莫计收获。接着,结合材料和现实生活,阐述人们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坚信,指出这种观点固然正确,但是有时候耕耘并一定有收获,这种强调一分付出换一分收获的心理不利于人们应对挫折和失败。然后指出我们应该注重耕耘,莫计收获。一个人只有看淡了结果的好坏,享受耕耘的过程,才能真正体会“收获”的快乐。而且当一个人重视的是耕耘时,耕耘便会转换为一种收获——成长上的收获——使心智、思想、行为都能更加沉稳,克制,有分寸。最后,总结观点,让我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着眼当下能努力做的事,能尽力付出的耕耘,坦然接受应得的收获,那么,即是人的成长,人的重生。

立意:

1.耕耘不辍,收获自至。

2.注重耕耘,莫计收获。

3.有耕耘就有收获。

4.不必在意输赢,拼搏就是收获。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寇恂,字子翼,是上谷昌平人,世代都是当时名声显赫的大姓人家。光武帝向南平定了河内,可是更始皇帝的大司马朱鲔等人拥重兵据守在洛阳。光武帝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邓禹说:“从前汉高祖在关中任命萧何防守,最终成就了帝业。现在河内地区有黄河环绕作为坚固的防线,人口众多,向北联通上党,向南接近洛阳。寇恂文武兼备,有统帅之才,派遣守河内的人非他莫属。”于是授寇恂河内太守职,代理大将军事务。

建武二年,执金吾贾复在汝南,他的部将在颍川杀人,寇恂捉到行凶者将其押在狱中。当时为军法创办待兴之时,军营中犯了法纪,大多情况是对犯法者宽容而不追究,寇恂竟然在集市中杀了行凶者。贾复认为这是个让他感到耻辱的事情,返回驻地路过颍川时,对左右说:“我和寇恂同为将领,可现在被他所侮辱,大丈夫中哪有心怀怨忿而不马上决断的人呢?如今要见到寇恂,必定亲手用剑杀死他!”寇恂知道了他的意图后,不想和他相见。谷崇说:“我,是个将领,请让我能够带剑陪侍在你身边。一旦有变故,我能为你挺身而出。”寇恂说:“不要这样。从前蔺相如不畏惧秦王却屈从于廉颇的原因是为了国家啊。小小的赵国,尚且有这种重义之人,我怎能忘记这种大义呢?”于是命令部下准备好供应军队的用具,储备好美酒,执金吾的军队一入界,让他们一个人得到两个人能享有的酒饭的款待。寇恂于是在道中迎候,口说有病而回去了。贾复率兵想追击他,可手下的官吏士卒都醉了,于是就这样走过了他的治界。寇恂派谷崇把情况向上汇报,皇帝于是征召寇恂。寇恂到了以后,发现贾复先在那儿坐着,(贾复)想起身回避。皇帝说:“天下没有平定,两虎怎能私自相斗?现在我要为你们调解矛盾。”于是两人共坐同饮,极尽欢乐。

高峻据守高平,害怕被杀而坚决死守,大将军耿弇等人围攻他,一年也没攻下来。建武十年,皇帝商议派使臣招降他,就对寇恂说:“你现在替我前去招降。如果高峻不马上投降,你就带领耿奔等五营兵力去攻击他。”寇恂捧着玺书走到第一城时,高峻派军师皇甫文出城拜谒,行推辞礼,表示不屈服。寇恂发怒,将要杀死皇甫文。众将劝谏说:“高峻有精兵万人.大多带有强努,连年攻克不下。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寇恂不答应,就杀了他。派他的副手回去告诉高峻说:“军师无礼,已经杀了他了。想投降,赶快降;不想降,就固守。”高峻惶恐不安,当天就开城门投降。众将都来贺喜,趁机问:“请问你杀掉高峻的使者反而使他率城投降,是因为什么呢。”寇恂说:“皇甫文,高峻的心腹之人呀!是给高峻出谋划策的呀。今天来我们这儿,态度推辞不屈从,一定无心投降。如果放他回去,皇甫文的计谋就会得逞,杀掉他就会使高峻吓破胆,因此高峻投降了。”众将都说:“我们确实比不上你呀。”

寇恂学问深品行好,在朝廷名声很响,所得的俸禄,送给朋友、故人以及跟从自己的官吏士兵很多。他常常说:“我依靠着你们才达到现在这个地步,难道我能独享这些东西吗。”当时的人把他归于仁厚的长者一类人,认为他有宰相的器量。建武十二年去世,谥号是威侯。



创新作文责任田
提高作文写作,创新作文写作,提高语文素养。一起耕耘,一起收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