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倍的酒鬼酒,怎么下的了手?
酒鬼酒公司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额约0.56亿元,其中一季度净利润0.73亿元,二季度0.48亿元,第三季度亏损0.65亿元。
不用阅读财报,甚至不用做计算,就可以得出结论:酒鬼酒属于估值“贵的离谱”的那种“绩差股”。
今日(11月20日)收盘,酒鬼酒市值190亿元,按乐观预期预估全年净利润对应PE约237倍;按合理预期预估全年净利润对应PE超过了300倍。
即便按照软件的显示,酒鬼酒PE-TTM是152倍。很显然,这不是贵,这是“超级贵”。
有的股民不看公司的估值“贵不贵”,只看自己是否“买的起”,“单股股价低”,买的起,没压力,干了再说。
就未来4.5个季度的白酒行业需求侧形势以及酒鬼酒品牌力、产品力、渠道力、团队执行力等综合竞争力来看,现在买入酒鬼酒,很可能是“买套”。
“买套”是股民法定待遇,但此套非彼套。
像白酒龙一这样的优质资产,如果是在估值合理(偏低)位置买入的,即便被套,也是暂时的,不是风险,不用提心吊胆。
麻起胆子估一下,3年后(2027年),酒鬼酒的净利润额也不一定能回到2023年的水平(5.48亿元),更不用说回到2022年的业绩巅峰(10.49亿元)——那可能是酒鬼酒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一座“山”,一座难以逾越的山。
2023年酒鬼酒1.69元收益,意味着其合理估值约150亿元,而2024年的收益,大概率连去年的零头都不到。
今年连2023年EPS零头都不到的酒鬼酒,应该值多少钱?
有的股民看啥都觉得便宜,认为白酒龙一“很便宜”,因为PE“只有”23倍多点。
以预估的今年净利润额860亿元计,19406亿对应的PE是22倍多,股民说的23倍多,是股票软件上显示的PE。
「注:本人持有白酒龙一,对我来说,22倍的龙一不算贵。但对于龙一研究不深的股民来说,22倍可以视作“偏贵”。研究不深者,不建议买入这间公司。研究不深,缺乏主见、定见,稍有点风吹草动,很容易被人带偏而不自觉,这非常危险。有的号,对白酒行业和个股的分析,看标题高深的很,内容咋一看好像也有点道理,但深究很多观点、结论站不住脚。非常赞同老唐讲的,这些内容,看看数据就行了,忽略观点和结论。我可能更极端一点,我是数据和结论都不看——数据自己动手,取自财报、做表格,每个人使用数据的习惯不同,还是自己动手靠谱;至于结论,作为一个天天跟白酒打交道的人,真有什么疑惑,与三五同行朋友聚个会喝顿酒就弄明白了,犯不着去网络上找答案。比如说囤货,您觉得曹德旺董事长私人收藏的满屋子茅台酒会放出来赚钱吗?收藏与囤货,两码事,民间纯粹收藏性质的茅台酒,哪怕总量再大,也不可能放出来砸价,它是消费性质的,不是以投资赚差价为目的。至于囤货,都是以赚差价、赚快钱为目的,既然是赚快钱,当价差利润达到自己预期水平时就出掉了,也就是说“囤的时间”不会很长,短则一两个月,长则一年左右(比如2016年初)趁着价差高就出掉了,这些货只要一放出来,马上就被市场消化了。对经销商来说,茅台酒,囤少了意义不大,囤多了占用资金(有些是贷款囤货,比如2016年初,有的经销商时间踩的很好,年初贷款以倒挂价囤一批货,年底就冲破1000了,价差很大,狠赚一笔),所以囤的量大一点,有点利润就出掉了,否则就不叫“赚快钱”。茅台“囤货”是个伪命题,是股民编出来的,哪有什么囤货?“有价差”才会囤货,低买高卖,但这个时机并不是经常有。像今年即便茅台掉到2000元(原箱),经销商也不大可能会吃进,因为行情不稳、没有价差甚至变成负价差最终赔钱(什么2200、2100囤了,到了2500、2700出掉就赚了,这是理论上的,是假设2200囤了后批价“很快”就翻到2500,生意场上要是这么算账坟头草都老高了)。关键是什么?今年市场上不缺茅台酒,有客户购买,经销商临时调货即可,犯不着囤货,既占用资金,还要冒着价格进一步往下掉的风险。退一万步说,即便渠道上有天量的茅台囤货,他们并不是全国“一起”在“同一时间”往外出,那种某个区域、零散的出货,并不会令茅台价格崩盘。囤货目的是为了赚个短平快,有价差赚才会出货,这就必须满足茅台酒的价格是在高位这个前提,比如3000、2700、2500一线。这样的话,渠道“砸盘”正是茅台酒厂所希望的,别说3000多了,2700的一批价也高了,正好需要茅台“炒家”往下砸一砸。对经销商来说,那不是“砸盘”,那是高位出货。再退一万步说,如果出现囤货砸盘,相信茅台管理层有稳妥的应对方案——你我都能看到的问题,管理层不可能看不到。其实,我们投资白酒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伪命题”,都是不懂行的,不懂装懂的,在网上这个号看一点那里刨一点,除了自己吓自己,对投资鬼用都没有。研究公司基本面,是研究公司的产能、产品、价格、品牌、渠道、营销模式、市场份额等等,不是去研究“囤货”“砸盘”这些假大空毫无价值的伪命题。一个产品,连他的销售量是多少、出厂价是多少、一批价是多少都没闹明白,却急于去“研究”囤货,本末倒置。要像董事长那样思考,不要像经济学家、股评家、营销咨询专家那样思考。理解一家公司,不需要做与基本面无关的功课,“年轻人不喝白酒”“囤货砸盘”,貌似“高瞻远瞩”,其实啥也不是。不要假装很努力,结果不会陪你演戏」。